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卢玲  浦菊芬  恽芬娟  刘鹏飞 《医学综述》2012,18(17):2724+2937
目的探讨胃电刺激对糖尿病胃轻瘫患者胃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糖尿病胃轻瘫患者72例,在控制血糖,改变饮食结构和习惯的同时,接受胃电刺激治疗,并在治疗前后检测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行胃电图检测,记录胃电慢波主频、振幅和胃动过缓发生率(胃动过缓次数/总胃动次数),并行糖尿病胃瘫症状评分。结果治疗前、后患者餐后振幅均较餐前增高(P<0.05);治疗后,胃动过缓发生率餐前和餐后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结论胃电刺激可使糖尿病胃轻瘫患者的胃动力学发生变化,改善胃运动功能,减轻胃瘫症状。  相似文献   

2.
安鹏  范红  陈艳敏  安瑛 《黑龙江医学》2007,31(10):733-735
目的分析描述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的胃肌电活动特点,探讨胃动力障碍在GERD发病中的作用,以期有助于临床诊疗。方法对65例GERD患者和3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餐前、餐后体表胃电图监测,据内镜检查结果,把GERD患者分为反流性食管炎(RE)组、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组,行组间胃电参数比较,随访19例胃电节律异常GERD患者,观察治疗前后胃电参数的变化。结果GERD组的主频(DF)正常慢波节律百分比(N%)、餐前餐后功率比(PR)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或0.01),胃电节律紊乱,以胃动过缓为主。经1周治疗后,GERD异常胃电参数明显正常化(P<0.05或0.01)。餐前RE组胃电节律异常的发生率(37.5%)显著高于NERD组(12.1%)。餐后胃电节律异常的发生率RE组和NERD组分别为71.9%和60.6%,两者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ERD患者存在餐前、餐后胃肌电活动异常,异常胃电节律以胃动过缓为主,胃动力障碍参与了GERD的发病,EGG对GERD诊断和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质子泵抑制荆用于胃食管反流病(GEILD)的治疗,观察这些药物是否影响GERD患者的胃电活动.方法 21例经内镜检查确诊为GERD的患者和20例健康对照组接受胃电图(electrogastrography,EGG)检查,对GERD患者的症状进行评分,奥美拉唑治疗4周后,再次对症状进行评分,记录EGG,并行胃镜检查评价糜烂性食管炎的程度.结果 GERD患者奥美拉唑治疗后烧心、反酸和胸痛症状评分显著减低(P<0.01),GERD患者治疗前后与对照组的主频差异无显著性(P>0.05),GERD组治疗前后与对照组进餐前后主功率相比显著增高(P<0.01).GERD患者较正常对照的正常慢波节律显著减少,空腹时2组分别为(41.5±14.4)%和(65.8±23.5)%,餐后分别为(47.5±23.3)%和(76.8±16.7)%,差异有显著性(P<0.05).奥美拉唑治疗后,15例(71.4%)患者内镜检查证实愈合,进餐前后正常慢波节律分别为(47.5±23.3)%和(66.2±21.8)%,显著增多(P<0.01).结论 GERD患者奥美拉唑治疗可以改善烧心、反酸和胸痛症状.GERD患者正常慢波节律减少,奥美拉唑治疗可能增加餐后胃电正常慢波百分比,改善胃排空.  相似文献   

4.
胃起搏对胃动力障碍患者胃肌电活动和胃排空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体表胃起搏对胃动力障碍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择具有胃动力障碍症状的患者 2 1例 ,其中15例为动力障碍型功能性消化不良 ,6例为糖尿病胃轻瘫。采用WCH型胃肠起搏仪进行胃起搏治疗 ,每日 1次 ,每次3 0min ,共 14日。比较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体表胃电图参数及胃对不透X线标志物的排空率。结果 胃起搏治疗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治疗前症状总积分为 6.70± 2 .17分 ,治疗后降为 3 .40± 2 .44分 (P <0 .0 1) ;治疗后总症状改善率为5 2 .3 %± 19.2 % ;对早饱、上腹胀的有效率分别为 70 .1%和 83 .3 %。胃起搏治疗可改善部分胃电参数 ,治疗后胃正常慢波百分比、主频与治疗前相比明显上升 (P <0 .0 5 )。胃起搏治疗还可提高患者的 4h胃内钡条排空率 ,有效率为 5 7.1%。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采用适宜的起搏参数从体表输入起搏信号治疗胃动力障碍患者 ,可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改善部分胃电参数 ,提高胃排空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胃康宁胶囊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38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97例口服胃康宁胶囊,对照组41例口服吗叮啉片,并设健康志愿者30例作为空白对照组,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值、体表胃电图、胃排空以及胃动素、胃泌素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7.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症状改善总积分和总症状改善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治疗前两组患者大多数存在胃电节律异常,且空腹胃电异常以节律紊乱为主,治疗后患者的胃电节律和临床症状可明显改善;胃排空较治疗前加快,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治疗前两组患者空腹血浆胃动素和血清胃泌素水平均较正常值明显下降(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浆胃动素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治疗前、后血清胃泌素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胃康宁治疗FD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胃肠起搏器治疗胃动力紊乱性疾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胃肠起搏器治疗30例胃动力紊乱性疾病患者(治疗组),并与胃肠起搏空白输出机治疗组及普瑞博思治疗组对照比较。治疗前后检查胃电图,记录胃电频率、幅值,观察临床症状。结果:治疗组、空白组、普瑞博思组的临床症状总有效率分别为90.0%、46.6%、86.7%,治疗组和普瑞博思组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差别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治疗后胃电图空腹、餐后平均频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趋向正常频率;普瑞博思组仅治疗后餐后胃电平均频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空白组胃电频率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胃肠起博器治疗胃动力紊乱性疾病可改善临床症状及胃电生理的频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 ( FD)患者体表胃电参数在消化间期的变化特点及意义。方法 :检测 72例 FD患者体表胃电。结果 :功能性消化不良 ( FD)主频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FD组平均振幅高于健康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 ,且胃窦振幅低于胃体振幅 ;FD组主频不稳定系数高于健康对照组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FD组 87.5 %存在胃电节律紊乱。结论 :FD患者胃电节律紊乱率明显高于健康人 ,而且存在胃运动障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胃动力障碍发生率及其与肝功能的关系。方法 :运用体表胃电图观察 58例肝硬化患者和 2 2例健康人空腹胃肌电活动情况 ,观察指标包括平均振幅 ( AP)、平均过零频率 ( FZ)、中心频率 ( FC)、主频 ( FP)以及频谱形态。结果 :肝硬化患者胃电节律紊乱率明显高于健康组 ,其中 FZ分别为 38%和 50 % ;FP分别为 57%和 50 % ;Child- Pugh A组胃窦电节律紊乱率在 FP、FZ分别为 4 0 %和 2 0 % ;Child- Pugh B组分别为 61%和 32 % ;而 Child- Pugh C组则 10 0 %有胃窦节律异常。结论 :肝硬化患者电节律紊乱率较正常人明显升高 ,肝功能对胃电节律有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硬化胃电变化及相关因素.方法:46例肝硬化患者和2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测量空腹体表胃电图,对比主频、正常慢波百分比、胃电节律紊乱百分比、胃动过缓百分比、胃动过速百分比、无节律百分比等,分析胃电参数与白蛋白、电解质、child-pugh分级、食管静脉曲张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肝硬化胃电紊乱(胃动过速及胃动过缓)发生率明显增加(P<0.05);肝硬化胃动过缓与Child-pugh分级、食管静脉曲张程度呈正相关,与白蛋白、钾、钙离子呈负相关,胃动过速与钾离子负相关.结论:肝硬化患者胃动过缓及胃动过速发生率高,这可能与患者白蛋白、钾、钙离子水平及食道静脉曲张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观察胃动力障碍患者胃电起搏治疗前后症状及胃电节律变化情况,以评估胃电起搏治疗的疗效。方法: 对13例胃动力障碍患者行胃电起搏治疗,治疗前后进行症状评估及胃电图测定。结果: 13例胃动力障碍患者有明显的餐前餐后胃电节律紊乱,经胃电起搏治疗后症状有显著改善,总有效率为90.05%;治疗前后餐前正常慢波节律分别为(41.9±16.9)%和(46.9±21.6)%(P>0.05),治疗前后餐后正常慢波节律百分比分别为(57.5±28.6)%和(78.7±16.6)%(P<0.05)。结论: 胃电起搏治疗短期内能改善胃动力障碍患者的症状和胃电节律紊乱。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全胃肠道促动力药物西沙必利对糖尿病性胃轻瘫 (DGP)的治疗作用。方法 :采用胃电图(EGG)体表描记法 ,分别描记DGP患者治疗前后及对照组EGG的数值 ,间接判断DGP患者治疗前后胃排空功能变化。结果 :治疗前DGP与对照组胃体、胃窦部的平均振幅 (AP)、峰值频率 (FP)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P <0 .0 5或P <0 .0 1)。治疗后 2组比较 ,除胃窦AP外 ,胃体AP、FP及胃窦FP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胃轻瘫患者的临床症状也得到显著改善。结论 :西沙必利是治疗DGP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胃轻瘫中医证型与胃动力改变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糖尿病胃轻瘫(DGP)中医证型与血浆胃动素(MOT)及体表胃电图(EGG)改变的关系。方法:对38例3种不同中医证型的DGP患进行血浆MOT及体表EGG检测,并与正常人20例进行对照。结果:DGP3种中医证型患血浆MOT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组肝胃不和组最高,胃阴不足组次之,其次是脾胃虚弱组;DGP3种中医证型的EGG餐前、餐后主频率及主功率、正常胃电慢波百分比、胃电节律紊乱百分比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性,以胃动过缓百分比明显增加、正常节律百分比减少为其特征。结论:DGP的中医证型不同,血浆MOT含量及胃电参数不一,胃肠动力功能存在明显差异,因此MOT及胃电参数可作为DGP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依据之一,对指导治疗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肝硬化患者胃运动障碍的胃电图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临床上肝硬化患者常有食欲不振,腹胀不适,恶心等胃肠道症状。本文采用体表胃电图检测肝硬化患者胃电主频频率反映胃慢波节律的改变,研究肝硬化患者胃运动障碍,初步探讨胃慢波节律与肝功能之间的关系。为临床上改善肝硬化患者胃肠道症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杨维忠  吴亦工 《海南医学》1999,10(3):144-145
为了观察西沙比利治疗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病人的胃电频谱改变。对57例病人进行了治疗前后的体表胃电图检测。结果,治疗后胃动过缓且病人胃体,胃窦主频,显著升高,振幅明显升高,胃动过速组病人的胃体,胃窦平均过零频率明显下降,胃节律紊乱组病人胃体。  相似文献   

15.
石美珲  阮洪军 《浙江医学》1995,17(3):148-150
体表胃电图(EGG)通过体表检测胃的肌电活动,它反映了胃的基本电节律。一般认为,胃肌电活动与胃收缩运动有关,胃肌电节律失常可导致胃运动障碍。西沙比利(Cisapride)能选择性地增强胃肠运动功能。但对胃肌电活动的影响报道不多。我们检测了89例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的体表EGG,并观察了服用西沙比利前后的症状和EGG的变化,以探讨FD的发病机理、西沙比利对胃肌电活动的作用机制和EGG对胃运动功能障碍的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胃轻瘫患者血浆胃动素及体表胃电图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浆胃动素在糖尿病胃轻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同步检测38例2型糖尿病胃轻瘫患者血冰胃动素及体表胃电图,并与正常人20例进行对照。结果:胃轻瘫患者血浆胃动素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餐前,餐后胃电图主频及功率均低于正常人,正常胃电慢波百分比较正常人低,而<2.4次/min的胃电节律紊乱百分比较正常人高,餐后十二指肠球部及胃体大弯侧两测试点的主频及主功率值间存在差异,结论:血浆胃动素升高与胃轻瘫的发病有一定关系,以胃动过缓明显增加,正常节律减少为特征的胃电图异常可评估胃轻瘫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7.
肝硬化患者空腹胃动力障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胃动力障碍发生率及其与肝功能的关系。方法:运用体表胃电图观察58例肝硬化患者和22例健康人空腹胃肌电活动情况。观察指标包括平均振幅(AP)、平均过零频率(FZ)、中心频率(FC)、主频(FP)以及频谱形态。结果:肝硬化患者胃电节律紊乱率明显高于健康组,其中FZ分别为38%和50%:FP分别为57%和50%;Child-PughA组胃窦电节律紊乱率在FP、FZ分别为40%和20%;Child-PughB组分别为61%和32%;而Child-PughC组则100%有累窦节律异常。结论:肝硬化患者电节律紊乱率较正常人明显升高。肝功能对胃电节律有影响。  相似文献   

18.
和胃理气汤治疗腹部非胃手术后胃瘫16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和胃理气汤治疗腹部非胃手术后胃瘫的疗效及对患者体表胃电图的影响.方法 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将33例腹部非胃手术后胃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6例和对照组17例,治疗组从胃管注入和胃理气汤30 mL,每日3次;对照组从胃管注入生理盐水30 mL和多潘立酮粉末10 mg,每日3次.分别观察治疗前1d及治疗后7d症状体征、记录胃管引流量、体表胃电图的变化,并对两组疗效和体表胃电图改变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1.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7.1%,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正常胃电节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和胃理气汤治疗腹部非胃手术后胃瘫,疗效可靠,副作用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黛力新联合胃动力治疗在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中的疗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黛力新联合胃动力治疗对患者胃肌电和症状的影响,以判断其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的疗效.方法 对55例患者予黛力新治疗和胃动力治疗,治疗前后进行胃电图检查和症状评估.结果 黛力新联合胃动力治疗后患者餐前胃电慢波百分比(41.57±5.74%)与治疗前(40.08±4.49%)相比无显著差异,餐后胃电慢波百分比[(64.09±5.98)%]则显著高于治疗前[(48.28±5.56)%,P<0.001];治疗后症状积分明显下降,症状明显改善.结论 黛力新联合胃动力治疗能改善患者胃电紊乱,减轻症状.  相似文献   

20.
周琳  高方  薛耀明 《广东医学》2008,29(9):1564-1565
目的 观察灯盏细辛注射液联合多潘立酮治疗对糖尿病性胃轻瘫(DGP)和自主神经病变的影响.方法 38例DGP患者均给予灯盏细辛注射液30 ml加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1次/d,多潘立酮10 mg,3次/d.饭前30 min口服,共2周.观察服药前后胃电图(EGG)和心率变异性(HRV)的变化,并记录患者症状的积分情况.结果 灯盏细辛注射液联合多潘立酮治疗后,患者胃电主频率比(PDF)增加、胃电主功率比(PDP)增强,HRV各指标中低频范围内的功率(LF)和LF/高频范围内的功率(HF)降低,余指标均增高(均P<0.01).患者大多数自觉症状减轻或消失,不良反应轻微.结论 灯盏细辛注射液联合多潘立酮治疗具有促胃动力和改善交感、迷走神经平衡失调的作用,是治疗DGP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