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后路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减压、单枚B-Twin融合器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2005年6月至2008年6月收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1例,其中17例伴腰椎不稳。均有腰痛伴单侧下肢痛。均为单节段病变,其中L3/41例,L4/512例,L5/S18例。术前椎间隙高度7.73±1.61mm;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为31~45分,平均37.5±6.9分。均行后路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减压、单枚B-Twin融合器椎间植骨融合术。随访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时进行ODI评分,并行影像学检查观察融合器位置、椎间隙高度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手术时间1.5~2.1h,平均1.7h;术中出血量75~190ml,平均90ml。术中无神经和血管损伤等并发症。21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3年,无感染、血肿、神经功能损伤及融合器脱落等并发症。术后1个月ODI为10~19分,平均(15.5±4.2)分,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末次随访时ODI为7~12分,平均(9.6±3.8)分,与术后1个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1个月椎间隙高度为10.23±1.49mm,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末次随访时为7.75±1.74mm,与术前比较无著性差异(P0.05),与术后1个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差异(P0.01);椎间融合器位置良好,植骨均融合。结论:后路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减压、单枚B-Twin融合器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或术后可能发生不稳的患者创伤小、效果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回顾性分析经后路环形植骨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8年7月至2011年7月收治36例单节段腰椎滑脱症患者,均行环形植骨融合术,通过影像学评价患者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的滑脱率、复位率和椎间隙高度变化,通过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评价患者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症状及功能变化。结果术后、末次随访的滑脱率、复位率、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JOA评分的优良率为94.4%。腿痛VAS评分术前为(6.82±1.33)分、术后(2.11±1.05)分、末次随访为(2.70±1.62)分;腰痛VAS评分为(8.25±1.84)分、术后为(3.85±1.08)分、末次随访为(3.52±1.61)分。ODI指数术前为(68.6±14.7)、术后为(13.7±1.6)、末次随访为(14.0±1.8)。末次随访时骨性融合率为97.2%。结论经后路环形植骨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滑脱,能够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和功能,具有较高的融合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METRX内窥镜辅助X-Tube下腰椎管减压、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1例腰椎间盘突出和(或)腰椎滑脱患者应用METRX内窥镜手术系统辅助下行椎管减压、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结果1例出现疼痛、麻木症状加重,1例术中出现脑脊液漏,给予对症处理均治愈。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3~27个月。ODI评分:术前为(49±17)分,术后3个月为(38±19)分,末次随访为(15±13)分;VAS评分:术前为(7.2±1.0)分,术后3个月为(5.1±1.1)分,末次随访为(1.5±1.1)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效果:优6例,良4例,可1例。结论内窥镜辅助X-Tube下腰椎管减压、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微创多裂肌间隙经椎间孔减压腰椎间植骨融合治疗单阶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骨质疏松的效果。方法 2007年7月~2008年7月,对收治的37例单阶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骨质疏松患者,作微创多裂肌间隙经椎间孔减压腰椎间植骨融合固定治疗,手术后随访观察椎体间植骨融合情况和临床效果,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采用ODI及VAS评估患者功能。结果 37例患者随访14~20个月,平均17个月,VAS评分术前为8.7±0.77分,术后1个月为4.67±0.77分,末次随访为1.77±0.88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ODI评分术前为39.61±2.71分,后一个月为17.47±3.31分,末次随访为5.70±1.67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椎间隙高度术前为6.98±0.87mm,术后一个月为12.71±0.75mm,末次随访为9.87±0.97mm,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4例患者术后出现单侧小腿、足背痛觉过敏和姆伸肌力减弱的症状加重,经治疗后恢复。结论微创多裂肌间隙经椎间孔减压腰椎间植骨融合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的单阶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可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椎间融合器置入方向和位置对腰椎椎间融合术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4年6月在我院行L4/5或L5/S1单节段腰椎融合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融合器置入方式分为斜向置入组(斜向组,100例)和横向置入组(横向组,100例)。记录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骨密度、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及手术节段,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疼痛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术后1周、6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行X线片、CT检查,测量术前、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融合节段的椎间隙高度,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的植骨面积、椎间融合器距离椎体边缘的距离;术后6个月、12个月和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Brantigan评分评估椎间融合情况。统计随访过程中内固定断裂和再发生腰背部疼痛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骨密度、BMI及手术节段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ODI及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均获得24个月以上随访,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的ODI和VAS评分较术前均有显著性改善(P0.05);两组患者术中使用融合器的高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较术前增加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周椎间隙平均植骨面积横向组(322.26±32.36mm2)大于斜向组(198.40±22.08mm2)(P0.05);斜向组椎间融合器距离椎体左右侧距离分别为8.5±1.2mm、21.2±1.5mm,距椎体后缘距离4.2±0.5mm,横向组椎间融合器距离椎体左右侧距离分别为13.1±1.8mm、14.2±1.4mm,距椎体后缘距离9.8±0.8mm,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个月融合率横向组(90%)大于斜向组(71%)(P0.05),12个月、24个月两组融合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椎间隙高度丢失度横向组(1.8±1.6mm)低于斜向组(2.6±1.7mm)(P0.05),植骨面积横向组(423.56±23.29mm2)大于斜向组(299.64±21.68mm2)(P0.05);随访过程中斜向组4例出现断钉,5例再发生腰背部疼痛;横向组无断钉,2例再发生腰背部疼痛,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腰椎融合手术采取斜向和横向置入椎间融合器均能取得满意的疗效,但椎间融合器横向置入能更好地维持椎间隙高度,早期融合率更高,可减少术后钉棒断裂、腰背部疼痛再发生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腰椎融合联合Coflex动态固定手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总结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联合Coflex动态固定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应用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联合Coflex动态固定治疗的18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均为双节段)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男11例,女7例;年龄41~62岁,平均50.2岁。分析内容包括:ODI指数、腰痛和下肢痛的VAS评分,并通过腰椎动力位X线观察活动度(ROM)、椎间隙高度(DHI)的变化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30个月,平均12个月。在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及ODI指数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01)。腰痛VAS评分术前(7.20±0.90)分,末次随访(1.50±0.90)分;下肢痛VAS评分术前(5.20±0.90)分,末次随访(1.10±0.80)分。ODI指数术前(52.50±5.90)%,末次随访(15.90±5.80)%。Coflex置入节段的DHI术前0.23±0.05,术后0.35±0.06,末次随访0.33±0.04,椎间隙高度未见明显丢失。Coflex置入节段的ROM术前(8.90±1.80)°,术后降至(8.30±1.90)°,末次随访(8.10±1.80)°,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Coflex置入节段活动度未见明显改变。L2-S1ROM术前为(20.20±5.60)°,术后(14.40±5.70)°,末次随访(15.50±5.20)°,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联合Coflex动态固定治疗双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能取得满意的中短期临床疗效,但没有充分证据证明这项技术优于多节段融合术。手术适应证的合理选择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7.
王健  张春 《中国骨伤》2010,23(5):360-363
目的:探讨扩张通道管系统(METRx X-Tube)辅助下单侧神经根减压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自2005年5月至2009年6月应用X-Tube辅助行微创单侧经后路腰椎体间融合11例,单侧椎间盘突出伴椎间隙狭窄1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3例.其中L4,5病变18例,L5S1病变11例.结果:29例手术时间平均145 min;术中出血平均350 ml.29例均获随访,时间5~19个月,平均9.8个月.VAS疼痛评分由术前(7.3±6.7)分降至术后1个月(2.3±0.8)分,末次随访(1.3±0.5)分;ODI功能障碍评分由术前(44.8±7.1)分降至术后1个月(16.3±5.7)分,末次随访(2.6±4.5)分;手术疗效按照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优19例、良7例、可3例.在随访时间超过9个月的25例患者中,有23例经X线及螺旋CT扫描结合二维重建显示椎间隙已经明显骨性融合,手术疗效良好.结论:X-Tube辅助下单侧神经根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具有术中出血量少、创伤小、术后恢复快、近期疗效确切等优点.是临床上可行、实用的一种微创术式,适用于L2,3至L5S1节段病变的治疗,但由于X-Tube工作通道能提供的操作空间有限,手术视野小,所以术中的操作顺序以及术前的病例选择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单侧开窗双枚cage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方法采用单侧开窗双枚cage植骨融合联合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60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采用JOA评分判定术后疗效,Suk标准评定椎间融合情况,观察术后椎体间有无移位、椎弓根螺钉和椎间cage位置情况。结果手术时间75~110(92. 5±10. 8) min。术中出血量90~320 (120. 5±44. 8) ml。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术中无神经血管损伤。60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6~28个月。JOA评分术前8~16 (12. 13±1. 76)分,术后3个月22~26 (25. 4±1. 83)分。术后12个月Suk标准评定椎间融合率为100%。末次随访时无椎间不稳,椎弓根螺钉无松动、断裂,椎间cage无移位、塌陷等。结论单侧开窗双枚cage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多裂肌间隙单侧椎弓根钉固定单枚cage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方法自2009年4月~2011年6月经多裂肌间隙单侧椎弓根钉固定单枚cage椎间融合治疗63例此类患者,均为单节段固定,应用视觉模拟评分系统(VAS)评价患者术前、术后疼痛情况,应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和日本骨科学评分(JOA)评价疗效,应用Schulte标准评价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56例获得随访14~32个月,平均25.1个月。患者术前VAS评分(6.70±0.71)分,术后3个月VAS评分(1.61±0.59)分(P<0.01);ODI分值由术前(29.39±3.92)降至末次随访(3.54±2.21)(P<0.01);JOA评分由术前(8.04±1.22)分提高至末次随访(22.70±2.28)分(P<0.01);疗效评价优良者占83.9%,末次随访植骨融合率92.8%。结论经多裂肌间隙单侧椎弓根钉固定椎间融合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有效手术方式,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住院费用少、疗效显著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单侧椎弓根钉联合cage椎间自体颗粒骨植骨融合手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采用经单侧椎弓根置入钛钉联合椎间隙置入1枚cage融合器自体颗粒骨椎间植骨融合的手术方法治疗退行性腰椎疾病42例的情况。结果42例获得3.4个月(平均3.5个月)的随访。术后1、6、12周的JOA、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疼痛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结论采用单侧椎弓根钉联合cage自体颗粒骨椎间植骨融合手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