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7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v,MED)治疗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9月~2012年8月,我科采用颈椎后路MED治疗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16例,其中男11例,女5例;年龄31~56岁,平均41.7岁;C4/5 4例,C5/6 9例,C6/7 3例;均为一侧根性症状,CT 、MRI等影像学检查提示单节段外侧突出或/和关节突增生致椎间孔狭窄,神经受压节段与临床症状体征相符,经系统保守治疗6周以上无效,颈椎动力位X线片未见颈椎不稳.随访观察患者的颈痛VAS评分、JOA评分、颈椎生理曲度、颈椎病变节段稳定性和椎间高度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平均手术时间89min (75~1 15min);术中平均出血量85ml(30~160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4.1d(3~7d);出院时患者神经根性症状缓解11例,明显改善5例;16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2.7个月(6~25个月),VAS评分由术前的7.13±1.15分降至术后的3.00±0.63分,末次随访时为1.94±0.85分;JOA评分由术前12.63±1.09分提高至15.63±0.50分,末次随访时为16.13±0.62分;术前、术后与术次随访时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颈椎生理曲度D值从术前7.66±0.99mm提高到末次随访时10.99±0.9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病变节段椎间高度分别为5.56±0.54mm和5.54±0.52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过伸过屈位X线片未显示明显颈椎失稳结论:在严格选择适应证的前提下,颈椎后路MED治疗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可取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椎间孔镜经椎板间隙入路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黄曹  王尔天  王敏  易伟宏 《中国骨伤》2011,24(10):806-810
目的:评价椎间孔镜经椎板间隙入路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短期疗效。方法:对2009年4月至2010年4月采取椎间孔镜经椎板间隙入路手术治疗的2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20例,女7例;年龄21~69岁,平均41.8岁;12例采取"由内向外"髓核摘除术,15例采取"由外向内"髓核摘除术。采用ODI(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指数以及改良MacNab标准评定临床疗效。结果:"由外向内"术式中有1例因出血视野不清中止手术、1例转为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其余25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20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8.0±2.5)个月。末次随访时ODI为(13.0±20.5)%,与术前的(75.4±7.8)%比较有统计学差异。按照改良MacNab标准:优7例,良9例,可1例,差3例;疗效差的病例中,1例于术后3个月行开窗手术,2例需口服药物治疗。结论:椎间孔镜经椎板间隙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突出物较大、将硬膜囊和神经根明显挤向一侧的患者宜采用"由外向内"的方式,如术前经反复保守治疗、突出物相对较小者则宜采用"由内向外"的方式;合理选择均可以达到有效减压,获得满意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复合振动预防去势大鼠骨质疏松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观察低强度复合振动对去势SD雌性大鼠生长期骨密度的影响。方法:4月龄SD雌性未育大鼠48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去势对照组以及4个去势振动组,每组8只。两对照组不作振动干预,4个振动组分别接振不同参数振动,干预时间13周。比较大鼠体重,腰椎、股骨骨密度,骨转换标志物(血清骨钙素、碱性磷酸酶、非前列腺酸性磷酸酶、Ⅰ型胶原C端肽)值。结果:实验开始后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体重均明显增加。各组股骨骨密度均增加.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振动3、4组与正常对照组较去势对照组腰椎骨密度显著性增加。骨转换标志物各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一定的复合振动可以增加去势SD大鼠腰椎骨密度,具有潜在的预防骨质疏松作用。  相似文献   
4.
人工髓核置换是保留脊柱运动功能的非融合技术之一.随着材料科学、组织工程、制造业及相关学科的发展,髓核假体取得了快速、全面的发展.现就人工髓核假体、人工髓核置换的进展动态及其临床应用前景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软组织张力测试对颈痛的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曹  周卫  钟红刚  章永东 《中国骨伤》2004,17(5):280-282
目的:建立一种新的诊断颈痛痛点的生物力学测试方法及量化指标,即生物力学张力测试法(BMT)。方法:采用自制的局部软组织张力测试系统对颈痛患者局部痛点及正常人群无压痛点进行定量检测,用BMT作出诊断;并用目前颈痛痛点诊断方法(CDM)作为对照,进行临床诊断学试验。结果:软组织张力测试诊断颈痛痛点的灵敏度为70.0%,特异度为86.7%,Youden指数为56.7%,符合率为81.1%;阳性预测值为72.4%,阴性预测值为85.3%,阳性似然比为5.43,阴性似然比为0.32。结论:局部软组织张力测试诊断颈痛,能准确鉴别颈痛痛点与正常测试点,达到客观化诊断颈痛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6.
手法和关节内透针治疗髌骨软化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自1998年以来,采用手法配合髌骨关节面下透针治疗髌骨软化症86例,取得满意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传统开放手术与椎间盘镜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对椎旁肌肉损伤程度及近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2008年3月至2009年10月我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37例患者随机分成为22例微创组(MED)及15例开放组,测量两组患者术前、术后24h,术后48h外周血中CK浓度,测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记录术后住院天数及切口长度,比较术前及术后1个月、3个月的vAs及ODI评分。结果微创组及开放组比较,外周血CK浓度升高幅度小,恢复快,术中出血少,皮肤切口小,术前及术后VAS、ODI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均随访4~13个月,平均(7±0.8)个月,均未再发腰腿痛症状。结论后路椎间盘镜在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能够达到开放手术的目的,具有对于椎旁肌肉组织损伤小、手术创伤轻,出血少,恢复快的特点,是治疗椎间盘突出的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内窥镜下手术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并发症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总结内窥镜下手术治疗腰椎间盘退变疾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探讨相关防治措施.方法:2000年12月~2008年6月我院采用METRx内窥镜系统手术治疗腰椎间盘退变疾病患者476例,男295例,女181例;年龄22~73岁,平均36.5岁.单纯椎间盘突出症228例,合并神经根管狭窄112例,椎管狭窄66例,椎间盘钙化63例,腰椎失稳9例;单节段415例,双节段61例.获得至少24个月随访的患者135例.统计术中、术后早期及术后中长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本组患者术中发生并发症38例,发生率7.98%,其中节段定位错误2例,置管偏差17例,硬膜囊损伤12例,神经根及马尾神经损伤4例,大血管损伤1例,髓核钳断裂2例;术后早期发生并发症5例,其中髓核遗漏2例,椎间隙感染、伤口感染、脑脊膜炎各1例;术后中长期并发症6例,其中同节段复发4例,椎间失稳2例.开展内窥镜下手术前50例中发生并发症的病例占所有并发症病例数的71.4%;术中并发症所占比率为77.6%;32例为合并椎管狭窄患者.结论:内窥镜下手术治疗腰椎间盘退变疾病有一定的并发症,镜下操作的熟练程度、手术适应证的选择与手术并发症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后路减压、过伸体位复位、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后路减压、过伸体位复位、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48例。手术前后测量骨折椎体前、后缘高度百分比、后凸畸形Cobb's角,定期随访并评定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及后凸畸形Cobb's角明显恢复(t=9.26,P〈0.01;t=7.35,P〈0.01),伤椎后缘高度较术前无明显变化(t=8.32,P〉0.05)。随访6~36个月,平均25个月,患者平均伤椎后凸畸形Cobb's角及椎体前缘高度分别较术后丢失5%和8%。5例完全神经损伤者(Frankel A级)神经功能无明显恢复,24例不完全神经损伤者(Frankel A~D级)中21例(87.5%)神经功能恢复1级或以上。断钉1例,钉道松动1例,过度牵伸复位致神经损伤加重1例。结论:后路减压、过伸体位复位、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能有效恢复椎体高度和生理弯曲,有利于恢复神经功能,但也存在断钉、钉道松动、伤椎高度及矫正角度丢失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复合振动治疗卵巢切除大鼠骨质疏松的初步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复合振动对卵巢切除SD大鼠骨质疏松模型的治疗作用。方法3月龄SD雌性未育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1组和治疗2组,每组8只。12月龄雌性经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8只。治疗组、治疗1组、治疗2组大鼠切除卵巢,制备骨质疏松大鼠模型。所有对照组不进行振动干预,置于与振动组相同噪音环境,治疗1组振动45-55 Hz,0.05-0.1 g;治疗2组振动45-55 Hz,0.12-0.21 g;治疗组振动45-55 Hz,0.12-0.21 g。每次振动20 min,每天1次,每周5次,休息间隔不大于2 d,共13 w。实验前后分别测定大鼠腰椎、股骨骨密度,实验结束时测骨钙素等骨转换标志物。结果青年鼠腰椎、股骨骨密度以及老龄鼠腰椎骨密度显著性增加,但骨转换标志各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一定的复合振动可以增加SD大鼠卵巢切除骨质疏松模型腰椎、股骨骨密度,对骨质疏松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