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结直肠息肉的流行病学特点以及分布、形态、大小、性质、不典型增生和恶变情况。方法对1297例结直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表现、结肠镜检查和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结直肠息肉男女之比1.45:1,平均年龄(56.39±13.57)岁,高发年龄段在51—60岁组,26.52%和61—70岁组,28.37%。息肉分布,直肠所占比例最高,为34.79%,其次为乙状结肠,31.06%。肿瘤性息肉与非肿瘤性息肉的大小临界点大约为0.7cm。息肉的大小与息肉的形态、性质和不典型增生的程度呈显著相关,息肉越大分叶状越多,绒毛状腺瘤越多,增生程度越重,息肉恶变率越高。结论临床内镜及病理特点分析发现,息肉的演变符合腺瘤一不典型增生一大肠癌的经典序贯发展论点。随着年龄增加,息肉增大,不典型增生升级和癌变发生率增加,分布状况以直肠和乙状结肠为主。大小在0.7em以上的多为腺瘤性息肉。支持对腺瘤实施内镜或者手术预防性切除从而切断大肠癌发生发展的路径,减少大肠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1988年2月至2002年12月,我院共收治276例结直肠腺瘤,现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并对结直肠腺瘤恶变的相关因素进行探讨。 1.临床资料:276例患者中男154例、女122例;平均年龄63岁,50~70岁者166例(占64.8%)。276例腺瘤中癌变31例,癌变率为11.2%。腺瘤单发169例,其中恶变12例(7.1%);散在多发83例,其中恶变14例(16.9%);密集成簇24例,其中恶变5例(20.8%)。腺瘤表面光滑、完整193例,其中恶变8例  相似文献   

3.
<正>男性后尿道腺瘤性息肉在临床上为少见疾病,目前国内文献仅有该类相关报道约20余例。国外有少量报道。我院最近收治1例复发尿道腺瘤性息肉患者,现复习相关文献,探讨其发病机制、病理特点与诊治方法。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患者,男,46岁,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血尿,为无痛性全程肉眼血尿,呈洗肉水样,偶见少量凝血块,不伴有尿频、尿急、尿痛及排尿费力,无尿线细,血尿为间断性,时轻时重,于2012年月在外院行膀胱镜检查诊断为"后尿道肿物",病  相似文献   

4.
结肠腺癌与腺瘤的蛋白质组表达差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通过比较结肠腺癌与结肠腺瘤组织的蛋白质组表达差异,寻找结肠腺癌相关的蛋白质,筛选结肠癌早期诊断的分子标志物.方法 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对8例结肠腺癌组织和8例结肠腺瘤组织进行胶内差异双向电泳(2-D),选择差异表达超过2倍的蛋白点进行MALDI-TOF/TOF质谱分析和生物学信息分析.结果 成功建立结肠腺癌和结肠腺瘤的双向凝胶电泳图谱,结肠腺癌和腺瘤组织凝胶电泳图谱中平均蛋白质斑点数分别为3289和2986,其中表达差异超过2倍的斑点共有31个,质谱分析和数据库检索共鉴定出18个蛋白质,包括keratin 8、S100A6、protein disulfide isomerase等.结论 蛋白质组学可提示结肠腺癌与腺瘤组织间的蛋白质表达差异,而对相关差异表达蛋白的研究有可能为结肠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分子标记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肠膀胱肿瘤的发病原因和诊治。方法:报告1例膀胱癌根治、直肠代膀胱、结肠造口术后8年肠膀胱发生绒毛状腺瘤伴高级别上皮瘤样变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予以讨论。结果:肠膀胱肿瘤多发生在肠膀胱术后10年,临床表现常为肉眼血尿,肿瘤多生长在输尿管一肠吻合缘,良性肿瘤行肿瘤电切术,预后良好。结论:肠膀胱肿瘤的发展过程中,肠膀胱经历了形态学和分子学的改变,较早诊断可获得较好的疗效,对肠膀胱术后的患者临床上应严密随访。  相似文献   

6.
胆囊隆起性病变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胆囊隆起性病变中息肉、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之间临床特点的差异性.方法回顾性总结325例胆囊隆起性病变的临床特点,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良性病变共308例,其中胆固醇息肉278例,其他类型息肉5例,腺瘤25例;恶性病变17例,其中腺瘤恶变2例,腺癌15例.息肉、腺瘤和腺癌组中年龄超过50岁的分别占36.0%、32.0%和82.4%,B超显示平均直径分别为8.5 mm、11.7 mm和31.1 mm,低回声分别占1.5%、0和52.9%,单发病灶分别占42.9%、68.0%和100%.结论息肉、腺瘤和腺癌三者之间在年龄、B超形态学改变上均有显著性差异.年龄,病变直径、数目、部位和B超回声表现可作为鉴别胆囊隆起性病变良恶性的根据.  相似文献   

7.
<正>胆管乳头状腺瘤为胆管良性肿瘤,WHO将腺瘤分为乳头状腺瘤、管状腺瘤和乳头管状腺瘤,临床以乳头状腺瘤居多[1]。但临床仍较少见,很容易被误诊。胆管乳头状腺瘤目前相关发病机制仍不是很明确,且缺乏统一命名,无法进行系统性研究。结合相关文献报道,该病可能与胆道结石、胆道炎症、胰胆管合流异常、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等有关[2-3]。本文回顾性分析南京鼓楼医院2016年2月收治的一例胆管乳头状腺瘤患者资料,就其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及治疗方法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8.
垂体腺瘤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手术病人的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25例,未发生手术相关的感染和死亡.病人出院后经1.0~2.5年的随访,18例治愈,6例控制,1例复发.提出做好术前准备、术后伤口的护理和并发症的防治是促进病人康复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前列腺囊腺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病理诊断为前列腺囊腺瘤患者的主要症状,诊治情况,结合文献对该病的临床表现、诊断、病理学特征、治疗及预后进行讨论.结果 患者男性,51岁,2008年无明显诱因出现尿频、尿急、排尿困难症状,曾诊断“前列腺炎”,行药物治疗.2012年6月上述症状加重,行彩超检查提示:前列腺肥大并腺体内实性占位;行前列腺穿刺提示:前列腺增生,PINⅡ-Ⅲ级.于外院行TURP治疗,恢复良好.术后1个月开始反复出现血尿.2012年12月7日,急诊以“血尿待查”收入院.入院后完善CT、MRI、膀胱镜等相关检查,诊断为“膀胱颈部占位病变”行经尿道诊断性电切术,将肿物彻底切除.术后病理:前列腺囊腺瘤.组织学特点:前列腺腺体增生,间质纤维组织增生、充血,无细胞异形性,无核分裂像.免疫组化:PSA(+),PSAP(+).结论 前列腺囊腺瘤是一种少见的前列腺来源的良性肿瘤,前列腺囊腺瘤在形态学上具有独特的组织结构,多表达PSA和PSAP.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神经内镜下手术治疗巨大垂体泌乳素腺瘤的疗效、并发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11—2017-01间神经内镜下手术治疗43例巨大垂体泌乳素腺瘤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分析手术效果及并发症相关因素。结果肿瘤全切除或近全切除23例,次全切除9例,部分切除11例。肿瘤切除程度与肿瘤质地和Knosp分级相关(P0.05)。治疗有效32例,无效11例,疗效与术前泌乳素水平和肿瘤切除程度相关(P0.05)。术中出现脊液漏10例,其发生与肿瘤质地和肿瘤Hardy-Wilson分级相关(P0.05)。术后一过性尿崩9例,其发生与肿瘤Hardy-Wilson分级相关(P0.05)。术后鞍区脓肿1例。结论神经内镜下手术治疗是巨大垂体泌乳素腺瘤的有效疗法,其疗效受多种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肿瘤相关巨噬细胞浸润在垂体腺瘤卒中发生中的作用和相关性。方法:筛选获得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外科经影像资料、术中和病理结果证实垂体腺瘤或垂体腺瘤卒中患者病例样本67例,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IHC)染色的方法检测样本中免疫细胞的分布,分析其浸润水平与临床特征(性别、年龄、...  相似文献   

12.
大型和巨大型垂体腺瘤术后尿崩症患者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大型和巨大型垂体腺瘤术后发生尿崩症患者的护理方法 .方法 对24例大型和巨大型垂体腺瘤术后尿崩症患者予以尿量观察、对症处理、饮食调整和心理护理等措施.结果 18例尿崩症患者术后1周内尿量恢复正常,6例术后10 d内恢复正常.结论 术后尿量、尿比重的观察是护理工作的重点,正确对症处理,保持水电解质平衡是护理工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大肠腺瘤恶变的相关因素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大肠腺瘤恶变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4年间276例大肠腺瘤的临床资料。结果:左半结肠腺瘤癌变率高于右半结肠(P<0.05);大于2cm腺瘤癌变率高于小于2cm者(P<0.01);绒毛状腺瘤癌变率高于管状和混合性腺瘤(P<0.01);重度不典型增生腺瘤的癌变率明显高于轻度、中度不典型增生(P<0.01);多发腺瘤癌变率高于单发(P<0.05);腺瘤表面炎症重、糜烂、分叶、无蒂者癌变率高于表面光滑,长蒂者(P<0.01)。结论:腺瘤的组织学类型、不典型增生程度以及肿瘤大小、数目、部位、年龄等诸多因素是腺瘤恶变相关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小切口甲状腺腺瘤摘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0例甲状腺瘤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采用小切口手术,对照组实施传统切口。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瘢痕长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口甲状腺瘤摘除术,创伤小,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在大肠腺瘤及大肠癌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间的相关性,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MMP-3在20例大肠腺瘤和60例大肠癌中的表达。结果显示,(1)MMP-3在20例大肠腺瘤及60例大肠癌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和41.7%(P=0.031)。(2)MMP-3的阳性表达与淋巴结转移(P=0.017)呈正相关,与预后呈负相关。结果表明,MMP-3的上调表达可能参与了大肠癌的发生、发展、浸润及转移,对临床上判断预后具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局麻下小切口甲状腺腺瘤摘除术的方法和效果。方法选取2016-06-2018-06间在许昌市中医院接受局麻下小切口甲状腺腺瘤摘除术的30例甲状腺单发腺瘤患者,均经术前彩超扫查和术后常规病理学检查确诊。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均顺利完成手术,切口长度为(3.36±0.24) cm,手术时间为(40.5±4.4) min。未发生声嘶、饮水呛咳、低钙抽搐、切口愈合不良等并发症。住院时间为(3.5±0.5) d,均顺利康复出院。随访6~24个月,其间甲状腺功能测定均在正常范围,无需服用甲状腺激素,彩超扫查无1例复发。患者对切口美容效果满意。结论局麻下小切口甲状腺腺瘤摘除术,切口小、创伤轻、术中出血少、术后并发症少、患者恢复快、美容效果好,而且不影响甲状腺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腺叶切除术与腺瘤切除术治疗甲状腺单发腺瘤的近期效果。方法依据不同术式将行手术并经病理学检查确诊的96例甲状腺单发腺瘤患者分为2组,各48例。对照组行患侧腺腺叶切除术,观察组行腺瘤切除术。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观察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末次随访,2组患者均未发生甲状腺功能减退和腺瘤复发。观察组患者对切口瘢痕的总满意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状腺腺瘤切除术治疗单发甲状腺腺瘤,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势,利于提升近期疗效和患者对切口瘢痕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小切口内镜甲状腺腺瘤摘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05—2016-02间收治的68例甲状腺腺瘤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2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开放甲状腺腺瘤摘除手术,观察组给予小切口内镜甲状腺腺瘤摘除手术,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和术后第1天引流量低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口内镜甲状腺腺瘤摘除手术,具有切口小、创伤小、术后患者恢复快等优势,患者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19.
绝大多数的直肠癌起源于原发的腺瘤性息肉或腺瘤,这是长期以来人们的共识。虽直肠中的息肉有炎性息肉、错构瘤、增生性息肉等多种类型,但只有腺瘤被认为可发展为癌。而腺瘤癌变的危险性则与其组织学类型、大小以及最初检查时的数目等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MMP-3在结直肠腺瘤及结直肠癌中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间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MMP-3在20例结直肠腺瘤和60例结直肠癌中的表达。结果 MMP-3在20例结直肠腺瘤及60例结直肠癌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41.7%(P=0.031)。MMP-3的阳性表达与淋巴结转移(P=0.017)呈正相关,与预后呈负相关。结论 MMP-3的上调表达可能参与了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浸润及转移,对临床上判断预后具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