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治疗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患者血脂水平和超敏 C 反应蛋白( h sC R P)的影响。方法本试验采用前瞻性开放性病例对照研究,将84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2组:常规治疗组(41例)采用常规治疗;阿托伐他汀治疗组(43例)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20 mg/d)治疗,在治疗前以及治疗3个月后检测患者血脂及超敏C 反应蛋白水平。结果常规治疗对血脂和超敏C 反应蛋白水平无明显影响;阿托伐他汀不但能降低血脂水平,还显著降低C 反应蛋白水平。结论阿托伐他汀可改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脂水平,并具有抗炎作用,对于抑制心肌缺血的进展具有良好作用。  相似文献   

2.
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晓燕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44-44,59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ACS患者68例资料,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及常规治疗组并比较效果。结果阿托伐他汀组胆固醇及炎性指标均有显著变化,而对照组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下降,且与阿托伐他汀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干预可改善血脂水平,减少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3.
王世奇  胡烨文  贺甫威  叶红华 《浙江医学》2017,39(17):1465-1468
目的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OCT)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冠状动脉易损脂质斑块纤维帽及脂质核心角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的ACS患者24例,根据他汀剂量不同分为常规剂量组12例和强化剂量组12例,PCI术后分别接受常规阿托伐他汀20、40~80mg治疗。手术即刻及术后第9个月行OCT检查,记录脂质斑块纤维帽的部位及数量,比较斑块最薄纤维帽厚度和脂质核心角度。结果常规剂量组易损斑块纤维帽厚度随访与基线期分别为(175.42±36.02)、(50.41±6.58)滋m(P<0.01),强化剂量组分别为(233.33±88.35)、(49.12±7.33)滋m(P<0.01);两组随访期易损斑块纤维帽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剂量组TCFA脂质核心角度随访与基线期分别为(72.9±29.3)°、(127.6±50.8)°(P<0.01),强化剂量组分别为(74.6±32.9)°、(132.6±51.3)°(P<0.01),两组患者基线与随访时脂质核心角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使随访期TCFA厚度增大,脂质核心角度减小,采用OCT可重点观察TCFA厚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一氧化氮(NO)、纤维蛋白原(Fg)、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ACS患者110例,入选后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50例,常规治疗组60例;随机选取我院同期的健康体检者50例做对照组。采用比色法测定NO,采用血凝仪法测定Fg,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hsCRP。结果:①阿托伐他汀组和常规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NO水平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Fg及hsCRP水平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阿托伐他汀组与常规治疗组在治疗前NO、Fg及hs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托伐他汀组治疗后NO水平明显增高,Fg及hsCRP水平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具有保护血管内皮功能、降低血液黏稠度及抑制内皮炎症的作用,从而稳定斑块,抑制病变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5.
尹咏红 《中外医疗》2011,30(18):12-12,14
目的探讨调脂治疗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检测8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服用阿托伐他汀前后血浆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血浆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服用阿托伐他汀4周后其水平明显下降(P〈0.05)。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与冠脉炎症反应相关,阿托伐他汀可显著降低其水平。改善冠心病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黄雷  黄艳红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21):2482-2484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治疗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本试验采用前瞻性开放性病例对照研究,将84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41例)采用常规治疗;B组(43例)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20mg/d)治疗,在治疗前以及治疗2个月后检测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常规治疗对血浆纤维蛋白原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无明显影响;阿托伐他汀不但能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还显著降低c反应蛋白水平。结论:阿托伐他汀改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液流变学,并具有抗炎作用,对于抑制心肌缺血的进展具有良好作用。  相似文献   

7.
巨名飞  霍明艳  王青松  姜锋  王虹 《河北医学》2014,(12):2040-2041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炎症因子( C 反应蛋白、血BNP )水平及阿托伐他汀的干预作用。方法:随机选取ACS患者132例,分为AMI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2例)和UAP 组(不稳定型心绞痛60例),均口服阿托伐他汀20mg 1次/d,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测定C反应蛋白及血BNP、血脂水平。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血CRP、BNP 明显高于UAP 组,与治疗前比较,两组血清C反应蛋白、血BNP 水平较前均降低(P<0.05)。结论:C反应蛋白、血BNP 水平升高与ACS发病有着密切关系,阿托伐他汀可降低ACS患者血C 反应蛋白、血BNP 水平,提示阿托伐他汀具有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减轻炎性反应的作用,改善冠脉供血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 NT-proBNP)、超敏C反应蛋白(bs-CRP)和左室重构的影响及相关性.方法 122例PCI术后CHF患者(NYHA分级Ⅱ/Ⅲ)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20 mg组(阿托代他汀20 mg/d治疗,n=62)和阿托伐他汀他汀10mg组(阿托伐他汀10 mg/d治疗,n=60),比较两组治疗前一般资料、两组治疗前和治疗12个月后血浆NT-proBNP和hs-CRP水平以及左室重构相关指标的变化,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两组治疗后血浆NT-proBNP和hs-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阿托伐他汀20 mg组血浆NT-proBNP和hs-CRP水平显著低于阿托伐他汀10mg组(P<0.05).阿托伐他汀治疗后,两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 LVEDD)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两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P<0.05),阿托伐他汀20 mg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显著小于阿托伐他汀10 mg组(P<0.05);阿托伐他汀20 mg组LVEF显著大于阿托伐他汀10 mg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浆NT-proBNP和hs-CRP的下降水平均与LVEDD减少呈正相关,与LVEF增加呈负相关;NT-proBNP、hs-CRP下降水平两者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对PCI冠心病CHF患者心功能改善有益,且与药物剂量有关.  相似文献   

9.
宋文彤  贾岩 《中国厂矿医学》2011,(12):1097-1099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对脑梗死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脂、颈动脉粥样硬化影响。方法将123例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氯吡格雷组(61例)和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组(62例)。观察治疗8个月后2组血清hs-CRP、血脂水平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斑块面积的变化及脑血管病复发率。结果氯吡格雷组治疗前后血脂无明显变化,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组血脂水平下降明显(P均〈0.05)。2组患者治疗后8个月血清hs-CRP、IMT均显著下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缩小(P均〈0.01);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组CRP下降幅度、IMT变薄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缩小较氯吡格雷组更明显(P均〈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用氯吡格雷应用于脑梗死患者能更有效地降低血hs-CRP浓度,使IMT变薄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缩小,更有利于抑制炎症、稳定斑块及降低卒中发病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强化降脂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及其对ACS炎症抑制和斑块稳定的作用。方法:80例AC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常规治疗组予常规药物治疗,但不用降脂药物;阿托伐他汀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阿托伐他汀40mg/d,口服疗程2个月。治疗后7天及30天抽取静脉血检测血清hs-CRP水平。结果:治疗后7天,阿托伐他汀组血清hs-CR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而常规治疗组无明显变化;治疗后30天,常规治疗组血清hs-CRP水平降至正常,而阿托伐他汀组血清hs-CRP水平降低程度较常规治疗组更为明显(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能降低ACS患者的血清炎症因子,具有抑制炎症和稳定斑块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纤维蛋白原(Fig)、血脂及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98例ACS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治疗组(52例)和常规治疗组(46例),观察2组治疗前、治疗后8周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s-CRP和Fig水平的变化及6个月内主要冠脉不良事件(MACE)和血运重建情况.结果:治疗后阿托伐他汀治疗组TC、LDL-C、hs-CRP、Fig水平及MACE降低(P<0.05),而常规治疗组仅hs-CRP水平下降(P<0.05);与常规治疗组相比,阿托伐他汀治疗组MACE发生率明显降低(χ2=4.032,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降低TC、LDL-C、hs-CRP、Fig水平,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临床随访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小玲  叶青  周俊岭  严激 《安徽医学》2010,31(5):496-497
目的探讨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临床疗效,观察超敏C-反应蛋白(Us-CRP)及血脂水平的变化。方法选择65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于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12周、24周检测Us-CRP和血脂水平,对比分析,并与健康对照组34例Us-CRP进行对比。结果 ACS患者治疗后4周、12周、24周后Us-CRP、总胆固醇、低密度胆固醇、三酰甘油均明显降低(P〈0.01),高密度胆固醇有明显升高(P〈0.01)。结论坚持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ACS能提高患者降脂治疗达标率,且持续降低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抑制斑块内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轻中度狭窄病变斑块超声影像学特征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的关系.方法 78例冠心病患者分为轻中度狭窄组(62例)和重度狭窄组(16例),对两组患者靶血管内超声特征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进行相关研究.结果 轻中度狭窄组血管内超声检出脂质斑块51例82.26%(51/62),其病变的血管外弹力膜面积(EEMA)、斑块面积(PA)及管腔面积狭窄率(LAS)、重构指数(RI)明显大于重度狭窄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两组间在纤维帽厚度、脂核或无回声带大小、脂核与斑块比存在统计学差异.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与EEMA、RI呈正相关.结论 易损斑块为偏心分布的低回声脂质斑块,具有较大的斑块面积和明显的正性重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可望作为冠脉斑块易损性预测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 - CRP)、血脂及总缺血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93例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对照组)、阿托伐他汀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组(治疗组)。观察两组治疗前与治疗6周后血清hs - CRP、血脂浓度变化及两组治疗后总缺血事件发...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观察阿托伐他汀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确诊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80例,随机分成两组,阿托伐他汀组40例和常规治疗组40例。阿托伐他汀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20mg/日),共治疗6个月,对照组接受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治疗前后观察患者症状、体征、日常生活自理情况等,复查血脂、C反应蛋白、左室射血分数。结果:阿托伐他汀组C反应蛋白均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托伐他汀组心功能参数(左心室射血分数)改变较常规治疗组明显(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有良好作用,且能明显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6.
蒋美媛  庞明  陈敏  严红  余艳  黎华 《广西医学》2013,(6):672-674
目的观察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对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颈动脉内膜斑块的作用。方法将96例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成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组、阿托伐他汀组、普罗布考组,每组32例,共观察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3组患者的血清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ox-LDL)、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及IMT、颈动脉内膜粥样硬化斑块面积。结果治疗6个月后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组ox-LDL、hs-CRP、TC、TG、LDL-C水平明显降低,颈动脉IMT、颈动脉内膜斑块面积明显减少,并且效果好于阿托伐他汀组及普罗布考组(P<0.01)。结论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7.
陈杰  孙立勤  于春艳 《浙江医学》2014,(16):1398-1401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 CRP)、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老年ACS患者162例,分为A组(阿托伐他汀20mg/d)、B组(阿托伐他汀40mg/d)、C组(阿托伐他汀80mg/d),各54例,所有患者分别于入院后24 h内和服药后4周、12周采血测定hs- CRP、Hcy、TG、TC、HDL- C、LDL- C。入院后24 h内和服药后12周清晨空腹采静脉血,测定ALT、肌酸激酶(CK)、血肌酐(SCr)水平。结果3组患者治疗后TC、LDL- C、TG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或0.01),B、C组患者治疗后第12周HDL- C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0.05)。与A组比较,B组在治疗第4周时LDL- C水平降低,第12周时TC、LDL- C水平降低(P<0.05),C组在治疗第4、12周时TC、LDL- C、TG水平均降低(P<0.05或0.01),治疗第12周时HDL- C水平升高(P<0.05)。治疗后3组患者hs- CRP、Hcy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或0.01),与A组比较,B、C组在治疗第4、12周时hs- CRP、Hcy水平均降低(P<0.05或0.01)。治疗后3组患者ALT、CK、SCr水平均未见明显升高(均P>0.05),与A组治疗后第12周比较,B、C组ALT、CK、SCr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老年ACS患者中,80mg/d阿托伐他汀治疗是有效且安全的。  相似文献   

18.
刘红军 《当代医学》2011,17(5):97-99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给予阿托伐他汀预治疗能否减轻PCI相关炎症反应及心肌损伤.方法 78例拟行PCI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预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36例).治疗组在PCI前接受7d的阿托伐他汀40mg/d的治疗 对照组在PCI前不使用他汀类药物.两组患者均接受其他常规治疗,且在PCI后均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在术前和术后24h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髓过氧化物酶(MPO)、肌钙蛋白Ⅰ型(cTnI),并记录围术期心肌梗死的发生率.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术后hs-CRP、MPO、cTnI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升高(t=8.2707,3.5621,2.6705和3.1671,3.8826,2.4049,P<0.01或P<0.05) 治疗组术前和术后的hs-CRP、MPO、cTnI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t=3.3525,2.1587,2.8529 和3.1171,2.7133,2.0915,P<0.01或P<0.05) 治疗组的围术期心肌梗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x2=4.3858,P<0.05).结论 PCI前给予阿托伐他汀40 mg/d预防性28d治疗,可以显著减少PCI造成的炎症反应及心肌损伤,对心肌有保护作用,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观察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可溶性CD40L(sCD40L)等指标变化,探讨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围术期他汀类药物强化治疗的效果及意义。方法将112例行急诊PCI治疗的AMI患者随机分为治疗1组40例(术前服阿托伐他汀80mg,术后服阿托伐他汀40mgqd)、治疗2组40例(术前服阿托伐他汀40mg,术后服阿托伐他汀20mgqd)和对照组32例(常规治疗),3组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分别测定3组PCI术后血清hs-CRP、sCD40L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1组和治疗2组PCI治疗后12h、24h、7d血清hs-CRP、sCD40L水平均明显下降(P均〈0.01),治疗1组和治疗2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2个治疗组术后12、24h的CK-MB升高〉2倍正常值上限的患者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均〈0.05),2个治疗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AMI患者急诊PCI围术期强化他汀类药物治疗,可能通过抗炎、抗血小板、稳定冠脉血管内皮及粥样斑块等作用,使患者获益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早期预后。方法选择入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和阿托伐他汀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d-1,连续治疗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检测血脂、C反应蛋白(CRP)、双侧颈动脉B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对伴有颈动脉斑块的脑梗死患者测量斑块面积及斑块Crouse积分,并在治疗6个月进行生活自理量表(ADL)评分。结果 (1)阿托伐他汀组治疗1个月后比治疗前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CRP的水平降低(P均〈0.05),对照组CRP水平也比其治疗前降低(P〈0.05),但阿托伐他汀组降低更明显(P〈0.05)。阿托伐他汀组治疗3个月后比治疗前TC和LDL-C及CRP水平降低(P均〈0.01),阿托伐他汀组治疗3个月后比治疗1个月后TC、LDL-C和CRP水平降低(P均〈0.05),但治疗3个月后CRP水平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治疗1个月后与治疗前IM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托伐他汀组治疗3个月后比其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IMT均降低(P均〈0.01);两组斑块面积在各时间点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托伐他汀组治疗3个月后Crouse积分较其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均降低(P均〈0.05)。(3)阿托伐他汀组治疗6个月后较对照组ADL评分增加(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在早期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有降脂和抗炎的作用,并能稳定或逆转颈动脉斑块,改善患者早期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