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5 毫秒
1.
目的研究青海省鼠疫耶尔森菌(鼠疫菌)基因型分布特征。方法对分离到的青海省148株鼠疫菌,根据已经证实的22个差异区段设计引物,每株鼠疫菌的每个基因差异区段都采用PCR技术进行验证。结果148株青海省鼠疫菌共包括8个基因型,即1、5、7、8、14型、新基因组型和Ype-ancestor型,其中以5型和8型为主。祁连山南麓和青海湖环湖地区的祁连、门源、刚察、海晏、共和、天峻等的菌株绝大多数属于基因型8型,占40.5%(60/148);位于青南高原的格尔木、玉树、扎多、治多、称多、囊谦和曲麻莱等的菌株,其基因型主要为5型,占31.8%(47/148)。青藏高原青海田鼠鼠疫疫源地鼠疫菌基因型全部为14型,占8.1%(12/148)。结论在青海省分离的鼠疫菌中,喜马托雅旱獭鼠疫疫源地鼠疫菌的基因型以5型和8型为主,青海田鼠疫源地鼠疫菌以基因型14型为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青海省鼠疫菌株生物学特点及流行病学意义,为鼠疫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3~2012年青海省分离的鼠疫菌株进行生化及糖醇类酵解试验、毒力因子检查和毒力测定。结果根据生化分型指标,131株被试菌株中120株为青藏高原型,3株为祁连山型,其余8株菌与青海省疫源地生态型菌株均不相同。被试100株代表菌株均能产F1抗原和PstI,均具有Vw抗原因子;Pgm-菌株占95.00%(95/100),Pgm±菌株占4.00%(4/100),Pgm-菌株占1.00%(1/00)。毒力测定结果显示,最小致死量(MLD)均在10000个菌以下,均为强毒株。结论青海高原喜马掩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2003~2012年分离的鼠疫菌具备青藏高原鼠疫病原体特性,鼠疫菌的毒力强,对人的健康威胁严重。  相似文献   

3.
甘肃张掖地区1982~2000年动物鼠疫流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1961-2000年在张掖地区南部祁连山山地进行了鼠疫自然疫源调查、“灭獭拔源”以及后来的鼠疫监测工作,先后在肃南和山丹军马三场用细菌学证实了当地存在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40年来,从喜马拉旱獭体内分离鼠疫菌152株,构成比为96.20%;其它动物仅有6株,构成比为3.80%。媒介昆虫检菌63株,其中斧形盖为37株,谢氏山蚤11株,腹窦纤蚤深广亚种5株,其它昆虫10株。判定鼠疫动物占98处,全区有獭面积93.89万hm^2,查明疫源地面积27.7609万hm^2,分布于肃南(276109hm^2)和山丹(1500hm^2)2县境内。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甘肃省鼠疫菌差异区段基因分型及其流行特征。方法根据鼠疫菌基因组的23个差异区段(DFR)对202株鼠疫菌进行基因分型,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202株鼠疫菌分为8个基因型,即1b型、5型、7型、8型、13型、26型及新发现的GS1型和GS2型。9株黄鼠型菌株被分为13型和26型。18株阿尔金型菌株被分为3个型,其中1株为GS2型,6株为8型,11株为1b型。48株祁连型被分为3个型,其中5株为8型,39株为GS1型,4株为GS2型。127株青藏型菌株被分为6个型,其中1株为5型,6株为7型,56株为8型,39株为1b型,20株为GS1型,5株为GS2型。黄鼠型鼠疫菌的主基因型为26型,阿尔金型鼠疫菌的主基因型为1b型,祁连型鼠疫菌的主基因型为GS1型,青藏型鼠疫菌的主基因型为8型。结论 GS1和GS2为新发现的2个新基因型。黄鼠型鼠疫菌株同阿尔金型、祁连型和青藏型菌株基因型相似度较小,阿尔金型、祁连型和青藏型基因型相似度较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测定青海省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菌毒力,建立青海省鼠疫自然疫源地毒力基础数据。方法选取392株鼠疫菌进行毒力试验,用SPSS18.0计算各试验菌株的半数致死量(LD50),运用地方病地理信息系统分析其空间构成。结果392株鼠疫菌中鼠疫强毒株有367株,占93.62%;鼠疫中等毒力株有10株,占2.55%;鼠疫低毒株有10株,占2.55%;鼠疫弱毒株有5株,占1.27%;发现青海省鼠疫自然疫源地祁连山型菌株毒力比青藏高原型菌株毒力强。结论青海省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菌以鼠疫强毒株为主。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我国临床分离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葡萄球菌染色体mec盒(SCCmec)基因型。方法来源于全国17家医院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共计266株,采用琼脂对倍稀释法测定23种抗菌药物最低抑菌浓度(MIC),并利用多重PCR方法对MRSA菌株进行SCCmec、基因分型。结果266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多种抗生素呈现不同程度的耐药,其中MRSA160株,占临床分离菌株的60.2%,PCR方法分型获得SCCmecⅡ型1株,占0.6%、Ⅱ型的亚型4株,占2.5%、Ⅲ型20株,占12.5%、含有342bp(dcs)额外扩增条带的Ⅲ型菌株108株,占67.5%、ⅢA型11株,占6.9%、16株细菌未能分型,占10%,未发现Ⅰ型和Ⅳ型。结论我国l临床分离的MRSA以SCCmec,Ⅲ-dcs型为主,该类型为多重耐药菌株,基因组成与SCCmecⅢ型及ⅢA型有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构建以AscI酶切的云南省鼠疫菌PFGE图谱库并探究其流行病学意义。方法采用限制性内切酶AscI对云南家、野鼠型及玉龙鼠疫菌进行酶切分析,并对电泳图谱进行聚类分析。结果30株被试菌株分为15种PFGE型别(相似性系数为88.9%~100.0%)、5个簇、4个群,除404号菌与EV76归为一群,其余3个群分别为家鼠型基因群、野鼠型基因群及玉龙基因群。结论云南鼠疫菌PFGE基因型与生态型相吻合,具有一定的区域聚集性;玉龙鼠疫菌是云南独立的一个基因群。  相似文献   

8.
32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病原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徐州地区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分布及病原学特征。方法常规方法在腹泻患者粪便、家禽家畜粪便、苍蝇、肉食品中分离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用血清学、生物学方法分型及抗菌耐药性分型。并通过PCR技术进行毒力基因检测,同时对检出的国内主要流行血清型O:3和O:9菌株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分析。结果2014份标本中共检出32株(分为17个血清型)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总检出率为1.59%,其中O:3和O:9血清型的检出率分别为9.4%,且耐药模式相同。32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分别携带ail、ystA、yadA、virF和all、ystA毒力基因的各占9.4%,只携带ystB基因的占21.8%,不携带以上任何基因的占59.4%。32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分为3个生物型别,其中1A型为78.1%,3型为18.8%,2型为3.1%。本地区分离的2株O:3血清型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脉冲场凝胶电泳带型相同,是我国O:3血清型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主要克隆系。结论徐州地区存在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O:3和O:9血清型及由此引起的腹泻疾病,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
我国部分地区猪源大肠杆菌LEE和HPI毒力岛相关基因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采用PCR方法检测我国江苏等9个省市部分地区分离的1007株猪源大肠杆菌中肠细胞脱落位点毒力岛(LEE)和强毒力岛(HPI)。方法 对LEE毒力岛检测其核心区的衙和eaeA基因,对HPI毒力岛检测其irp2和fyuA基因。同时对LEE和/或HPI阳性大肠杆菌进行了O血清型的鉴定。结果 在分离的猪源大肠杆菌中。LEE毒力岛基因检测结果为:2.2%(22/1007)的菌株let和eaeA基因的扩增阳性,0.5%(5/1007)的菌株eaeA阳性。HPI毒力岛基因检测结果为:10.6%(107/1007)的菌株irp2和fruA基因扩增阳性,2.1%(21/1007)的菌株irp2阳性;其中有2株irp2和ler基因扩增阳性,有3株irp2、ler和eaeA基因扩增阳性,1株irp2、fyuA、ler和eaeA基因扩增都为阳性;在128个HPI阳性分离株中,093和0107血清型菌株分别占定型菌株的15.7%(13/83)和12.0%(10/83)。结论 2.7%的猪源大肠杆菌携带LEE.12.7%的菌株携带耶尔森菌HPI,O93和O107为猪源HPI大肠杆菌常见血清型。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青海省乌兰县鼠疫菌株生物学特性及流行病学意义,为该地区的鼠疫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1966—2011年青海省乌兰县分离的65株鼠疫菌株进行生化试验、毒力测定、毒力因子鉴定、质粒分析、鼠疫菌差异区段(Different Region,DFR)分型等研究。结果 65株被试菌株生物型为古典型、生态型均为青藏高原型。菌株基因组型为8型、5型、1b型、37型、44型,主要基因组型为8型。携带3种质粒谱,83.08%(54/65)菌株携带分子质量为6×106、45×106、52×106的质粒谱。93.85%(61/65)的鼠疫菌具备4个毒力因子,96.97%(32/33)的鼠疫菌为强毒菌。结论青海省乌兰县分离的鼠疫菌具备青藏高原鼠疫病原体特性,鼠疫菌的毒力强,因此该地区的鼠疫防治工作不容松懈。  相似文献   

11.
云南鼠疫耶尔森菌基因分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通过对来自云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155株鼠疫菌进行基因分型,了解鼠疫菌的进化规律。方法根据22个差异区段(differentregions,DFR)设计引物,PCR扩增鼠疫菌的每个DFR。结果滇西山地闽广沿海居民区黄胸鼠鼠疫自然疫源地137株鼠疫菌的基因型均为9型。滇西山地齐氏姬鼠大绒鼠鼠疫自然疫源地18株鼠疫菌,有10株菌为7型,8株菌为9型。结论滇西山地齐氏姬鼠大绒鼠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菌的基因型为7型和9型,而滇闽广沿海居民区黄胸鼠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菌的基因型主要为9型。两疫源地鼠疫菌在遗传关系上有亲缘性,后者可能由前者进化而来。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陕西省鼠疫耶尔森菌差异区段分型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分离自陕西省鼠疫疫区获得的48株鼠疫菌应用23个DFR(差异区段)和PMT1(质粒验证)PCR扩增,进行鼠疫菌DFR基因组分型及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结果相同年份,不同染疫动物、媒介蚤分离的鼠疫菌基因组型基本一致。陕西鼠疫耶尔森菌DFR基因组型有Genomovar11、17、20共3种。1987-1988年份、2000-2001年份DFR基因组型以Genomovar17为主,2006年份以Genomovar20为主。结论不同年份疫情主导的基因组型不同,随着时间的变化,鼠疫菌DFR基因组型从Genomovar17基因缺失微进化到Genomovar20。  相似文献   

13.
Infection with Burkholderia cepacia complex in patients with cystic fibrosis (CF) results in highly variable clinical outcome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if there are genomovar-specific disparities in transmission and disease severity. B. cepacia complex was recovered from 62 patients with CF on > or =1 occasions (genomovar III, 46 patients; genomovar II [B. multivorans], 19 patients; genomovar IV [B. stabilis], 1 patient; genomovar V [B. vietnamiensis], 1 patient; and an unclassified B. cepacia complex strain, 1 patient). Patient-to-patient spread was observed with B. cepacia genomovar III, but not with B. multivorans. Genomovar III strains replaced B. multivorans in 6 patients. Genomovar III strains were also associated with a poor clinical course and high mortality. Infection control practices should be designed with knowledge about B. cepacia complex genomovar status; patients infected with transmissible genomovar III strains should not be cohorted with patients infected with B. multivorans and other B. cepacia genomovars.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三江源地区鼠疫流行动态,为鼠疫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用回顾性流行病学方法 对三江源地区1954-2006年鼠疫疫源地调查,鼠疫监测和人间鼠疫疫情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1954-2006年三江源地区动物鼠疫流行主要分布布玉树,称多.曲麻莱,囊谦,治多,杂多6个县和格尔木市唐古拉乡.称多县还存在青海田鼠鼠疫自然疫源地.染疫动物共8科12属15种,从动物体共分离到鼠疫菌336株,其中喜马拉雅旱獭体291株,占总数的86.60%(29/336),藏系绵羊13株.占3.87%(13/336),青海田鼠10株,占2.98%(10/336).从各类媒介昆虫体内共分离m鼠疫菌114株,其中,从斧形盖蚤体内分离出46株,占40.35%(46/114),谢氏山蚤38株,占33.33%(38/114).1960-2006年共发生人间疫情85起,发病238例,死亡134例,病死率为56.30%(134/238),流行季节为5-11月份,8,9月份为高峰期,10月份以后主要为藏系绵羊作为传染源引起的人间鼠疫.临床病型以肺鼠疫居多.占49.58%(117/238),但首发病例以腺鼠疫为主,占77.12%(91/118).结论 青海省三江源地区存在喜马拉雅旱獭鼠疫和青海田鼠鼠疫两块鼠疫自然疫源地,人间鼠疫病例由旱獭型菌株引起,尚未发现田鼠型菌种引起的人间鼠疫.三江源地区是青海省鼠疫流行的重点地区.  相似文献   

15.
四川省德格县2株疑似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菌株的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通过对四川省德格县自毙喜马拉雅旱獭体内分离出的2株疑似鼠疫菌株进行生化特征、毒力鉴定,确定四川省是否存在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方法 菌株鉴定采用细菌形态染色、培养特性、鼠疫噬菌体裂解试验、生化及糖醇类酵解试验、毒力因子、毒力、营养需求、质粒、基因检测及基因分型方法进行.结果 光镜下,2株被检菌株均为革兰染色阴性,呈球杆状,两极浓染、两端钝圆;在赫氏普通琼脂上24-48 h,被检菌株形态呈中心发暗,有黄褐色粗糙颗粒,边缘不整呈锯齿状、薄而透明的花边;在赫氏血琼脂上,菌落隆起,色泽深,花边消失或残留锯齿状痕迹.2株被检菌株均能酵解阿胶糖、麦芽糖、甘油,不酵解鼠李糖、密二糖,脱氮阳性;毒力因子均为F1+、VW+、Pgm+,Pst I+;携带鼠疫菌常见的质粒,相对分子质量(Mr)为6.0×106、45.0×106、65.0×106,具有鼠疫菌的毒力相关质粒基因Pla、calfl、LcrG;对小鼠的毒力试验,绝对致死量(LD100)均为50个菌;营养需求上,对苯丙氨酸、甲硫氨酸依赖;基因型是Genomovar 5;与假结核菌(PTB)在鉴别培养基尿素、奥腾、枸橼酸盐上有明显区别,含鼠疫菌特有的Pst I和F1抗原,22℃下能被鼠疫噬菌体完全裂解.含有鼠疫菌特有的3a片段.结论 四川省德格县喜马拉雅早獭体内分离的2株疑似菌株均为鼠疫耶尔森菌,具有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型鼠疫菌株的特性,四川省存在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16.
云南玉龙及古城区鼠疫自然疫源地判定及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确定云南玉龙县及古城区鼠疫自然疫源地的存在,提出防控策略。方法采用常规调查方法,通过血清学、细菌学、基因诊断等技术进行判定。结果共分离到5株鼠疫杆菌,均酵解甘油、麦芽糖、阿胶糖,不酵解鼠李糖、密二糖,脱氮试验阳性。均带有Pgm 、PstI 、FI 、Vwa 等毒力决定因子;疫区犬血清阳性率为23.5%;猫血清阳性率为26.7%。结论细菌学证实玉龙县为鼠疫自然疫源地,目前鼠疫流行处于活跃期;血清学证实古城区为新的鼠疫疫源区(县);阳性血清动物分布面积210km2,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齐氏姬鼠及大绒鼠是本地区优势鼠种,玉龙绒鼠有局部分布。特新蚤指明亚种,方叶栉眼蚤为优势蚤种;分离的鼠疫菌与滇西纵谷型及滇闽居民区型菌株生化特性不同,与西藏北部青藏高原型鼠疫菌的生化特性接近。  相似文献   

17.
根据青藏高原疫源地内582株鼠疫菌发酵鼠李糖、甘油、麦芽糖、蜜二糖以及脱氮作用的不同,可将该疫源地的鼠疫菌划分为3个生化型,即Ⅰ型麦芽糖阳性株,分布于以喜马拉雅旱獭为主要储存宿主的青海各疫区及西藏那曲地区;Ⅱ型麦芽糖阴性株,分布于青海祁连山东部的祁连、门源地区;Ⅲ型数量极少,宿主皆非旱獭,分布无规律性。鼠疫菌的毒力特征为FI~+,PstI~+,Pgm~+(97.35%)、VW~+(96.11%)。对实验动物的毒力试验除3株外,均系强毒菌,其毒力降低与VW及Pgm丧失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青藏铁路沿线青海省境内鼠疫菌株生物学特点.方法 对2001-2006年青藏铁路沿线青海省境内分离的鼠疫菌株进行生物学表型鉴定及分子生物学研究.结果 所有被试菌株其生物型为古典型,生态型均为青藏高原型.大质粒65×106菌株主要分布于格尔木唐古拉乡地区,而质粒52×106菌株主要分布于天峻、德令哈地区;除乌兰县铜普乡大南湾地区的2株菌携带65 × 106大质粒外,该县其他地区分离的菌株均携带52×106质粒.格尔木市唐古拉乡地区的菌株基因型均为5型、德令哈市宗务隆地区及乌兰县赛什克乡、柯柯镇、铜普乡的菌株为8型,但有2株乌兰县铜普乡大南湾五沟自旱獭和患者体内分离的菌株为15型.结论 该地区分离的鼠疫菌株均属青藏高原型,鼠疫菌的毒力强.  相似文献   

19.
聚合酶链反应在鼠疫菌检测中的应用 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通过扩增鼠疫菌9.5kb质粒pla基础上一个478bl片段,用于鼠疫菌检测,被试的45株鼠疫菌扩增产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均呈现单一DNA带,其分子量大小与预期结果符合。而假结核菌和一株缺6MD质粒鼠疫菌未见扩增带,洽部实验可在4h内完成。本法具有快速、特异、敏感等优点,可用于不同生态型鼠疫菌的快速诊断和流行病学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