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目的探讨川芎嗪(TMP)对兔缺血性室性心律失常时心外膜单相动作电位(MAP)的影响。方法 20只家兔,随机分为单纯缺血组(n=10)和TMP组(n=10),采用闭胸记录心外膜MAP和心电图的改变,观察心肌缺血背景下致心律失常前后MAP参数的变化。结果在单纯缺血组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发生过程中,与缺血前相比,心外膜MAP振幅(MAPA)降低(P〈0.01),0相最大上升速率(Vmax)减慢(P〈0.01),MAP复极化50%和90%的时程(MAPD50和MAPD90)缩短(P〈0.01);而在TMP组,用TMP预处理后,与缺血前相比,心外膜MAPA、Vmax、MAPD50和MAPD90均无明显变化;与单纯缺血组相比,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降低(P〈0.05),心外膜MAPA和Vmax增加(P〈0.05),MAPD50和MAPD90延长(P〈0.01)。结论 TMP能减轻缺血后MAP改变程度,具有抗缺血性室性心律失常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折返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ABR)对兔缺血性室性心律失常时心外膜单相动作电位(MAP)的影响。方法采用闭胸记录兔心外膜MAP和心电图的技术,观察心肌缺血背景下致心律失常前后各组MAP参数的变化。结果在去窦弓神经组(n=10),与缺血前相比,心率(HR)减慢,心外膜振幅(MAPA)降低,0相最大上升速率(Vmax)减慢,MAPD50和MAPD90缩短(P<0.05),与单纯缺血组(n=10)相比,HR加快,MAPA增加(P<0.05),而Vmax、MAPD50和MAPD90无明显变化;在美托洛尔组(n=9),用美托洛尔预处理后,与缺血前相比,HR减慢、心外膜MAPA降低、Vmax减慢(P<0.05),而MAPD50和MAPD90无明显变化;与单纯缺血组相比,心外膜MAPA增加、MAPD50和MAPD90延长(P<0.05),而HR和Vmax无明显变化。结论 ABR可影响缺血性室性心律失常心外膜MAP改变程度,可能参与缺血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3.
作者使用接触电极记录了在位家兔心脏左室外膜单相动作电位。单相动作电泣在同一部位稳定记录较之以前可达3小时以上。发现接触电极的压力与波形的形态有关,并测量了形成单相动作电位波形的最低压力。当接触电极在心外膜上压迫至25分时,心肌切片显示出组织学改变,但单相动作电位波形并无变化。作者报道了MAP参数:ERP92.97±7.4mS;ERP/APD0.75±0.02;Vmax4.54±1.5V/S。MAP的参数如MAPA、MAPD50、MAPD90与以前的报道相同。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炙甘草汤对正常家兔左心室电生理特性的影响,探讨其抗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单相动作电位(MAP)记录技术,测定空白对照组和炙甘草汤组兔心室肌体表心电图和MAP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炙甘草汤组兔心室肌心率减慢,QT间期延长的同时Tp-e不增加,Tp-e/QT缩小;并且炙甘草汤组兔心室肌单相动作电位幅度(MAPA)无明显变化,单相动作电位时程(MAPD)MAPD20、MAPD50、MAPD90均延长。结论炙甘草汤能降低心率,延长MAPD,并缩小Tp-e/QT,减少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可能是炙甘草汤抗心律失常且相对安全的机制。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结扎12支家兔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造成实验性心肌梗塞模型,使用接触电极引导心外膜单相动作电位和同步记录体表心电图,并以微机实时分析。结扎冠脉后,缺血区很快出现MAPA减小,Vmax降低,负相波出现,平台期后段抬高,MAPD不同程度延长。非缺血区MAT则无此改变。实验发现,MAP的改变早于心电图的改变;MAP变化程度受缺血程度的影响,病理切片示不同组织学改变,上述结果表明MAP是判断早期缺血的敏感而直接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缺血预处理(IPC)的次数对缺血-再灌流过程中兔心脏电生理活动的影响,探讨IPC的抗心律失常作用机制。方法:家兔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C)、缺血组(IR)、一次预处理组(SPC)和两次预处理组(BPC)。应用心外膜单相动作电位(MAP)探针记录技术检测缺血-再灌流过程中MAP幅度(MAPA)、复极50%时程(MAPD50)、零相最大上升速度(Vmax)及心律失常发生率。结果:各预处理组中缺血后5min时的MAPD50、MAPA、Vmax迅速缩短或降低(P<0.05)。SPC组与IR组相比,促进了缺血20min之后MAPA、Vmax的恢复,改善了缺血20minMAPD50的过度缩短,限制了复灌时MAPD50的过度延长(P<0.05)。SPC完全抑制了缺血-再灌中室颤的发生率(0%,P<0.05)。BPC组中,缺血-再灌注中室颤发生率及在缺血30min末及再灌注末上述参数与缺血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结论:①SPC在在体家兔心脏上具有最好的抗心律失常作用,随IPC次数增加,其抗心律失常作并不增强;②缺血早期SPC迅速缩短MAPD,抗早期心律失常的机制可能是缩小了造成单向阻滞的窗口;③改善缺血晚期电生理参数,抗晚期心律失常的机制可能是减小不应期离散度;④限制复灌时MAPD过度延长,抗再灌注心律失常可能与减少内向离子流及触发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7.
用保持动物处于闭胸状态记录心肌单相动作电位(MAP)的技术,现察了犬和家兔在心肌缺血缺氧和用肾上腺素诱发的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VTA)过程中的MAP变化。结果表明,在VTA发生前,MAP振相和Vmax降低、部分呈三角样变,时限缩短,间期不等.在VTA发生时,MAP形态各异、振幅和Vmax进一步降低,时限和间或极为不等,心内外股冲动传导阻滞而出电活动分裂。这些改变可能同缺血心肌内兴奋折返形成并得以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8.
作者首次采用Franz接触电极导管记录了犬心内膜单相动作电位(MAP),观察了心内膜MAP的形态特点,并对163个单位电生理参数进行了统计学处理,结果表明:单相动作电位振幅(MAPA)44.01±6.99mv,Vmax8.20±2.86v/s,动作电位时间(APD_(50))154.58±28235ms,APD_(90)215.49±34.96ms,心率(HR)134.73土17.04次/分。并对APD作了校正。本实验结果为心内膜的研究提供了基础电生理资料。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对离体兔心室肌单相动作电位的影响.方法 成年新西兰大白兔18只,制备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注模型,Krebs-Hensleit (K-H)液平衡灌注15 min后随机分为3组各6只.正常对照组(C组)继续灌注37℃ K-H液60 min;低浓度右美托咪定组(L组)灌注含25 ng/ml右美托咪定的K-H液60 min;高浓度右美托咪定组(H组)灌注含50 ng/ml右美托咪定的K-H液60 min.记录平衡灌注15 min(T0)、继续灌注15 min(T1)、30 min(T2)、60min(T3)时左心室前壁3层心肌单相动作电位振幅、0期最大去极化速率(Vmax),计算单相动作电位复极50%和90%的时程(MAPD50和MAPD90),记录早期后除极、延迟后除极及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 心肌在不同时间点的MAPA及Vmax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1~T3,H组的MAPD50及MAPD90较C组和L组延长(P<0.05);与T0比较,T1~T3时H组MAPD50 、MAPD90明显延长(P<0.05);在各个时间点,L组与C组的MAPD50和MAPD9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浓度右美托咪定可以延长MAPD50和MAPD90,这可能是其增加心律失常发生风险的机制.  相似文献   

10.
本文应用Franz接触电极导管,引导实验性急性心肌梗塞时犬心内膜的单相动作电位(MAP),动态观察其演变特点.结果显示,结扎LAD后,心内膜缺血区MAPA立即减小,Vmax降低,平台期出现抬高、缩短、消失的渐进变化过程,APD_(50)轻度缩短,APD_(50)则延长,这些变化随缺血时间而逐渐加重.非缺血区则无此变化.实验发现,同步记录的ECG改变不能反映缺血程度.缺血后10分钟内,心肌电活动处于极不稳定状态,易发生心律失常.上述结果表明MAP不失为一种反映心肌缺血损伤演变过程的敏感指标,为该导管技术在临床研究中的可行性提供了进一步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射频消融围术期血小板活性变化,并对其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射频消融导致血栓栓塞的机制。方法:选择32例行射频消融术患者,分别测术前、术后即刻、术后2d血浆GMP-140水平,并分析插管时间、放电时间、消融能量对其的影响。结果:①RFCA后即刻GMP-140水平开始上升,术后2d时继续升高。与术前GMP-140水平比较,P值均小于0.01;②血浆GMP-140升高程度与插管时间、放电时间、射频消融总能量呈正相关,P均小于0、01;③经左心操作和右心操作患者的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2dGMP-140水平无差异。P均大于0.05。结论:射频消融术可激活血小板;血小板激活程度与插管时间、放电时间、射频消融总能量相关。可能与心内膜、血管内皮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以心室电极作参考标测消融靶点,指导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及顽固性室性早搏(室早)的射频消融治疗。方法将49例室速IVT及室早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5例,对照组24例。治疗组放心室电极指导标测,两组均采用激动标测和起搏标测法确定室速及室早的起源部位并进行射频消融治疗,比较两组消融成功率、标测时间、放电次数、放电时间、曝光时间、手术时间。结果两组即刻消融成功率分别为96%(24/25)和95.8%(23/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标测时间、放电次数、放电时间、曝光时间、手术时间治疗组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在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及顽固性室性早搏中,放置心室参考电极作指导,可缩短靶点标测时间并提高准确性,从而缩短射频消融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射频消融术(RFCA)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结果进行分析,以总结RFCA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对心血管内科近3年232例快速心律失常患者(包括阵发性室上速、室早、室速、房速、房扑和房颤)的射频消融方法、成功率、复发率及并发症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平均随访6~30个月,232例患者中227例RFCA治疗成功,一次治疗成功率达97.8%,复发率为2.16%(5/232),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0.87%(2/232),其中1例发生心包填塞,1例出现Ⅱ度房室传导阻滞。结论 RFCA治疗快速心律失常安全、有效、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精确的定位、仔细熟练的操作以及严格控制消融的能量和时间,能有效地提高治疗成功率、明显降低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王扬淦)(陆再英)(赵华月)(唐明)(刘庆华)EffectofRadiofrequencyCatheterAblationonCalciumChannelofVentricularMyocytes¥WANGYang-gan;LUZai-ying;Z...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导管消融治疗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48例经心内电生理检查明确诊断为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且接受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48例患者,其中左侧旁路142条,右侧旁路112条。消融总成功率为98.8%。结论导管射频消融术是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安全、有效方法,手术中注意操作经验的积累,可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对心室肌复极离散度的影响。方法:测量60例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RFCA术前、术后的QTd、QTcd、JTd、JTcd。结果: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RFC术前、术后QTd、QTcd、JTd、JTcd略有延长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房侧消融组和室侧消融组 术前、术后QTd、QTcd、JTd、JTcd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RFCA对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整体心室肌复极离散度无影响。  相似文献   

17.
射频消融对心率、QT间期及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对心率、QT间期、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 时比分析50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SVT)患者RFCA术前、术后的PP(RR)间期、QT间期、QTd变化。结果 RFCA术后PP(RR)间期明显缩短,心率加快;QT间期随心率加快而缩短;经心率校正后的QT间期、QTd与术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RFCA可导致窦性心率加快,对校正的QT间期、QTd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8.
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310例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疗效。方法310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均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治疗。结果射频消融治疗成功率为97.74%。结论射频消融是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一种有效方法。术前充分准备,术中精细标测,严格控制射频能量及时间是提高安全性和成功率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检查对评估心房颤动患者行射频消融术(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RFCA)围手术期脑卒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420例拟行RFCA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术前行TEE检查,围手术期予抗凝治疗。以RFCA术后1个月内出现脑卒中的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412例未出现围手术期脑卒中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研究。对临床资料及TEE检查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行RFCA患者,围手术期发生脑卒中多与既往冠心病史[odds ratio(OR)6.0,P=0.03]或脑卒中史(OR 8.2,P=0.02)相关。脑卒中组与非脑卒中组比较,TEE检查参数(包括自发性显影、左心耳面积、左心耳排空峰值速度、卵圆孔未闭、房间隔膨胀瘤)在两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各变量与RFCA围手术期脑卒中无相关性。结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行RFCA围手术期应用抗凝药物的患者,TEE检查参数(除外左房血栓)并未提示与围手术期脑卒中的发生相关。尽管自发性显影、左心耳面积、左心耳排空峰值速度、卵圆孔未闭、房间隔膨胀瘤等是血栓形成的因素,但未增加心心房颤动动患者RFCA围手术期脑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顽固性频发性室性早搏的射频消融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射频消融治疗顽固性频发室性早搏的效果。方法:采用心室激动顺序与起搏标测法进行室性早搏标测定位,标测到室性早搏最早激动点较体表心电图QRS波提前30ms以上或消融电极起搏心电图QRS波图形与室早图形完全一致时放电消融。结果:16例中15例成功,成功率93.3%。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射频消融治疗频发单形室性早搏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