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在颅底肿瘤外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颅底肿瘤患者109例,包括脑膜瘤40例,神经鞘瘤18例,动脉瘤17例,胆脂瘤8例,垂体瘤22例,血管母细胞瘤4例,术前64排CT三维重建,以容积再现法(VR)及最大面积投影法(MIP)等作图像三维重建处理,模拟手术入路。结果64排螺旋CT三维成像清楚显示了颅底肿瘤的生长部位、形态、大小及其与大血管、颅骨的三维关系,与手术及病理检查吻合。结论64排螺旋CT三维重建可清楚显示肿瘤、血管及其与邻近组织的关系,对颅底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设计手术入路及方法有着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256层CT容积扫描在头颈部CTA烟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1例患者行256层螺旋CT容积扫描诊断为烟雾病,分析其CTA原始图像、后处理重建图像特征。结果 21例烟雾病为单或双侧颈内动脉终末段狭窄或闭塞,颅底均有异常血管网,均发生在颅底Willis环附近,17例丰富,4例较稀少;合并动脉瘤发生率为14%(3/21),其中1例为多发动脉瘤。结论 256层CT容积扫描可清楚显示颅底血管闭塞、狭窄、异常细血管网、动脉瘤及侧支血管形成,可为烟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3.
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颅底肿瘤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颅底肿瘤螺旋CT血管造影(SCTA)的成像技术及其应用价值。方法:16例颅底肿瘤,MRI明确诊断后行SCTA。SCTA与MRI、手术对照。螺旋扫描层厚2.0mm,间距1.0mm,螺距1.0-1.25,均以3.0ml/s速度注射对比剂120ml;用表面遮盖法(SSD)重建三维图像,5例行伪彩SSD重建及模拟手术入路。结果:SCTA清楚显示了14例颅底肿瘤的形态及其与大血管、颅骨的三维关系,而1例颅咽管瘤、1例胶质瘤瘤体未显示,仅显示了受压移位的邻近血管及其与颅骨的关系。SCTA的三维图像及模拟手术入路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了重要信息。结论:SCTA提供的颅底肿瘤与邻近血管及颅骨关系的三维图像,是对常规二维图像的重要补充,对临床治疗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4.
张琮 《中国医疗前沿》2013,(1):75+78-75,78
目的评价256排螺旋CT冠脉血管成像(CTA)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析60例在我院行256排螺旋CT冠脉CTA检查的患者,同时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对比两次检查结果,讨论256排冠状动脉CTA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256排螺旋CT冠脉CTA对冠状动脉狭窄诊断的灵敏性为96%,特异性高达98%。结论 256排螺旋CT冠脉CTA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判断有较高的准确率,可作为冠心病患者的主要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5.
刘影  么刚  陈秀梅 《基层医学论坛》2014,(16):2113-2114
目的:探讨256排CT应用低剂量对比剂肺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256排CT对临床疑诊肺动脉栓塞102例患者进行肺动脉成像,总对比剂量为25 mL(370 mgI/mL),对比剂跟踪技术启动扫描,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RP)技术显示肺动脉及其分支,评价成像质量能否满足临床诊断需要。结果肺动脉增强后左右肺动脉干CT值均≥260 Hu,占93.1%,检出肺动脉栓塞17例。结论256排CT低剂量对比剂肺动脉成像检查,图像质量可以满足临床诊断需要,对确诊肺动脉栓塞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徐军  陈文新  王超 《包头医学》2016,40(3):129-130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 raw~date重建技术在肋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30例(45处)肋骨三维CT诊断为可疑肋骨骨折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利用CT的原始数据,通过改变图像数学算法、重建层厚、层间距及重建兴趣区大小等参数对可疑骨折区进行放大重建,总结分析多排螺旋CT raw~date重建技术在肋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利用多排螺旋CT raw~date重建技术对肋骨可疑骨折区进行放大重建后能明显改善图像分辨率,优化局部图像质量。其中20例(29处)明确诊断肋骨骨折,7例(11处)未见骨折,3例(5处)为可疑骨折。结论:利用多排螺旋CT raw~date重建技术对肋骨可疑骨折区放大重建可以对CT图像进行优化,提高图像分辨率,为肋骨骨折诊断提供更多信息,提高检出率。  相似文献   

7.
陈晓云 《中国厂矿医学》2013,(11):1223-1224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在不典型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方法与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不典型主动脉夹层的血管成像及图像重组资料。结果容积再现技术(VR)、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重组图像均清晰显示出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血管,图像清晰,血管对比明显;11例患者中壁内血肿6例,穿透溃疡5例。结论25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可以在无创的情况下快速、安全、清晰显示不典型主动脉夹层,为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准确信息,可作为诊断不典型主动脉夹层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颅底、颌面部隐匿骨折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颅底、颌面部隐匿骨折诊断及治疗(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7例颅底、颌面部隐匿骨折行16层螺旋CT扫描并做三维重建,并将与CR照片及普通CT(非螺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37例颅底、颌面部隐匿骨折行16层螺旋CT扫描显示准确率为100%,明显高于CR(27%)及普通CT(54%),而且能直观、立体显示颅底、颌面部隐匿骨折。结论 16层螺旋CT及三维重建为颅底、颌面部隐匿骨折的提供准确诊断并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避免漏诊与误诊,具有很大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在指导脑膜瘤手术中的临床价值,为今后脑膜瘤的诊断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9月~2010年5月15例术前行头颅CTA检盘诊断为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结果:15例脑膜瘤患者均获得肿瘤、血管以及颅骨的优质二位一体立体图像,CTA检查清楚地显示肿瘤血供,肿瘤与周围大血管和静脉窦的关系以及肿瘤对颅骨的侵蚀情况;15例脑膜瘤中,9例三维图像重建肿瘤轮廓清楚且血管重建图像肿瘤染色明显,血运较丰富,6例三维图像显示血运不丰富,均与术中所见一致.结论:CTA诊断脑膜瘤具有较好的三维显示能力,为脑膜瘤的外科手术治疗提供更科学更直观的影像资料增加手术的安全性,同时具有快速、经济、微创、信息量大、受检人员接受辐射小等优点,对指导脑膜瘤手术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64排CT双期血管造影技术在脑膜瘤术前评估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病理证实的脑膜瘤术前影像资料,与手术结果对照,评估CT双期血管造影显示脑膜瘤与周围脑血管及颅骨关系的准确性。结果 40例脑膜瘤中,肿瘤未累及血管者21例,侵蚀动脉者10例,侵犯静脉窦者9例,侵犯颅骨者12例,其术中吻合度分别为90.5%、88.9%、100%和91.7%。结论 CT双期血管造影可准确显示肿瘤与动脉、静脉窦及颅骨的关系,在脑膜瘤术前评估中有非常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王雁 《中国医疗前沿》2013,(20):79-79,96
目的:讨论64排CT血管造影(CTA)后处理技术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Philip 64排螺旋CT对32例高度怀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进行脑血管CTA检查,分别应用容积再现重组(V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结合多平面重组(MPR)对脑血管的显示情况进行评价。结果在选取的32例患者中,有28例动脉瘤与DSA对照,3例动脉瘤和1例脑血管畸形(AVM)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32例CTA的VR、MIP图像对颅内动静脉主干及其主要分支显示率100%,大脑中动脉5级分支显示率96%(30/32),通过VR及MIP重组的脑血管图像,清晰显示了30例脑动脉的三维解剖关系及动脉瘤周围的复杂结构,动脉瘤与颅骨的关系,清晰显示1例动静脉畸形血管团,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结论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安全、快速、准确、风险小,创伤少,特别是三维处理后的图像能清晰显示血管形态、解剖结构及病理变化,提高了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多排三维CT血管造影显示脑膜瘤体并同时显示周围结构对治疗的方案有指导价值。方法对18例CT诊断为脑膜瘤患者术前行3D—CTA检查,其中矢状窦镰旁5例、蝶骨嵴2例、颞叶表面4例、小脑幕3例、鞍结节3例、枕骨大孔区1例。CTA图像采用遮盖容积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和彩色表面阴影显示法3种处理技术。对三维网像进行旋转、多角度显示病灶与周围结构,对其影像学的特点与手术所见对比研究。结果3D—CTA能清楚显示脑膜瘤的形态及其与邻近大血管、颅骨和静脉窦的受压程度,为术中正确处理提供可靠的信息。可以模拟手术入路时观察到的血管,为临床提供了重要信息。结论3D—CTA提供了脑膜瘤与邻近血管和颅骨的三维空间图像,可清晰显示脑膜瘤与周围大血管关系,可以从多角度模拟手术路径.但完全显示供血血管.还有一定的限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性探讨分析颅骨穿透型脑膜瘤的CT和MRI影像学特征,比较其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1例颅骨穿透型脑膜瘤患者,所有患者都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对7例患者采取CT检查,对7例患者采取CT和MRI检查,对7例患者采取MRI检查,比较分析其CT和MRI表现,并和病理分型进行对照。结果:CT和MRI的诊断价值均比较显著。结论:颅骨穿透型脑膜瘤影像学表现都很典型,CT和MRI都有较高诊断价值,MRI的观察效果好于CT检查,CT较MRI有利于观察骨质改变和钙化,MRI能够清晰显示软组织,并对病变范围进行准确判断,在此病的治疗、诊断中可将二者结合使用。  相似文献   

14.
刘国辉  冯少仁  傅蓉 《中国医药导报》2012,9(11):116-117,140
目的 分析颅骨穿透型脑膜瘤的CT及MRI表现.方法 选取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颅骨穿透型脑膜瘤11例,其中6例仅行MRI检查,3例行CT及MRI检查,2例仅行CT检查;发生在大脑凸面4例,蝶骨嵴7例.分析其CT、MRI表现,并与病理类型对照.结果 CT、MRI均表现为颅骨增生和颅外软组织肿块,伴有骨质破坏,MRI均显示颅内软组织肿块,CT仅2例见颅内软组织肿块,增强后MRI均可见颅内外肿块明显均匀、不均匀强化.结论 颅骨穿透型脑膜瘤具有较典型的影像学表现.CT和MRI具有诊断价值,MRI优于CT,CT观察钙化和骨质改变优于MRI,MRI显示软组织清晰,并准确判断病变的范围,两者结合在本病的诊断、治疗及随访中起重要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在诊断骨巨细胞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骨巨细胞瘤的CT影像表现。将64排CT扫描的原始轴位图像传至ADW工作站,采用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建(MPR)技术处理图像。结果VR三维重建对病变的定位和空间关系理解,更直观、立体、准确,MPR对病灶细节显示满意,可以多平面观察骨的密度、形态、大小变化及发现邻近软组织改变。结论多排螺旋Cr在诊断骨巨细胞瘤中有重要应用价值,对临床手术方案的选择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256排螺旋CT冠脉成像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我院收治的30例冠心病患者,同时给予256排螺旋CT冠脉成像(CTA)检查以及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对比分析两种检查方法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结果两种检查方法诊断冠脉狭窄、钙化的特异度、敏感度以及符合率等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256排螺旋CT冠脉成像诊断冠心病,诊断准确率较高,可用于临床检测冠心病,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64排螺旋CT三维及多平面重建在髋臼骨折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容积在现(VR)在髋臼骨折诊断中的价值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髋臼骨折患者的X线、MPR、VR图像,分析各种成像方法在髋臼骨折诊断中的价值。结果:所有病例64排螺旋CT扫描及重建均能显示骨折,MPR图像可以显示髋臼顶的骨折及移位、髋臼后壁骨折、受累范围及关节移位。VR图像立体地显示骨折线走行方向、骨碎片及股骨头移位情况。结论:64排螺旋CT对于术前充分了解损伤情况,制定严格的手术计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64排螺旋CT三维及多平面重建综合应用是诊断髋臼骨折的有效方法及术前常规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8.
张晓云  江德胜 《安徽医学》2020,41(5):550-552
目的 观察256排Revolution CT对冠心病(CHD)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六安世立医院2018年5月至2019年12月64例经冠状动脉造影(CAG)确诊为CHD的患者,以CAG为金标准,分析256排Revolution CT对CHD冠脉狭窄情况检出率及检查符合率。结果 共检查259支血管,CAG检查显示138支冠脉狭窄,256排Revolution CT检查显示130支冠脉狭窄,256排Revolution CT与CAG检查相符病变血管共有126支,诊断敏感度91.30%,特异度96.69%,Kappa值0.876;256排Revolution CT对轻度、中度、重度狭窄检出率为94.44%、100.00%、100.00%,符合率为88.89%、96.30%、94.74%。结论 256排Revolution CT诊断CHD患者血管病变情况具有较高准确性,为临床诊治提供可靠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对鞍结节脑膜瘤及其周围组织的显示能力,评价其在鞍结节脑膜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1例鞍结节脑膜瘤病人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图像送至AW4.2工作站进行最大密度投影、容积再现、表面遮蔽法后处理,对三维图像进行旋转、切割及相关测量,模拟最佳手术入路,将其影像学特点与手术中所见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重建图像显示瘤体充分强化.颅骨、血管、肿瘤三者立体关系显示清楚,血管受压或被肿瘤包绕、肿瘤周围组织移位等征象均显示清晰.结论 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可以充分显示鞍结节脑膜瘤的影像特征,使血管充分强化,重建后可清楚显示肿瘤、血管及肿瘤与邻近组织的关系,可以从多角度模拟手术路径,选择最佳手术入路,有助于鞍结节脑膜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刘国辉  冯少仁  傅蓉 《中外医疗》2012,31(15):168-169,172
目的研究脑膜瘤颅外侵及的CT及MRI表现与病理学关系,并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脑膜瘤颅外侵及患者11例,均发生在大脑凸面,对其CT、MRI资料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并与病理结果对照。观察指标包括肿瘤形态、瘤脑界面、肿瘤强化、瘤周水肿、脑膜"尾"征、颅骨增生、破坏、颅内外肿块。结果 CT、MRI均表现为颅骨增生、破坏和颅外软组织肿块。MRI均显示颅内软组织肿块和脑膜尾征,CT检查6例显示颅内软组织肿块;增强后CT、MRI均可见肿瘤强化。瘤周水肿以合体细胞型出现率高;过渡细胞型均显示瘤脑界面清楚;血管瘤型和乳头型肿瘤均呈不均匀强化;肿瘤结节形态以合体细胞型为多。结论颅骨穿透型脑膜瘤具有较典型的CT、MRI表现且与其病理学关系密切。CT和MRI具有诊断价值,MRI优于CT,二者结合应用,在本病的诊断、治疗及随访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