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4 毫秒
1.
肝硬化大鼠胃肠运动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研究肝硬化大鼠肠运行功能的变化,方法:制备CCl4中毒肝硬变大鼠模型,^99Tc^m-DTPA标记钡剂,分别对8只正常对照鼠和8只肝硬变模型鼠进行核素胃排空功能检查和全胃肠钡剂通过时间(TGIT)观测,结果:肝硬化模型组鼠胃半排空时间(GET1/2)为124.0min,2h殖留率为54.9%,正常对照组是GET1/2为33.7min,2h残留率为13.7%,肝硬化膜型组较正常对照组胃半排空时间明显减慢(P<0.01),有显著性差异,肝硬化鼠TGIT为12.4h,正常组鼠为9.5h,两者相差显著(P<0.01),结论;肝硬化鼠胃排空较正常鼠明显减慢,胃肠传递时间明显延长。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参苓胃消胶囊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的疗效。方法用随机、对照、开放、平行的试验方法进行研究。入选108例FD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予以多潘立酮片,治疗组予以参苓胃消胶囊加多潘立酮片,治疗2W。观察患者临床症状、胃排空及胃感觉功能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2W均可明显改善FD患者上腹痛、腹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及恶心等症状。治疗组治疗前症状总积分为(11.12±3.73),治疗后为(6.63±3.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症状总积分为(10.73±3.64),治疗后为(8.04±3.43),较治疗前也明显降低(P〈0.05)。两组治疗前后的症状总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FD患者的总症状改善率为(45.98±19.44)%,对照组的总症状改善率为(27.15±13.35)%,两组总症状改善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可改善FD患者的胃排空及感觉功能,治疗组效果更佳。结论参苓胃消胶囊具有改善FD临床症状及胃肠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莫沙必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及近端胃舒张和胃排空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在该院治疗的FD患者102例,随机分为莫沙必利组(观察组)和吗丁啉多潘立酮片组(对照组)各51例,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采用LOGIQ‐GE‐200型诊断仪检测治疗前、后近端胃舒张和胃排空功能。结果观察组临床有效率为86.2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4.7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胃底气体评分和近端胃排空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服药后近端胃排空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9%,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莫沙必利治疗FD临床效果优于吗丁琳,且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近端胃舒张以及胃排空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大鼠胃排空的变化,并探讨血浆脑钠素(BNP)与胃排空的关系。方法12只心肌梗死大鼠模型AMI组和9只假手术组大鼠,用99^m-Tc-DTPA标记的面粉糊灌胃后,分别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照相仪下进行胃排空功能检查;50min后处死AMI组大鼠,氯化-2,3,5-三苯基四氮唑染色法计算心肌梗死面积;同时取AMI、假手术组大鼠各9只,放免法测定血浆N—proBNP。结果AMI组胃半排空时间为(23.1±4.7)min,50min胃内核素残留率为(27.6±4.5)%,假手术组胃半排空时间为(16.0±4.0)min,50min胃内核素残留率为(18.1±3.3)%,AMI组胃半排空时间较假手术组明显延长(P〈0.05),50min胃内核素残留率明显增多(P〈0.05)。AMI组心肌梗死面积为(52.1±4.1)%,与50min胃内核素残留率呈正相关(r=0.620,P=0.031)。AMI组、假手术组血浆N—proBNP分别为(94.7±8.2)、(59.1±6.4)ng/L,AMI组较假手术组增加(P〈0.05),与50min胃内核素残留率呈正相关(r=0.604,P=0.039)。结论AMI大鼠胃排空明显减慢,胃排空减慢可能与BNP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氟哌啶-芬太尼合剂(氟芬合剂)、咪唑安定和异丙酚治疗291例全麻苏醒期躁动的疗效以及不良反应。方法:气管插管全麻导管拔除后发生躁动的291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M组、P组,观察组FD组,每组97例。M组采用静脉注射咪唑安定0.06~0.10mg/kg,P组静脉注射异丙酚1.5-2.0mg/kg,FD组静脉注射氟哌利多-芬太尼合剂(氟哌利多0.05~0.10mg/kg,芬太尼1.0~2.0μg/kg)。观察三种方法治疗躁动的疗效、呼吸抑制(Sp02〈90%)的程度以及治疗后再次清醒时间。结果:M组、P组和FD组控制躁动的有效率分别为61.86%、63.92%和88.66%,FD组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三种方法引起呼吸抑制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FD组和P组再次清醒的时间均明显早于M组(P〈0.05),FD组和P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氟芬合剂治疗全麻苏醒期发生的躁动疗效高、苏醒快,副作用小,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观察柴芍胃炎颗粒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dyspepsia,FD)模型大鼠血浆胃动素、胃泌素的影响,探讨该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可能机制。方法:将FD模型大鼠按随机化原则分为模型组,多潘立酮组,柴芍胃炎颗粒高、中、低组,同时与空白组比较,观察各组大鼠饮水、饮食、体重变化和胃排空率,用ELISA法测定血浆胃泌素(gastrin,GAS)、胃动素(motilin,MTL)。结果:胃泌素:各中药组、多潘立酮组较空白组明显升高(P〈0.05),但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胃动素:中药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与正常空白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但较中药低剂量组及多潘立酮组升高(P〈O.05)。胃排空率:中药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与正常空白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高于低剂量组(P〈O.05)但较多潘立酮组低(P〈O.05)。结论:柴芍胃炎颗粒可能通过促进胃泌素、胃动素分泌和增加胃排空率,从而起到改善FD模型大鼠胃肠动力障碍的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胃动素、胃排空率超过正常范围并不利于胃肠道消化吸收。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功能性消化不良(FD)胃排空延迟与胃中间横带(MTB)关系及作用机制。方法以MTB为界,将胃分为近端与远端胃,应用SPECT技术检测了60例FD患者,50例正常健康者(HS)及15例正常大剂量摄入志愿者的胃排空、面积、食物在胃内的分布。结果FD组排空延迟,残留率增加;正常大剂量组半排时间延长,MTB面积增大;FD组远端胃及MTB面积自始至终大于HS组,其胃内分布以远端明显。结论胃排空延迟与MTB面积增大有关;食物在远端胃的分布与潴留可引起消化道症状;MTB直接控制食物在胃内的转运、分布及排空,其作用类似心脏的房室瓣。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大鼠后肢慢性静脉高压模型,研究股静脉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动态表达情况。方法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经腹手术环缩大鼠下腔静脉下端及髂总静脉,实验组和对造组内再分为术后当天(0周)、2、4、8、12、16周6组,取大鼠股静脉,免疫组化染色法观察ICAM-1的动态表达。结果ICAM-1阳性面积百分比,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在手术当天差异无显著性(P〉0.05),第2、4、8和12周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16周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照组内。各时间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实验组内,各时间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ICAM-1阳性细胞百分比,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手术当天比较无显著差别,在第2、4、8周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12周、16周,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照组内,各时间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实验组内,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慢性静脉高压可大鼠股静脉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ICAM-1表达增强,从而介导白细胞对静脉壁重塑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伴抑郁焦虑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患者的胃动力学改变。[方法]采用超声显象仪、放射免疫方法对30例FD伴抑郁焦虑患者、30例非抑郁焦虑FD患者和30例健康志愿者的胃液体胃排空率、血浆胃动素的变化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胃液体胃排空率伴或非伴抑郁焦虑FD患者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伴抑郁焦虑FD组与非抑郁焦虑FD组间也有显著性差异(P〈0.01)。血浆胃动素水平伴抑郁焦虑FD组低于非抑郁焦虑FD组(P〈0.01);且伴抑郁焦虑FD组、非抑郁焦虑FD组均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结论]胃排空率变化与FD伴或不伴抑郁焦虑因素有明显相关性;FD患者血浆胃动素水平下降,伴抑郁焦虑FD患者下降更显著;伴抑郁焦虑FD患者胃动力障碍更明显。  相似文献   

10.
任曼  刘世雄  严祥 《医学争鸣》2009,(15):1363-1366
目的:测定猪空腹、餐后胃中间横带(MTB)及近远端部位平滑肌的电活动变化,探讨MTB在胃排空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照相仪(SPECT)下对8只健康约克夏(Yorkshire)猪标记胃中间横带,麻醉后打开腹腔,分别在胃腹侧面浆膜层依次缝置4对Ag—AgCl双极电极:E4距幽门2cm;E3位于核素棒所标记MTB的中点处;E2位于蠕动波的起始处;E1位于胃底部.最后利用RM6240B多道生理信号采集处理仪记录进食前后各部位平滑肌的电活动.结果:进食后各部位的慢波频率均较空腹时增加(P〈0.05);进食后E1处的锋电位频率、锋电位波峰面积、锋电位振幅较空腹时无明显变化;进食后E2-4处的锋电位频率、锋电位波峰面积、锋电位振幅较空腹时增加(P〈0.05);同一部位进食后的锋电位频率、锋电位波峰面积、锋电位振幅也较空腹时增加(P〈0.05).其变化值趋渐增加,以E4处最大.结论:进食后MTB的电活动较空腹时增加,是自近端胃至远端胃的过渡,可能不是局部平滑肌收缩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PHG)患者半固体试餐胃排空变化。方法选择28例PHG患者(PHG组)及15例正常人(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受检者行99Tcm-DTPA标记的半固体试餐胃排空检测,以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获得胃半排空时间(GET1/2)、90min残留率(RR90)等参数。比较PHG患者与正常人胃排空的差异。结果 PHG组GET1/2、RR90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67.5±15.2)minvs(43.7±7.8)min,(41.0±6.5)%vs(12.0±5.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PHG患者半固体食物排空延缓,消化期储留增加。PHG患者胃排空能力减弱可能与动静脉分流、胃肠激素水平异常、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12.
功能性消化不良胃排空与胃中间横带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FD)胃排空与胃中间横带(MTB)关系。方法 以MTB为界,将胃分为近端胃与远端胃,应用SPECT技术检测了36例患者的全胃及分区胃排空、食物在胃内分布情况。结果 52.8%FD患者存在胃排空障碍。其近端、远端及MTB区均慢于对照组;MTB的宽度与面积随着胃排空的改善而减少;西沙比利能缩短部分FD患者胃排空时间,尤以近端明显。结论 FD患者胃排空延迟可能与近端、远端均有关  相似文献   

13.
消化不良患者的胃幽门十二指肠运动协调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探讨胃幽门十二指肠运动在消化不良患者的胃固体、液体排空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核素法,复合眼声及测压法研究健康人(HS)、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及糖悄病性消化不良(DD)患者的胃幽门十二指肠的动力。结果 FD组、DDX且与HS组相比,其胃中间横滞(MTB)显著增宽(P〈0.01和P〈0.001),而胃固体半排空延缓,液体排空周期和最大排空速率降一胃窦幽门十二 协调收缩显著下 两组的移行性复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四逆泻心汤加味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5例,予四逆泻心汤(柴胡、白芍、枳实、半夏、干姜等)加味口服治疗;对照组35例,予多潘立酮口服治疗,疗程为2周。观察2组临床疗效、胃胆囊排空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71%,优于对照组的62.86%,2组比较P〈0.05;2组治疗后胃胆囊排空率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四逆泻心汤加味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提高胃胆囊排空率。  相似文献   

15.
胃中间横带对近端胃和远端胃食物分布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观察功能性消化不良(FD)和健康对照组胃中间横带(MTB)、近端胃和远端胃面积变化,探讨MTB的全盘和和FD的发病机制。方法 随机选择18例FD患者,18例健康志愿者。以BaSO4粉剂与营养奶的混合物作为试餐,分别在餐后0、30、60、90min摄片。观察指标:全胃面积、近端胃面积、MTB的宽度、远端胃面积和每时间点近端胃和远端胃的变化比率。结果 (1)每时间点的远端胃面积FD较HS有显著增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舒胃汤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大鼠胃排空、胃动素(MTL)和P物质(SP)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不规则喂养配合夹尾刺激法制作大鼠FD模型,随机分成对照组、模型组、舒胃汤高剂量组、舒胃汤低剂量组、多潘立酮组、木香顺气组六组,连续给药14 d后,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SP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胃窦MTL阳性表达,以酚红法观察胃排空。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胃排空和血浆SP水平显著降低,胃窦组织MTL阳性表达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舒胃汤高剂量组、木香顺气组及多潘立酮组胃排空和SP水平、MTL表达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胃汤可能通过提高MTL表达、SP水平来促进胃排空,是其治疗FD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影响确定胃中间横带(MTB)靶区轮廓的因素。方法将放射性示踪剂99mTc-亚锡喷替酸混入标准食物内,口服后使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技术在胃区连续采集,获得动态胃影像,并计算胃排空时间、胃残留率。检测正常对照者、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和正常对照者大剂量摄入组的全胃排空及胃分区排空。结果近端胃、远端胃排空依照全胃排空模式呈正相关指数下降,近端胃较远端胃排空在单位时间内增快,MTB排空曲线与全胃排空曲线和胃区时间衰减校正曲线呈正相关指数下降,排空曲线呈不规则锯齿状。结论正常对照者MTB宽度、排空曲线与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比较有明显差异,但改变试验餐摄入量时可以发生变化,摄入大剂量试验餐时MTB明显变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