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置管血肿引流术对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采用CT引导立体定向置管血肿引流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248例的临床资料,对血肿清除、神经功能恢复及并发症情况进行评价。结果:血肿置管引流3~5天,引流管拔除时血肿总清除率70%~95%;住院期间出现肺部感染39例,颅内感染1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0例,肺栓塞1例;248例患者中住院期间死亡6例,死因为再出血3例,颅内感染2例,肺栓塞1例,出院242例患者中获得随访210例,随访时间3月~1年。基本痊愈45例(21.4%),显著进步113例(53.8%),进步36例(17.1%),无变化或恶化4例(1.9%),死亡12例(5.7%)。结论:立体定向置管血肿引流是一种操作简便、创伤小、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对高血压脑出血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经横窦下乙状窦内侧人路留置6F动脉鞘作为硬通道治疗重症脑干出血的操作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外科2000-2005年治疗的重症脑干出血的2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有12例行立体定向经横窦下乙状窦内侧人路留置6F动脉鞘作为硬通道引流术,抽吸血肿后注入尿激酶溶解残留血块,持续引流,至血肿大部清除后拔除引流管。结果:12例手术患者术中未发生再出血。发病到拔管时间5—7天,血肿清除量占总量〉70%,3例于术后行侧脑室引流。死亡3例,9例存活,随访6个月后按日常生活能力评定,Ⅱ级1例,Ⅲ级5例,Ⅳ级2例,Ⅴ级(植物生存)1例。结论:本手术方法对以往立体定向技术加以改进,简化了手术操作过程,提高了安全性,利于脑干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杨利民 《中国民康医学》2011,23(9):1118-1119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手术对高血压重型脑干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DM2000型立体定位头架定位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高血压重型脑干出血19例,观察其疗效。其中男11例,女8例,49~71岁,平均58.5岁,中脑血肿8例,桥脑血肿6例,中脑、桥脑联合出血5例。Glasgow昏迷量表(GOS)评分7~8分者9例,5~6分者6例,3~4分者4例,发病至手术的时间范围为4~62 h,平均35 h,出血量8~30mL。结果:15例好转,2例死亡,2例自动出院。结论:立体定向手术是一种比较安全有效的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干出血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双靶点单通道法辅助立体定向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7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取双靶点单通道法辅助立体定向血肿次全排空术。观察术后引流管位置、再出血率、血肿清除时间及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作为评价疗效的指标。结果本组引流管定位准确、无再出血病例、置管引流时间平均3.13天、术后6个月神经功能恢复率(ADL评分Ⅰ、Ⅱ、Ⅲ级)为85.19%。结论双靶点单通道法辅助立体定向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具有定位准、创伤小、并发症少、清除血肿较彻底、术后恢复较好等优点,是一种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立体定向置管引流术治疗高血压重型脑干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立体定向置管引流治疗高血压重型脑干出血16例,观察其疗效.结果 全部病例立体定向手术均获成功,无术中死亡及手术并发症,术后存活14例.结论 立体定向置管引流手术是高血压重型脑干出血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行立体定向置管引流手术前后的护理经验。方法:对35例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行立体定向置管引流术前术后的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术进行顺利,总成功率100(,血肿消失33例,2例再出血,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其中1例治愈,1例并发脑疝死亡。结论:通过密切的病情观察,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保证了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行立体定向置管引流术的顺利进行,促进术后的恢复,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
立体定向幕上入路血肿排空术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干出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索重症高血压脑干出血的外科治疗。方法采用CT导向立体定向幕上入路血肿排空术治疗高血压脑干出血31例,男19例,女12例;年龄28~69岁,平均47.6岁;中脑12例,桥脑19例;发病距手术时间最短3小时,最长48小时;结果术后经临床、CT、MRI随访3~36月,存活17例,死亡14例。结论CT导向立体定向幕上入路血肿排空术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干出血是可行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立体定向置管引流术治疗重型脑干出血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立体定向置管引流术治疗重型脑干出血的效果。方法 :总结立体定向于血肿内、侧脑室置管引流治疗重型脑干出血 12例经验 ,并对手术方法、手术适应证、术后处理做初步讨论。结果 :全部病例立体定向手术均获成功 ,术后存活 8例 (存活率 6 6 %) ,无手术死亡及并发症。结论 :立体定向置管引流手术对脑干出血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降低重型脑干出血的死亡率和重残率。  相似文献   

9.
自 1998年 5月以来 ,作者应用简易立体定向 ,标志物定位及双腔引流管 ,采用微创置管清除颅内血肿技术 ,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16 8例 ,取得良好效果 ,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男 92例 ,女 76例 ,年龄 38~ 78岁 ,平均5 9岁 ,有明确高血压史 10 8例 ,占 6 4 3%。基底核出血 12 4例 ,丘脑出血 2 8例 ,脑叶出血 6例 ,脑室内出血 10例。出血量在 30ml以下 10 8例 ,在 30~ 5 0ml 4 2例 ,在 5 0~ 98ml18例。术前昏迷 6 2例 ,剧烈头痛、呕吐、烦躁 39例 ,偏瘫 15 8例 ,手术在发病 6~ 4 8小时进行。1 2 定位、定向方法 :以CT片血…  相似文献   

10.
微创立体定向置管引流术用于治疗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HICH),能解除血肿造成的颅内高压和出血灶对周围脑组织的压迫,抢救病人的生命,提高生存质量。HICH的传统治疗是采取内科疗法,但对重症患疗效不佳。在探索手术治疗的过程中,微创立体定向置管引流术由于简便,创伤小。正逐渐取代传统的开颅清除术。微创立体定向置管引流术包括微创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术和微创脑室体外引流术。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术是治疗HICH的有效手术方法。可使HICH的治愈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应用方体定向置软管血肿排空术与开颅手术救治重型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比较分析,探讨较好的重型高血压脑出血的救治方法。[方法]通过回顾性比较分析,对近4年来随机收治的136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例,根据GCS评分(GCS<8分)及按所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随机分成方体定向置管血肿排空术组(微创组),外科开颅手术组(开颅组),每组根据GCS评分又分重、较重、严重三种级别。微创组66例,采用定向置管方法;开颅组70例,采用去骨瓣减压或小骨窗手术法。近期(1个月)和远期随访(6个月)疗效比较。[结果]在重、较重型高血压脑出血救治方面,微创组近期优良率(58.5%)和远期良好率(48.3%)高于开颅组近期优良率(38.6%)和远期良好率(26.8%),P<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而微创组的死亡率(4.6%),明显低于开颅组(15.3%)。[结论]方体定向置软管血肿排空术救治高血压脑出血较开颅手术能明显改善重、较重型高血压脑出血病人预后,降低病人残死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的合适手术方法,评估各个手术方法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分别采用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锥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共131例,其中大骨瓣组64例常规开颅手术显微镜下清除血肿,锥颅组67例,根据头CT选择血肿最大层面进行锥颅穿刺抽吸,尿激酶冲洗引流血肿。结果 锥颅组手术时间大为缩短为(0.5±0.2)h,术后GCS评分锥颅组平均12.46,开颅组平均10.24,再出血率锥颅组9/67(13.43%),开颅组8/64(12.50%),预后GOS评分锥颅组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率高于开颅组,植物生存及死亡率低于开颅组,两组致残率接近。结论 早期锥颅穿刺抽吸引流术微创、操作简便、短时、安全有效,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仪引导颅骨钻孔置管吸引术和应用简易marker定位法引导颅骨钻孔置管吸引术治疗中等量高血压脑出血(HICH)2种术式的优缺点,为临床医师选择治疗中等量HICH的合理术式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因HICH急诊入本院行颅骨钻孔置管吸引术患者43例,依照患者家属意愿,采用立体定向颅骨钻孔置管吸引术治疗20例(立体定向组),应用简易marker定位法引导颅骨钻孔置管吸引术治疗23例(简易定位组),均为中等出血量(30~70 mL)的基底节区HICH患者。观察并记录患者术后第1和3天血肿清除率、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引流管在血肿腔内的长度、术后置管精确度、术后并发症和术后6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分)。结果:与简易定位组比较,立体定向组患者术后置管精确度、术后第1天血肿清除率和术后6个月GOS评分明显升高(P<0.05),术后第3天血肿清除率、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和再出血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中等量HICH患者,立体定向引导颅骨钻孔置管吸引术临床效果确切。及早清除颅内血肿可能更有利于改善患者HICH远期预后,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超早期高血压基底节区出血经侧裂岛叶入路手术治疗方法及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我院2009年6月~2011年6月高血压基底节区出血23例超早期经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解剖侧裂池、颈内动脉池,清除血肿、完善止血,侧裂池放置引流管,骨瓣复位,术后第1天头部CT检查。结果 23例患者中血肿清除超过90%19例(82.6%),血肿清除70%2例(8.6%),再出血2例(8.6%).术后1周显效18例(78.3%),好转3例(13.0%)。术后死亡2例(8.7%);随访6~28个月,按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I级6例,II级13例,II级1例,IV级1例。结论超早期经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是高血压基底节出血(25~45ml)的理想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5.
微创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微创穿刺血肿抽吸引流治疗与内科保守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效果,同时观察微创组引起再出血的相关因素。方法对照组主要以甘露醇脱水,补液等综合治疗为主;微创组除与对照组采用相同内科治疗外,同时于发病1~72h内根据头颅CT显示的出血情况,选择穿刺方式、部位、穿刺针的长度,予血肿穿刺抽吸及冲洗。观察二组治疗后的总显效率、病死率以及微创组中可引起再出血的相关因素。结果微创穿刺血肿抽吸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总显效率为80.3%,病死率为16.2%,对照组总显效率为50.0%,病死率为36.6%,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亦了解到再出血与血压调控,手术时机操作,穿刺定位,操作流程规范性,脑出血早期(〈6h)使用甘露醇脱水等相关因素有关。结论微创穿刺血肿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适用于各级医院,再出血相关因素是可预防的。  相似文献   

16.
覃川  晏怡  陈勇  谢惠 《重庆医学》2012,41(13):1257-1259
目的探讨微创血肿淬吸术和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0年6月行微创血肿淬吸术或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共2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巨大量血肿组行微创血肿淬吸术疗效为优、良的百分率[3(7.3%)、7(17.1%)]低于开颅血肿清除术[11(23.4%)、18(3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等量血肿患者(30~60mL)选择微创血肿淬吸术或开颅血肿清除术均可,巨大量血肿患者(>60~90mL)以选择开颅血肿清除术为佳。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高血压脑干出血的临床特点,探讨判定预后及病死率的相关因素。方法对73例高血压脑干出血患者的意识障碍程度,血肿大小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存活32例,死亡41例,病死率56.2%。结论高血压脑干出血的预后及病死率与脑干出血量,脑干出血部位及脑干出血后并发症控制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8.
叶群林  田劲  余政 《当代医学》2010,16(29):591-592
目的探讨CT定位微创穿刺碎吸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方法。方法早期CT定位下确定穿刺点,置管引流,对血肿进行吸取,术后应用尿激酶溶解凝血块,引流残余血肿。结果与结论本术治疗创伤小、疗效确切、简便易行、费用低、恢复快(平均住院20天左右)。有效降低颅内压,缓解血肿造成的占位效应,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微创穿刺粉碎清除术治疗新生儿颅内出血22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微创穿刺粉碎清除术治疗新生儿颅内出血的疗效。方法应用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穿刺针,依据头颅CT片确定血肿中心的颅表定位,或CT下标记物协助定位,将针钻一体送入血肿中心,固定穿刺针,侧孔接引流管,抽吸血肿。术后1、3、5d复查CT。结果22例患儿经应用微创穿刺粉碎清除术治疗后19例治愈,死亡1例,发生后遗症2例,治愈率86.36%。结论微创穿刺粉碎清除术是治疗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有效方法,早期诊断,及时碎吸治疗出血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CT定向小骨窗开颅联合尿激酶灌注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邱胜利  吴坤  刘涛  曹刘  唐超  赵俊山  王强  王林  丁毅 《安徽医学》2011,32(11):1857-1859
目的 探讨CT定向小骨窗开颅联合尿激酶灌注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有效性.方法 高血压脑出血病例13例,采用CT定向、小骨窗手术方法清除脑内血肿,血肿腔内留置引流管.术后尿激酶灌注引流1周.计算手术血肿清除率及灌注后7d血肿清除率.结果 术后血肿清除率65%~ 90%,灌注后7d血肿清除率84% ~ 96%.随访时间3~2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