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挖掘现代文献中针灸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选穴规律。方法:检索CNKI、WanFang、VIP、Sinomed、Web of Science、PubMed数据库中关于针灸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针灸处方并进行规范化处理,运用频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及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灸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选穴规律。结果:共纳入文献47篇,提取针灸处方71首,涉及腧穴60个,总频次407次。针灸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使用频次前5位腧穴依次为肾俞、三阴交、脾俞、足三里、命门;使用较多的经脉为膀胱经和督脉;腧穴主要分布在背腰部和四肢部;特定穴以背俞穴和交会穴为主。针灸处方经关联规则分析得到核心腧穴组合13组;聚类分析得到腧穴聚类组合4组。结论:针灸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取穴经脉主要以膀胱经、督脉为主,其中肾俞、脾俞、肝俞、太溪、命门、腰阳关、悬钟为组方核心腧穴;以补益肝肾、舒筋活络为主,辅以补益气血为针灸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分析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平衡障碍的选穴规律.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WANFANG DATA)中自建库以来至2020年7月与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平衡障碍相关的文献,并建立数据库,运用数据挖掘技术的关联规则,对选用的腧穴种类、归经及使用频次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28首针灸处方,共运用穴位72个(十四经穴64个、经外奇穴8个),总应用频次234次,使用频次最多的腧穴为足三里;使用频率排前3位的腧穴部位是下肢、上肢及头面颈项;穴位选用频率最多的经络是足太阳膀胱经;特定穴选用频次排前3位的为五腧穴、交会穴、八脉交会穴.结论: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平衡障碍取穴处方重视阳经取穴与下肢选穴,灵活运用针灸上下配穴以及本经配穴的原则,该取穴规律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讨针灸治疗少弱精子症取穴规律。方法收集并筛选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重庆维普数据库(VIP)、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Wan Fang)中近20年针灸治疗少弱精子症的文献,并将其穴位逐一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应用软件对其进行描述性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及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51篇针灸治疗少弱精子症的腧穴处方,穴位共50个,确定了处方中穴位出现的频次及归经、常用穴位组合的关联规则,并聚类获得6个核心腧穴组合、3个新腧穴处方。结论针灸治疗少弱精子症主要以膀胱经、任脉、脾经、胃经腧穴为主,使用频次排列前5位的穴位有关元、三阴交、足三里、肾俞、气海,使用频次最高的对穴是"三阴交,关元"。  相似文献   

4.
《辽宁中医杂志》2021,48(3):162-168,后插8
目的基于集合可视化分析系统与Apriori算法探索针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选穴规律。方法纳入符合要求的针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相关文献,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利用R3.6.1进行集合可视化分析与Apriori算法分析针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选穴规律。结果该研究最终纳入文献230篇,针灸处方321个,腧穴143个,腧穴应用总频次2238次。其中,应用频次较高的腧穴为足三里、三阴交、肾俞、关元、百会、脾俞、肝俞;以足太阳膀胱经腧穴出现频次最高;交会穴和背俞穴应用频次远高于其他特定穴,腧穴的分布以背部、胸腹部及下肢部为主。集合可视化分析,腧穴关联规则分析以及腧穴组合网络分析结果表明上述腧穴是针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核心腧穴。结论该研究表明运用集合可视化分析探索慢性疲劳综合征针灸处方选穴规律具有可行性,可为临床研究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临床应用温针灸治疗膝骨关节炎的选穴规律。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Pub Med、Cochrane Library中有关温针灸治疗膝骨关节炎相关文献,建立相应数据库,采用关联规则方法分析腧穴使用规律。结果共纳入文献189篇,涉及189首针灸处方、46个腧穴、总使用频次为1270次。其中近部取穴共计1119次(88.1%)、远部取穴151次(11.9%);阳经、阴经取穴分别约为654次(51.5%)和283次(22.3%)。结论临床温针灸治疗膝骨关节炎重视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腧穴;以近部取穴为主,兼以循证远部取穴;重视阳经取穴。  相似文献   

6.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相关中英文数据库中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痉挛状态的治疗、取穴、针法规律。方法:广泛收集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字化期刊群、Pub Med、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中针灸治疗SPAS临床随机对照文献,并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对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文献进行整理,并进一步总结出治疗、取穴及针法规律。结果:共筛选出178个处方,共包含148个腧穴。并进一步总结出腧穴运用频次、腧穴-经络频次、特定穴频次、腧穴配伍关联规则、经络配伍关联规则。结论:针灸治疗SPAS的治则规律多以标本兼顾,注重"通"、"养"为主;取穴规律多以重取阳明、少阳两经腧穴,辅以膀胱经及脾经,具体腧穴当多以特定穴为主,尤其以五腧穴、原穴、下合穴为主,以调理脏腑为先;针法规律多以重取阳经腧穴,平衡跷脉。但需今后纳入高质量临床证据以完善数据挖掘结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针灸治疗阿尔兹海默病的临床选穴规律。方法:计算机检索2013年1月-2021年1月收录在中国知网和PubMed数据库中有关针灸治疗阿尔兹海默病的临床研究文献,分别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和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其进行描述性分析、关联规则分析以及聚类分析。结果:(1)描述性分析:共计获取文献54篇,提取腧穴处方54条。涉及的48个腧穴中百会穴、风府穴、大椎穴、神庭穴使用频次最高;腧穴所属经脉主要集中于督脉;所选腧穴的位置集中于头部;选穴以特定穴为主,主要选用了交会穴和五输穴。(2)关联规则显示:腧穴配伍以大椎穴→百会穴、风府穴→百会穴关联支持度最高,且置信度达到100%。(3)聚类分析得到4个有效聚类群和4组核心穴对。结论:取穴规律以局部取穴配伍、循经取穴配伍、特定穴配伍为主;同时选用经外奇穴“四神聪穴”可增强疗效。分析得出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核心处方中,主穴有百会穴、风府穴、大椎穴、神庭穴、风池穴、内关穴、足三里穴、四神聪穴、印堂穴、太溪穴;配穴方面,针对髓海不足者配肾俞穴、悬钟穴,脾肾两虚者配三阴交穴、脾俞穴、血海穴,痰浊蒙窍者配丰隆穴、中脘穴、水沟穴,瘀血内阻者配膈...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针刺治疗帕金森病的选穴规律,为现代临床研究与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在中国知网等中文数据资料库、PubMed等外文数据资料库中,收集国内外针刺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研究文献,提取文献中的有效针灸处方,建立帕金森病针刺处方数据库。运用SPSS Clemintine 12.0数据挖掘软件,采用关联规则模型与Apriori算法进行分析。结果:共收集了101篇国内外针刺治疗帕金森病的文献,有效处方245个,使用腧穴160个,腧穴使用频次1492次。使用频次最高的腧穴依次是太冲、百会和足三里;腧穴多集中在足少阳胆经、督脉和手阳明大肠经;关联规则分析显示腧穴配伍之间相关性最高是太冲-合谷-百会(置信度95.7%)。结论:针刺治疗帕金森病已形成一定的取穴规律,可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基于集合可视化分析系统与Apriori算法探索针灸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PSUI)的选穴规律。方法: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针灸治疗PSUI相关文献,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利用R3.6.1进行集合可视化分析与Apriori算法分析针灸治疗PSUI的选穴规律。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文献22篇,针灸处方22个,涉及腧穴24个,腧穴出现总频次116次。其中,应用频次较高的腧穴为气海、关元、中极、足三里与三阴交;腧穴归属以任脉为主;分布以腹部、下肢及骶部为主。集合可视化分析、腧穴关联规则分析以及腧穴组合网络分析结果表明气海、关元、中极、足三里与三阴交是针灸治疗PSUI的核心腧穴。结论:针灸治疗PSUI腧穴处方以温阳化气利水为主,重点应用特定穴,选穴以病变脏腑膀胱近部(腹部及骶尾部)任脉、膀胱经腧穴为主,佐以下肢脾胃经腧穴,契合本病的病机及女子生理特点,运用集合可视化分析系统有助于总结PSUI针灸处方选穴规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灸治疗抑郁性失眠的选穴规律,为临床使用针灸治疗抑郁性失眠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 收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近14年针灸治疗抑郁性失眠的临床文献,利用Excel 2007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使用SPSS 23.0及SPSS Modeler18.0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结果 共纳入文献57篇,针灸处方103条,描述性分析显示腧穴使用频次最高的前三位依次为百会、神门、印堂,督脉的选用频次最高,腧穴分布在头面颈项部和下肢部最多,所用腧穴中特定穴占79.41%,交会穴列第一;关联规则分析显示腧穴间置信度和支持度最高的是三阴交-百会-神门,聚类分析得出7个有效聚类群和4组核心穴对。结论 针灸治疗抑郁性失眠取穴以督脉为主,遵循局部选穴和远部选穴并重的思想,重视使用交会穴;治疗抑郁性失眠的针灸处方组合规律为在主穴百会、印堂、神门、三阴交的基础上结合病机辨证配穴。  相似文献   

11.
目的: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1.6.3)数据挖掘技术,探讨面肌痉挛针刺治疗的选穴规律及核心处方。方法:检索包括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F)、维普(VIP)建库至2019年5月30日发表的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相关文献。采用平台对纳入处方穴位频次、穴对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复杂网络分析等模块进行分析。结果:纳入文献84篇,合计87首处方,涉及腧穴81个。其中取穴频次前3位的腧穴为合谷(67.82%)、地仓(57.47%)、四白(54.02%);前3位的穴对有"合谷-太冲""四白-地仓""颊车-地仓";核心穴位组合为合谷、太冲、风池、地仓、下关、颧髎、颊车、太阳和四白。结论:针刺治疗面肌痉挛选穴遵循"局部与远端取穴配合,祛邪与扶正并重",达到调和气血、熄风通络止痉的作用,为该病临床治疗提供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探究古代针刺治疗崩漏的取穴特点以及穴位配伍规律。方法:系统收集《中华医典》第5版针灸推拿类所有针刺治疗崩漏的处方文献,借助古今医案云平台对选穴方案进行频次统计、社团分析、关联分析、复杂网络分析。结果:共筛选出符合要求的处方条文158条,其中复方28条,其余为单穴方,共涉及43个腧穴,频次439次。太冲穴、阴谷穴和三阴交穴为最常使用的腧穴。复杂网络分析显示,核心处方为三阴交穴、太冲穴、气海穴、肾俞穴、中极穴。结论:古代针灸治疗崩漏的取穴方法对现代临床具有启示性,可为临床治疗崩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讨针灸治疗肿瘤相关性抑郁(CRD)的选穴规律。方法:通过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PubMed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建库至2022年9月30日针灸治疗CRD的临床研究文献。采用Excel 2010软件建立选穴处方数据库,统计腧穴频次及频率使用情况,并采用SPSS Modeler 18.0软件对处方进行关联规则分析,SPSS 22.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Gephi0.9.1软件进行复杂网络分析。结果:共纳入71篇文献,包含83条针灸处方,涉及79个腧穴,腧穴使用总频次为582次。足三里、内关、三阴交、太冲与合谷为针灸治疗CRD使用频次前5位的腧穴,所用腧穴多分布于下肢部,腧穴归经以足太阳经频次最高,百会-印堂、合谷-足三里等为针灸治疗CRD的高频穴对。结论:临床针灸治疗CRD以脏腑辨证选穴为主,远近配穴和经脉配穴相结合,核心腧穴为足三里、内关、三阴交、太冲与合谷等,并根据临床辨证灵活加减腧穴组合以通督醒脑、解郁安神,达到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分析现代针灸文献治疗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OI)的取穴选用规律。方法:检索自建库至2021年3月31日中国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CD)、PubMed、Cochrane Library以及Embase收录的针刺治疗POI的相关文献,收集处方中的穴位信息,应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进行数据挖掘。结果:共纳入文献78篇,腧穴64个,累积使用频次478次,主要归经为膀胱经、任脉、脾经等;针刺治疗常用腧穴为关元、三阴交、肾俞、子宫、足三里、太冲、中极、血海、脾俞、次髎等;注重特定穴的应用,如交会穴、募穴;常选用的腧穴组合为关元-三阴交-肾俞;基于熵聚类算法获取候选新腧穴组合9个及新腧穴处方2首。结论:针刺治疗POI取穴经脉主要以膀胱经、任脉、脾经为主,以关元-三阴交-肾俞为组方核心腧穴,以调冲任、补肝肾、调气血、安神志为针刺治疗POI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析针灸治疗乳腺癌相关淋巴水肿的干预措施和腧穴应用规律。方法 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 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Chines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Journals, VIP)、PubMed、Embase和the Cochrane Library,检索时间区间为建库至2020年9月9日。依据制定的标准筛查、评估研究设计和提取针灸处方,在WPS 2019软件工作表建立针灸治疗乳腺癌相关淋巴水肿处方数据库,采用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技术研究针灸治疗乳腺癌相关淋巴水肿取穴规律。结果 共收集到60篇文献,整体研究设计循证评价质量中等,提取出62条处方;干预措施主要为艾灸、针刺和艾灸针刺结合运用;腧穴频次排名前5的为:外关、曲池、足三里、肩髃和合谷;经脉使用频次依次为:手阳明大肠经、手厥阴心包经、任脉、手少阳三焦经和足阳明胃经等;特定穴频次依次为五腧穴、交会穴、络穴、八脉交会穴和原穴等;聚类分析发现7类临床取穴聚类,关联分析发现了以外关为中心关联配伍曲池、肩髃、阴陵泉和水分等强关联穴组。结论 针灸治疗乳腺癌相关淋巴水肿具有一定的规律,临床用穴较为广泛,许多高频腧穴、核心聚类群和关联规则,可直接配伍组成相关针灸处方,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和指导。  相似文献   

16.
路运萍  颜晓  周悦  张潇斌  夏庆昌  马玉侠 《新中医》2022,54(18):121-127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PSUI)的临床选穴规律。方法:通过检索中英文数据库,收集有关针灸治疗PSUI的临床文献,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应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3.5)进行统计分析、关联分析和社团分析,探讨针灸治疗PSUI的腧穴应用特点及其规律。结果:纳入文献108篇,涉及针灸处方98首,运用穴位统计功能得出腧穴79个。PSUI与关元、中极、气海、三阴交等穴位的相关程度较强。使用频次≥19次的腧穴有13个,使用频次排在前5位的分别是关元、中极、次髎、肾俞、三阴交。关元、中极、气海、三阴交为针灸治疗PSUI的核心腧穴处方。相互关系最强的穴对是关元-中极。干预措施常用针刺、电针和温针灸。经络以任脉、膀胱经、脾经为主;腧穴部位以背腰臀部、胸腹部和下肢部为主;特定穴以交会穴、募穴为主。结论:针灸治疗PSUI的腧穴和干预措施具有显著的规律性,其遵循近部取穴为主,辨证选穴为辅,佐以远部选穴和对症选穴的选穴原则;阴病治阴;腧穴以特定穴为主,注重俞募配穴;腧穴部位具有显著的神经节段性效应规律;干预措施以针刺为主,电针和温针灸为辅。以上规律可进一步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7.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析中医古籍文献中针灸治疗痉挛性斜颈的穴位选用特点。方法:收集《中华医典》中历代针灸治疗痉挛性斜颈的腧穴条目,并根据纳排标准将腧穴录入数据库,建立古代文献数据库,对其归经、所在部位及特定穴进行梳理,分析选穴特点,运用IBM SPSS Statistics 26.0、IBM SPSS Modeler18.0及Cytoscape3.9.1软件对所得腧穴条目进行聚类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并绘制复杂网络图;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对所得腧穴条目进行熵层次聚类算法,得出新腧穴处方。结果:共获得针灸治疗痉挛性斜颈的相关条目127条,涉及中医古籍25部,共包含80个腧穴、使用总频次为297次。其中《普济方·针灸》中相关条目最多,对针灸治疗痉挛性斜颈的指导意义最大;使用频次前5位的腧穴为风府、风池、承浆、天柱与昆仑;应用最多的腧穴归经以足太阳膀胱经和督脉为主,且所在部位以头面颈项部和手足部为主,特定穴使用频次最高的是交会穴和五腧穴;关联规则显示支持度最高的穴组为“风府穴-风池穴”,核心穴组处方为“风府-风池-承浆-天柱-哑门-完骨”;使用树状图进行聚类分析共出现6个有效腧穴聚类群;并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算法得出两个新腧穴处方。结论:本研究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古籍中针灸治疗痉挛性斜颈的相关条目进行梳理分析,分析其选穴配伍特点,可得出针灸治疗病症内容丰富,重视将不同经络腧穴配伍应用,以局部取穴与远端取穴配伍为主,重视特定穴的使用,对现代临床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灸治疗孤独症谱系障碍(ASD)的选穴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PubMed建库至2022年4月1日有关针灸治疗ASD的文献, 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采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9进行腧穴/穴区使用频次分析;运用Apriori算法进行关联规则分析;采用SPSS 26.0进行高频腧穴/穴区组间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97篇, 包括针灸处方97首, 涉及腧穴/穴区98个, 其中使用频次最高的腧穴为神门, "靳三针"穴区及督脉穴较为常用, 腧穴/穴区所在部位以头部最常见, 特定穴最常用类型为交会穴。关联规则分析得到腧穴/穴区40组, 最常用组合为劳宫-神门。对高频腧穴/穴区进行聚类分析, 可聚成4类。结论针灸治疗ASD选穴以头部穴位为主, 主要选取"靳三针"穴区和督脉穴, 并重视特定穴的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技术探析现代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的取穴规律。方法通过检索国内外各数据库查找关于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研究文献,运用自行研发的数据挖掘系统建立相关处方数据库,分析其选穴规律。结果总共纳入221个相关处方,腧穴使用频次最高的为关元穴,其次为三阴交、子宫、中极。经外奇穴使用频次最高的为子宫穴。特定穴使用规律研究示交会穴使用频次最高,其次为募穴和五腧穴。腧穴-经络关联分析示取穴以任脉、脾经、胃经和膀胱经为主。腧穴-部位关联分析示取穴以腹部为主,其次为下肢和腰背部。结论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重视特定穴的使用,并以脏腑辨证结合经络辨证,以及重视局部取穴和远端取穴为特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方法探讨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综合征的临床选穴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网)、PubMed、Cochrane Libarary建库至2020年4月20日收录的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献,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进行描述性分析、聚类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对选穴规律进行总结。结果共纳入60篇文献,91条处方,涉及腧穴83个,总频次749次,高频腧穴(频次≥10)为环跳、委中、肾俞、阿是穴、夹脊穴等19个;选穴位置主要集中在下肢部、背部;高频经脉为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特定穴共使用35个、340次,占总频次的45.4%。聚类分析得到5个有效聚类群:大肠俞,承扶,秩边,腰眼,肾俞,环跳,夹脊穴;命门,腰阳关;阳陵泉,足三里,悬钟;委中,承山,殷门,昆仑,关元俞;三阴交。关联规则分析得到以环跳、夹脊穴、肾俞、委中、秩边、承扶、大肠俞、腰眼为核心的组方。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综合征取穴集中在腰背及下肢部,以阳经经穴为主,重视阿是穴和局部取穴,所选腧穴多为特定穴,穴位下多有神经伴行;针灸处方重视辨经取穴,补益肝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