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灸治疗抑郁性失眠的选穴规律,为临床使用针灸治疗抑郁性失眠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 收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近14年针灸治疗抑郁性失眠的临床文献,利用Excel 2007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使用SPSS 23.0及SPSS Modeler18.0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结果 共纳入文献57篇,针灸处方103条,描述性分析显示腧穴使用频次最高的前三位依次为百会、神门、印堂,督脉的选用频次最高,腧穴分布在头面颈项部和下肢部最多,所用腧穴中特定穴占79.41%,交会穴列第一;关联规则分析显示腧穴间置信度和支持度最高的是三阴交-百会-神门,聚类分析得出7个有效聚类群和4组核心穴对。结论 针灸治疗抑郁性失眠取穴以督脉为主,遵循局部选穴和远部选穴并重的思想,重视使用交会穴;治疗抑郁性失眠的针灸处方组合规律为在主穴百会、印堂、神门、三阴交的基础上结合病机辨证配穴。  相似文献   

2.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探讨针灸治疗卒中后丘脑痛的选穴组方规律。方法:电子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和PubMed数据库中针灸治疗卒中后丘脑痛的文献,通过纳排标准对数据进行筛选。利用Microsoft Excel 2019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 21.0软件、SPSS Modeler 18.0软件及Cytoscape3.9.1软件进行腧穴频次与归经、特定穴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34篇有效文献,提取针灸处方34条,涉及腧穴91个,总频次368次;使用频次最高的腧穴为曲池、三阴交;最常涉及的经脉为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特定穴以交会穴、五腧穴与八脉交会穴使用最多;聚类分析获得7个有效聚类群;核心关联规则分3类:“曲池-环跳-肩髃-外关-风市”、醒脑开窍针刺法主穴和百会-曲鬓,置信度均≥90%、支持度均≥35%。结论:针灸治疗卒中后丘脑痛以水沟-内关-极泉-委中-三阴交为主穴,重视阳经、夹脊穴和郄穴的应用,同时结合头针及肢体腧穴,可取得更加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古今文献共检,分析总结运动障碍的取穴规律,为给运动障碍人群制定安全有效、规范系统的选穴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中华医典》(第五版)及2011-2021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资源系统(WF)中运动障碍选穴治疗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和整理,分析归纳选穴规律。结果 古籍条文纳入443条,共涉及121个腧穴;现代文献纳入249篇,共涉及152个腧穴。使用频率最高的经脉为足少阳胆经和手阳明大肠经;四肢部和头面部取穴较多,躯干部取穴较少;使用频次最高的特定穴为五输穴、下合穴和原穴;曲池、阳陵泉、悬钟、肩髃、手三里、合谷、足三里、环跳、百会、尺泽为古今常用的腧穴。结论 古今治疗运动障碍的选穴以运动障碍肢体局部腧穴为主以调形,配合百会穴以调神,体现了“形神共调”的原则。  相似文献   

4.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汉至清末150本针灸古籍进行分析,总结分析针灸治疗中风病的处方用穴规律。方法经人工录入校对的方式建立标准库与古籍库,采用多种数据挖掘技术用正则规则关系以标准库的关键词抽取古籍中中风病病症、腧穴、经络、刺灸法的句子,形成病症、腧穴、刺灸法、经络相关库,并分为中风病处方与含有中风病症的腧穴主治两类,人工审核抽取结果并规范,通过统计分析和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以支持度和置信度的方式,实现古籍中风病针灸处方规律的多层分析。结果中风病针灸腧穴处方共536条记录,单穴占总处方数的34.89%;单穴最常用是百会,双穴最常配伍的是曲池、百会,三穴是曲池、风市分别与百会、肩髃、悬钟相配最频繁;最常用3条经脉分别是督脉、手阳明大肠经、足少阳胆经,最常配伍的两条经脉是足少阳胆经和足阳明胃经;特定穴中经脉交会穴、五腧穴所取频次最高,五腧穴中又以合穴使用最多。结论说明针灸古籍中风病处方重视取诸阳之会、阳经穴,特定穴是组方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经脉交会穴及合穴为主。  相似文献   

5.
马福长  金涛  薛卫国 《陕西中医》2019,(9):1284-1287
目的:研究针灸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选穴规律。方法:通过检索2005年-2018年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等关于针灸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文献,建立腧穴、经络、治疗方法、部位等数据库,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聚类分析;利用Clementine12.0软件对数据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符合研究标准的文献共97篇,涉及63个穴位,总频次651次。腧穴使用频次最高的前五位是肩髃、肩贞、肩髎、曲池、合谷,经络归经靠前的是手阳明、手太阳、手少阳,取穴部位以肩背部、上肢部为主,治疗措施以普通针刺为主。关联规则分析以肩髃-肩髎-肩贞的相关程度最高,聚类分析示有效聚类为肩髎-肩髃-肩贞、曲池-合谷、条口-承山。结论:本文研究结果挖掘出的取穴规律符合针灸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病因病机,可为临床治疗此病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6.
运用多维数据分析技术探讨古代针灸治疗中风半身不遂症的用穴规律。从先秦至清末涉及针灸治疗中风经络半身不遂症的相关文献中收集处方数据,录入古代针灸处方分析系统;利用多维数据分析技术,从经络、经络分部和特定穴三个维度、多个层次,获取腧穴使用频数分布情况,归纳并分析用穴规律。腧穴选用以曲池、肩髃、足三里、阳陵泉和合谷为主。经络选用以阳经为主;其中,足少阳胆经和手阳明大肠经最为常用,注重选用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手阳明大肠经和手太阴肺经两对表里经。正经选穴主要分布于上、下肢外侧部,督脉选穴主要分布于头部。古人注重选用特定穴,以五输穴为主,交会穴和下合穴次之;其中,五输穴以合穴为主。通过多维数据分析发现,古代选穴采用循经取穴和分部取穴原则,重视特定穴的使用。  相似文献   

7.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古代针灸治疗瘰疬的选穴规律。检索《中华医典》中针灸治疗瘰疬相关条文,筛选和提取条文原文、腧穴名称、腧穴特性、腧穴归经等,使用Microsoft Excel 2019软件建立腧穴处方数据库,对腧穴及其归经和特性进行频次分析;应用SPSS21.0软件对针灸复方进行聚类分析;采用SPSS Modeler18.0软件分别对颈项部和胸腋部复方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共提取针灸处方314条,单穴处方236条;复方78条,其中颈项部复方53条,胸腋部复方25条。共涉及腧穴54个,腧穴总使用频次为530次。使用频次前3位的腧穴为天井、足临泣、太冲;最常涉及的经脉为手足少阳、阳明经;特定穴以合穴、输穴使用最多。聚类分析获得6个聚类群。关联规则分析得到颈项部核心处方为曲池、肩髃、天井、肩井;胸腋部核心处方为大陵、阳陵泉、膻中、肩井、外关、支沟、渊腋、章门。分部复方关联分析所得核心处方与总复方聚类分析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文献分析探讨针灸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选穴规律。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网络版数据库中针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文献,建立处方数据库,采用关联分析法对针灸治疗高血压病的穴位、配伍、分部、经脉、特定穴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285篇,针灸处方285首,涉及腧穴62个,腧穴使用总频次为588。针灸治疗高血压病以太冲、曲池、风池、合谷、足三里、百会为主穴,并随证加减;高频基础方为太冲、合谷、足三里、曲池;腧穴分布以四肢部为主,占53.2%;归经以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为主,共计占63.9%;腧穴使用以特定穴为主,占95.7%,高频特定穴有五输穴、原穴、交会穴。结论针灸治疗高血压病基本方为太冲、合谷、足三里、曲池,多从肝经、胃经、大肠经、胆经论治,多选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特定穴。  相似文献   

9.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现代针灸文献治疗脑梗死后痉挛性瘫痪的取穴选用规律。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的方式,对1957~2017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维普数据库中针灸治疗脑梗死后痉挛性瘫痪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及梳理,得到相关文献43篇,分析现代针灸治疗脑梗死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选穴规律。结果:通过分析发现,现代针灸文献治疗脑梗死后痉挛性瘫痪选取腧穴主要为合谷、内关、三阴交、外关、肩髃、曲池、手三里、阳陵泉、尺泽和足三里,选取腧穴所属经脉主要为手阳明大肠经、足少阳胆经和手少阳三焦经,选取腧穴所在部位主要是上肢部和下肢部,选取腧穴特定穴类别主要是五输穴、交会穴和八脉交会穴。针灸治疗脑梗死后痉挛性瘫痪的取穴规律具有以循经取穴、局部取穴和重视特定穴取穴为主的特点。结论:临床针灸治疗脑梗死后痉挛性瘫痪应在中医阴阳平衡理论、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选取以肢体痉挛性瘫痪所在部位属于手阳明大肠经、足少阳胆经和手少阳三焦经为主的腧穴进行配伍,坚持辨证论治选穴配方,重视特定穴,从而发挥所选腧穴协同增效的作用,增强针灸治疗脑梗死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数据收集整理,探讨《普济方》针灸治疗中风的经穴使用特点和规律。方法:运用“中华医典”软件,统计《普济方》针灸治疗中风的经穴处方,采用Excel表格建立《普济方》针灸治疗中风经穴处方数据库,用SPSS 26.0软件对处方中高频腧穴、经脉归属、腧穴部位、特定穴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共收集针灸处方条文110条,涉及经络13条,穴位83个,总使用频次242次;使用频次较高的穴位依次为百会(17次)、曲池(14次)、肩髃(9次);阳经穴位的使用总频率为85.950%(208/242),使用频次较高的经脉依次是足少阳胆经(54次)、足阳明胃经(44次)、手阳明大肠经(35次)、督脉(35次);穴位主要集中于头面颈(39.759%)、下肢(26.506%)、上肢(20.482%)。83个穴位中特定穴72个,总出现频次231次,其中使用频次较高的特定穴种类依次为交会穴(96次)、五输穴(61次)。结论:《普济方》针灸治疗中风遵循对症选穴、近端选穴、远端选穴等原则,广泛使用交会穴与五输穴,选穴规律符合针灸治疗中风的治疗原则,可为现代临床实践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采用具有通经活络作用的推拿、针刺、穴位注射三种方法综合治疗小儿臂丛神经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用一指禅推法、拿法、揉法等手法放松患侧颈项及上肢部,点按颈夹脊、肩井、扶突、极泉、肩髃、曲池等穴位;针刺采用毫针刺颈夹脊、天窗、扶突、极泉、曲池、外关、阳池、合谷等主穴及相应的配穴,平补平泻;穴位注射用曲力甲钴胺注射液,选取肩髃、肩髎、曲池、手三里、外关、阳池、合谷等分别注射,隔日一次.结果35例患儿中,痊愈22例,显效9例,好转4例.结论"通络三法"治疗小儿臂丛神经损伤具有临床效果好,疗程短的优点.  相似文献   

12.
腕踝针为主针刺治疗中风后偏身感觉障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阁  周智梁  毛蕾  刘爽 《中国针灸》2011,31(1):35-39
【摘要】目的 观察腕踝针治疗中风后偏身感觉障碍的疗效。方法 8O例急性脑中风伴偏身感受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腕踝针组(腕踝针+针刺)40例及对照组(单纯针刺)40例.以感觉障碍评定积分及患者自述肢体感觉障碍程度的变化为观察指标。结果与结论 腕踝针组效果优于对照组,提示腕踝针对急性脑中风伴偏身感觉障碍患者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3.
Abdominalacupuncturetherapyisanewtherapyofmicro acupunctureseriesafterappear anceofear acupuncture ,scalpacupunctureandhandacupuncture .ItsacupointsdistributearoundShenque (CV 8)andfunctioninregulat ingdysfunctionofzang fuorgans.Itsprescrip tionsaremainlymad…  相似文献   

14.
手部瘙痒取患侧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和中渚,足部瘙痒取足三里、三阴交、解溪、然谷、太冲和足临泣.针刺配合TDP治疗老年人手足瘙痒患者33例.痊愈26例,好转7例.  相似文献   

15.
巨刺针法治疗中风偏瘫35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万娇  谢卉  阳文浩  李智  阮班魁 《中医杂志》2011,(20):1763-1765
目的比较巨刺针法与常规体针法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1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6例,两组均取穴肩髃、臂臑、曲池、手三里、外关、阳溪、中渚、髀关、血海、足三里、阳陵泉、阴陵泉、悬钟、三阴交,治疗组对健侧和偏瘫侧肢体的上述穴位进行电针治疗;对照组仅对偏瘫侧肢体的上述穴位进行电针治疗。治疗前后分别根据Brunnstrom分期、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对两组患者肢体功能恢复阶段、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上、下肢Brunnstrom分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及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巨刺复合针法可有效促进中风偏瘫患者瘫痪肢体的恢复进程,改善患肢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6.
In application of the bone-setting Tuina therapy plus acupuncture on Jiaji (Ex-B 2), Tianzong (SI 11). Jianyu (LU 15), Quchi (LI 11), Waiguan (TE 5) and Hegu (LI 4) in the treatment of 8 cases of protrusion of cervical intervertebral disc, all the symptoms disappeared and the movements were free after treatments in the patients. Author: Cheng Xiao (1955-) male, attending physician Translator: Huang Guo-qi  相似文献   

17.
针刺肩髑、肩醪、肩贞、臂臑、曲池、手三里和合谷穴,并推拿患处局部,治疗32例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患者,痊愈8例,显效10例,有效1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6%.  相似文献   

18.
针刺对中风病人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针刺对中风病人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中风病人作为观察对象,针刺百会、大椎、关元、肩禺、曲渚、环跳、风市、足三里、阳陵泉、太冲等穴,测定免疫球蛋白IgG、IgA、IgM、T和B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增殖功能、自钉杀伤细胞(NK)活性。结果:针刺后中风病人PBMC中CD^ 25细胞率趋于正常(P<0.001)。淋转率和NK活性明显增高(P<0.01)。结论:针刺对中风病人的细胞免疫功能有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19.
In review of acupuncture literature from 1949 to 2010, in accordance with the data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Acupuncture-moxibustion Information Databank', the accounting analysis was used for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nd regularity summery of acupuncture therapy for apoplexy sequela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Hegu(LI 4), Zusanli(ST 36), Quchi(LI 11), Jianyu(LI 15), Sanyinjiao(SP 6), Yanglingquan(GB 34), Lianquan(CV 23), and Waiguan(TE 5) were used at the highest frequency. In the therapeutic methods, acupuncture was used at the highest frequency, followed by scalp acupuncture, and simultaneous application of acupuncture and herbal medicine.  相似文献   

20.
《山东中医杂志》2017,(5):366-367
目的 :通过对针灸治疗荨麻疹的古代文献计量学分析,探讨古代医家针灸治疗荨麻疹在穴位、经络、刺灸法选择上的规律。方法:手工检索《中华大典·医药卫生典·医学分典·针灸推拿总部》,从腧穴、经脉、刺灸法三方面进行计量学分析。结果:共检索出37条文献,纳入32条,载穴19个,使用频数66次,出现有刺灸法描述的文献20条。结论:古代针灸治疗荨麻疹的腧穴分布于手阳明大肠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少阳胆经等9条经脉中,其中手阳明大肠经中穴位出现频次最多;使用频次最高的前5个穴位是曲池、肩髃、环跳、曲泽、合谷;刺灸法中以灸法更多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