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介绍袁青教授运用调神针法的临证经验。袁青教授临床治病一直遵循"凡刺之真,必先治神"的治疗原则,对调神有独特的见解。治神对每个患者来说都至关重要,并贯穿于治疗的始终。并从调神的重要性,定神、调神穴组、调神针法等调神的方法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
调神针法起源于靳三针,最初为一系列用于治疗成人及儿童脑病的穴组。袁青教授在靳三针调神穴组的基础上,总结出一套用于调节患者之神的针法。神为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和外在表现,《灵枢》中认为神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在临床中,患病之人常伴失神,反之亦然。对失神患者,袁青教授提倡通过调神针法调其神来治疗,在其他疾病的治疗中,调神针法也可用于辅助治疗,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陈冲  指导:袁青 《新中医》2023,55(24):165-168
介绍袁青教授治疗儿童癫痫的临证经验。袁青教授认为,癫痫患儿的病机为阴阳失调,气机逆 乱,元神、心神俱损。针刺治疗以醒脑调神、调和气血阴阳为主。常用穴组有痫三针、刺神穴组、定神穴组、 四关穴组等。袁青教授强调,调神针法的要义在于两神合一,既要调患儿之神,也要求患儿与医者之间达到高 度的信任与配合。  相似文献   

4.
"靳三针"为靳瑞教授多年临床经验总结,被誉为中国十大针灸流派之—、岭南针灸代表。袁青教授系广州中医药大学靳三针研究中心主任;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认定的靳瑞教授学术经验继承人; 1984年于广州中医学院医疗系获优秀毕业生并留校至今,跟随靳老从事靳三针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30余年并总结出"调神针法"作为"靳三针"疗法的精髓内容并广泛应用。"靳三针"疗法在临床应用中注重"治神"的作用,将"神"作为临床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主要因素,通过调整患者的"神",达到极佳的治疗效果。本文从调神的重要性和调神针法的临证思路入手,结合袁青教授门诊案列,探析调神针法临床特色。  相似文献   

5.
袁青教授认为针对儿童抽动症的治疗,应从调神入手,通过针刺既调节精神情志,又可调节生命之神,在原有的"靳三针"体系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临床经验,以"靳三针"调神针法为主来调通气血、调理脏腑、调和阴阳,并联系经络、脏腑辨证施治,根据病候所在的部位及经络,按照经脉主病和经络循行的特点进行归经,应用传统针刺手法治疗,同时还善于根据局部症状而采用随证配穴,根据每个部位的抽动情况在局部灵活加减穴位。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6.
介绍袁青教授基于三才思想指导应用调神针法治疗失眠的临床经验。袁青教授认为,治疗失眠宜将三才思想与治神调神结合,在调节一身整体阴阳的同时,突出对神的调治,使阴阳协调,使形神合一。诸法有五:一者,组方选穴,调节元神常用穴组有四神针、智三针、脑三针;调节心神常用穴组为手智针。二者,针刺手法,有补法、泻法、导法之别。三者,针以调神,灸以温通,因才(天地人三才)施灸。四者,宜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施治。五者,治疗后调摄,须形神共养,以全天时地利人和。  相似文献   

7.
郑氏针法源远流长、针法多样,其代表人物郑魁山教授在长期临床工作中针对疑难杂症创立温通针法,将特色针刺手法与特定穴位相配合,形成特色针刺技术,即过眼热针法与穿胛热针法,其主要学术传承人方晓丽教授在此基础上演变出通督热针法与周天热针法。此针刺技术手法特点鲜明、疗效独特。本文对郑氏温通针法的历史渊源、操作手法、临床应用、典型病例等几个方面做一分析,进一步深化对郑氏温通法针刺技术的研究和探索,拓宽临床工作者的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8.
醒脑开窍法治疗中风后中重度吞咽障碍疗效观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中风后中重度吞咽障碍住院患者68例,采用醒脑开窍针法治疗.结果:临床治愈26例,显效24例,有效16例,总有效率97.06%.结论:醒脑开窍针法治疗中风后中重度吞咽障碍临床疗效显著,与该疗法强调整体治疗、调神导气及严格的手法量学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探讨袁青教授运用"靳三针"治疗小儿脑瘫的选穴及配伍规律,为临床诊疗和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收集袁青教授针刺治疗小儿脑瘫处方205例,使用古今医案云平台进行选穴频次频率统计、选穴部位分布、聚类分析、复杂网络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共涉及108个穴位(组),频次共计3734次;穴位部位以腰背部、头面颈项部和下肢部为主;聚类分析可形成聚类组合7个;复杂网络分析得出一个由13个穴位(组)组成的核心处方;关联规则分析共得穴位(组)组合16个。结论:袁青教授针刺治疗小儿脑瘫选穴以调神穴组为主,核心穴组为在调神穴组的基础上根据功能缺失情况,辨证地灵活辅予对症穴位(组)。  相似文献   

10.
"调泌针法"是韩华明教授在多年临床实践中,通过特定的手法针刺调节特定的穴位治疗内分泌相关疾病的一种疗法。"调泌针法"包括调泌腧穴、调泌针刺手法及调泌腧穴配伍应用,适用于与内分泌相关的临床各科,对与内分泌相关的妇科疾病疗效尤其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调神通络"针法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观察116例患者,设立针刺组("调神通络"针法组)、对照组(常规针刺组),采用公认的临床诊断、疗效评定标准,及彩色经颅多普勒超声指标检测。结果"调神通络"针法治疗脑梗死患者显效率达85.0%;疗效优于对照组(73.2%)。结论"调神通络"针法能明显改善脑梗死患者的症状和体征,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病残程度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总结袁青教授运用"靳三针"调神针法成功治疗儿童癔症性失语案1则,体现出"靳三针"调神针法的高效性、安全性等优点,袁教授认为辨证论治癔症性失语的重点在于调神开窍、疏肝理气、宣通闭阻。  相似文献   

13.
冯军教授作为深圳市首批名中医,从医30余载,其在运用针灸治疗软组织损伤性疼痛方面具有独特的临床诊疗思路,以"融汇中西,从‘结’立论"为理,注重"整体辨识,以‘通’为法",在取穴方面则倡导"以痛为俞,以‘结’为靶",在针刺手法方面善用以传统针刺手法为基础的通痹开结调气针法治疗软组织损伤性疼痛,该针法体现了传统针刺手法的精髓,既有通痹开结、疏通经络的作用,又可以达到从形到神、形神兼治的作用,还有气至病所,终于气调(和)的作用。本文重点从理、法、穴、术四方面详细介绍冯军教授运用通痹开结调气针法治疗软组织损伤疼痛的临床治疗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4.
心身医学是从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对人体健康与疾病状态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突出了心理因素与躯体之间的交互关系,这与中医整体观具有一致性。失眠是一种常见的心身疾病,主要表现为经常性的入睡困难,睡眠时间短,病位在心与脑,二者共为藏神之所,因此治疗当以调神为主。“镇静安神针法”是王富春教授基于中医“整体观”理论并结合现代医学模式提出的针刺方案,在减轻患者失眠症状的同时注重调神,进而形神共调,可提高临床疗效。通过中医学与心身医学相结合的方式理清疾病脉络,从调“神”角度剖析镇静安神针法的选穴原则、针刺手法、治疗时机,探讨其治疗失眠的整体治疗思路,为针灸临床治疗该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动筋针法是陈德成教授基于经络学、经筋学、解剖学、运动学等理论基础和30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首先提出的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的的一种新型针刺手法。结合临床病例,旨在说明应用动筋针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理论依据及临床疗效,并为针灸治疗疾病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介绍袁青教授运用靳三针疗法结合双针刺法治疗痹症临床经验。袁师(袁青教授简称,下同)在治疗痹症时,强调病因病机,重视经络、脏腑辨证论治;取穴精确,注重应用传统针刺手法治疗;辨证准确,疗效突出,对该病的认识颇有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7.
神志病是以精神和心理状态异常为特征的一类病证,包括但不限于睡眠障碍、抑郁症、焦虑症、孤独症、强迫症、癫狂病、痴呆等,其致病因素复杂,涉及脏腑繁多,临床表现各具。中医针刺治疗神志病具有独特优势,且临床疗效明确。通督疏肝调神针法是以“督-肝-神”为核心,并结合西医学模式提出的一种针刺方法。在整体观的指导下,此针法基于通督启神与疏肝调神理论,结合通督调神与疏肝调神针法,以中医学形神一体观为指导,形神共治,制定通督防御、情志调畅、经络导引及针刺等综合预防方案,充分发挥中医优势。梳理督脉、肝、神与神志病的生理关系,同时阐述督脉-肝-神之间的密切关联,以通调督脉、疏通气机为手段,以安神为目的,探讨以督-肝-神为核心的针法在神志病治疗中的重要作用,为针刺治疗神志疾病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调神通络"针法治疗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随机将116例脑梗死患者分为"调神通络"针法组(针刺组)和传统针刺组(对照组),观察两组疗效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情况。结果:经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神经功能缺损以及病残程度均有明显改善。"调神通络"针法治疗脑梗死显效率达85%,对照组为73.2%,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治疗后针刺组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结论:"调神通络"针法能明显改善脑梗死患者症状和血流变学指标,降低血液高凝状态,是治疗脑梗死安全有效简便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19.
安军明教授认为头为诸阳之会,头皮针针刺可调节整个脏腑功能,通过针刺头皮部失眠组穴,可改善脑部血液循环,疏营卫,调阴阳而治疗失眠。安教授治疗失眠,以方氏头针为主,从"心肝"论治,侧重疏肝宁心,辨证取穴。针刺必以调神,下针遵循次序,注重手法,强调刺激量,可提高针刺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醒脑开窍针法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石学敏教授所创,是基于中医学对脑卒中(脑中风)瘀血、肝风、痰浊等病理因素蒙蔽脑窍所致"窍闭神逆,神不导气"的基本病机,提出的治疗原则和针刺方法,广泛应用于脑中风各期及其并发症的治疗。对于脑卒中后并发睡眠障碍、抑郁、血管性痴呆、吞咽障碍、便秘、呃逆,强调以调神为基础,将辨病与辨证统一,随证配穴,同时重视手法的量学标准。卒中后的诸多并发症除卒中本身原因外,还与患者卒中后心理情绪、社会环境等密切相关。醒脑开窍针法从整体调神论治,也符合现代医学生物-心理-社会的模式。脑卒中后并发症可出现在脑卒中的各个时期,受多种因素影响,因此,在本法的针刺干预时机、疗程、疗效评价、机制研究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