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调泌针法是谢长才教授在前人著作的基础上整理总结发展的一套特色针法。该针法以燮理阴阳为本,调理冲任为要,气治三焦为用,调泌腧穴独特,针刺手法灵活。调泌针法治疗妇科内分泌系统疾病有着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剖析袁青教授调神针法结合针刺手法量学诊疗模式的学术特点及步骤量化。调神针法是袁青教授基于《灵枢》“凡刺之真,必先本于神”的理论基础,从靳三针临床实践中提炼形成的针刺治疗方法,针对临床上病程冗长、影响身心健康的部分疾病有着良好疗效和巩固作用,该方法重视临证选穴、施术手法及剂量选择,与石学敏院士创立针刺手法量学拟定最佳疗效的理念相吻合,运用针刺手法量学中提高针刺规范性、可重复性及可操作性等手段,形成调神针法结合针刺手法量学诊疗模式,增加调神针法的普适性,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相似文献   

3.
失眠是以各种形式的睡眠障碍为主症的一种疾病。杨甲三辨治失眠,从“头三神”等头部腧穴入手,重调元神燮理阴阳,辨证论治以虚实为纲,补泻分明。推崇经络辨证,善用足太阳阳明腧穴,并配以独创单手进针法和补泻手法,具有层次分明,坚实轻灵的特色。临床应用杨甲三“调神针法”治疗失眠取得了较好疗效。现从杨甲三“调神针法”、杨氏针刺手法特点及优势,调神针法辨治失眠进行阐释,以期为针灸临床论治失眠提供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正调泌针法是谢长才教授通过对前人著作进行挖掘整理,归纳总结出的一套针法,从中西医结合角度,将针灸学与内分泌疾病的诊治有机结合,在临床治病过程中采用"肾—天癸—冲任—胞宫"与"下丘脑—垂体—卵巢—子宫"两轴共调,笔者自2016年10月—2017年3月跟随谢长才教授学习进修,采用调泌针法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1例,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病例简介张某,女,27岁,于2016年6月25日  相似文献   

5.
郑氏针法源远流长、针法多样,其代表人物郑魁山教授在长期临床工作中针对疑难杂症创立温通针法,将特色针刺手法与特定穴位相配合,形成特色针刺技术,即过眼热针法与穿胛热针法,其主要学术传承人方晓丽教授在此基础上演变出通督热针法与周天热针法。此针刺技术手法特点鲜明、疗效独特。本文对郑氏温通针法的历史渊源、操作手法、临床应用、典型病例等几个方面做一分析,进一步深化对郑氏温通法针刺技术的研究和探索,拓宽临床工作者的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6.
阐述"通元针法"结合地西泮埋药线治疗特发性癫痫的临床体会。通元针法是赖新生教授自己创立的一套治疗法则。"通元针法"即通督调神、引气归元,选取的腧穴中,背俞穴以心俞、膈俞(四花)为主,腹部腧穴以天枢为引导阴阳之气的主穴,气海、关元、归来为辅穴,以养脏腑神气,调血脉,使神明安、血脉气机条达、脏腑得养则阴平阳秘,精神乃至。配合浸泡过地西泮的羊肠线埋入穴位,将药物与针刺法、埋线法三者完美结合,使特发性癫痫的治疗得以延伸,同时充分发挥中医特色与优势。根据门诊治疗观察,相对于单纯性进行针刺治疗癫痫,其"通督调神,引气归元"配合地西泮埋药线治疗癫痫具有巨大的优势,治疗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龙虎交战"针法治疗中风后丘脑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3例丘脑痛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B、C3组,每组各21例,A组采用"龙虎交战"手法针刺头部腧穴;B组针刺头部腧穴但不用手法;C组采用普瑞巴林口服治疗。治疗前、治疗后、随访期分别评估1次,以简化Mc Gill疼痛评分量表、血浆β-EP含量和临床总有效率作为疗效评估指标,观察临床疗效。结果:A组总有效率为90.28%,B组为60.90%,C组为70.19%,A组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与C组、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龙虎交战手法加强了对头部腧穴的刺激,较头穴针刺和口服普瑞巴林的疗效更为显著,而口服普瑞巴林疗效优于头穴针刺。结论:"龙虎交战"针法的使用能明显减轻丘脑痛患者的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其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头穴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8.
韩景献三焦针法调气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云鹤  于建春 《中医杂志》2013,54(3):211-213
三焦针法源自三焦气化失司-衰老相关论.主要从取穴和针刺手法两个方面探讨了三焦针法的调气观,说明三焦针法在取穴上通调上中下三焦之气、培护先后天之气、注重调气机、气化;针刺手法上能补虚泄实,疾徐并用,从而取得调气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介绍浙派医家盛燮荪的针灸腧穴理论创见。盛老阐述五体刺法理论,不仅可应用于形体病证,也可用于脏腑病证,尤其骨边刺法对针灸治疗痛证具有指导意义;完善"上补下泻"针法,充实针刺补泻理论;提出腧穴变通取用论、腧穴穴组现象及横向组合应用,强化针刺感应,促进针刺调气,提高临床疗效;首创针灸处方配穴"主、客、辅、应、俞、募、奇"七字诀,使针灸诊疗模式更加简明更具可操作性,对针灸临床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异穴补泻是针刺补法或泻法施行于不同腧穴上的补泻方法,配合适当的针法在临床上有较好的疗效。上补下泻刺法和远近配穴,取病位局部或邻近穴为近穴,即"上穴",距病位远处,手足远端穴者为远穴,即"下穴",其针法运用为补法以针芒顺经而刺,刺宜浅;泻法以针芒逆经而刺,刺宜深。阴阳对偶刺法与俞募配穴,配穴时选腹部募穴和背部背俞穴对偶而刺,针法之一为腹募穴以捻转补泻为主,背俞穴行提插补泻为主,针法之二为刺背俞穴时尽可能使其针感沿节段水平向胸腹部远传。这2种腧穴配伍与针刺补泻手法组合,对提高针刺疗效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冯军教授作为深圳市首批名中医,从医30余载,其在运用针灸治疗软组织损伤性疼痛方面具有独特的临床诊疗思路,以"融汇中西,从‘结’立论"为理,注重"整体辨识,以‘通’为法",在取穴方面则倡导"以痛为俞,以‘结’为靶",在针刺手法方面善用以传统针刺手法为基础的通痹开结调气针法治疗软组织损伤性疼痛,该针法体现了传统针刺手法的精髓,既有通痹开结、疏通经络的作用,又可以达到从形到神、形神兼治的作用,还有气至病所,终于气调(和)的作用。本文重点从理、法、穴、术四方面详细介绍冯军教授运用通痹开结调气针法治疗软组织损伤疼痛的临床治疗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2.
<正>针刺运动疗法是指针刺得气后,医者实施手法的同时,指导患者活动患处或相关部位,调动患者自身潜能的一种针刺治疗方法。凡针刺期间配合运动的方法,称之为针刺运动疗法。因其强调医者和患者的配合互动,故又称互动式针刺法[1]。临床上主要应用于运动系统软组织损伤如急性腰扭伤、肩关节炎、落枕、急性踝关节扭伤等急性痛症,针刺相应特定腧穴可以疏通经脉、调畅气机,加以辅助  相似文献   

13.
合谷刺属于古典刺法,阻力针法在搓针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属于催气手法之一,笔者在临床中将二者结合,通过选取疼痛部位经络及所过腧穴旁的"反应点""条索物",使用粗毫针或圆利针进行针刺,待出现针感后行单向捻动手法,阻力形成后行提插手法,依此法多向刺,可加大刺激面积、加强针感,有效松解肌肉粘连、解除筋结挛缩。合谷刺阻力针法操作简便,疗效确切,具有临床推广应用及深入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4.
傅强  张毅敏 《中医康复》2020,(7):58-60,63
引气归元针法是腹针常用的针刺取穴手法,通过腹部腧穴的针刺刺激以调理先天、后天,从而达到神气条达、气血荣和、驱邪治病的目的。本文通过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和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等相关文献,从相关学者对引气归元针法的理论探讨、临床运用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总结,以期为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主要从针刺手法的应用和配伍以及临床辨证观这3个方面介绍冯军教授所创立的"通痹开结调气针法"的基本理论内容。针法来源于《黄帝内经》中的解结论,强调疾病尤其是痹证以辨结开结的治疗方法为核心,以调气为根本,气调则百病自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针刺调泌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效果。方法:40例随机分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治疗组取调泌穴及背部(后)、腿部腧穴,对照组取普通针刺组腹部(前)、背部腧穴(后)合腿部腧穴交替取穴,两组均在来月经前7天开始针刺,每日1次,来月经时停止,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观察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5%,对照组8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疼痛指数VAS评分均显著下降,但治疗组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针刺调泌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7.
本课题应用红上线热像技术,以成年健康人为受试对象,重点观察石氏捻转补泻针法、传统捻转补泻针法、大小刺激量捻转补泻针法等针刺手法的操作对人体皮肤温度场(温度分布)的影响,并与平补平泻针法、留针不施手法进行对照观察,此为第一部分实验研究,其包括:实验一"捻转补泻手法针刺足三里穴对脘腹部皮肤温度的影响"和实验二"捻转补泻手法针刺合谷穴对合谷穴局部皮肤温度的影响",并且在此基础上观察其中效应差异最明显的捻转补泻手法对健康小鼠"足三里"穴位局部及远端能量代谢相关酶(琥珀酸脱氢酶、细胞色素氧化酶、ATP酶)活性的影响,并与不经针刺的正常对照组比较,此为第二部分实验研究,"石氏捻转补泻手法对健康小鼠‘足三里'穴位局部及远端能量代谢相关酶影响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相关中英文数据库中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痉挛状态的治疗、取穴、针法规律。方法:广泛收集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字化期刊群、Pub Med、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中针灸治疗SPAS临床随机对照文献,并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对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文献进行整理,并进一步总结出治疗、取穴及针法规律。结果:共筛选出178个处方,共包含148个腧穴。并进一步总结出腧穴运用频次、腧穴-经络频次、特定穴频次、腧穴配伍关联规则、经络配伍关联规则。结论:针灸治疗SPAS的治则规律多以标本兼顾,注重"通"、"养"为主;取穴规律多以重取阳明、少阳两经腧穴,辅以膀胱经及脾经,具体腧穴当多以特定穴为主,尤其以五腧穴、原穴、下合穴为主,以调理脏腑为先;针法规律多以重取阳经腧穴,平衡跷脉。但需今后纳入高质量临床证据以完善数据挖掘结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调神通络"针法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观察116例患者,设立针刺组("调神通络"针法组)、对照组(常规针刺组),采用公认的临床诊断、疗效评定标准,及彩色经颅多普勒超声指标检测。结果"调神通络"针法治疗脑梗死患者显效率达85.0%;疗效优于对照组(73.2%)。结论"调神通络"针法能明显改善脑梗死患者的症状和体征,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病残程度的恢复。  相似文献   

20.
针法,是医生利用针具刺激人体腧穴,通过经气的作用,调整经络、脏腑气机,达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操作方法。针法运用是否恰当,是促进人体正气旺盛,邪气衰退的关键所在。《难经》六十九难至八十一难为针法篇。主要论述了针刺手法、针刺补泻和针刺因时制宜等方面的内容。对《内经》的有关方面作了补充发挥,反映了战国以后至秦汉时代的针法概貌,对国内外针刺疗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针刺手法针刺手法,主要介绍针刺的进针与出针、角度与深度、行针与候气等多种手法。 (一)进针与出针:一般右手持针,称之为“刺手”;左手辅助,称之为“押手”。刺手的作用主要是掌握针具,持针姿势,一般以姆、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进针时运用指力使针尖快速透入皮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