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为探讨独生子女情感障碍患者人格、心理防御机制及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防御方式问卷(DSQ)、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住院的100例独生子女情感障碍患者和正常独生子女进行测评,其中患者在自知力恢复以后测评。结果独生子女情感障碍患者更多地使用投射、抱怨、幻想、退缩、躯体化等不成熟的防御机制,EPQ得分精神质、神经质、内外倾性高于正常独生子女(P〈0.01),相关分析发现,精神质、神经质与不成熟防御机制、中间防御机制呈正相关,内外倾性与成熟防御机制呈正相关,独生子女情感障碍患者的父母惩罚、父母拒绝、父亲保护、母亲干涉因子分高于正常独生子女(P〈0.01),而父亲温暖因子低于正常独生子女,相关分析发现,父母惩罚、父母拒绝、父母干涉、父亲保护与不成熟防御机制正相关,而父母温暖与不成熟防御机制负相关。结论独生子女情感障碍患者多使用不成熟防御机制、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存在个性缺陷,且三者之间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强迫症患者父母教养方式、道德判断能力与完美主义程度之间的关系,并比 较 3 者在患者与健康人群中的差异。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随机选取 2021 年 1— 10 月在北京市某 三甲医院心理科门诊就诊的 100 例强迫症患者为研究组,同时招募 100 名健康对照者为对照组。使用 道德判断测验(MJT)中文标准版、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以及 Frost 多维完美主义量表中文版 (FMPS-C)比较两组患者的道德判断能力、父母教养方式及完美主义程度的差异。采用 Pearson 相关和 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强迫症患者父母教养方式、完美主义、道德判断能力 3 者之间的关系。结果 研究 组 FMPS-C 非适应性维度得分高于对照组[(76.2±7.3)分比(58.3±12.6)分],FMPS-C 适应性维度得分、 MJT 中文标准版 C 分数低于对照组[(18.5±3.1)分比(23.8±4.7)分、(9.5±1.7)分比(14.7±6.3)分],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P< 0.01)。研究组 EMBU 中的父亲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因子得 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母亲过度干涉和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因子得分高 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强迫症患者母亲过度干涉和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与 非适应性完美主义程度呈正相关(r=0.954、0.412、0.419;P< 0.01),与道德判断能力呈负相关(r=-0.853、 -0.244、-0.358;P< 0.05)。强迫症患者父亲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与非适应性完 美主义程度呈正相关(r=0.304、0.240、0.690、0.248;P< 0.05);父亲拒绝、否认与道德判断能力呈负相关 (r=-0.717,P< 0.01)。强迫症患者母亲过度干涉和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与父亲拒绝、否认通过 非适应性完美主义程度对道德判断能力起部分中介作用(均P< 0.05)。结论 强迫症患者道德判断能 力低于健康人群;父母过度控制、否认,惩罚等教养方式与非适应性完美主义程度高于健康人群。父母 教养方式通过非适应性完美主义程度部分作用于强迫症患者的道德判断能力。  相似文献   

3.
强迫症患者的防御方式及其家庭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强迫症患者的防御方式、家庭环境及其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方法 采用防御方式问卷(DSQ)、家庭环境量表(FES—CV)及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36例强迫症患者(强迫症组)进行了问卷调查,并与36例正常受试者(对照组)加以比较。结果 ①强迫症组不成熟和中间防御机制因子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成熟防御机制因子评分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②强迫症组家庭亲密度、情感表达及娱乐性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矛盾性及控制性评分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③强迫症组父母惩罚及过分拒绝因子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另外患者父亲的情感温暖因子评分极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而过度保护因子评分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强迫症患者的防御方式、家庭环境及父母教养方式与正常人相比有其特点,可以针对其特点进行相应的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抑郁症患者的防御方式和人格特征及两者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防御方式问卷(DSQ)及明尼苏达多项个性调查表(MMPI)分别对60例老年抑郁症患者(研究组)及60名老年健康者(对照组)测评。结果 DSQ评分研究组不成熟防御方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MMPI各临床量表中疑病、抑郁、癔症、精神病态、偏执、精神衰弱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男性-女性化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DSQ总分与抑郁、精神病态、偏执、精神衰弱呈负相关(P〈0.05),不成熟防御机制与偏执呈正相关(P〈0.05),成熟防御机制与疑病、抑郁、癔症呈负相关(P〈0.05),与男性-女性化呈正相关(P〈0.05)。结论老年抑郁症患者有一定的人格基础,多采用不成熟的防御方式,并且这两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癫痫抑郁患儿应付方式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护理工作提供相关参考。方法采用应付方式问卷(the way of coping questionnaire,WCQ)及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gna minnenav barndoms uppfostran,EMBU)对59例癫痫抑郁患儿(观察组)进行测评,与从当地某小学抽取的性别及年龄相匹配且无重大急慢性疾病的各年级学生59名(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在应付方式上:癫痫抑郁患儿的自责、幻想及退避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O.05或P〈0.01),而求助及解决问题评分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O.01);在教养方式上:癫痫抑郁患儿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评分低于对照组(均P〈O.01),而惩罚及拒绝因子评分高于对照组(P〈O.05或P〈O.01);在患儿应付方式与父母教养方式方面:癫痫抑郁患儿的WCQ评分与EMBU评分呈显著性相关,尤其是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过度干涉保护和母亲的惩罚严厉及拒绝否认关系密切,良好的父母教养方式与患儿积极的应付方式呈正相关,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与患儿积极的应付方式呈负相关。结论癫痫抑郁患儿较正常儿童更多的采用消极不成熟的应付方式,而较少采用积极的应付方式;其在成长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且患儿的应付方式与父母的不良教养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新兵积极心理品质和父母教养方式与抑郁情绪的关系。方法采用新兵积极心理品质评估问卷(PMCS -R)、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及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某部2013年和2014年秋季入伍的6830名新兵进行测试。结果(1)抑郁情绪与积极心理品质以及EMBU中的父母情感温暖理解、父亲过分干涉和过分保护均呈负相关(r =-0.585~-0.057,P<0.05),与EMBU中的其他各因子均呈正相关( r=0.035~0.288,P<0.05);除父母偏爱被试外,积极心理品质与父母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均呈负相关(r=-0.179~-0.133,P<0.05),与EMBU中的其他各因子均呈正相关(r =0.015~0.917,P <0.05)。(2)PMCS -R中除正义维度外的其余5个维度,以及EMBU中的父亲情感温暖理解、拒绝否认、过分干涉和母亲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过分干涉保护对抑郁情绪均具有预测作用( F=293.685,P<0.05),可解释总变异的42.3%。结论积极心理品质和父母情感温暖理解是新兵抑郁情绪重要的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职业失眠人群的情绪障碍与其人格特征及防御方式的相关性。方法使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PSQI)、艾森克人格问卷(EPQ)、防御方式问卷(CSQ)、状态焦虑特质问卷(STAI)、抑郁自评问卷(BDI),随机抽取500名职业人群进行抽样问卷调查。结果500名职业人群中PSQI评分大于7分者有159人,睡眠障碍的发生率为31.8%。在159人当中存在焦虑障碍者95人,存在抑郁障碍者84人,发生率分别为59.75%、52.83%。焦虑障碍评分和抑郁障碍评分与EPQ中内外向(E)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607,r=-0.473),而与EPQ中的情绪稳定性(N)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591,r=0.829),与防御方式中不成熟防御机制(F1)评分呈正相关(r=0.245,r=0.288)。结论职业人群失眠状况仍较严重,而且其伴发的情绪障碍与其不良的人格特征和不成熟防御机制的使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独生子女情感障碍患者人格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性. 方法: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人格诊断问卷(PDQ-4+)、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情感障碍独生子女患者90例(研究组)和正常独生子女90名(正常对照组)进行测评,其中研究组患者在自知力恢复以后测评.结果:研究组EPQ评分精神质、神经质、内外倾性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t=5.63,6.11,11.13;P均<0.01).研究组人格障碍的阳性率(44.44%)高于正常对照组(28.89%)(x2=4.69,P<0.05).研究组EMBU评分父母惩罚、父母拒绝、父亲保护、母亲干涉因子分高于正常对照组(t=3.03 ~8.20,P均<0.01),而父亲温暖因子低于正常对照组(t=4.46,P<0.01). 结论: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可能造成独生子女人格障碍,人格障碍与情感障碍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心理动力性心理治疗合并药物治疗对焦虑障碍患者防御方式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26例符合DSM- IV诊断标准的焦虑障碍患者进行6个月的心理动力性心理治疗合并药物治疗,对患者进行治疗前后防御方式问卷(DSQ)、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及比较.结果 6个月重测时HAMD(4.79±5.86)和HAMA(5.42±7.204)均较治疗前(17.88±11.01)、(19.67±8.35)明显降低(t1=6.143,t2=6.989,P<0.000).6个月后不成熟防御方式的评分下降显著(t=2.17,P=0.04);成熟型防御机制的评分增高显著(t=-4.84,P<0.000);中间型防御机制评分下降显著(t=2.24,P=0.035).HAMA减分率与不成熟因子分下降率呈正相关(r=0.426,P=0.038).结论 心理动力性心理治疗合并药物治疗对焦虑障碍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症状均有改善,并在改变症状的同时减少了不成熟防御机制的使用.心理动力性心理治疗合并药物治疗较单纯药物治疗更有助于焦虑症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强迫症患者父母对患者的教养方式。方法:采用自编一般情况问卷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gna minnen av barndoms uppfostran,EMBU)对88名强迫症患者的父母(研究组)和54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进行评估。结果:研究组患者的父亲EMBU量表中的拒绝否认因子分平均(10.75±4.08)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男性(8.78±1.80)分(t=3.928,P〈0.01);研究组患者的母亲EMBU量表中过分干涉和保护因子分平均(39.30±6.80)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女性(29.15±5.10)分(t=2.175,P〈0.05);两组其他各因子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迫症患者的父母在对子女的教养方式上缺乏情感温暖和理解,有过多的惩罚、拒绝和否认。及早对患者父母亲进行心理辅导,改善对子女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子女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1.
强迫症与社交恐怖症的防御机制及其相关因素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对强迫症和社交恐怖症患者的防御方式、父母教养方式和个性特征进行比较研究。方法 对强迫症组、社交恐怖症组和正常对照组 (各 6 0例 )进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评定 ,并分别填写防御方式问卷 (DSQ)和艾森克个性问卷 (EPQ)。结果  (1)单因素方差分析 ,两组患者的中间型防御机制因子分 [分别为 (4 6 4± 0 72 )分 ,(4 90± 0 5 9)分 ]和不成熟型防御机制因子分 [(4 6 9±1 0 7)分 ,(4 71± 0 92 )分 ]高于正常对照组 [(4 34± 0 5 8)分和 (3 86± 0 98)分 ;P =0 0 0 ],成熟防御机制因子分 [分别为 (5 32± 1 4 4 )分和 (5 36± 1 0 9)分 ]低于正常组 [(5 80± 0 81)分 ;P =0 0 4 ];(2 )多元方差分析 ,强迫症组与社交恐怖症组间及其与正常对照组的防御方式明显不同 ,强迫症组和社交恐怖症组与正常对照组的父母教养方式和个性特征亦不同 (Pillai检验 ,均P =0 0 0 ) ,但两患者组间的差异无显著性 ;(3)两患者组的父母过度保护、拒绝和惩罚等变量、EPQ神经质和精神质变量 ,与中间型和 /或不成熟防御机制变量显著相关。结论 强迫症、社交恐怖症与正常对照三组间的防御方式明显不同 ;防御机制的使用与患者父母不良的教养方式和个性特征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癫抑郁患儿应付方式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护理工作提供相关参考。方法采用应付方式问卷(the way of coping questionnaire,WCQ)及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gna minnenav barndoms uppfostran,EM-BU)对59例癫抑郁患儿(观察组)进行测评,与从当地某小学抽取的性别及年龄相匹配且无重大急慢性疾病的各年级学生59名(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在应付方式上:癫抑郁患儿的自责、幻想及退避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而求助及解决问题评分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在教养方式上:癫抑郁患儿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评分低于对照组(均P<0.01),而惩罚及拒绝因子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在患儿应付方式与父母教养方式方面:癫抑郁患儿的WCQ评分与EMBU评分呈显著性相关,尤其是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过度干涉保护和母亲的惩罚严厉及拒绝否认关系密切,良好的父母教养方式与患儿积极的应付方式呈正相关,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与患儿积极的应付方式呈负相关。结论癫抑郁患儿较正常儿童更多的采用消极不成熟的应付方式,而较少采用积极的应付方式;其在成长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且患儿的应付方式与父母的不良教养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13.
精神分裂症后抑郁患者的防御及应对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后抑郁患者的心理防御及应对方式的特点。方法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病性症状明显好转,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总分≤35时,将卡尔加里精神分裂症抑郁量表(CDSS)得分≥6分者纳入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组,CDSS得分<6分者中匹配选择纳入对照组。二组患者均作防御方式问卷(DSQ)和简易应对方式测试。结果精神分裂症后抑郁患者不成熟防御机制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成熟型及中间型防御机制因子得分均低于对照组;投射、被动攻击、潜意显现、躯体化等不成熟防御机制及压抑等成熟防御机制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幽默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积极应对方式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而消极应对方式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不成熟防御机制因子分与CDSS得分呈显著正相关(r=0.46,P<0.01);成熟型防御机制因子分与CDSS得分呈负相关(r=0.137),中间型防御机制因子分与CDSS得分呈正相关(r=0.143),但无统计学意义;积极应对方式得分与CDSS得分呈显著负相关(r=0.531,P<0.01),消极应对方式得分与CDSS得分呈显著正相关(r=0.463,P<0.01)。结论过多使用不成熟防御机制和消极应对方式可能是导致精神分裂症患者产生抑郁的因素之一。抑郁症状越严重,越多采用不成熟防御机制,较少采用积极应对方式,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14.
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生学习成绩的影响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学生学习的成绩的影响。方法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gma Minnen av Bardndosnauppforstran)对乐昌市四所中学的240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 优等生组父母教养方式以情感温暖、理解因子评分高妻于差等生组;而差等生组以惩罚、严厉因子评分高于优生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相关分析显示,学生学习成绩与惩罚、严厉因子呈显著负相关(P〈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强迫症患者的防御机制、父母教养方式及其个性特征。方法 采用防御方式问卷 (DSQ)、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 (EMBU)及艾森克个性问卷 (EPQ)对 36例强迫症患者进行了问卷调查 ,并与 36例正常受试者加以比较。结果 ①强迫症组中间型和不成熟防御机制因子分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而成熟防御机制因子分则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5 ) ;②强迫症组父母的情感温暖因子分低 ,而父母的惩罚、拒绝因子分和母亲的偏爱被试因子分高 ,同正常对照组比较 ,差别均具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1或P <0 0 5 ) ;③强迫症组EPQ的N因子分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而E因子分则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结论 强迫症患者的防御机制、父母教养方式及个性特征与正常人有着明显的不同 ,它为今后开展分析性心理治疗 ,实施心理干预措施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与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患者的父母教养方式特点.方法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43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及38例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患者父母教养方式(研究组)进行评定,并与38例正常受试者(对照组)比较.结果 与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及正常被试比较,精神分裂症患者组在教养方式上,父母均表现为高惩罚与严厉、高过分干涉和高拒绝与否认(P<0.05);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患者组教养方式各因子得分虽低于正常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教养方式均存在多方面问题,可能对精神分裂症发病有一定影响.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患者的父母教养方式可能存在一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陶庆兰  刘阳  耿婷 《上海精神医学》2007,19(5):267-269,276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和生活事件与大学生抑郁障碍的关系,为家庭教育提供指导。方法应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与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对30名患抑郁障碍的大学生和30名正常对照进行调查。结果两组学生在生活事件量表总分;父母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等方面有显著性差异,患者组母亲还表现出较强的过分干涉(P<0.05)。结论父母教养方式影响着大学生的情绪和对生活事件的态度,不良的教养方式会增加大学生发生抑郁障碍的可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自我概念和父母养育方式及其二者关系。方法采用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TSCS)、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符合入组标准的98例抑郁症患者进行测评,并与100例正常人群进行对照,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24项,HAND)评定抑郁症状严重程度。结果抑郁症患者自我概念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父母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均高于正常对照组,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因子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症状与父母惩罚严厉、拒绝否认、母亲过分干涉因子呈显著正相关,与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及自我概念多个因子呈显著负相关;自我概念因子与父母养育方式多个因子分存在显著相关。结论抑郁症患者父母的不良养育方式可能导致抑郁症患者性格缺陷,影响患者的自我概念发展。:抑郁症患者的自我概念水平与父母不良养育方式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医学新生入学一年前后应激事件及其防御方式的变化情况,为改善新生防御方式的运用和预防新生心理及行为问题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及防御方式问卷(DSQ,中文版)评估243例医学新生并用SPSS 11.0进行结果分析.结果 医学新生入学前后成熟型防御机制的得分均明显高于中间型和不成熟型防御机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为155.26~255.87,P〈0.01).女生在升华、压抑、理想化等防御方式上得分较高,入学一年后运用较多成熟型防御机制.而男生入学时在投射、压抑、反作用形成、伴无能之全能等防御方式上得分较高,入学一年后在被动攻击、抱怨等防御方式得分较高.医学新生入学时ASLEC总分为(47.57±12.69),入学一年后ASLEC总分为(43.81±13.35),较刚入学时明显降低,其中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及其他因子得分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66~6.73,P<0.01).女生入学一年后ASLEC总分明显下降(t=2.97,P<0.01),其中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因子得分明显降低(t=3.00~6.17,P<0.01);男生入学一年后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及其他因子得分明显降低(t=2.39~3.7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医学新生入学一年前后总体上以运用成熟型防御机制为主,女生防御机制较为成熟和稳定,男生防御机制则较为不稳定和不成熟.新生入学时遭受着较高水平的应激,入学一年后应激总量显著下降,特别是在人际关系、学习压力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社交恐怖症患者父母教养方式的特异性因素。方法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符合ICD—10诊断标准的36例社交恐怖症患者进行了评定,并与31例强迫症及35例健康人作为对照者加以比较。结果 同健康对照组相比,社交恐怖症患者在父母惩罚及过分拒绝因子上的评分较高,而父母情感温暖因子上的评分较低,差别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同强迫症组相比,社交恐怖症患者在母亲惩罚因子上的评分较高,而母亲情感温暖因子上的评分较低,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父母惩罚、缺少父母的情感温暖及父母的过分拒绝在社交恐怖症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父母的惩罚可能是社交恐怖症患者的一个特异性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