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电针对鱼藤酮诱导的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模型大鼠脑黑质内Lamp2a、Hsc70、α-syn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帕金森病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治疗组,每组15只。采取颈背部皮下注射鱼藤酮法制备帕金森病模型,假手术组只注射不含鱼藤酮的等量葵花油乳化液。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不进行任何治疗;电针治疗组在造模完成后取穴"风府"、"太冲",连续波,频率120次/min,每次治疗20 min,每天1次,疗程为28 d。免疫组化法检测模型大鼠黑质内TH、α-syn的阳性表达,并用Western blot法检测模型大鼠黑质内Lamp2a、Hsc70、α-syn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表现出明显的PD症候群特征,电针干预后模型大鼠行为学评分明显降低(P0.01);免疫组化法及Westernblot检测显示电针治疗通过上调Lamp2A、Hsc70水平能抑制错误折叠蛋白α-syn的表达,提高TH的阳性表达。结论:电针可以抑制具有细胞毒性作用的α-syn的集聚,保护多巴胺能神经元,抑制帕金森病的发展,其机制可能与干预分子伴侣介导的自噬有关。  相似文献   

2.
《中药药理与临床》2020,(1):139-144
目的:基于泛素-蛋白酶体系统(UPS)研究水木和宁方对帕金森病(PD)小鼠的影响。方法:C57BL/6小鼠颈背部皮下注射鱼藤酮建立慢性PD小鼠模型。造模成功PD小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美多芭0. 15 g/kg组、水木和宁方15、30、60 g/kg组。治疗组每天灌胃给药2次,溶剂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连续4 w。观察小鼠行为学改变;免疫组化检测中脑黑质α-突触核蛋白(α-syn)、酪氨酸羟化酶(TH)表达; WB和RT-PCR方法检测中脑黑质α-syn、TH及UPS相关的蛋白及mRNA表达。结果:与溶剂对照组比较,PD模型对照组小鼠前肢、后肢步长显著降低,游泳评分显著降低,中脑黑质TH阳性细胞数显著降低,α-syn阳性表达显著上调,α-syn蛋白及mRNA表达明显上调,TH、u BE1、Parkin、UCH-L1、Ubiquitin蛋白及mRNA表达明显下调(P <0. 05或P <0. 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水木和宁方15 g/kg、30 g/kg、60 g/kg组小鼠行为学改变明显改善;中脑黑质TH阳性细胞数显著增加,α-syn阳性表达显著下调; TH、UPS相关蛋白及mRNA表达明显上调,α-syn蛋白及mRNA表达显著下调(P <0. 05或P <0. 01)。结论:水木和宁方可能通过调节UPS功能,促进α-syn的降解,从而改善PD小鼠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补肾活血方对帕金森病(PD)模型小鼠神经炎症的抑制效应及其机制。方法将36只雄性C57/BL小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模型组、中药组),每组12只。模型组和中药组小鼠采用腹腔注射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法建立PD模型,造模成功后中药组予补肾活血方灌胃治疗14天(0.3 mL/d),同时正常组和模型组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选择爬杆试验和Morris水迷宫试验评估小鼠行为学变化。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小鼠黑质致密部Toll样受体4(TLR4)、NF-κB p65、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Caspase-3蛋白表达,并用免疫组化法测定各组小鼠脑黑质酪氨酸羟化酶(TH)的阳性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在爬杆实验中转向时间和爬下时间均增加(均P<0.01),在水迷宫实验中逃避潜伏期延长(P<0.01),穿越平台次数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小鼠爬下时间减少(P<0.01),逃避潜伏期缩短(P<0.01),穿越平台次数增加(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TH阳性神经元数目减少(P<0.01),信号通路蛋白TLR4、NF-κB p65、炎症因子IL-6、TNF-α及凋亡蛋白Caspase-3的表达水平均升高(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小鼠TH阳性神经元数目增加(P<0.05),TLR4、NF-κB p65、IL-6、TNF-α及Caspase-3的表达均下调(P<0.05)。结论补肾活血方能通过抑制TLR4/NF-κB信号通路,进而降低炎性因子和Caspase-3蛋白表达,减轻炎症反应,抑制细胞凋亡,减少DA能神经元损伤。补肾活血方对PD模型小鼠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并能够改善PD小鼠运动协调及学习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电针“风府”“太冲”“足三里”对帕金森病(PD)小鼠中脑黑质沉默调节蛋白3(SIRT3及其下游PTEN诱导的假定激酶1(PINK1)、PARK2基因编码蛋白(Parkin)介导的线粒体自噬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PD的可能机制。方法: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电针组、假电针组,每组12只。采用腹腔注射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复制PD小鼠模型。电针组小鼠给予针刺“风府”“太冲”“足三里”,每天1次,每次20 min,连续12 d。以旷场实验评估各组小鼠的运动能力;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小鼠中脑黑质区酪氨酸羟化酶(TH)、α-突触核蛋白(α-syn)阳性表达;透射电镜观察黑质区神经元超微结构;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小鼠黑质自噬轻链蛋白3(LC3)的阳性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小鼠黑质TH、α-syn、SIRT3、PINK1、Parkin和线粒体自噬受体蛋白P62、Beclin-1、LC3ⅡmRNA表达水平;Westernblot法检测小鼠黑质TH、α-syn、SIRT3、PINK1、Parkin、P62、Beclin-1、LC3Ⅱ蛋白表达水平。结...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龟羚帕安丸治疗帕金森病(PD)对转录因子EB(TFEB)表达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将PD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西药组、中西药组、中药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5只,另取15只正常大鼠作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及假手术组给予等容积生理盐水,其余组给予相应药物灌胃,各组均连续给药4周。PD大鼠处死后,将中脑黑质组织剥离出来,运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TFEB、微管相关膜蛋白轻链3Ⅱ(LC3Ⅱ)、泛素结合蛋白P62(P62)、酪氨酸羟化酶(TH)、α-突触核蛋白(α-syn)的表达量。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西药组、中西药组、中药各剂量组黑质内TFEB、LC3Ⅱ、TH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P62、α-syn表达显著增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中西药组、中药各剂量组黑质内TFEB、LC3Ⅱ、TH蛋白表达显著增高(P<0.01),P62、α-syn表达显著降低(P<0.01)。结论:龟羚帕安丸可通过TFEB激活自噬-溶酶体系统,增强神经细胞自噬活性,增加LC3Ⅱ、TH表达,促进α-syn、P62降解及清除,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电针干预对帕金森病(PD)模型小鼠行为学、结肠及中脑黑质中α-突触核蛋白(α-syn)表达的影响,探讨早期电针干预PD的效应及其机制。方法: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电针组,每组8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均皮下注射鱼藤酮构建PD小鼠模型。电针组于造模当天开始针刺或电针干预"神庭""天枢""曲池""上巨虚",频率2 Hz,电流强度1 mA,10 min/次,1次/d, 7 d为1个疗程,共干预8个疗程。分别在造模前、造模中和造模结束后对各组小鼠进行悬挂、爬杆测试。治疗结束后采用Western blot、免疫组织化学法、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小鼠结肠和中脑黑质中α-syn表达的变化。结果:造模8周后,模型组小鼠精神萎靡,毛色暗淡,出现怕冷、蜷缩等症状。与空白组比较,造模6周后模型组小鼠悬挂评分明显降低(P0.01),爬杆时间显著延长(P0.01),结肠和黑质中α-syn蛋白表达量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小鼠精神状态良好,皮毛光泽,悬挂评分升高(P0.01),爬杆时间缩短(P0.05),结肠和黑质中α-syn的表达明显下降(P0.01)。结论:电针早期干预可延缓鱼藤酮诱导的PD模型小鼠行为障碍发生的时间,其机制可能与降低结肠及中脑黑质中α-syn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厚朴提取物对帕金森病(PD)小鼠模型黑质区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影响及其分子机理。方法: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盐酸盐(MPTP)诱导建立PD慢性病程和Lewy小体形成小鼠PD模型,实验分为PD模型组、正常对照组和厚朴提取物组,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及镜下观察各组中脑黑质区酪氨酸羟化酶细胞(TH)阳性细胞、α–突触核蛋白(α–synuelein)、E3连接酶(Parkin)和泛素(ubiquitin)的表达水平。结果:PD模型组小鼠黑质区TH表达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厚朴提取物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减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与PD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与PD模型组相比,中药厚朴提取物组a–synuclein、Parkin、Ubiquitiu阳性细胞数均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中药厚朴提取物可改善和保护黑质区多巴胺能神经元神经细胞,其机理可能与减少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苁蓉总苷对MPTP帕金森病(PD)模型小鼠脑黑质多巴胺能(DA)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苁蓉总苷高(400 mg/kg)、中(200 mg/kg)、低(100 mg/kg)剂量组,各组在造模前3天灌服相应药物;采用MPTP(30 mg/kg)连续5天腹腔注射制作小鼠慢性PD模型,运用爬竿试验定量组织化学检测小鼠的神经行为,免疫组化法测定小鼠脑纹状体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阳性纤维表达以及黑质TH神经元数量的变化。结果 在造模后7天和14天时,与模型组比较,苁蓉总苷高剂量组爬杆时间缩短(P<0.01),苁蓉总苷各剂量组纹状体TH阳性纤维的平均光密度值均明显增高(P<0.01);3个剂量组的苁蓉总苷均能对抗MPTP导致的TH阳性神经元数量减少,但只有高剂量组在两个时间点上与模型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苁蓉总苷能够显著改善PD模型小鼠的神经行为、抑制脑黑质DA神经元的数量减少和纹状体TH表达的降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姜黄素对帕金森病小鼠运动障碍的影响以及对多巴胺能(DA)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50只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姜黄素组、3-甲基腺嘌呤(3-MA)组和姜黄素+3-MA组,每组10只。模型组采用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腹腔注射建立帕金森病模型,姜黄素组、3-MA组、姜黄素+3-MA组在MPTP腹腔注射的同时分别予姜黄素、3-MA以及姜黄素联合3-MA腹腔注射,正常对照组腹腔注射无菌生理盐水。各组小鼠在最后一次药物注射后1、7、14 d进行爬杆、悬挂、旷场实验等行为学测试,14 d时处死取中脑黑质脑组织行酪氨酸羟化酶(TH)免疫组化染色观察DA神经元存活数目,Western blot检测α-突触核蛋白(α-Syn)和自噬特异蛋白LC3-Ⅱ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1、7、14 d时模型组小鼠爬杆时间均延长(P0.01),悬挂实验分值均降低(P0.01),旷场实验总距离及平均速度均减少(P0.01),小鼠黑质DA神经元存活数目减少(P0.01),α-Syn和LC3-Ⅱ蛋白表达均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7、14 d时姜黄素组爬杆时间缩短(P0.05,P0.01),悬挂实验分值、旷场实验总距离及平均速度均增加(P0.05,P0.01),黑质DA神经元存活数目增加(P0.01),α-Syn蛋白表达下调(P0.01),LC3-Ⅱ蛋白表达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14 d时3-MA组小鼠爬杆时间延长(P0.01),旷场实验总距离及平均速度均减少(P0.05),黑质DA神经元存活数目减少(P0.05),α-Syn蛋白表达增加(P0.05),LC3-Ⅱ蛋白表达下调(P0.05)。姜黄素+3-MA组上述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姜黄素可改善帕金森病小鼠的运动障碍,保护DA神经元,通过增加细胞自噬功能从而促进α-Syn的自噬性清除可能是其主要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比较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诱导的帕金森小鼠模型及其接受针刺治疗后黑质酪氨酸羟化酶(TH)的表达变化。方法:以腹腔注射(30 mg/kg)MPTP诱导7 d形成帕金森小鼠模型,针刺双侧筋会穴"阳陵泉"及"舞蹈震颤区",1次/d,共治疗21 d。针刺结束后,采用免疫荧光组化检测小鼠脑黑质TH的表达变化。结果:在7 d造模后,模型组和针刺组TH阳性细胞显著丢失;治疗结束后,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TH阳性细胞数量增加。结论:MPTP可促进帕金森模型小鼠表达;针刺筋会穴阳陵泉可对MPTP诱导小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有保护作用,能明显地减弱MPTP伤害性刺激引起的行为反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观察"嗅三针"干预对长期低剂量鼻饲脂多糖(LPS)帕金森(PD)模型小鼠行为学、嗅黏膜及黑质TH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针刺"嗅三针"调节PD早期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C57BL/6雄性小鼠4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Control),帕金森模型组(Model),嗅三针干预组(XSZ),西药左旋多巴组(L-DOPA),10只/组。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均用经鼻灌注脂多糖(LPS)的方法建立PD模型,造模同时进行电针干预10 d,观察嗅黏膜病理变化及酪氨酸羟化酶(TH)表达水平。结果 PD模型组中嗅黏膜病理改变明显,TH在黑质的表达减少(P 0.05),经"嗅三针"干预后可以增加黑质TH表达,西药左旋多巴组对嗅觉改善无明显效应,但对可以增加PD模型小鼠黑质TH的表达(P 0.05)。结论针刺"嗅三针"可以改善PD早期小鼠的行为学功能障碍,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改善嗅黏膜及增加TH在黑质的表达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电针对鱼藤酮诱导的帕金森病(PD)模型大鼠黑质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将12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预治疗组、电针治疗7 d组、电针治疗14 d组、电针治疗21 d组、电针治疗28 d组,每组15只,采用颈背部皮下注射鱼藤酮法制备PD模型,假手术组只注射不含鱼藤酮的等量葵花油乳化液。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不做任何治疗;电针治疗组在造模完成后选取风府、太冲穴给予电针治疗;电针预治疗组电针治疗7 d后再造模。运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黑质内TH、?-syn的阳性表达,并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中脑黑质区内Bip、CHOP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模型组大鼠表现出明显的PD症候群特征,电针干预后大鼠行为学评分明显降低(P0.01);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黑质区?-syn的阳性表达与Bip、CHOP蛋白的表达均显著提高,大鼠黑质区TH的阳性表达均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治疗各组大鼠黑质区?-syn的阳性表达以及Bip、CHOP蛋白的表达均显著降低(P0.01),大鼠黑质区TH的阳性表达显著提高(P0.01)。结论电针防治PD的机制可能与电针能明显抑制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的表达,保护多巴胺能神经元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电针"风府""太冲"穴对鱼藤酮诱导的帕金森病(PD)大鼠中脑黑质酪氨酸羟化酶(TH)、α-突触核蛋白(α-syn)、转录活化因子6(ATF6)和转录因子X盒结合蛋白1(XBP-1)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改善PD运动迟缓的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电针组,每组12只。颈背部皮下注射鱼藤酮制备PD模型。电针组电针"风府"和双侧"太冲"穴,20 min/次,每日1次,连续治疗14 d。采用敞箱实验检测各组大鼠行为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中脑黑质TH和α-syn的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大鼠中脑黑质ATF6和XBP-1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自主运动的总路程、平均速度、运动总时间显著降低,休息总时间显著升高,中脑黑质TH阳性表达水平显著降低,α-syn阳性表达水平显著升高,ATF6和XBP-1 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均P<0. 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自主运动的总路程、平均速度、运动总时间显著升高,休息总时间显著降低,中脑黑质TH阳性表达水平显著升高,α-syn阳性表达水平显著降低,ATF6和XBP-1 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均P<0. 01)。结论:电针能有效改善PD大鼠的运动迟缓,提高中脑黑质TH的阳性表达水平,该效应可能与电针降低中脑黑质异常聚集的α-syn,下调未折叠蛋白反应信号通路中ATF6、XBP-1的转录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补肾活血方对小鼠子宫内膜HOXA10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其对子宫内膜容受性的改善作用。方法:将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生理盐水)、模型组(腹腔注射GnRH-α后依次注射HMG、HCG,制造控制性超排卵模型)和中药组(造模同时给予补肾活血方汤剂),比较各组小鼠子宫指数,通过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子宫内膜中HOXA10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1)模型组小鼠与空白组相比,子宫指数明显降低,中药组子宫指数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2)原位杂交实验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子宫内膜HOXA10 m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空白组,中药组HOXA10表达水平则明显高于模型组。结论:补肾活血方可明显改善超排卵小鼠子宫指数,并显著增加子宫内膜HOXA10表达水平,从而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提高临床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的着床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考察积雪草酸(AA)对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诱导小鼠帕金森(PD)样运动症状的影响及其神经保护机制。方法取雄性C57BL/6小鼠45只,除对照组9只小鼠外,其余用25 mg/kg MPTP腹腔注射7 d建立帕金森病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积雪草酸低、高剂量组,阳性对照组。造模同时开始连续11 d灌胃给予相应药物或溶剂(0.5%羧甲基纤维素钠),第12天进行行为学测试。ELISA试剂盒检测血清白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黑质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细胞;检测中脑IL-1β、TNF-α、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 NOS)、环氧化酶-2(COX-2)的mRNA表达,以及丙二醛(MDA)含有量。结果与模型组相比,给予积雪草酸的小鼠在行为学测试中表现更好(P<0.05,P<0.01)。而且,积雪草酸通过上调TH表达、增加TH阳性细胞数量来有效保护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P<0.05);抑制中脑i NOS、COX-2、IL-1β、TNF-α的mRNA表达(P<0.05,P<0.01);降低中脑MDA水平(P<0.01);降低血清IL-1β、TNF-α含有量(P<0.05,P<0.01)。结论积雪草酸能缓解PD小鼠运动障碍和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抗炎、抗氧化是其可能的神经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电针对鱼藤酮诱导的帕金森病模型大鼠黑质内质网应激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将12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预治疗组、电针治疗7d组、电针治疗14d组、电针治疗21d组、电针治疗28d组,每组15只。采用颈背部皮下注射鱼藤酮法制备帕金森病模型,假手术组只注射不含鱼藤酮的等量葵花油乳化液。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不做任何治疗;电针治疗组在造模完成后选取"风府""太冲"穴给予电针治疗;电针预治疗组电针治疗7 d后再造模。运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黑质内TH、α-syn的阳性表达,并用RT-PCR法检测大鼠黑质内BipmRNA、IRE1αmRNA、XBP-1mRNA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表现出明显的PD症候群特征,电针干预后大鼠行为学评分较模型组大鼠明显降低(P0.01);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黑质区α-syn的阳性表达与BipmRNA、IRE1αmRNA、XBP-1mRNA的表达显著提高,大鼠黑质区TH的阳性表达显著降低(均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治疗各组大鼠黑质区α-syn的阳性表达与BipmRNA、IRE1αmRNA、XBP-1mRNA的表达显著降低(均P0.01),大鼠黑质区TH的阳性表达显著提高(P0.01)。结论电针防治帕金森病的机制可能与电针能明显抑制内质网应激相关基因的表达,保护多巴胺能神经元有关。  相似文献   

17.
《辽宁中医杂志》2017,(9):1812-1815
目的:探讨自噬—溶酶体途径在针刺防治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中的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预处理组、电针治疗7 d组、电针治疗14 d组、电针治疗21 d组、电针治疗28 d组,每组15只。采取颈背部皮下注射鱼藤酮法制备PD模型。电针治疗组取穴"太冲""风府",每次治疗20 min,每天1次,疗程分别为7 d、14 d、21 d、28 d。电针预处理组电针治疗7 d后再造模。观察各组大鼠行为学改变并进行评分。造模后除去死亡与体质量过轻过重及外观、行为学未达标的老鼠,每组均为10只。运用Western blot检测黑质酪氨酸羟化酶(TH)、微管相关膜蛋白轻链3(LC3-II)、自噬底物蛋白P62和α-突触核蛋白(α-syn)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出现了毛发变黄变粗、弓背明显、运动缓慢迟钝、拒捕减少等异常行为学表现,而治疗组和预处理组以上表现程度明显减轻。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对比,模型组LC3-II、P62、α-syn的表达均明显增加(P0.01),TH表达明显下降(P0.01)。与模型组对比,电针治疗组和预处理组LC3-II的表达水平增加明显(P0.01);TH表达增强(P0.01或P0.05),P62、α-syn蛋白表达均明显下降(P0.01)。结论:电针防治帕金森病的机制可能与针刺能够改善自噬功能障碍,促进PD模型大鼠体内具有细胞毒性作用α-syn的降解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甘草黄酮对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帕金森病(PD)小鼠多巴胺(DA)能神经元数量和黑质小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方法: 制作MPTP小鼠PD模型,随机分为6组:空白组、模型组、左旋多巴组(1次/d ig给予40 mg·kg-1左旋多巴,1次/d,连续7次)和10,20,30 mg·kg-1甘草黄酮处理组(ig给予不同浓度的甘草黄酮,1次/d 连续7次)。采用行为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蛋白印迹法,观察PD模型小鼠的行为学表现、 DA能神经元数量、黑质致密部OX-6阳性细胞(活化的小胶质细胞)数量和腹侧中脑酪氨酸羟化酶(TH)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模型组小鼠出现PD典型行为学表现,黑质致密部DA能神经元和腹侧中脑TH含量较对照组分别下降约62%和76%;同时黑质致密部OX-6阳性细胞数量大幅升高(P<0.01)。经过甘草黄酮处理后,小鼠行为表现、黑质致密部DA能神经元丢失和OX-6阳性细胞数量增加均较模型组改善,尤以30 mg·kg-1甘草黄酮组最为明显。与对照组相比,30 mg·kg-1甘草黄酮组小鼠黑质致密部DA能神经元和腹侧中脑TH含量仅下降约36%和42%;而与模型组相比,黑质致密部OX-6阳性细胞数量下降明显(P<0.01)。与左旋多巴组相比,30 mg·kg-1甘草黄酮组TH阳性神经元数量也明显增多(P<0.01),同时OX-6阳性细胞数量也显著减少(P<0.01)。结论: 甘草黄酮对MPTP帕金森病小鼠DA能神经元具有神经保护效应;可能与其抑制黑质内小胶质细胞活化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灸对帕金森病(PD)小鼠中脑黑质部白细胞介素-17受体A/核因子κB(IL-17RA/NF-κB)信号通路相关分子表达的影响,探讨针刺改善PD症状的可能机制。方法:无特定病原体(SPF)级8周龄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针刺组、针刺艾灸组和雷沙吉兰组。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腹腔注射建立PD动物模型,模型组不治疗,仅作抓取固定;针刺组针刺百会、阳陵泉穴;针刺艾灸组在针刺组基础上艾灸关元穴;雷沙吉兰组给予雷沙吉兰溶液灌胃。观测各组小鼠总体转棒评分(ORP),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技术检测各组小鼠中脑黑质部酪氨酸羟化酶(TH)和α-突触核蛋白表达,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黑质致密部白细胞介素-17(IL-17)受体A及下游分子表达状况。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ORP评分和TH表达显著降低;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针刺艾灸组ORP评分和TH表达量均显著升高(均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黑质α-突触核蛋白荧光强度显著增高(P<0.05);模型组小鼠黑质p-核因子κB抑制剂α(IκBα)表达和p-IκBα/IκBα比值显著上升(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针刺艾灸组与雷沙吉兰组α-突触核蛋白免疫荧光强度明显降低(P<0.05);针刺艾灸组小鼠黑质IL-17受体A表达显著降低(P<0.05);针刺组、针刺艾灸组与雷沙吉兰组p-IκBα表达和p-IκBα/IκBα比值显著下调。结论:针刺组和针刺艾灸组均可改善PD模型小鼠转棒活动能力,可保护黑质TH阳性神经元,抑制α-突触核蛋白的表达,其机制可能与调节IL-17受体通路,尤其是IκBα的磷酸化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电针对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诱导的帕金森病(PD)模型小鼠行为学、酪氨酸羟化酶(TH)、线粒体复合物Ⅰ—Ⅳ活性、线粒体膜电位、线粒体超微结构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PD的可能靶点及机制。方法:将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美多巴组及电针组,每组11只,采用MPTP 30 mg·kg-1·d-1连续5 d腹腔注射诱导亚急性PD小鼠模型,对小鼠头部双侧舞蹈震颤区行电针治疗15 min/次,1次/d,连续14 d。观察各组小鼠行为学改变;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小鼠中脑黑质致密部TH的表达;测定小鼠线粒体复合物Ⅰ—Ⅳ的活性;JC-1染色法检测小鼠线粒体膜电位变化;透射电镜观察小鼠纹状体线粒体超微结构变化。结果:造模后小鼠出现震颤、竖毛、翘尾等明显行为学异常,模型组小鼠爬杆时间较正常组显著延长(P<0.01);治疗7、14 d后,模型组爬杆时间仍显著长于正常组(P<0.01),电针组、美多巴组爬杆时间较模型组显著缩短(P<0.05,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中脑黑质TH阳性表达、线粒体复合物Ⅰ活性、线粒体膜电位水平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美多巴组中脑黑质TH阳性表达、线粒体复合物Ⅰ活性、线粒体膜电位水平显著升高(P<0.01)。模型组小鼠线粒体结构破坏明显,电针组、美多巴组线粒体结构损伤减轻,损伤的线粒体减少。结论:电针治疗对MPTP诱导的PD小鼠模型线粒体结构及功能有保护及促进恢复的作用,可能与改善线粒体功能障碍,平衡细胞稳态,减轻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