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应用分叶穿支皮瓣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的方法.方法 2009至2011年,按照组织缺损的形态,利用旋股外侧动脉多个穿支设计分叶穿支皮瓣,同时结合flow-through及超薄皮瓣技术,游离移植修复下肢软组织创伤后组织缺损,供区一期缝合.结果 临床应用共21例,其中2例发生皮瓣远端缺血、坏死,经移植皮片修复后痊愈,余19例均完全成活,外形和功能较满意.结论 股前外侧分叶穿支皮瓣可以合理利用供区组织,并较理想修复复杂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将自主设计的创面测量膜应用于分叶穿支皮瓣设计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 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骨伤科对收治的9例四肢软组织缺损伤的患者采用分叶穿支皮瓣进行修复, 术中应用自主设计的创面测量膜进行测量, 指导分叶穿支皮瓣的设计和切取。其中男7例,女2例,年龄21~55岁,平均40.3岁。修复上肢创面6例, 下肢创面3例。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分叶穿支皮瓣5例, 骨间背侧动脉分叶穿支皮瓣4例;软组织缺损面积为4.0 cm×1.5 cm~26.0 cm×8.0 cm,皮瓣切取面积为4.5 cm×1.8 cm~22.0 cm×10.0 cm。术后观察皮瓣血运、皮瓣成活与伤口愈合情况, 门诊随访观察皮瓣成活质量、供区恢复情况及肢体功能, 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及临床下肢评分(LEM)标准对肢体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本组9例患者术后18叶皮瓣成活17叶, 1例出现静脉危象, 经探查处理后1叶皮瓣出现坏死, 再次行游离皮瓣修复术, 全部伤口均Ⅰ期愈合。术后随访3~18个月, 平均8.6个月, 全部皮瓣色泽、质地良好, 外观满意, 皮瓣供区仅遗留线状瘢痕...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桡侧副动脉分叶穿支皮瓣修复手部不规则创面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手部创伤性皮肤损伤10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6例采用桡侧副动脉分叶穿支皮瓣修复(分叶组),50例采用常规桡侧副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常规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情况、随访期指标.[结果]两...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多个同源穿支血管为蒂的分叶型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四肢不规则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09年9月至2012年12月,我科采用吻合一组血管的分叶型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四肢不规则创面15例.其中,股前外侧分叶穿支皮瓣10例、骨间后动脉分叶穿支皮瓣3例、腓肠内侧动脉分叶穿支皮瓣2例;双叶型皮瓣12例,三叶型皮瓣3例;皮瓣单叶切取面积2.5 cm×2.0 cm~15 cm×8.0 cm.所有皮瓣供区创面均一期缝合关闭. 结果 13例皮瓣顺利成活,2例各有一叶皮瓣部分坏死,经二期植皮可覆盖残留创面.术后随访3~15个月,皮瓣面积无明显回缩,色泽与受区相似,供区瘢痕挛缩不明显. 结论 由同一源血管供养的分叶型穿支皮瓣血供可靠,能一次性覆盖肢体相邻的多个创面;同时,通过皮瓣各叶间的不同组合,它又能把长条状皮瓣变为各种形状,特别适合于四肢不规则创面的修复重建.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用自浅筋膜浅、深交界层逆行分离穿支血管的超薄分叶股前外侧穿支皮瓣(ALTPF)修复足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2021年8月至2022年11月, 大连理工大学附属中心医院手足外二科收治足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患者8例, 男5例, 女3例;年龄28~52岁。软组织缺损位于足背及足底部, 足底部创面均累及负重区, 创面均合并骨、肌腱或内固定物外露, 软组织缺损面积6.0 cm×5.0 cm~16.0 cm×8.0 cm, 所切取ALTPF面积8.0 cm×5.5 cm~18.0 cm×8.5 cm, 均为分叶皮瓣。术前采用高频CDU结合CTA造影确定2条皮瓣穿支血管, 以此为中心, 根据软组织缺损面积及创面形状, 于大腿股前外侧区域设计一适宜面积及形状的穿支皮瓣, 切取皮瓣过程中, 于浅筋膜浅、深交界层逆行分离穿支血管, 可明显削薄皮瓣厚度, 切取后根据创面形状, 在确保2条穿支血管均供血有效后, 于2条穿支之间进行分叶, 最后覆盖于足部创面, 并保证皮瓣覆盖足底负重区。皮瓣供区处理情况:8例患者供区均直接予以缝合。术后定期随访, 随访方式包括门诊复诊、微信联系或电话询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游离穿支皮瓣组合在四肢复杂创面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8年1月—2022年6月, 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11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四肢复杂创面患者, 其中男8例、女3例, 年龄28~55岁, 创面位于上肢者4例、下肢者7例, 均采用不同类型游离穿支皮瓣组合进行修复。清创后, 创面面积为7.0cm×6.0cm~28.0cm×12.0cm。应用穿支皮瓣组合类型为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3叶皮瓣者6例、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联合斜支穿支皮瓣者2例、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分叶皮瓣联合对侧足底内侧动脉穿支皮瓣者2例、双侧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联合甲瓣者1例, 单个皮瓣切取面积为2.0cm×2.0cm~25.0cm×6.0cm。对供瓣区创面行直接拉拢缝合或移植皮片/皮瓣修复。游离移植皮瓣时, 根据皮瓣实际携带穿支情况进行裁剪、分叶, 并将供区与受区血管进行端端或端侧吻合。术后观察原发受区移植皮瓣成活情况、是否发生血管危象, 供瓣区创面愈合情况及供瓣区移植的皮片/皮瓣存活情况。随访时, 观察原发受区移植皮瓣血运、外观及质地, 同时观察足底受区负重情况以及皮瓣有无滑...  相似文献   

7.
穿支皮瓣是近年来修复重建领域的热点之一,因其有修复外形满意,适应证广泛,对供区损伤小等优点,受到临床工作者越来越多的关注。现对穿支皮瓣的基本概念和命名方法,如显微削薄穿支皮瓣、分叶穿支皮瓣、嵌合穿支皮瓣等的概念和应用优缺点作一综合评述,并介绍该技术在肿瘤整形外科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双叶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足部复杂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自2014年9月至2019年8月,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手外四科应用双叶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足部复杂软组织缺损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切取股前外侧皮瓣面积14 cm×6 cm~18 cm×8 cm,分叶皮瓣面积7 cm×5 cm~11 cm×8 cm。缝接穿支皮瓣与足部相对应的动脉、静脉及感觉神经,11例供区均一期直接缝合,未进行植皮。结果本组共11例22个皮瓣均成活,无坏死与感染发生。3例6个分叶皮瓣外形臃肿,行二次整形手术,外形及功能满意。所有患者术后获随访6~30个月,皮瓣血运佳,质地柔软,外形满意,无皮瓣移植导致的足部功能障碍。将股外侧皮神经保留在皮瓣内,与受区的感觉神经缝接,皮瓣感觉恢复S3+级2个,S3级11个,S2级6个,S1级3个。供区一期直接缝合,无明显瘢痕增生,未见供区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结论股前外侧穿支皮瓣血运丰富,供区隐蔽。采用分叶设计的方式可以有效地修复足部复杂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9.
穿支皮瓣被誉为"皮瓣外科微创化"的标志,代表了皮瓣外科的最新发展.血流桥接穿支皮瓣、显微削薄穿支皮瓣、联体穿支皮瓣、分叶穿支皮瓣、嵌合穿支皮瓣是穿支皮瓣的特殊形式,是穿支皮瓣的衍生和发展.特殊形式穿支皮瓣的衍生和发展,丰富了穿支皮瓣的内涵,扩大了穿支皮瓣的适应证.为促进特殊形式穿支皮瓣在我国的推广与发展,有必要提出特殊形式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原则. 一、血流桥接穿支皮瓣 1.定义:血流桥接穿支皮瓣(flow-through perforator flap)是指利用穿支皮瓣源血管(一级源血管,非主干血管,如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的近端与受区主干血管(如桡动脉)近端吻合、其远端与受区主干血管远端吻合、在重建穿支皮瓣血液循环的同时避免牺牲(或重建)受区主干血管的一种特殊穿支皮瓣.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游离前臂骨间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部皮肤缺损碰到穿支血管变异时的处理方法与疗效. 方法 对8例术中发现骨间后动脉穿支血管变异的患者,调整皮瓣位置,2例采用单一穿支吻合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3例切断穿支改变路径后重新吻合,3例设计成分叶状皮瓣. 结果 术后7例皮瓣顺利成活,1例皮瓣部分坏死,二期植皮后愈合,随访3 ~18个月.皮瓣色泽、质地及厚薄较满意,手指伸、屈功能恢复较满意,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手部功能评定标准评定:优1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75%. 结论 游离骨间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部皮肤缺损的患者,碰到穿支血管变异时,可以调整皮瓣位置,采用单一穿支吻合、切断穿支改变路径后重新吻合、设计分叶状皮瓣等方法进行修复,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增加蒂部一叶瓣的分叶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4年1月—2017年1月,采用增加蒂部一叶瓣的分叶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创面24例。其中男15例,女9例;年龄5~64岁,中位年龄33.5岁。上肢创面8例,合并桡骨茎突骨骨折1例,伸指肌腱外露3例,肱桡肌肌腱外露1例。下肢创面16例,合并跟骨或跖骨、趾骨骨折4例,跟腱离断1例,趾长伸趾肌腱、趾长屈趾肌腱外露8例。创面范围为8 cm×5 cm~18 cm×12 cm。根据创面大小及缺损区域,常规超声多普勒探查旋股外侧动脉穿支(2~5支)并标记;将不规则创面分解成多个部分(分2~4叶)分别计算面积,皮瓣切取范围9 cm×6 cm~20 cm×14 cm,最大单叶瓣切取面积24 cm×6 cm;分叶血管蒂长7~12 cm;蒂部联合创面嵌入分叶瓣面积5 cm×3 cm~7 cm×5 cm。结果术后皮瓣全部成活,无动、静脉危象发生。24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28个月,平均9个月。1例合并跟骨骨折行内固定患者皮瓣修复后伴窦道形成,经常规换药后3个月愈合。所有皮瓣均菲薄,无需二次修薄;5例合并骨折者软组织均Ⅰ期愈合。所有患者受区腕关节、踝关节跖屈、背屈功能正常。结论设计增加蒂部一叶瓣的分叶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安全可靠,是减少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动、静脉危象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应用股前外侧分叶穿支皮瓣模具化组合移植修复足跟部软组织缺损的方法与临床效果。方法自2017年4月-2020年4月,临沂市人民医院手足外科共收治9例足跟部软组织缺损患者,创面面积11 cm×8 cm~17 cm×13 cm,切取股前外侧分叶穿支皮瓣模具化组合成足跟立体形状移植修复,皮瓣大小18 cm×5 cm~30 cm×8 cm, 皮瓣供区一期直接闭合。术后定期门诊或微信随访,内容包括皮瓣颜色、外形、质地及感觉恢复,评价临床效果。结果 9例皮瓣均顺利成活,无血管危象发生及坏死,1例足跟部伤口感染,给予清创后伤口愈合。全部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60个月,平均28个月,皮瓣供区切口愈合,未发现功能障碍;足跟部皮瓣颜色、质地恢复良好,外形接近正常,恢复正常行走功能;5例缝接神经皮瓣感觉恢复至S2级2例,S3级2例,S3+级1例,4例未接神经的皮瓣恢复本体感觉。按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结果5例98分,4例95分。结论对于足跟部软组织缺损,应用股前外侧分叶穿支皮瓣模具化组合移植,效果良好,血运可靠,皮瓣外形满意,足部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13.
穿支皮瓣是近年来皮瓣外科领域的研究热点,因其改善了皮瓣受区的外形和功能、最大程度减少了皮瓣供区外观和功能的损害,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乳房重建及头、颈、躯干与四肢创面的修复.随着临床应用的推广与深入研究,发现经典的穿支皮瓣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在秉承穿支皮瓣核心理念的基础上,穿支皮瓣术式得到了不断发展,如为了不牺牲受区主干血管衍生了血流桥接穿支皮瓣,为了避免皮瓣臃肿衍生了显微削薄穿支皮瓣,为了修复超长创面衍生了联体穿支皮瓣,为了吻合一组血管同时修复多个创面衍生了分叶穿支皮瓣,为了使合并深部骨骼或肌肉组织缺损的创面得到立体美学修复衍生了嵌合穿支皮瓣等等.这些特殊形式穿支皮瓣的衍生和发展,丰富了穿支皮瓣的内涵,扩大了穿支皮瓣的适应证.为促进穿支皮瓣在我国的普及和发展,2012年9月22日至24日,在宁波召开了第二届中国穿支皮瓣高峰论坛,与会专家就特殊形式穿支皮瓣的名词术语与定义达成了如下共识.  相似文献   

14.
新书推介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3,(16):1624+1647
《穿支皮瓣的应用解剖与临床》出版主编:唐茂林徐永青张世民出版:科学出版社(北京)定价:198.00元〔内容简介〕穿支皮瓣隶属于传统的轴型皮瓣,是传统轴型皮瓣在小型化、精细化、薄型化和微创化方面的新发展。本书试图从穿支的血管形态学基础入手,在详尽介绍穿支的研究方法,穿支的来源、定位及其分布规律与皮瓣设计方法的同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设计利用筋膜组织蒂连续性拼接的股前外侧分叶皮瓣修复手足部不规则创面的疗效。方法 2018年1月-2022年4月,根据四肢创面形状特点,探查穿支进入皮瓣并追踪穿支分支,设计、调整皮瓣原长度,旋转筋膜蒂组合皮瓣覆盖创面7例。创面大小:6 cm×11 cm~14 cm×16 cm,供区直接缝合。结果 术后7例皮瓣全部成活,其中1例出现旋转筋膜蒂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换药愈合。7例均获6~24个月随访,平均14个月,皮瓣颜色及外观良好,无瘢痕及臃肿,大腿供区线性瘢痕。皮瓣两点辨别觉4~10 mm。结论 通过设计、结合受区形状特点进行裁剪、切取、组合的股前外侧分叶皮瓣,可以实现个体化的修复,利用筋膜组织的弹性牵张调整重建手足部不规则创面,提高了皮瓣成活率,避免组织浪费,同时有效减轻了供区损伤。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游离分叶穿支皮瓣修复四肢复杂创面的疗效。方法2018年1月—2021年1月,收治10例四肢复杂创面患者。男7例,女3例;年龄32~64岁,平均45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4例,机器绞伤3例,机器挤压伤1例,重物压砸伤2例。上肢创面5例,下肢创面5例。创面范围11 cm×10 cm~25 cm×18 cm。采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三叶皮瓣7例、四叶皮瓣2例,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联合斜支穿支三叶皮瓣1例。皮瓣切取范围12.0 cm×10.5 cm~28.0 cm×12.0 cm。供区直接缝合9例,接力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1例。结果术后1例皮瓣边缘窦道形成,经换药、引流后愈合;其余皮瓣均顺利成活,创面Ⅰ期愈合。供区皮瓣成活,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1个月。皮瓣无明显臃肿,色泽、质地良好。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结论游离分叶穿支皮瓣能有效修复四肢复杂创面,术后皮瓣成活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应用游离超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手足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7年1月~2019年1月,手足部软组织缺损病人33例,采用游离超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采用超声多普勒确定皮瓣穿支血管部位,并以此为中心,根据缺损创面的形状及大小,设计游离超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于阔筋膜上切取该皮瓣,保留大部分阔筋膜,游离皮...  相似文献   

18.
游离股后侧穿支动脉皮瓣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研究股后侧区的穿支动脉解剖特点和分布规律,设计切取以该区域穿支血管为蒂的游离皮瓣. 方法 利用新鲜尸体8具乳胶加铅灌注标本对股后侧区域内血管解剖结构尤其是穿支血管走行及分布进行研究,筛选口径、长度及走行适合做吻合血管蒂的穿支.临床上实际应用7例,均为穿支游离皮瓣,皮瓣大小:3 cm×8 cm~8 cm×16 cm,第一穿动脉皮瓣3例,第二穿动脉皮瓣2例,第三穿动脉皮瓣1例,第一穿动脉上无名穿支皮瓣1例. 结果 解剖研究发现,该区域适合做游离皮瓣的穿支有4~5条,平均外径0.4~2.8 mm;平均长度2.2 ~9.0 cm.7例穿支皮瓣均成活,随访5~11个月,穿支皮瓣修复创面后皮肤弹性好,皮瓣薄,外形美观. 结论 股后侧区的穿动脉分布较多、口径长度适宜,以该区域设计切取穿支血管游离皮瓣部位隐蔽、可直接缝合供区,临床应用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数字重建技术辅助设计分叶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DIEPF)修复下肢远端巨大创面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骨科于2017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8例下肢远端巨大创面患者, 缺损面积16.0 cm×12.0 cm~28.0 cm×22.0 cm。术前行腹主动脉至双下肢动脉CTA检查, 利用Mimics软件对DIEPF血管蒂进行三维可视化重建。根据创面形状和大小, 利用三维图像筛选目标穿支, 直角坐标系定位穿支, 设计分叶皮瓣。术中按照设计切取分叶皮瓣修复创面, 供区直接缝合。术后通过门诊、电话、微信的方式随访观察皮瓣成活和肢体恢复情况。采用Maryland足踝部功能评分标准对术后恢复情况进行评定。结果所有病例均完成供区的三维重建, 并成功辅助分叶DIEPF的切取。8例患者的15叶皮瓣全部成活, 1例中单叶皮瓣远端静脉危象后局部坏死, 二期清创再次缝合后愈合;术后4例行二期皮瓣修薄。供、受区创面均一期愈合。随访时间15~27个月, 平均20个月。末次随访时所有病例骨折愈合, 皮瓣外形满意, 供区仅遗留线形瘢痕。Maryland足踝部功能评分, 其中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三维重建术前优化设计腹前外侧跨区游离穿支皮瓣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10月至2020年1月宁波市第六医院手外科收治的手、前臂、足部及踝关节软组织缺损20例,其中手及前臂组织缺损17例,踝关节及足部软组织及复合组织缺损3例,肢体软组织缺损面积为6 cm×8 cm~36 cm×18 cm。临床结合CTA及三维重建术前优化设计并切取游离跨区穿支皮瓣20例,设计了以下5种皮瓣组合方式:①腹壁下动脉加腹壁上动脉游离穿支皮瓣;②旋髂浅动脉加旋髂深动脉游离穿支皮瓣;③旋髂浅动脉穿支加腹壁下动脉穿支游离穿支皮瓣;④旋髂浅动脉穿支加腹壁浅动脉游离穿支皮瓣;⑤腹壁下穿支动脉加腹壁浅动脉游离穿支皮瓣。皮瓣营养总面积分别为(272.3±12.5)cm2、(107.4±9.3)cm2、(193.6±24.2)cm2、(155.2±20.1)cm2、(203.7±16.3)cm2。术后通过来院门诊复诊随访,观察皮瓣外形、质地、血运、颜色、修复肢体的活动功能、供区恢复及功能情况,供区均予一期直接缝合。结果本组20例腹前外侧跨区穿支皮瓣中,18例顺利成活,1例术后出现部分坏死,经换药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