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5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5篇
耳鼻咽喉   27篇
基础医学   7篇
口腔科学   6篇
临床医学   28篇
内科学   23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68篇
外科学   53篇
综合类   100篇
预防医学   31篇
眼科学   7篇
药学   37篇
中国医学   27篇
肿瘤学   24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摘要】 目的 探讨经动脉栓塞术(transarterial embolization,TAE)治疗食管癌出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行TAE治疗的14例食管癌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技术成功率、临床成功率,严重并发症情况。评估TAE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 14例患者中导管成功选择性插入靶动脉并行栓塞患者11例。9例患者接受治疗后未再出现出血征象。出血的主要责任血管为胃左动脉7例,支气管动脉6例和食管固有动脉6例。栓塞材料为微弹簧圈、明胶海绵颗粒及聚乙烯醇颗粒。常见不良反应有疼痛、发热,其中1例患者发生食管瘘。结论 对于内科治疗无效的食管癌出血,TAE可以起到良好的疗效。食管瘘作为术后的严重并发症,需特别注意预防。对于胸段食管癌及食管胃交界处癌,最常见的责任血管为胃左动脉、支气管动脉及食管固有动脉。  相似文献   
2.
脑梗塞,也叫缺血性脑卒中,属于脑血管疾病当中的常见类型,因其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现已被看作是损害我国中老年人群健康、生活质量的重要病因之一[1~2]。近些年,我国诊疗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使脑梗塞患者致残率、病死率得到有效控制,但仍有半数以上脑梗塞患者伴有不同程度肢体功能障碍,对其日常活动、生活质量带来严重负性影响。所以,如何确保提高脑梗塞患者整体康复效果已逐渐成为当前研究热点。随着相关临床实践研究的增多,发现早期中医综合康复疗法对本病患者预后具有显著的促进效果。为此,本文选择我院脑梗塞患者为对象,辅以中医综合康复疗法,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牛磺酸(taurine)、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和三羟基异黄酮(genistein) 3种抗肝纤维化药物联合使用对体外活化大鼠肝星状细胞(HSCs)自噬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体外培养大鼠肝星状细胞株HSC-T6,设立对照组、联合药物(taurine+EGCG+genistein,TEG)组、自噬抑制剂巴弗洛霉素A1(Baf-A1)组和联合药物+抑制剂(TEG+Baf-A1)组。采用CCK-8法分别检测各组HSCs的存活率,应用透射电镜观察HSCs内部自噬体超微结构变化,通过吖啶橙(AO)染色和荧光显微镜观察各组细胞内自噬溶酶体变化,Western blot分析自噬标志性蛋白LC3-Ⅱ和beclin-1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TEG组、Baf-A1组和TEG+Baf-A1组细胞的存活率明显降低(P 0. 05);透射电镜观察到细胞内部出现双层或多层膜结构的自噬体,以及单层膜结构的自噬溶酶体。与对照组相比,AO染色结果显示TEG组和Baf-A1组红色荧光区域显著缩小,TEG组中LC3-Ⅱ和beclin-1的表达量显著降低(P 0. 05)。结论:活化的HSCs发生自噬现象,联合药物TEG可阻断HSCs的自噬过程,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HSCs中自噬体的生成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游离微型皮瓣在复杂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方法采用4种游离微型皮瓣共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64例。结果 1例坏死,63例游离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6个月~6年,皮瓣外形、色泽良好,进行神经吻合的游离微型皮瓣52例,两点辨别觉8~12 mm,外形逼真。结论采用游离微型皮瓣移植修复复杂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可较好地恢复手指的外形与功能。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痛苦及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检测CK18和CK19在鼻咽癌患者外周血细胞和癌组织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判断其是否可以作为鼻咽癌的肿瘤标志物辅助诊断鼻咽癌。方法:分别提取45例鼻咽癌患者的外周血样本中的有核细胞和癌组织细胞中的mRNA,逆转为cDNA,设计CK18、CK19和GAPDH引物进行RT-PCR,检测其表达情况。结果:在不同性别、年龄以及转移与否的鼻咽癌患者癌组织细胞中CK18和CK19基因的表达的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不同病理分期的鼻咽癌患者癌组织细胞中,CK18和CK19基因表达随着恶性程度的增高而增高,且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鼻咽癌患者的外周血中的CK18和CK19基因检出率结果显示,CK18的检出率为64%,CK19的检出率75%,年龄大于60岁的患者检出率高于年龄小于60岁的,随着病理检测其恶性程度的增高,CK18和CK19的检出率也相应增高,鼻咽癌转移的患者血液中CK18和CK19的检出率远高于非转移患者。结论:CK18和CK19是可能有潜力作为鼻咽癌诊断的肿瘤标志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T引导下微波消融联合放化疗治疗Ⅲb期周围型肺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科17例Ⅲb期周围型肺癌患者行CT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共21个病灶)。微波频率2450MHz、功率60~80W,根据肿瘤大小及形状选择单根或多根消融针进行消融。术后1周行以铂类为基础联合方案化疗,同期或序贯行纵隔转移灶调强适形放疗(IMRT)。结果消融治疗时间30~60min,平均45min。消融完成17例,完成率100%。3月后增强CT对原发灶进行疗效评价,根据RECIST实体瘤评价标准CR 3例,PR 8例,SD 5例,PD 1例,有效率(CR+PR)为64.71%。局部控制率(CR+PR+SD)为94.12%。微波消融相关并发症有3例气胸、2例胸腔积液、7例发热,无针道转移,术后30d内无患者死亡。放疗相关并发症有3例放射性肺炎、4例放射性食管炎,4例白细胞值降低,对症治疗后均好转。随访3~30个月,中位无疾病进展时间(PFS)15.5月,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76.47%、41.18%。结论微波消融可微创、安全、有效地治疗周围型肺部病灶,联合放化疗可提高治疗效果延长生存期,并可避免胸部放疗引起的放射性炎症等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射频消融(RFA)导管治疗门静脉癌栓(PVTT)的安全性。方法将10头实验小型猪分为3组:A组(n=6)直接行正常门静脉RFA治疗;B组(n=2)先行门静脉球囊封堵,然后行门静脉新鲜血栓RFA治疗;C组(n=2)先建立PVTT模型,待门静脉血栓机化后行门静脉RFA治疗。术后1、3、4周作MRI检查,4周后处死动物作病理学检查。结果 A组动物在功率5 W条件下接受RFA治疗0.6~3.6 min,MRI检查及1个月后病理学检查均未发现明确异常。 B组动物RFA后MRI检查提示门静脉区损伤较A组明显,术后1、3、4周内膜MRI检查提示门静脉水肿逐渐减轻;术后1个月病理学检查证实邻近肝组织损伤严重。C组在功率7 W条件下接受RFA治疗1.5 min,术后MRI检查未见消融区明显水肿,病理学检查可见机化的血栓坏死、血管内皮细胞受损。结论采用Habib VesOpen双极RFA导管治疗PVTT,应根据PVTT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RFA功率与时间。PVTT较轻时采用大功率、短时间RFA可能较安全,PVTT较重时改用小功率、长时间RFA更为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胰腺癌的诊断中超声和CT的价值比较。方法我院2008年3月-2011年3月在我院确诊为胰腺癌的患者40例,分别进行B超和CT诊断,以观察两者之间的确诊率和漏诊、误诊率。结果 B超的确诊率为80.00%,漏诊率为5.00%,误诊率为15.00%;CT的确诊率为90.00%,漏诊率为2.5%,误诊率为7.5%,并且两者之间经过比较之后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CT在诊断胰腺癌的准确性方面明显高于B超,更加有利于对胰腺癌的诊断。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