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含硫席夫碱配合物的研究。方法 :在无水溶剂中 ,通过溶解、回流合成了未见报道的吡唑啉酮席夫碱两种稀土金属配合物。对所合成的配体和配合物进行了元素分析、电子光谱、红外光谱、差热—热重 ,并辅电导测定 ,从而初步确定了它们的分子结构式。结果 :通过分析可以基本得到稀土配合物的分子式和结构 :ML3(NO- 3) 3.3H2 O。结论 :得到所合成配合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基于木犀草素的生物活性和席夫碱的特有性质基础上,设计与金属形成一系列新型席夫碱金属配合物。方法:利用缩合反应,在无水乙醇中合成未见报道的黄酮类席夫碱过渡金属配合物。并通过元素分析、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摩尔电导等手段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和抗菌活性实验。结果:通过分析,初步确定了其分子式、结构和其.生物活性。结论:结构式为:配合物MLx.nC2H5OH。形成配合物后抑菌活性大大增强。  相似文献   

3.
杨胜文  阮韶霞  张旭力 《中国药房》2006,17(11):820-822
目的:稀土、亮氨酸、咪唑三元配合物的合成及其性能考察。方法:在乙醇介质中,以氯化稀土盐与L-亮氨酸、咪唑反应合成三元固态配和物,利用化学分析、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分析、摩尔电导率测定及热重分析、生物活性试验等方法对配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性能、热分解机制与热稳定性及抑菌作用等进行研究。结果:确定配合物的组成结构为1∶3型电解质[RE(Leu)3I m(H2O)]Cl3·2H2O,并初步确定了该配合物的热分解动力学过程、稳定性及对大肠杆菌的抑菌作用。结论:合成的三元配合物组成及性能稳定,初试具有良好的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4.
张齐雄  曹蓓 《北方药学》2012,9(3):40-42
对近年来蒽醌类化合物生物活性研究做一概述,并结合蒽醌类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和现代配位化学基本理论,提出将稀土金属与蒽醌类化合物组装成配合物的可行性,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5.
稀土盐及其配合物对芽孢菌的抑菌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以稀土氧化物为原料,合成系列稀土盐及其配合物,并研究它们对芽孢菌的抑菌作用规律。方法 采用了滤纸片法、稀释法考察了多种稀土盐及其配合物对多种芽孢菌、普通革兰氏阳性细菌及普通革兰氏阴性细菌的抑菌活性;并用透射电镜观察了芽孢的形态及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稀土盐类及其配合物抑菌性强、抑菌谱广,对生命力强的芽孢菌显示了比对普通革兰氏阳性及阴性细菌更好的强抑菌效果;稀土配合物的抑菌效果较稀土盐更好;各种稀土盐类及其配合物对多种芽孢菌的抑菌活性差别不大;重稀土(Gd)抑菌效果略优于轻稀土(La,Nd,Eu);不同配体合成的配合物对同一菌株的抑菌效果存在显著差异,这是由于抑菌活性与配合物的稳定性有关;采用透射电镜的负染色及超薄切片术,观测到稀土配合物对芽孢休眠体有直接的溶菌作用。结论 稀土配合物是一类对芽孢菌有特效的抑菌剂。  相似文献   

6.
7,8-二羟基黄酮及其稀土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寻找具有抗炎、镇痛、抗凝血作用的黄酮金属配合物药物,充分利用内蒙古地区丰富的稀土资源。方法 采用Baker-Venkataraman反应,合成了7,8-二羟基黄酮,该化合物再与几种稀土配合。结果 合成5种未见文献报道的稀土配合物。结论 用改进工艺后的方法合成黄酮,使重排反应收率提高,溶剂成本降低;而且利用具邻苯二酚结构的黄酮作配体合成配合物,为今后开发研制此类化合物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La、Ce、Nd氧氟沙星配合物的制备及其抗菌活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合成了La、Ce、Nd 氧氟沙星的新的配合物 ,通过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确定了配合物的组成和配位形式 ,X 射线衍射证实 ,配体和配合物具有不同的晶型 ,配合物为新的化合物。用系列试管稀释法测定了配合物的体外抗菌活性。结果表明 ,稀土 氧氟沙星配合物的脂溶性好 ,稀土离子对氧氟沙星的抗菌活性不产生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氨基甲酰基葡萄糖取代的丙烯酸和苯甲酸-稀土配合物的结构,为其应用奠定基础,合成及表征了一系列氨基甲酰基葡萄糖取代的丙烯酸和苯甲酸-稀土配合物。方法以氨基葡萄糖为原料,将合成的3-(1’,3’,4’,6’-四-O-苯甲酰基-2’-脱氧-D-葡萄糖-2’-基)氨甲酰基丙烯酸及2-(1’,3’,4’,6’-四-O-苯甲酰基-2’-脱氧-D-葡萄糖-2’-基)氨甲酰基苯甲酸作为有机酸,在碱性条件下分别与6个稀土离子形成配合物。结果以60%~80%的产率制备了12个氨基甲酰基葡萄糖取代的丙烯酸和苯甲酸-稀土配合物,并通过紫外、红外、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等数据推测出了配合物的分子式。结论稀土离子与配体的摩尔比为1∶4,两类配合物具有类似的配位方式:配合物中4个配体中的羧酸根与稀土离子形成4个离子键,4个配体中的酰胺羰基参与配位,此外还有1分子水也参与配位,使配合物达到9配位的稳定结构。  相似文献   

9.
2-乙酰噻吩吖嗪及其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合成与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2-乙酰噻吩吖嗪及其过渡金属Cu^2 ,Fe^3 配合物的合成与生物活性。方法 从2-乙酰噻吩和水合肼出发合成2-乙酰噻吩吖嗪,进而合成了其过渡金属Cu^2 ,Fe^3 的配合物。用MS,^1H—NMR对配体进行了确认。通过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率、红外光谱、紫外光谱等手段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用NBT法研究了配合物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抑制作用;并利用MTT法和SRB法对其进行了抗肿瘤活性体外筛选实验。结果 发现配体和配合物都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且Cu配合物活性较好。结论 配合物的生物活性可能与中心离子的最外层d轨道的电子结构有关。  相似文献   

10.
<正> Schiff碱衍生物与许多金属配合物合成、应用的 研究近年来是人们研究的热点之一。研究表明,某 些Schiff碱衍生物具有抗癌、抗病毒、抑制细菌生长 等生物活性,配合物的生物活性常随配体组成的微 小变化而有明显的差异。因此,我们首先合成了以 水杨醛亚胺Schiff碱为配体的Cu(Ⅱ)配合物,为了 寻找活性最高,抗菌谱更广的抗癌抑菌药物,我们对 配体进行了结构修饰,合成了理化性及抑菌活性均 优于前者的4种Cu(Ⅱ)配合物。配体A(B)分别是 3——硝基(5—硝基)—N(2—羟基乙基)水杨醛亚胺 Schiff碱。  相似文献   

11.
羊耳菊(Inula cappa)为汉族、傣族等多民族常用药,本文综述了其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近40年来,已从羊耳菊中分离得到了100余种化合物,主要为倍半萜类、肌醇类、三萜类、黄酮类和酚类化合物。羊耳菊药理活性的报道较少,目前仅发现有抗氧化作用和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12.
黄酮类化合物生物活性及其构效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酮类化合物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类多酚化合物,具有十分广泛的药理活性,如抗肿瘤、抗炎、抗菌、抗病毒、抗阿尔茨海默病、调血脂等。近几十年来,关于该类化合物的相关研究较多。本文主要从生物活性和构效关系方面综述了近年来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并对其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和展望。  相似文献   

13.
目的综述卷柏属药用植物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及质量标准研究进展。方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42篇,进行归纳总结。结果与结论目前,已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黄酮类、苯丙素类、生物碱类、有机酸类、甾醇、多糖、氨基酸、酚类等化学成分。其中主要为黄酮类化合物,其次是苯丙素类,生物碱类,有机酸类等化合物,具有抗肿瘤、抗氧化、降血糖、抗菌抗病毒、止血及护肝作用。在质量标准研究方面,照HPLC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VID),结合中药指纹图谱技术对卷柏质量进行测定。  相似文献   

14.
大戟科植物具有抗肿瘤、抗病毒、抗氧化、抗炎等多种生物学活性,根据其化学结构又可分为黄酮类、黄酮醇类、二氢黄酮(醇)类和花色素类等4种结构类型。大戟科黄酮类化合物结构新颖,药用前景广阔,值得深入研究及开发。本文综述了大戟科黄酮类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及其药理活性研究概况。  相似文献   

15.
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及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黄酮类化合物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类化合物,生物活性多样。近年来黄酮类化合物在抗病毒、逆转肿瘤细胞多药耐药性、保护神经细胞等研究中表现出的显著活性极大地引起了研究者的兴趣。现综述黄酮类化合物多方面的生物活性包括体内吸收及代谢、免疫激活、抗氧化、酶抑制剂、激素样作用、抗病毒、逆转肿瘤细胞多药耐药以及神经系统作用等,并对其临床应用进行了简述。  相似文献   

16.
天然高异黄酮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异黄酮类化合物是黄酮化合物中特殊的一类,其母体结构中仅比异黄酮多一个碳原子,在自然界发现的不多,只存在于少数的植物中,到目前为止仅发现110余种。高异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多方面的生物活性和作用。本文从植物来源、结构类型、生物活性及药理作用等方面,综述了高异黄酮的研究概况,为高异黄酮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毛茛科乌头属药用植物含有二萜生物碱、多糖、黄酮类等药物活性成份,促进了对其化学分类学、分子分类学和药理学的研究。作为药用植物亲缘学的继续深入研究,本文综述乌头属的植物化学、化学分类、分子生物学和系统发育等方面的近期进展及其与乌头药效和毒性的关联。近年在多种乌头植物中发现了更多二萜生物碱,以C19:Ⅲ,aco-nitine类型最多。综述了近年发现的乌头生物碱和提取物,以及乌头多糖和其它成分的生物活性。国产乌头亚属中乌头组基于形态学的11系分类未得到化学分类和分子系统发育研究的支持。基于细胞核和叶绿体DNA序列的分子系统树将形态极相近的9系分为两群,一为甘青乌头系,圆叶乌头系,保山乌头系和短柄乌头系;另一为乌头系,兴安乌头系,显柱乌头系,蔓乌头系和准噶尔乌头系,化学分类数据支持此分群。为了乌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现高效低毒的新化合物,有必要将近年涌现的新技术用于乌头研究。系统生物学和组学技术将在促进乌头生物活性化合物研究中发挥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8.
蓝萼香茶菜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近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蓝萼香茶菜作为1种民间抗炎草药,已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炎症和肿瘤疾病的治疗。从蓝萼香茶菜中提取的萜类、黄酮、甾体等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包括抗炎、抗肿瘤、保护心血管等。综述了国内外对蓝萼香茶菜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近况。  相似文献   

19.
Morus genus plants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temperate to tropical areas over the world and include 17 species and two subspecies. Due to their excellent pharmacological activity, security in food additives and high value in the national economy, Morus genus plants have drawn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 In the light of the references published over the last few decades, flavonoids, benzofurans, stilbenes, and Diels–Alder adducts have been reported to be the main bioactive constituents of Morus genus plants. This review summarizes the compounds with excellent bioactivities isolated from Morus genus plants as well as their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s (SARs), which might be useful for the furthe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Morus genus plants. The aromatic heterocycles with excellent bioactivities isolated from Morus genus plants as well as their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s (SARs) were summarized.  相似文献   

20.
紫花苜蓿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对紫花苜蓿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方法按照化合物的结构类型对紫花苜蓿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类综述,并且对其主要的药理活性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紫花苜蓿含有多种活性化学成分,主要有黄酮类、皂苷类、挥发油、香豆素等化合物,具有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免疫调节、雌激素样作用、抗氧化、抗菌等药理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