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总结经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AF脊柱内固定系统、GSS、RSS脊柱内固定系统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27例,其中T10骨折2例,T11骨折3例,T12骨折8例,L1骨折10例,L2骨折4例。术前术后分别测量病变椎体高度,Cobb角,CT片测量椎体占位情况,评价临床效果及Frankel分级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评定,有效率为85%,术后脊椎序列恢复正常,平均随访13个月,植骨融合,内固定稳定,无继发后凸畸形发生。结论采用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手术加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并脊髓损伤,能有效恢复脊柱序列,椎体高度,纠正后凸畸形,恢复椎管容积,对神经功能恢复有效,能预防后期出现腰痛,椎体高度丢失及继发后凸畸形加重。  相似文献   

2.
目的综述有关应力性腰椎椎弓根骨折的研究进展。方法广泛查阅近年应力性腰椎椎弓根骨折的相关文献,并对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应力性骨折分疲劳性和结构不良性两种类型,应力性腰椎椎弓根骨折主要发生在脊柱重复性活动、活动量大的人群和一侧峡部崩裂患者或行腰椎手术后患者等。导致应力性腰椎椎弓根骨折的主要应力是剪切力和扭转力,其次是脊柱突然过屈或过伸。常规X线片检查应力性腰椎椎弓根骨折极易漏诊,需要行XCT、MRI或骨扫描确诊。根据应力性骨折不同时期MRI表现,分为应力反应期、不全骨折期、完全骨折期和假关节期四期或四型。对于无神经根刺激症状的不全型和完全型应力性腰椎椎弓根骨折以及青少年应力性腰椎椎弓根骨折,多数主张首选保守治疗,骨折愈合率较高;对于双侧假关节型、有神经根刺激症状的应力性腰椎椎弓根骨折,以及保守治疗无效的应力性腰椎椎弓根骨折,均主张手术治疗。结论应力性腰椎椎弓根骨折作为引起下腰痛的原因之一,临床极为少见,且容易漏诊,结合骨折类型和患者个体情况综合考虑采取手术或保守治疗,效果较满意。  相似文献   

3.
经椎弓根固定治疗胸腰椎不稳定骨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不稳定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应用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 5 6例 ,其中Steffee 8例 ,RF 11例 ,AF 2 1例 ,Tenor 12例 ,USS 4例 ,分别进行后路减压、植骨融合 ,比较其神经功能恢复及骨折愈合情况。结果  4 2例获得随访 ,时间 5~ 2 4个月。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 :除 5例A级无恢复外 ,其他级别有 1~ 4级的恢复。 5例骨折复位不满意或内固定失败 ,其余骨折均顺利愈合 ,椎体高度无再丢失。结论 椎弓根螺钉可行短节段脊柱内固定 ,重建脊柱稳定性 ,脊柱融合率高 ,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后路椎间植骨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后路椎体间融合加椎弓根固定治疗腰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手术疗效。方法 35例腰椎间盘源性下腰痛,选择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加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术。分别于术前、术后对患者的腰痛情况进行JOA评分,同时评估术后腰椎融合率。结果术后随访时间8~24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腰部疼痛症状缓解明显,优21例,良8例,一般4例,差2例,有效率95%。术后椎间植骨临床愈合35例,植骨愈合有效率100%。结论后路椎间植骨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对椎间盘源性腰痛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峡部植骨钉棒系统固定治疗青年双侧腰椎峡部裂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17例青年双侧腰椎峡部裂患者资料,男性13例,女性4例,年龄18~39(25.1±6.1)岁,病程12.7±8.8个月。其中L3节段1例,L5节段16例,致伤原因均为长期体育或军事等训练所致。所有患者均为单纯峡部裂,均采取双侧峡部髂骨植骨、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术后随访12~18个月,平均15.4±2.0个月。通过腰椎CT评价峡部骨折愈合情况,通过腰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临床疗效。随访期间腰椎CT证实峡部骨性愈合后行内固定取出。记录本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责任节段、致伤原因、合并伤、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腰椎CT责任节段峡部表现以及腰部VAS评分、脊柱ODI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手术切口长度9.1±2.1cm,手术时间168.5±46.4min,术中出血量108.8±61.8ml。所有患者手术切口无感染,均获得甲级愈合。17例患者末次随访时腰椎CT均可见腰椎滑脱恢复,峡部骨性愈合,均行内固定取出。术前、末次随访时,腰部VAS分别为5.8±1.1分和1.2±0.7分,脊柱ODI分别为(35.8±9.1)%和(7.1±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时有2例患者剧烈活动时偶有腰部疼痛,不影响正常生活。随访期内均无断钉、内固定松动和邻近节段退变等不良并发症。结论:腰椎后路峡部植骨钉棒系统固定治疗青年双侧腰椎峡部裂是一种安全且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介绍和总结椎弓根螺钉(PS)在胸腰椎骨折治疗中的应用经验及研究进展。方法应用PS治疗胸腰椎骨折21例。其中T10骨折2例,T11骨折3例,T12骨折5例,L1骨折5例,L2骨折3例,L3骨折2例,L4骨折1例。分离显露损伤椎体及上下各一个椎体行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小关节突及横突间植骨融合。结果21例均获随访,时间6~18个月,骨折均愈合,19例椎体高度完全恢复,压缩性骨折中2例残留10%~30%的压缩未能恢复,20例植骨融合良好,无内固定松动现象。结论椎弓根是脊柱中最坚强的部位,椎弓根螺钉经椎弓根至椎体固定胸腰椎骨折操作简便、固定可靠、骨折复位和胸腰椎正常弧度可以分步骤一次完成,重建的脊椎稳定性好,可早期下床活动,为目前胸腰椎骨折治疗中较好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经后路椎弓根钉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2001年10月~2003年11月采用椎弓根钉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33例,其中Steffee7例,RF5例,AF21例,对其进行后路撑开复位、减压、植骨融合,追踪观察其神经功能恢复及骨折愈合情况。结果 33例均获得随访,时间5~24个月,神经功能按Frankel法分级,除2例A级无恢复外,其他级别有1~3级的恢复。3例固定失败或骨折复位不满意,其余骨折均顺利愈合。结论 应用椎弓根钉可对脊柱骨折脱位进行复位、减压,重建脊柱稳定性,短节段固定,脊柱融合率高,临床效果好。椎弓根进钉点定位及进钉方向准确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经后路顶椎椎弓根全椎体截骨矫正胸腰椎后凸畸形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经后路顶椎椎弓根三柱截骨治疗脊柱后凸的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6月-2006年6月,采用经后路顶椎椎弓根三柱截骨治疗42例脊柱后凸患者,其中陈旧胸腰椎骨折20例、椎体发育不良8例、结核性10例、强直性脊柱炎4例。评定脊柱后凸矫正情况、植骨融合情况、内固定位置、手术并发症、腰痛及Oswestry功能评分的变化。结果术后随访6—21个月,平均15个月。植骨融合满意,无延迟愈合或不愈合。术前后凸Cobb角度平均为霹8.5°术后为20.6°,平均矫正角度为35.3°。术前患者腰痛VAS评分平均为7.5分,术后3.6分。术前ODI平均为57.6%,术后31.7%。结论经后路顶椎椎弓根截骨、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后凸畸形,矫正角度大,手术视野开阔,手术相对安全,可获得满意的放射学矫形效果和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后路经椎弓根固定合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治疗腰骶部脊柱结核,探讨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的可行性及后路手术的必要性。方法:本组男8例,女4例;年龄42~64岁,平均52岁。12例均表现为持续的下腰痛,其中8例伴有单侧下肢痛,无明显潮热、盗汗等结核中毒症状。结核病灶累及L4-L54例,L5-S15例,L4-S13例。5例伴双侧腰大肌脓肿,5例伴单侧腰大肌脓肿,2例未见明显脓肿影。病灶破坏最严重处均在L5椎体。6例伴有腰骶角变小。8例CT检查提示,腰椎小关节增生内聚伴侧隐窝神经根管狭窄。术前常规化疗6~8周,常用链霉素、异烟肼、利福平和乙胺丁醇四联治疗,并加用氧氟沙星强化抗痨治疗1个月,每周复查血沉。一般血沉40mm/h,结核中毒症状有改善,体温低于37.5℃,营养不良基本纠正后进行手术治疗。所有患者均采用后路经椎弓根固定小关节突间植骨融合、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其中有8例行侧椎管减压术。术后1~2周内采用异烟肼静脉给药,链霉素常规肌注,同时给予喹诺酮类药物以增强抗结核效果及预防混合感染,肛门排气恢复、进食后则予以利福平、乙胺丁醇口服给药,2周后改用术前用药。结果:本组1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24个月,平均18个月,按照结核治愈标准,所有患者结核症状消失,病灶全部治愈无复发。按Moon植骨成功后观测标准,本组病例植骨均愈合,愈合时间4~7个月,平均6.2个月。结论:后路椎弓根固定稳定可靠,同时可行小关节突植骨、侧椎管减压、椎间植骨块加压固定有效避免植骨块松动。病椎椎弓根置入短螺钉可有效恢复脊柱正常序列,避免后期下腰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骶2椎弓根螺钉固定在腰骶部稳定性重建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讨S2椎弓根螺钉固定在腰骶部稳定性重建中的作用及安全性。方法:13例腰骶椎病变患者,男10例,女3例,年龄40~56岁,平均48.3岁,病程为1d~8个月。骶椎腰化并S1前滑脱2例,其中1例左小腿后侧痛觉减退,另1例无神经功能障碍。L4~L5椎体结核3例,无神经功能障碍。腰骶部骨折和/或伴侧方移位8例,术前ASIA伤残分级B级3例,C级2例,D级3例。所有患者采用作者设计的S2椎弓根前内侧置钉方法联合其他椎体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及植骨融合,随访观察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植骨融合情况及内固定位置。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年以上,骶椎腰化并前脱位患者复位良好,术后2周活动时疼痛感消失;小腿感觉障碍者术后2周恢复正常。腰椎结核患者术后疼痛减轻,术后1个月内发热均消失,植骨融合良好。腰骶部骨折患者骨折复位良好,ASIA伤残分级随访1年时均提高1级以上。术后1年时随访所有病例双侧S2椎弓根螺钉置入位置良好,固定确实,无手术切口感染及内固定物松动,植骨愈合满意。结论:S2椎弓根螺钉固定应用脊柱外科腰骶部稳定性重建方面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生物活性玻璃结合椎弓根钉翻修术治疗腰椎内固定失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生物活性玻璃(商品名固骼生,NovaBone)结合椎弓根钉翻修术治疗腰椎内固定失败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4年1月~2006年1月共行腰椎经椎弓根内固定391例,发生内固定失败11例,其中椎弓根螺钉断裂3例,松动或退出8例。失败病例的初次诊断:L4椎体滑脱症6例,L5椎体滑脱症2例,L1椎体爆裂性骨折2例,L2椎体压缩性骨折1例,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腰腿痛症状。手术采用经椎弓根植入生物活性玻璃、重新椎弓根钉固定加腰椎后外侧植骨融合术,术后定期摄X线片,观察内固定位置、融合情况和腰腿痛症状改善情况。结果经10~25个月(平均12.3个月)随访,手术均获成功,所有切口一期愈合,无再次内固定失败,所有后外侧植骨均达到骨性融合,腰部功能恢复满意。结论生物活性玻璃结合椎弓根钉翻修术治疗腰椎内固定失败是一种安全可靠、简单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2.
USS通用脊柱系统在胸腰椎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介绍和总结USS通用脊柱固定系统在胸腰椎骨折中的应用经验。方法 应用SYNTHES产品USS通用脊柱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 2 1例。其T10 2例 ,T112例 ,T12 5例 ,L14例 ,L2 3例 ,L3 3例 ,L42例。分别行后路减压 ,伤椎上下各 2个椎体共四组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 ,小关节突及横突间植骨融合。结果  2 1例均获随访 ,时间 6~ 18个月 ,骨折均愈合 ,18例椎体高度完全恢复。 3例残留 10 %~ 2 5 %的压缩未能恢复。 2 0例植骨融合良好。无内固定松动现象。结论 USS系统操作简便 ,固定可靠 ,骨折复位和胸腰椎正常弧度可以分步骤一次完成。重建的脊柱稳定性好 ,可早期下床活动  相似文献   

13.
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56例,其中Steffee 8例,RF 11例,AF 21例,Tenor 12例,USS 4例,分别对其进行后路减压、植骨融合,比较其神经功能恢复及骨折愈合情况。结果:42例获得随访,时间5~24个月,神经功能按Frankel法除5例A级无恢复外,其他级别有1~3级的恢复。5例骨折复位不满意或固定失败,其余骨折均顺利愈合。结论:椎弓根螺钉能提供短节段脊柱内固定,重建脊柱稳定性,脊柱融合率高,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腰椎椎弓峡部不连下腰痛峡部植骨固定的手术方法及应用价值。方法46例单纯峡部不连病人,采用椎弓根螺钉、椎板钩加峡部植骨固定治疗,术后进行随访,探讨此手术方式的峡部不连愈合及病人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本组46例病人经平均16个月随访,下腰部疼痛明显缓解,峡部不连愈合,功能恢复良好,优良率达93.5%:没有切口感染、内固定物断裂、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结论单节段峡部植骨椎板钩固定是治疗腰椎峡部不连性下腰痛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24例椎间植骨椎弓根钉内固定并椎板重建治疗探讨腰椎滑脱的治疗方法。方法本组24例病历均选用椎间植骨椎弓根钉内固定并椎板重建术治疗。结果本组随访时间1个月~2年,平均1年3个月,22例腰痛消失,20例下肢麻痛消失,无间歇性跛行。复查X线片示重建椎板及椎间骨愈合24例。未出现骨愈合不良及内固定松动。结论椎间植骨椎弓根钉内固定并椎板重建治疗腰椎真性滑脱疗效好,并发症少,是腰椎真性滑脱治疗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6.
钛网椎管成形在脊柱融合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介绍一种治疗椎体爆裂性骨折椎板减压后脊柱融合的方法。方法 椎体爆裂性骨折病人 3 4例 ,均有不同程度的脊柱不稳及硬膜囊或神经根压迫。在进行后路椎板减压、经椎弓根内固定后 ,采用钛网椎管成形脊柱后路融合重建脊柱的稳定性。结果 全部病例经 1 2~ 1 8个月随访 ,内固定物无断裂 ,钛网在位 ,椎管成形良好 ,硬膜囊及神经根无压迫。 3 1例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 钛网椎管成形脊柱融合术治疗椎体爆裂性骨折效果良好。此方法操作简单 ,安全 ,能够在恢复椎管形状、免除硬膜囊及神经根压迫的同时 ,进行植骨融合 ,增加脊柱的稳定性 ,易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钉单节段固定术治疗胸腰椎不稳定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单节段固定术治疗胸腰椎不稳定骨折6例,进行后路减压、植骨融合,比较神经功能及骨折愈合情况。结果全部病例获得随访,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有1~3级的恢复,全部骨折均顺利愈合,椎体高度无再丢失。结论椎弓根钉单节段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不稳定骨折,可有效重建脊柱稳定性,脊柱融合率高,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脊柱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术后松动、断裂的原因,探讨防治对策。方法 426例行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的胸腰椎骨折患者中,术后21例发生内固定松动、断裂,其中11例进行手术翻修,10例采取保守观察治疗。结果 21例均获随访,时间8~36个月。患者均骨性愈合,未再次发生内固定物松动及断钉、断棒。结论经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撑开复位后致骨折椎体"蛋壳样"变,未植骨填充所导致的前柱不实、后柱植骨融合不良、椎弓根钉棒系统安置不当内部自身产生较大的应力及术后脊柱负重过早是钉棒松动、断裂的主要原因。通过对伤椎前后柱进行充分植骨,提高椎体的骨性愈合速度和质量,及尽可能保留后柱小关节结构,增加脊柱稳定性,可明显降低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前后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腰骶脊柱结核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采用前后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腰骶脊柱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后路椎弓根内固定加前路病灶清除植骨治疗腰骶椎结核10例,术后抗痨治疗。结果切口均一期愈合,无窦道形成。随访1-4年,植骨块均在4—6个月融合,无植骨块松动移位发生,所有患者腰痛、下肢麻痛症状消失。结论采用后路椎弓根内固定加前路病灶清除植骨是治疗腰骶椎结核的一种稳定可靠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脊柱失稳的手术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手术治疗的19例患资料,通过全椎板减压及探查脊髓和神经根受压情况,常规除并行环状清理椎管减压,彻底松解神经根。失稳椎间隙行椎体间自体骨植骨融合,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或/和椎体间BAK植骨融合。结果19例患术后平均随访18个月,除1例术后一周因出现S1神经根刺激而再次手术,调整一侧椎弓根螺钉方向外,本组19例患术后腰痛,神经症状均消失。X线片示:BAK无移位,椎间隙高度未天均达到骨性融合。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脊柱失稳患在行椎板切除,除髓核和椎管减压的同时应以椎体间植骨融合为宜,有条件可应用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或/和椎体间BAK植骨融合,更有效地增大和维持椎间隙和椎间孔高度,并有利于植骨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