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的微细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容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代谢性骨病。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主要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Ⅰ型)和老年性骨质疏松(Ⅱ型)。Ⅰ型为高转换型骨质疏松,即骨吸收与骨形成均活跃,但以骨吸收为主,常见于妇女绝经后5~10年;Ⅱ型为低转换型骨质疏松,即骨吸收与骨形成均不活跃,但仍以骨吸收为主,一般指70岁后老年人发生的骨质疏松症。  相似文献   

2.
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主要是股骨颈骨折和转子下骨折)是骨质疏松症并发症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死亡率,致残率高,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中国是世界上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发展,本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 OP)是一种全身性骨骼代谢疾病,它以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退化为特征,以至骨的脆性增加易于发生骨折,0P可分为三型原发性,继发性,特发性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症90%以上是原发性骨折疏松。骨质疏松性骨折主要包括骨折髋部骨折,椎体骨折,前臂骨折等。为此对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流行病学、发生机制、临床检查、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展望7个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补肾法在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人体自然衰老过程,骨质疏松的发生几乎无人能够幸免.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机体自然衰老在骨骼方面的体现,包括妇女绝经后骨质疏松症(Ⅰ型骨质疏松症)和老年骨质疏松症(Ⅱ型骨质疏松症).中医学认为,人的生、长、壮、老、已与肾关系密切.肾中精气盛衰决定了机体自然衰老过程的快慢.根据中医学肾中精气宜充不宜亏,以及"肾主骨"的理论,补肾法在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辨证研究现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骨质疏松 ( OSTEOPOROSIS简称 OP) ,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的 ,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 [1 ] 。骨质疏松主要分为两大类 ,即原发性骨质疏松 ( PRIMARY OSTEOPOROSIS简称 POP)和继发性骨质疏松。当前 ,国内外研究的重点是POP。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 ,POP的防治己成为严峻的世界医学问题。目前治疗 POP的药物可分为骨吸收抑制剂 ,骨形成刺激剂和骨矿化促进剂等三类。诸如雌激素 ,降钙素 ,氟化物 ,二膦酸盐 ,钙制剂 ,活性维生素 D等 [2 ]。但上述药物或因副作用较多 ,或长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补肝肾健脾温针灸法防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及骨量减少的作用。方法:分别将原发性骨质疏松症63例随机分为针灸治疗组32例和药物治疗组31例,骨量减少患者40例随机分为针灸防治组20例和药物防治组20例,针灸治疗组和防治组均选取大杼、肝俞、肾俞、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悬钟、关元,予针灸治疗,隔日1次,治疗45天次;药物组口服维丁钙片,4片/次,3次/d,连续3个月。观察各组治疗前后的骨密度(BMD)、骨钙素(BGP)、骨痛积分、衰老积分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结束后3个月,针灸治疗组的L2-L4、左股骨Neck、Ward区及GT骨密度较治疗前均有明显增加(P<0.01,或P<0.05);药物治疗组左股骨Ward区骨密度较治疗前有明显变化(P<0.01),左股骨L2-L4、Neck骨、GT部位的密度较治疗前轻微增加,但差异无显著意义,两治疗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骨量减少防治结束后3个月,针灸防治组L2-L4、股骨Neck、Ward区及GT骨密度值与药物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灸和药物治疗骨质疏松症患者及针灸和药物防治骨量减少患者3个月后,BGP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降低(P<0.01),且针灸组与药物组BGP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灸和药物治疗组、针灸和药物防治组治疗后骨痛积分和衰老积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P<0.01),针灸治疗、防治组与药物组治疗、药物防治组治疗前后骨痛积分、衰老积分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针灸治疗组的临床控制率为25.0%、药物治疗组为3.25%,针灸防治组的临床控制率为35%,药防治物组为10%,针灸治疗、防治组疗效优于药物治疗、防治组(P<0.01,P<0.05)。结论:补肝肾健脾针法治疗骨质疏松症及防治骨量减少在提高骨密度、改善骨代谢、降低骨痛积分,改善衰老症状,改善临床症状上优于口服维丁钙片。该针灸疗法对防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及骨量减少,延缓衰老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针灸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前期骨量减少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灸疗法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前期骨量减少患者的骨密度(BMD)、骨钙素(BGP)、一氧化氮(NO)、超氧化歧化酶(SOD)及对衰老积分的影响,探讨针灸对骨量减少患者的干预作用,并进一步认识针灸在防治老年疾病和延缓衰老的作用机制。方法:将符合标准的40例骨量减少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针灸)和对照组20例(口服维丁钙片),治疗3个月。结果:治疗前后BMD比较,治疗组的有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的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BMD比较(P<0.05)。两组治疗前后比较,BGP、NO、SOD和衰老积分变化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针灸对于骨量减少患者的BMD、BGP有显著的改善作用,与药物组比较,疗效优于药物组;针灸对患者的NO、SOD的调节明显,可以有效清除患者体内的自由基,提高患者的抗氧化能力,较药物治疗作用显著;针灸防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前期骨量减少及延缓衰老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二仙膏合基础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老年髋部骨折术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老年髋部骨折术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予口服钙尔奇D、阿法骨化醇软胶囊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二仙膏(由淫羊藿、仙茅、巴戟天、当归、黄柏、知母组成),两组疗程均为6个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在改善疼痛程度、提高腰椎及髋部骨密度和改善骨转化血清指标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CTX)、骨钙素(BGP)、Ⅰ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INP)水平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二仙膏结合钙剂、阿法骨化醇治疗能明显减轻老年髋部骨折术后骨质疏松患者疼痛症状,正向调控骨代谢与改善骨密度,是一种疗效可靠的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信息动态     
杜昕楠  刘维 《河北中医》2016,(5):645-647
骨质疏松症(OP)是一种全身性、代谢性骨骼疾病,易导致骨折,好发于绝经后妇女及老年人,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本文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对近几年补肾活血中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POP)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进行综述.由检索到的文献可见,补肾活血中药可改善POP患者疼痛症状、中医证候等,但大部分研究在POP的诊断上无明确区分绝经后OP和老年性OP,疗效评价指标、对骨密度及骨代谢指标影响结果尚不统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针灸联合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血生化及骨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将80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2组均予骨质疏松基础治疗,对照组予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针灸治疗。疗程均为2周。观察2组患者血生化指标及骨代谢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后骨形成标记物Ⅰ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骨吸收标记物β-Ⅰ型胶原羧基端肽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而对照组治疗后Ⅰ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β-Ⅰ型胶原羧基端肽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血清总胆固醇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下降更为显著(P0.05)。结论:针灸联合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能显著改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骨代谢水平,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防治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解越 《山西中医》2002,18(5):55-57
骨质疏松症 (Osteoporosis,OP)是代谢性骨病的最常见类型 ,指全身性低骨量 ,骨微结构破坏 ,其结果是骨脆性增加和容易骨折。本文就近年来针灸治疗 OP的研究作一综述。1 针灸治疗 OP的临床研究1.1 病名 :中医文献无此病名 ,依据临床表现若少数 OP初起疼痛不明显 ,以颈、腰、背、膝酸软乏力 ,不耐疲劳为主症 ,可归属于“虚劳”[1 ] 、“腰痛”(肾虚型 [2 ,3] 、带脉型 [4 ] ) ,“骨枯”[5] 范畴 ;随着骨质疏松程度的加重 ,可伴有骨折或畸形 ,多数应属“骨痹”范畴 ;当下肢肌肉出现不同程度废用性萎缩时 ,可归属于“骨痿”范畴 [1 ]。1.2…  相似文献   

11.
正世界卫生组织(WHO)将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定义为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骨质疏松可分为三型:原发性、继发性、特发性。而围绝经期(绝经前期/绝经期/绝经后期)女性因为卵巢储备功能下降,雌激素分泌减少,在此时间段易生骨质疏松症,其属于原发性骨质疏松的一种~([1])。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诊断  相似文献   

12.
程婉  许兵  应航  吴飞飞  刘慧 《中医正骨》2012,24(2):65-68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骨代谢性疾病,成骨能力下降而骨吸收加快是骨质疏松症的主要病理学基础,因此,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分化,改善成骨细胞功能和调节骨重建对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抗骨质疏松中药具有提高性激素水平,调节钙磷代谢平衡,影响成骨细胞、破骨细胞活性,延缓性腺组织衰老的作用,治疗骨质疏松症前景广阔.本文从细胞分子生物学角度对单味和复方抗骨质疏松中药对成骨细胞的作用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陈文治  冯文轩 《陕西中医》2010,31(8):1093-1095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Primary osteoporosis.POP)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的,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腰背疼痛,易发生骨折,身材变矮或驼背,女性绝经后发病等。骨质疏松是老年人不可避免的骨质变化,  相似文献   

14.
中医药防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实验与临床研究近况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崔巍 《中医正骨》2002,14(2):52-53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在机体及骨本身退行性改变的基础上,以骨量减少,骨的显微结构退化及载荷功能异常,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分为绝经后(Ⅰ型)和老年性(Ⅱ型)骨质疏松症.临床表现为乏力,自发性腰背酸痛、腰椎伸屈痛、四肢关节痛、抽筋、驼背、棘突压痛及叩击痛等.因早期较少出现症状而常被忽视,以致症状加剧或轻微外力引致骨折时才被发现及对症治疗,给人们及社会带来严重危害.据调查推算,我国约有6300万人患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症,并有上升趋势[1].为了探讨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的机理与疗效,本文就近年来中医药对本症的实验与临床研究方法作一综合分析,探讨其临床意义及价值,对补肾中药防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王停  胡军  韩玲 《中国中药杂志》2006,31(19):1655-1656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全身性的骨量减少及骨组织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并引起骨的脆性增加,骨的强度降低,在无创伤、轻度和中度创伤情况下骨折危险度增加的疾病。临床上骨质疏松症主要分为原发性、继发性和特发性三大类。根据发病机制不同,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又可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Ⅰ型)和老年性骨质疏松疗(Ⅱ型)。本病临床发病率较高,申报治疗骨质疏松的中药较多,主要应用于原发性骨质疏松的治疗。但从目前申报治疗或用于骨质疏松的中药新药临床前药效学研究资料分析,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6.
毛春焕  孔西建  徐健康 《光明中医》2016,(17):2530-2532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收集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80例,采用抽签法将患者分为针灸组和常规组,每组40例。常规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口服碳酸钙D3片、阿法骨化醇、肌注降钙素针。针灸组采用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骨痛评分、血清睾酮、骨代谢指标变化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针灸组患者的骨痛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治疗后针灸组睾酮、骨化三醇水平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针灸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针灸能有效缓解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痛,改善其骨代谢,提高成骨细胞活性、骨化三醇水平,提高整体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2型糖尿病并骨质疏松的辨证分型及中医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骨质疏松是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破坏,骨小梁连接性降低,骨皮质变薄,骨骼脆性增加,容易引起骨折的疾病.随着预期寿命的延长和人口结构改变,骨质疏松症将成为更加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预计下半个世纪由骨质疏松症引起的骨折将增加1倍,影响生活质量,并可致费用惊人的增长,亦是老年人死亡的重要诱因,如何进行有效的防治为国内外医学界所关注.2型糖尿病(DM)大多发生在40岁以上的人群,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提高,生活方式的转变,患病率日渐增多.2型糖尿病与骨质疏松两者皆为老年病,2型糖尿病并发骨质疏松症人数的增加,将是医学界面临的重要挑战[1].糖尿病患者易发生骨量减少,老年者尤甚.防治2型糖尿病并发骨质疏松已成为一个迫切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中医药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防治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99年中国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学科组重新给原发性骨质疏松(简称POP)所下的定义为:以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退化(松质骨骨小梁变细、断裂、数量减少;皮质骨多孔、变薄)为特征,以至骨的脆性增加及骨折危险性增加的一种全身性骨病。随着社会的日趋老龄化,骨质疏松症已成为常见病,WHO将之列为三大老年病之一。在我国,其发病率也不断上升,1997年统计约为83.9万人(占总人口数的6.6%),到2010年时可能达114万人(占总人口数的8.2%)。  相似文献   

19.
<正>骨质疏松与骨折的发生关系密切,骨质疏松患者骨折发生率约20%,这类骨折以骨质量差、骨折愈合时间迟缓及再骨折的发生率较高为其特点。治疗骨质疏松一方面可以提高骨量、改善骨质量,另一方面可降低骨折风险,主要包括抑制骨的吸收和促进骨的形成等。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根据骨折部位和预后情况,可选择外科治疗或保守治疗。在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过程中,骨折的外科治疗和抗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应并重,如此才可以达到更理想的治疗效果。现将近年来  相似文献   

20.
骨质疏松症中医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骨质疏松症(OP)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的,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骨痛及腰背痛、驼背、易发骨折为其3大主症。其在老年人尤其是老年妇女中发病率很高。随着我国进人老年化社会,骨质疏松及骨质疏松后骨折已严重威胁我国老年人健康。我国自80年代末起开展了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