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观察康复护理对脑瘫患儿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2010年3月~2011年12月在本中心就诊的痉挛型脑瘫患儿100例,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观察组均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应用康复护理,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观察时间3个月。治疗前后采用巴氏指数(Barthel)评定量表、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GMFM)进行康复评定,判定效果。结果:治疗后2组患儿ADL评分、GMFM得分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但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患儿治疗后ADL评分、GMFM得分改善更明显(P<0.01、P<0.01)。结论:康复护理能够提高脑瘫患儿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家庭康复支持与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50例脑瘫患儿,对患儿家属进行康复训练技巧指导,经4个月的训练后观察其疗效,运用粗大运动功能-88项(Gross Motor Function-88)评定量表对患儿进行粗大运动功能进行评估。结果:脑瘫患儿康复训练后GMFM得分有比康复训练前有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家庭康复支持能改善脑瘫患儿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3.
康晓东  张如飞  董超  易英  单泽良 《四川医学》2019,40(10):1059-1062
目的探讨引导式教育结合悬吊运动对痉挛型脑瘫儿童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综合功能的干预效果。方法将年龄4至8岁痉挛型脑瘫儿童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试验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物理疗法、作业疗法和水疗),试验组采用引导式教育结合悬吊运动,每天150min,每周5天,分别于干预前与干预12周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GMFM-88)、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fe,ADL)、Berg平衡量表及脑瘫综合功能评定表进行评定并统计分析。结果干预后试验组GMFM-88评分、ADL评分、Berg评分、脑瘫综合功能评分均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对照组GMFM-88评分、ADL评分、Berg评分、脑瘫综合功能中的三项(言语功能、运动功能、自理功能)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在ADL评分、berg评分及脑瘫综合功能评定量表中的四项(认知功能、言语功能、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评分提高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引导式教育结合悬吊运动可显著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功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平衡能力以及脑瘫综合功能,在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平衡能力以及部分脑瘫综合功能方面较常规康复训练疗效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弹性绷带的应用对脑瘫儿立位及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立位及步行功能异常的脑瘫患儿71例,随机分为矫正组50例和对照组21例,两组均采用以Bobath技术为主的综合康复治疗,矫正组同时据患儿情况配备弹性绷带进行训练。2组治疗前后用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对爬和跪、立位、步行等项进行功能评定。结果:治疗3个月后2组患儿GMFM得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01),矫正组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配备弹性绷带并采用神经生理学疗法为主的综合康复治疗更有利于患儿立位及步行功能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平衡疗法”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改善效果,为临床小儿脑瘫康复训练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脑瘫患儿4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接受“平衡疗法”和常规按摩干预。3个月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评定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变化。结果:治疗3个月后,2组患儿得分均明显增加(p〈0.05),但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的GMFM评分提高更为显著(p〈0.01)。结论:与常规按摩干预相比平衡疗法对改善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具有更加显著的疗效,值得从事小儿脑瘫康复训练的治疗师和特教老师们借鉴和参考,以更好地促进脑瘫患儿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智能三维情景式生物反馈训练平台在脑瘫患儿下肢粗大肌群肌力训练中的应用。方法将2016年1月至12月在我院儿童康复科门诊及住院部治疗的50例脑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25例,其中对照组患儿实施传统神经发育疗法,试验组患儿采用智能三维情景式生物反馈训练平台进行下肢粗大肌群肌力训练,两组患儿分别进行为期3个月的观察周期,在疗程开始、3个月后运用肌力补充分级法、粗大运动功能评定(GMFM88)、盖塞尔检查粗大动作功能区对患儿脑瘫康复情况进行前后对比。结果经不同训练后,试验组患儿肌力细分级3~5级有22例(88.00%),对照组患儿肌力细分级3~5级有15例(60.00%),试验组患儿肌力细分级情况较对照组明显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试验组GMFM88评估百分比情况(69.02±18.43)%明显优于对照组(57.76±15.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儿盖塞尔检查得分(67.21±18.54)分明显高于对照组(55.24±16.2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瘫患儿采用智能三维情景式生物反馈训练平台进行下肢粗大肌群肌力训练,患儿肌力细分级情况改善良好,有效提高患儿粗大肌群肌力运动功能以及发育情况。  相似文献   

7.
陈云杰  王玉俊 《当代医学》2021,27(13):61-62
目的探究康复治疗物理治疗(physical therapy,PT)技术对痉挛型脑瘫患儿步行能力和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8月于本院进行康复治疗的痉挛型脑瘫患儿5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Bobath疗法和肌电反馈系统规律治疗6个月。于治疗前和治疗后3、6、12、18、24个月时应用10 m步行速度(MWS)以及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中D(站立位)、E(行走、跑、跳)评估患儿步行能力以及粗大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后患儿10 m速度和GMFM量表D区、E区得分均高于治疗前,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增加逐渐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治疗PT技术能有效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步行能力及粗大运动能力,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家长参与联合引导式康复训练在痉挛性脑瘫患儿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8月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74例痉挛性脑瘫患儿,按照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7例。给予对照组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家长参与联合引导式康复训练。干预后3个月观察两组患儿社会适应能力[盖什尔(Gesell)发育诊断量表评分]和粗大运动功能[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GMFM)评分],评估患儿家长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后3个月,两组Gesell、GMFM评分均较干预前提高,且观察组Gesell、GMFM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儿家长护理工作满意度为97.30%,高于对照组的72.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痉挛性脑瘫采用家长参与联合引导式康复训练有助于改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及患儿家长护理工作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引导式教育流程对脑性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该中心2015年7月‐2017年3月收治的72例脑性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6例,对照组接受综合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加引导式教育流程,对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运动功能及适应能力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67%,明显较对照组72.22%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两组患儿粗大神经运动功能量表(GMFM)评分及适应性发育商(DQ)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GMFM评分及DQ指数均较对照组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引导式教育流程可提高脑性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及适应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婴幼儿脑性瘫痪粗大运动功能评价量表信度与效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绮  肖农  任永平  晏建英  蒋志阳 《重庆医学》2011,40(26):2643-2644
目的研究婴幼儿脑性瘫痪(CP)粗大运动功能评价量表的信度及效度。方法应用婴幼儿CP粗大运动功能评价量表(GMFM)80项测式条目(GMFM80),对173例4~60个月CP患儿(CP组)分别用GMFM80和GMFM88量表进行测量,对92例同年龄段的正常儿童(对照组)运用GMFM80进行粗大运动功能的评估,以检验GMFM80的信度(内部一致性)、平行效度、区分效度。结果 GMFM80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a>0.9);与GMFM 88分值之间呈高度相关性(Pearson相关系数=0.940);CP组粗大运动功能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婴幼儿CP粗大运动功能评价量表GMFM80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有效评估CP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状况。  相似文献   

11.
    
李红  童光磊  张敏  易昕  蔡云飞 《安徽医学》2013,34(8):1070-1073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注射配合运动疗法和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的效果。方法 75例下肢痉挛脑瘫患儿分为两组:对照组38例采用运动疗法;研究组37例采用A型肉毒毒素注射后配合运动疗法和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前后采用改良Ashworth评定量表(MAS)、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88)进行评定。结果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儿MAS评分、GMFM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0.05),研究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A型肉毒毒素注射配合运动疗法和神经肌肉电刺激可以快速降低肌张力,有效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脑瘫患儿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和髓鞘碱性蛋白(myelin basic protein,MBP)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进行康复治疗的符合脑瘫诊断标准的脑瘫患儿46例(脑瘫组),同时选取性别、年龄与脑瘫组患儿匹配的健康儿童45名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健康组儿童体检时及脑瘫组患儿治疗前、常规康复治疗3个月后的血清NSE和MBP浓度。采用脑瘫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和粗大运动功能88项量表(GMFM 88)对脑瘫组患儿治疗前、后的粗大运动功能进行分级和评估。结果: 健康组儿童血清NSE、MBP浓度分别为(6.77±2.08)μg/L、(0.38±0.10)μg/L;脑瘫组患儿治疗前血清NSE、MBP浓度分别为(16.26±2.94)μg/L、(1.21±0.41)μg/L,治疗3个月后浓度分别为(13.56±2.29)μg/L、(0.85±0.33)μg/L;脑瘫组患儿治疗前、后的GMFM 88评分分别为(132.33±81.60)分、(147.07±83.13)分。健康组儿童的NSE、MBP浓度与年龄之间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而脑瘫组患儿治疗前的NSE、MBP浓度与年龄之间均呈负相关(P<0.05)。脑瘫组儿童治疗前的NSE、MBP浓度均明显高于健康组(均P<0.05)。脑瘫组治疗前的NSE、MBP浓度与脑瘫粗大运动功能分级(GMFCS)之间均呈正相关(P<0.05),与GMFM 88评分之间均呈负相关(P<0.05)。脑瘫组治疗前、后组内NSE、MBP浓度、GMFM 88评分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脑瘫患儿血清NSE和MBP浓度较健康儿童显著升高,随年龄增加而降低,且与脑瘫的障碍程度及粗大运动功能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颈动脉交感神经网剥脱术治疗痉挛型单侧脑瘫患儿的疗效及对其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76例痉挛型单侧脑瘫患几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前者用A型肉毒素治疗,后者用颈动脉交感神经网剥脱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6个月的脑瘫儿童综合功能评定量表评分提高程度,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评分及Ashworth痉挛分级.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6个月的脑瘫儿童综合功能评定量表评分和GMFM评分提高程度及Ashworth痉挛分级改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动脉交感神经网剥脱术治疗痉挛型单侧脑瘫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在佩戴矫形鞋下利用减重仪对脑瘫患儿进行步态训练的疗效。方法将60例大龄(≥3岁)痉挛型脑瘫患儿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配戴矫形鞋下进行减重训练,结合运动综合康复治疗。对照组进行运动综合康复治疗。治疗前、后两组分别进行摄像,评定粗大运动评分(GMFM)、Berg平衡评分,运动功能分级(GMFCS)等。结果摄像显示治疗组治疗后步态改善明显,运动能力明显提高:GMFM、Berg平衡评分、GMFCS显著增加,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对照组也有所改善,但不如治疗组改善明显。结论痉挛型脑瘫患儿在运动综合康复治疗下结合佩戴矫形鞋进行减重训练能有效改善和提高脑瘫患儿步态及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磁刺激神经调控治疗刺激胸腰段脊髓神经根增强核心肌群稳定性在脑性瘫痪患儿康复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徐州市儿童医院收治的脑性瘫痪患儿59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29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康复治疗,治疗组采用传统康复治疗联合磁刺激神经调控治疗,治疗2个月后调整治疗组18例患儿治疗参数。于治疗前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儿童与青少年版)》(ICF-CY)坐姿保持能力(d4153)评分评定两组患儿运动功能。结果 处理方法与时间对GMFM卧位和翻身(A区)评分存在交互作用(F交互=3.999,P交互=0.020);时间对GMFM A区、坐位(B区)和ICF-CY(d4153)评分的影响,主效应均显著(F时间=29.304、6.328、9.257,P时间<0.05);处理方法对GMFM A区、B区和ICF-CY(d4153)评分的影响,主效应均显著(F组间=5.158、17.639、10.670,P组间<0.05)。其中,治疗1、2个月后治疗组GMFM A区、B区评分均低于对照组,ICF-CY(d4153)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调整治疗参数的18例患儿治疗3个月后GMFM A区、B区评分均高于治疗2个月后(t配对=10.168、6.230,P<0.001);治疗3个月后ICF-CY(d4153)评分与治疗2个月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配对=1.458,P=0.163)。结论 磁刺激神经调控治疗在脑性瘫痪患儿康复治疗中起到一定作用,可以增强其核心肌群稳定性,提升患儿粗大运动功能,且前2个月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虚拟现实技术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对痉挛型脑性瘫痪(以下简称脑瘫)患儿的尖足、粗大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在扬州大学附属淮安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康复科门诊康复治疗的痉挛型脑瘫患儿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物理治疗、生物反馈等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加用虚拟现实技术。两组均康复治疗3个月,康复治疗前后采用改良Tardieu量表(MTS)、粗大运动功能量表88项(GMFM-88)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进行评定。结果 经3个月康复治疗,治疗组康复治疗前后踝关节MTS角度R1、R2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组康复治疗前后GMFM量表D区、E区得分及ADL得分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联合虚拟现实技术能够明显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尖足症状,提高粗大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踝足矫形器(AFO)结合低频电刺激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4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Bobath疗法、Vojta法进行运动功能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踝足矫形器及低频电刺激治疗,治疗12周后,观察踝足矫形器结合低频电刺激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结果两组治疗后12周踝关节背屈角度、改良Ashworth评定、粗大运动(GFMF)下肢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踝关节背屈角度、改良Ashworth评定、粗大运动(GFMF)下肢功能评分差值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踝足矫形器结合低频电刺激更有利于脑瘫患儿大运动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MRI与超声弹性成像在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康复训练前后小腿肌群变化评估中的效果。方法以我院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82例痉挛型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给予专业性康复训练指导,训练前后进行MRI与超声弹性成像;对比训练前肌肉最大运动速度、杨氏模量、粗大运动功能测试(GMFM)评分,并分析MRI、超声弹性成像与GMFM的相关性。结果康复训练前,患儿腓肠肌[(8.21±1.13)mm/s]、比目鱼肌[(6.54±1.02)mm/s]最大收缩速度明显低于康复训练后3个月[(10.18±0.97)mm/s,(7.62±0.91)mm/s]。超声弹性成像显示:康复训练前,患儿腓肠肌自然位纵切(48.13±12.24),自然位横切(46.15±10.27)杨氏模量值与比目鱼肌自然位纵切(50.28±13.12),自然位横切(48.23±10.56)杨氏模量值均较高,康复训练后3个月,患儿腓肠肌自然位纵切(20.63±5.36),自然位横切(19.15±5.27)杨氏模量值与比目鱼肌自然位纵切(22.74±5.26),自然位横切(20.32±5.35)杨氏模量值均明显降低,差异明显(P<0.05)。康复训练前,患儿GMFM评分为(39.27±13.41)分,康复训练后3个月患儿GMFM评分为(59.38±12.76)分,差异明显(P<0.05)。MRI与超声弹性成像评分与GMFM评分均呈正比。结论超声弹性成像与MRI均能评估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康复训练前后小腿肌群变化,但超声弹性成像花费较低,且使用方便,对患儿伤害小,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Aim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FES) bicycle therapy system on motor function, gait pattern, spasticity, daily living activities, and aerobic capacity in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CP) and to compare the results with sham stimulation and standard treatment.MethodsPatients with cerebral palsy who received botulinum toxin type-A injections to lower extremities and those with 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 Classification System (GMFCS) levels I – III, were included in the study. Twenty-fiv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into three treatment groups for 4-weeks: Group 1, FES-cycling and standard treatment; Group 2, Sham stimulus FES-cycling and standard treatment; Group 3, Standard treatment. Clinical assessment tools included the Modified Ashworth Scale (MAS), Modified Tardieu Scale (MTS), Pediatric 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 (WeeFIM), GMFCS, 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88 (GMFM-88), selective motor control tests, 6-minute walk test, and Visual Gait Analysis (VGA).ResultsIn all group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improvements in MAS, MTS, WeeFIM, GMFM-88, 6-minute walk test, and VGA scores. No changes in GMFCS levels were observed in any group. At the end of the study,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the groups in terms of any clinical assessment parameter.ConclusionsAll groups showe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mprovements in motor function, walking pattern, spasticity, daily living activities, and aerobic capacity in patients with CP following the rehabilitation period. Although FES-cycling demonstrated no superiority over the other approaches and provided no additional benefit to the results, FES appears to be safe and well-tolerated in children with CP, at least as much as standard exercise treat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