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血清C-反应蛋白与2型糖尿病肾病相关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权晓娟  王妮  姜素珍  张水利  张莹 《医学争鸣》2007,28(24):2267-2268
目的:观察血清C-反应蛋白(CRP)在2型糖尿病肾病不同时期的变化.方法:测定40例2型糖尿病患者正常白蛋白尿期[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20μg/min];42例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尿期(20μg/min〈UAER〈200μg/min);36例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大量白蛋白尿期(UAER〉200μg/min)的血清CRP含量,并与40例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2型糖尿病正常白蛋白尿组患者的血清CRP值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2型糖尿病肾病微量白蛋白尿组患者的血清CRP值高于正常对照组,也高于正常白蛋白尿组(均为P〈0.05).2型糖尿病肾病大量白蛋白尿组患者的血清CRP值高于正常对照组,高于正常白蛋白尿组,也高于微量白蛋白尿组(均为P〈0.05).结论:血清CRP在糖尿病肾病不同时期中有不同程度升高,且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CRP水平随尿白蛋白增加而升高.血清CRP与2型糖尿病肾病的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测定1型糖尿病(DM)早期肾病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水平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型DM患者54例,依据24 h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将所选患者分为2组:正常白蛋白尿组(NA组)29例;微量白蛋白尿组(MA组)25例,选择门诊体检者20例为正常对照组(NC组)。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清MMP-9及MMP-2水平。结果:MA组血清MMP-9水平[(379.00±170.15)ng/mL]明显高于NA组[(228.41±147.21)ng/mL]和NC组[(112.80±78.85)ng/mL](均P〈0.01);MA组血清MMP-2水平[(297.84±78.50)ng/mL]明显高于NA组[(215.52±40.69)ng/mL]和NC组[(154.80±31.31)ng/mL](均P〈0.01)。结论:在1型DM早期肾病患者中MMP-9及MMP-2水平明显升高,提示MMP-9及MMP-2可能参与了糖尿病肾病(DN)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钠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和胱抑素C(Cystatin C,CysC)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技术对72名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患者血BNP和CysC以及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rine albumin excretion rate,UAER)分别进行测定。结果:大量蛋白尿组(UAER≥300mg/d)、微量蛋白尿组(30mg/d≤UAER〈300mg/d)和极微量蛋白尿组(UAER〈30mg/d)3组DN患者BNP和CysC浓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且BNP和CysC与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呈显著正相关(r=0.519,P〈0.01和r=0.773,P〈0.01)。结论:BNP和CysC联合测定对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具有良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2-DM)肾病患者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将87例糖尿病患者分为2-DM无肾病组28例(UAER<20 μg/min)、2-DM微量蛋白尿组30例(UAER:20~200μg/min)和2-DM 临床蛋白尿组29例(UAER≥200μg/min),用ELISA法测定血浆MMP-2的水平.另设正常对照组20例.结果:2-DM患者血浆MMP-2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持续高血糖可使血浆MMP-2水平下降,其改变早于微量蛋白尿的出现,MMP-2可能参与了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浆中可溶性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sEPCR)和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TAFI)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109例T2DM患者(T2DM组)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正常白蛋白(N-UAlb)尿组(UAER〈20μg/min)、微量白蛋白(Mi-UAlb)尿组(UAER20~200μg/min)和大量白蛋白(Ma-UAlb)尿组(UAER〉200μg/min)。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血浆sEPCR和TAFI浓度,并与30例正常对照(NC)组进行比较。结果血浆sEPCR和TAFI浓度T2DM组显著高于NC组(P〈0.01),其中N-UAlb组明显高于NC组(P〈0.05),Mi-UAlb组、Ma-UAlb组明显高于N-UAlb组(P〈0.05)。尿UAERMi-UAlb组和Ma-UAlb组明显高于N-UAlb组(P〈0.05)。患者血浆sEPCR和TAFI浓度与尿UAER成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sEPCR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糖尿病血管内皮细胞的损害情况,TAFI水平增高参与糖尿病患者凝血与纤溶功能的改变。  相似文献   

6.
收集本院2006年1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338例2型糖尿病患者,同时设置50例健康对照组,检测两组血小板膜糖蛋白PAC-1、CD62P水平,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2型糖尿病患者PAC-1、CD62P表达明显升高(P<0.01);将2型糖尿病患者进一步按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组,结果示大量白蛋白尿组(UAER≥200μg/min)PAC-1、CD62P表达明显高于UAER正常组(UAER<20μg/min)、微量白蛋白尿组(20μg/min≤UAER<200μg/min)(均P<0.05).血小板活化的PAC-1、CD62P表达是糖尿病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055,1.064,均P<0.05).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检测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尿酸(SUA)、血脂、体重指数、血肌酐(SCr)等水平,探讨高尿酸血症与相关影响因素及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根据尿微量白蛋白(mAlb)/肌酐(Cr)水平将110例T2DM患者分为3个亚组,正常白蛋白尿组40例(尿mAlb/Cr〈30μg/mg)、微量白蛋白尿组39例(30μg/mg≤尿mAlb/Cr〈300μg/mg﹚及临床白蛋白尿组31例﹙尿mAlb/Cr≥300μg/mg),测定SUA、SCr、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FINS)、三酰甘油(TG)等指标,计算肌酐清除率(CCr)和体重指数,并与30例对照者(对照组)比较。结果:临床白蛋白尿组SUA水平为(375.6±179.5)μ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正常白蛋白尿组、微量白蛋白尿组的(247.9±111.1)、(229.7±104.3)、(235.9±122.8)μmol/L(P〈0.01或P〈0.05﹚,且SUA随mAlb/Cr的增加而增加。SUA与SCr、TG、BMI呈正相关(P〈0.01),与CCr呈负相关(P〈0.01);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TG、BMI与SUA呈正相关(P〈0.05),CCr与SUA呈负相关(P〈0.05),SCr与SUA无相关性。结论:TG、BMI、CCr是SUA的独立相关因素,CCr与SUA相关性较SCr好,高尿酸血症可能参与了T2DM患者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应尽早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患者C反应蛋白与尿白蛋白排泄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曹歆 《西部医学》2010,22(1):102-103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C反应蛋白(CRP)与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的关系。方法糖尿病患者100例,根据UAER分成三组:正常蛋白尿组(UAER〈20μg/min)30例,微量蛋白尿组(UAER20~200μg/min)35例,临床蛋白尿组(UAER〉200μg/min)35例,测量患者血脂、体重指数。结果各组阁年龄、性别、BMI、血脂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微量蛋白尿组、临床蛋白尿组与正常蛋白尿组病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微量蛋白尿组CRP值显著高于正常蛋白尿组(P〈0.05);临床蛋白尿组CRP值显著高于正常蛋白尿组(P〈0.01)和微量蛋白尿组(P〈0.05)。CPR与UAER呈正相关(r=0.859,P〈0.01)。结论CRP有助于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肾病与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解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指标的敏感性及相关性,以寻找更好的早期诊断糖尿病。肾病的方法,达到早期治疗的目的。方法:选取2008年12月~2010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糖尿病患者68例,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划分为3组,正常白蛋白尿组(A组,UAER〈20μg/min)30例,微量白蛋白尿组(B组,UAER20~200μg/min)22例,临床白蛋白尿组(C组,UAER〉200μg/min)16例,另选4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D组)。对四组患者的一般资料、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FIB)、肾功能、尿微量白蛋白尿、尿β2微球蛋白进行测定。结果:A、B、C组之间病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的CRP、FIB水平显著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UAER增加而升高,3组间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RP和FIB与UAER呈显著相关性(r=0.626、0.812,均P〈0.05),二者联合检测阳性率显著高于单项目检测。结论:对于糖尿病肾病患者,CRP及纤维蛋白定量较正常人群升高,且随着肾病的加重,以上指标也呈上升趋势,通过对CRP与FIB的动态观察及联合检测,可能对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 2型糖尿病伴微量白蛋白尿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 ,并与正常白蛋白尿组比较 ,了解 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与尿白蛋白排泄率是否相关。方法 :选择 4 6例无高血压、肾炎、尿路感染病史的 2型糖尿病作为研究对象 ,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和微量白蛋白尿组。两组均测血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清肌酐、胆固醇、甘油三酯、尿白蛋白排泄率和血浆内皮素。两组血浆内皮素的比较采用t检验 ,两变量间的相关性采用直线回归分析。结果 :2型糖尿病伴微量白蛋白尿组血浆内皮素水平为 (92 1± 2 6 9)pg/ml,而正常白蛋白尿组为 (5 0 8± 7 6 )pg/ml,微量白蛋白尿组血浆内皮素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白蛋白尿组 (P <0 0 1) ;微量白蛋白尿组血浆内皮素水平与血压、血清肌酐、胆固醇、甘油三酯及糖化血红蛋白间无相关性 ,而与尿白蛋白排泄率呈正相关 (r=0 5 12 ;P <0 0 5 )。结论 :2型糖尿病伴微量白蛋白尿病人血浆内皮素的水平升高 ,且与尿白蛋白排泄率相关。这些发现支持内皮素在 2型糖尿病早期肾病的发生和发展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安体舒通对1型糖尿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42例早期1型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3例)和安体舒通治疗组(1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安体舒通(20 mg/d,qd),两组疗程均为12周.检测患者治疗前后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血肌酐(Scr)等,记录患者不良反应.结果 对照组随着基础治疗时间的延长,8周末UAER [(59.92±2.01)μg/min]与治疗前[(101.75±1.98) μg/min]比较明显降低(P<0.05).安体舒通治疗组8周治疗后UAER [(21.92±1.52) μg/min]与治疗前[(104.07±2.06) μg/min]比较显著减少(P<0.01);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体舒通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Scr水平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无不良反应.结论 在常规治疗糖尿病肾病的基础上加用安体舒通能进一步降低UAER,延缓肾脏损伤,对肾功能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内皮素-1(ET-1)与尿清蛋白排泄率(UAER)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300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尿微量清蛋白水平,并根据UAER将其分为正常蛋白尿纽(n=184)、微量清蛋白尿组(n=76)和临床清蛋白尿组(n=40)。分别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各组的血浆ET-1和血清胰岛素水平,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从微量清蛋白尿组到;临床清蛋白尿组,血浆ET-1水平依次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t=6.451,30.696,19.381)。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ET-1水平与UAER(r=0.421,P〈0.01)呈正相亳,调整年龄、性别、血压及血脂的影响后,血浆ET-1水平仍与UAER呈正相关(r=0.202,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ET-1与UAER密切相关,一定程度上可反映糖尿病肾脏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普伐他汀治疗对血浆脑钠素水平和心功能的影响及其关系。方法5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26例)和普伐他汀治疗组(30例),剂量为、10rag,每晚1次,疗程8周,测定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室射血分数、血浆BNP浓度和总胆固醇在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普伐他汀治疗8周后,血浆BNP浓度由(218.6±64.2)pg/mL降至(149.4±50.1)pg/mL(P〈0.01);LVEF由(34.4±3.4)%升至(45.4±4.9)%(P〈0.05),LVDd由(65.5±5.1)mm降至(45.4±4.9)mm,改善程度明显好于对照组;普伐他汀治疗前后,患者血浆BNP降低值与LVEF增加存在良好的负相关(r=-0.71,P〈0.01),而与LVDd减小呈正相关(r=0.79,P〈0.01)。结论普伐他汀能明显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抑制神经内分泌的过度激活,改善心功能;血浆BNP可作为评价他汀类药物治疗CHF疗效的监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心衰患者血浆B型利钠肽(BNP)与血清尿酸(UA)关系。方法选择44例老年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按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分为Ⅱ级14例,Ⅲ级19例,Ⅳ级11例,分别测定血浆BNP及血清UA,比较不同心功能级别患者的血浆BNP水平与血清UA水平。结果老年心衰患者血浆BNP及血清UA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697.04±535.49)pg/mlVS(81.154-21.24)pg/ml,(462.73±100.68)μmol/LV8(198.47±44.30)μmol/L]。心功能Ⅱ、Ⅲ、Ⅳ级各组患者血浆BNP水平分别为(316.11±61.09)pg/ml、(635.95±280.2)pg/ml、(1287.36±702.36)pg/ml。血清UA水平分别为(377.00±51.93)μmol/L、(473.47±98.34)μmol/L、(553.27±56.08)p,mol/L。各组血浆BNP与血清UA水平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血浆BNP水平、血清UA水平与心功能分级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谢琼  ;卢月月  ;易宏锋 《医学综述》2014,(22):4183-4184
目的分析血中白细胞介素1(IL-1)和N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水平在糖尿病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荆州市第一人民医内分泌科住院的83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运用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ys C)作为糖尿病肾病早期肾损伤指标将患者分为两组:糖尿病肾病组43例及非糖尿病肾病组40例,另选择1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发光法检测外周血中的NT-pro BNP。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Cys C水平,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IL-1。结果糖尿病肾病组IL-1[(0.21±0.04)U/L vs(0.08±0.02)U/L]及NT-pro BNP[(4.73±1.02)ng/L vs(1.24±0.43)ng/L]均高于非糖尿病肾病组(P<0.05);非糖尿病肾病组IL-1及NT-pro BNP水平又高于对照组[(0.06±0.01)U/L、(0.09±0.02)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浆IL-1及NT-pro BNP水平明显升高,在糖尿病肾病的诊断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韦丽  张进 《医学综述》2014,(15):2859-2860
目的分析骨化三醇联合厄贝沙坦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DN)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宝鸡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早期DN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厄贝沙坦组和联合治疗组,患者分别给予单纯厄贝沙坦及骨化三醇联合厄贝沙坦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血清肌酐、肌酐清除率、24 h蛋白尿定量及炎性因子水平。结果联合治疗组的疗效及肌酐清除率均显著高于厄贝沙坦组(97.06%vs 82.35%)及[(84.21±7.49)mL/min vs(61.83±7.94)mL/min](P<0.05);血清肌酐及24 h尿蛋白定量显著少于厄贝沙坦组[(91.65±9.46)μmol/L vs(158.43±14.82)μmol/L]及[(103.27±32.14)mg/24 h vs(186.32±43.27)mg/24 h](P<0.05);炎性因子的水平均显著低于厄贝沙坦组(P<0.05)。结论骨化三醇联合厄贝沙坦可有效提高早期DN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了血肌酐,提高了肌酐清除率,减少了24 h蛋白尿,同时降低了炎性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围生期心肌病患者脑钠肽水平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7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并诊断围生期心肌病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人院后均给予常规抗心衰治疗及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治疗、护理基础上根据血浆BNP水平进行心功能分级,根据心功能分级分别实施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合理休息及活动、保持大便通畅以及出院前指导等综合护理措施。两组患者于人院后和出院前分别检测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以及计算两组平均住院天数。两组间比较使用t检验和X^2检验。结果出院时干预组血浆BNP水平[(411.8±116.2)pg/mL]明显低于对照组f(522.6±112.4)pg/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LVEF[(49.44±9.82)%]明显高于对照组【(44.73±9.63)%】,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LVEDD[(42.4±6.1)mm]明显小于对照组[(46.7±5.9)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平均住院天数[(15.83±6.62)d]明显少于对照组[(20.78±7.3)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用于围生期心肌病患者,可显著改善患者心脏功能,减少住院天数。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手足口病患儿治疗前后血清白介素(IL)-10、12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变化.方法 选择2012年1~12月浙江省三门人民医院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40例(病例组),予以抗病毒、退热、营养支持及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常规治疗,连用3d.观察患者治疗前和治疗3d后血清IL-10、12和TNF-α水平的变化.另选择同期体检中心的30例正常健康儿童作对照组.比较两组IL-10、12和TNF-α水平的差异.结果 病例组患者治疗前血清IL-10、12和TNF-α水平[(48.23±12.41)μg/L、(28.22±8.27) pg/mL、(2.91±0.47) 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31.52±9.12)μg/L、(10.02±2.89) pg/mL、(1.04±0.27) pg/mL](t=2.89、3.21、3.37,P< 0.01).治疗3d后,患者血清IL-10、12和TNF-α水平[(39.15±8.62) μg/L、(17.72±3.14) pg/mL、(1.72±0.39) pg/mL]较治疗前[(48.23±12.41)μg/L、(28.22±8.27) pg/mL、(2.91±0.47) pg/mL]明显下降(t=2.39、2.89、3.02,P<0.05或P<0.01).结论 手足口病患儿存在血清IL-10、12和TNF-α水平的异常升高.IL-10、12和TNF-α水平的变化可作为手足口病患儿疗效随访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