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3 毫秒
1.
目的预测和对比单用二甲双胍血糖控制不佳的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加用利拉鲁肽或西格列汀的长期健康结果。方法患者基线特征、治疗方案、治疗效果等数据来源于LIRA-DPP-4 CHINATM研究(临床试验注册号:NCT02008682),入组对象为单用二甲双胍血糖控制不佳的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在原二甲双胍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利拉鲁肽组(n=183)加用利拉鲁肽1.8 mg,皮下注射,每日1次;西格列汀组(n=184)加用西格列汀100 mg,口服,每日1次。采用CORE糖尿病模型模拟两组患者30年的疾病进程,年贴现率设定为3%,并对研究时限、年贴现率、利拉鲁肽和西格列汀的降糖效果等关键因素进行单因素敏感性分析。结果模拟30年后,与西格列汀组相比,利拉鲁肽组患者心肌梗死死亡率和累积发病率分别降低2.61%和3.48%,其他慢性并发症累积发病率两组差值均在1%以下;患者无慢性并发症存活期延长0.34年(6.41年vs.6.75年),存活率提高2.17%(24.95%vs.27.12%),预期寿命(LE)和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分别延长0.24年(14.77年vs.15.01年)和0.19年(10.65年vs.10.84年)。单因素敏感性分析验证了结果的稳健性。结论单用二甲双胍血糖控制不佳的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加用利拉鲁肽较加用西格列汀能够延缓慢性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存活率,增加LE和QALY。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利拉鲁肽与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对于2型糖尿病的治疗效果以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运用随机分组和平均分组的方法,将10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应用二甲双胍联合格列美脲进行治疗,实验组应用二甲双胍联合利拉鲁肽进行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血糖指标.结果:实验组临床治疗有效率略微高于对照组,但P>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与对照组PBG以及FBG指标比较,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实验组BMI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P<0.05,差异显著.实验组低血糖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与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相当,但是二甲双胍联合利拉鲁肽治疗2型糖尿病(对于BMI的影响更小)有利于降低BMI,能够有效降低发生低血糖事件的概率,用药更加具有安全性.运用二甲双胍联合利拉鲁肽对2型糖尿病进行治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对老年糖尿病的治疗作用。方法10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二甲双胍组与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组,各50例。二甲双胍组患者采取二甲双胍治疗,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组采取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空腹、餐后血糖达标时间和糖化血红蛋白降低至<6%时间;治疗前后患者血糖、血脂;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组总有效率为100.00%,高于二甲双胍组的8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组患者的餐后2 h血糖、空腹血糖、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低于二甲双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组空腹、餐后血糖达标时间和糖化血红蛋白降低至<6%时间均短于二甲双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组用药期间出现腹泻症状1例(2.00%);二甲双胍组用药期间出现腹泻症状1例(2.00%),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老年糖尿病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血糖和血脂,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4.
赵敏毅  李存杰  郭红 《医药导报》2005,24(9):795-796
目的 探讨格列美脲合用二甲双胍治疗新诊断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2型糖尿病患者60例,口服格列美脲1~2 mg·d-1,二甲双胍0.75~1.50 g·d-1,疗程4个月。观察治疗前后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变化。结果血糖及HbAlc明显下降。结论 两药合用能很快控制新诊断2型糖尿患者的血糖及HbAlc,而且用量较小。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利拉鲁肽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 8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利拉鲁肽治疗组和甘精胰岛素治疗组,每组40例,甘精胰岛素治疗组应用二甲双胍+甘精胰岛素治疗,利拉鲁肽治疗组应用二甲双胍+利拉鲁肽治疗。8周后观察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和体质量变化、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8周后FBG、2 h PG、Hb A1c均有所改善,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体质量方面,甘精胰岛素治疗组患者的体质量明显高于利拉鲁肽治疗组,利拉鲁肽治疗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甘精胰岛素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拉鲁肽和甘精胰岛素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FBG、Hb A1c、2 h PG水平,但利拉鲁肽还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体质量,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效果。方法:随机将我院收治的90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行二甲双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利拉鲁肽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糖各指标、体质指数(BMI)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效果理想,可有效控制血糖水平,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在二甲双胍基础上加用利拉鲁肽与西格列汀治疗2型糖尿病( T2DM)对血糖控制的疗效。方法将2012年11月-2014年1月收治的34例 T2DM 患者随机分为西格列汀组16例和利拉鲁肽组18例,西格列汀组给予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利拉鲁肽组给予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两组均治疗16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体质量指数(BMI)、空腹血糖(FBG)及餐后2 h血糖(2 h 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变化情况。结果治疗16周后两组 BMI、FBG 及2 h PBG、HbA1c 较治疗前均降低,且利拉鲁肽组 BMI 和 FBG 较西格列汀组明显降低(P〈0.05,P〈0.01)。两组均无低血糖发生,利拉鲁肽组发生胃肠道反应3例,西格列汀组发生1例,均自行缓解。结论西格列汀或利拉鲁肽联合盐酸二甲双胍均可有效降低糖尿病患者 BMI及血糖,但利拉鲁肽能更加明显的降低FBG及 BMI。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在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中应用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146例2型糖尿病患者纳入本次研究中,依循随机对照原则利用区组随机化分组法完成分组,均分为联治组与单一施药组,单一施药组患者经给药二甲双胍,联治组则给予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治疗有效率、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餐后2 h血糖、胰岛素抵抗指数、体质量指数、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联治组患者治疗有效率97.3%(显效56例、有效15例、无效2例),单一施药组治疗有效率82.2%(显效41例、有效19例、无效13例),治疗有效率对照为联治组显著更高(P <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中采用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其无增毒现象,可推广。  相似文献   

9.
《抗感染药学》2016,(6):1345-1347
目的:评价利拉鲁肽与二甲双胍对肥胖患者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其对微炎症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5年11月间接诊疗的2-型糖尿病肥胖患者82例纳入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二甲双胍片降血糖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利拉鲁肽治疗,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体质指数(BMI)和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等指标,以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等炎症指标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及三酰甘油酯(TG)等血脂水平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BMI、FBG、HbA1c、TNF-α、IL-6、Hs-CRP、LDL-C、TG等指标均下降,而HDL-C值则升高,观察组患者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利拉鲁肽与二甲双胍治疗肥胖患者2-型糖尿病的疗效较为显著,不但能改善患者血糖血脂水平,还能改善炎症指标,其疗效优于单用二甲双胍片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80例T2DM患者随机分为利拉鲁肽组与甘精胰岛素组,各40例,分别应用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和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12周。以甘精胰岛素组为对照,观察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对患者治疗前后空腹、餐后2 h胰岛素和餐后2 h C肽、空腹血糖(FBG)和餐后2 h血糖(2 h PG)、果糖胺(FMN)及糖化血红蛋白(Hb A1c)水平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空腹胰岛素和空腹C肽均明显高于治疗前的空腹水平(P<0.05或P<0.01),且利拉鲁肽组餐后2 h C肽明显高于治疗前水平(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FBG和2 h PG、FMN和Hb A1c均明显低于治疗前水平(P<0.05或P<0.01),组间比较差异则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利拉鲁肽组治疗后的FMN降低幅度大于甘精胰岛素组。结论: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T2DM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够明显改善和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的恢复,治疗T2DM的短期临床疗效可能优于甘精胰岛素组。  相似文献   

11.
肖强  刘红艳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8,38(11):1207-1211,1235
目的:比较利拉鲁肽和西格列汀在治疗中国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中的长期临床和成本益处。方法:数据来源于一项随机对照试验(NCT02008682),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注射利拉鲁肽1.2 mg·d-1和口服西格列汀100 mg·d-1。根据已发表和验证的CORE糖尿病模型,对临床结果和直接费用进行长期预测。未来成本和临床结果的贴现率为每年0%和5%。并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与西格列汀相比,使用利拉鲁肽的预期寿命(14.12年 vs. 13.89年)和健康调整生命年[9.11 vs. 8.91(QALYs)]延长,并通过有效控制血糖,减少了肾病、心血管疾病、眼科、糖尿病足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利拉鲁肽1.2 mg比西他列汀的增量成本效益比增加了72 101元/QALY。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使用利拉鲁肽的QALY和治疗成本均高于西格列汀,并且改善的血糖控制可能是临床获益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利拉鲁肽加入二甲双胍单药治疗可以改善健康调整生命年,是治疗T2DM的一种经济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单用二甲双胍控制不佳的超重2型糖尿病(T2DM)患者,分别加用西格列汀或格列美脲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116例T2DM患者按随机数字法1∶1随机分为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组(治疗组)和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组(对照组),治疗24周。结果:24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均明显下降(P<0.05),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体质量减少(1.2±0.3)kg,对照组则增加(0.6±0.2)kg,2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低血糖发生率1.7%较对照组6.9%更低(P<0.05)。结论:单用二甲双胍控制不佳的超重T2DM患者,加用西格列汀或格列美脲均可有效控制血糖,前者在减少体质量增加方面及低血糖发生上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氟伐他汀(FV)和格列美脲(GMD)合用后其药动学特征和相互作用。方法:12名健康男性志愿者随机分成6组,按拉丁方设计先后服用FV(40 mg·d~(-1),8d),GMD(4 mg·d~(-1),7d),FV (40 mg·d~(-1),8d)+GMD(4mg·d~(-1),8d)。采用HPLC测定血药浓度,用DAS 2.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合用GMD前后,FV的药动学参数无明显改变;合用FV前后,GMD的c_(max)~(ss)、c_(min)~(ss)、c_(av)~(ss)、AUC_(0-24)~(ss)、t_(1/2)和MRT显著增加(P<0.05),CL(F)和DF显著减少(P<0.05)。结论:2药合用后GMD的肝脏代谢受到抑制,临床合用应注意监测病人体内GMD的血药浓度,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Aim of the review To systematically analyz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liraglutide for the treatment of diabetes mellitus in comparison to other mono- and combination therapies. Method PubMed (any date) and EMBASE (all years) search was conducted with liraglutide as a search term. Phase III clinical trials retrieved by the two databases and resources posted in Drug@FDA website were evaluated with regard to outcomes of efficacy and safety. Results Eight Phase III clinical studies compared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liraglutide to other monotherapies or combinations. Liraglutide as monotherapy in doses of 0.9 mg or above showed a significantly superior reduction in HbA1C compared to monotherapies with glimepiride or glyburide. When liraglutide was used as add-on therapy to glimepiride in doses of 1.2 mg or above, the reduction of HbA1C was greater than that in the combination therapy of glimepiride and rosiglitazone. However, liraglutide as add-on therapy to metformin failed to show benefit over combination of metformin and glimepiride. Triple therapy of using liraglutide in addition to metformin plus either glimepiride or rosiglitazone resulted in additional benefit in HbA1C reduction. Most common adverse events were gastrointestinal disturbance such as nausea, vomit, diarrhea, and constipation. During the eight clinical studies, six cases of pancreatitis and five cases of cancer were reported in liraglutide arm, whereas there was one case of each of pancreatitis in exenatide and glimepiride arms, respectively, and one case of cancer in metformin plus sitagliptin arm. Conclusion Liraglutide is a new therapeutic option to improve glycemic control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However, the present lack of evidence of durability of efficacy and long-term safety appear to limit its utility in the general treatment of type 2 diabetes at this time.  相似文献   

15.
西洛他唑对糖尿病大鼠主动脉VCAM-1、NF-κB及PPARs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西洛他唑对糖尿病大鼠主动脉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核因子(NF)-κB及过氧化物酶增殖体激活受体(PPAR s)的影响,探讨西洛他唑影响VCAM-1表达的上游信号通路。方法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65 mg.kg-1)制备糖尿病模型,正常对照组大鼠腹腔注射柠檬酸钠缓冲液(NC,n=8)。随机将成模的32只糖尿病大鼠分为糖尿病模型组(DM,n=12)、高剂量西洛他唑组(GX,27mg.kg-1.d-1,n=10)与低剂量西洛他唑组(DX,9 mg.kg-1.d-1,n=10)。治疗8 wk,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主动脉组织VCAM-1表达及P65亚基核转位情况;原位杂交和凝胶电泳迁移率改变分析法(EMSA)检测主动脉VCAM-1 mRNA表达及NF-κB-DNA结合活性;RT-PCR或Real-Time PCR检测PPARα、PPARγmRNA表达。结果①与正常组相比,糖尿病大鼠主动脉内皮VCAM-1及其基因表达升高(P<0.01),NF-κB P65核转位及活化增强(P<0.01),PPARγmRNA表达为正常大鼠的1.7倍,而PPARαmRNA表达下降(P<0.01)。②与糖尿病组相比,高剂量西洛他唑治疗组主动脉内皮VCAM-1及其基因表达降低(P<0.01),NF-κB P65核转位及活化被抑制(P<0.01),PPARγmRNA表达比糖尿病大鼠下降73%,而PPARαmRNA则上升(P<0.05)。结论高剂量西洛他唑抑制糖尿病大鼠主动脉内皮表达VCAM-1,这可能与其对PPARs表达、NF-κB核转位及其DNA结合活性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16.
地黄寡糖在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上的降血糖作用及机制   总被引:26,自引:5,他引:26  
目的研究地黄寡糖(ROS)在2型糖尿病(T2DM)动物模型和正常大鼠高血糖模型上对血糖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采用长期高脂肪饲料饲养加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30mg·kg-1,ip)诱导♀大鼠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采用葡萄糖(2·5g·kg-1,ip)和肾上腺素(300μg·kg-1,ip)诱导正常♂大鼠高血糖模型。动物分为正常对照组、2型糖尿病模型组或高血糖模型组、ROS给药组及阳性对照二甲双胍组,以上各组均为灌胃给药。结果与2型糖尿病模型组比较,ROS高、低剂量组均可降低糖尿病大鼠的血糖值,以高剂量组最为明显;ROS对血浆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含量有降低趋势,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有升高趋势;ROS可使肝脏葡萄糖-6-磷酸酶(G-6-Pase)活性降低,使肝糖原和胰岛素含量呈增加趋势;对正常大鼠肾上腺素性高血糖模型,ROS给药6d后,血糖峰值比高血糖模型组低。结论ROS灌胃给药对2型糖尿病大鼠的血糖有降低作用,其机制与降低肝葡萄糖-6-磷酸酶的活性有关,也可能与增加大鼠肝糖原合成和促进胰岛素分泌有关。ROS亦有降低大鼠肾上腺素性高血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40 mg·d~(-1)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介入术后强化降脂治疗的不良反应和调脂疗效。方法:120例ACS病人,在进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后,随机分为A组(阿托伐他汀10 mg·d~(-1))和B组(阿托伐他汀40 mg·d~(-1))各60例。观察2组病人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分别在用药前,用药后1、4、12、24 wk检测肝、肾功能,心肌酶,血脂水平,比较2组情况。结果:2组病人用药后1~4 wk为丙氨酸转氨酶(ALT)出现异常的高峰期,1 wk时B组ALT异常48%,A组ALT异常25%,2组有显著差异(P<0.05),ALT升高多数<3倍正常值,不需停药,观察后恢复正常;而A组有7%、B组有5%的病人ALT>3倍,需停药,2组比较无显著差异。很少胃肠反应、精神症状,B组有1例肾功能异常,无肌病。给药后12、24 wk后2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LDL)下降幅度均有显著差异(P<0.05), 2组服药后4、12、24 wk的LDL≤1.8 mmol·L~(-1)百分数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使用40 mg·d~(-1)阿托伐他汀除早期ALT轻度升高增加外,其他不良反应无明显增加;降低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效果与剂量相关。  相似文献   

18.
格列美脲(98例)与格列本脲(87例)治疗2型糖尿病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比较格列美脲与格列本脲治疗 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2型糖尿病病人 185例 ,随机分为 2组。格列美脲组 98例 ,男性 5 2例 ,女性4 6例 ,年龄 (5 2±s 8)a ,予格列美脲 ,po ,剂量范围1~ 8mg·d- 1;格列本脲组 87例 ,男性 4 6例 ,女性4 1例 ,年龄 (5 2± 9)a ,予格列本脲 ,po ,剂量范围2 .5~ 15mg·d- 1;疗程均为 10wk。观察 2组血糖、胰岛素、C肽等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 :2组均具有良好的降空腹血糖、餐后 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作用 ,对空腹胰岛素、C肽水平影响 2组无差异。治疗 10wk末 2组餐后 2h胰岛素和C肽水平均升高 ,升高程度格列美脲组低于格列本脲组 (P <0 .0 1) ,低血糖反应发生率格列美脲组 (15 % )低于格列本脲组 (31% ) ,且不增加病人体重。结论 :格列美脲和格列本脲治疗 2型糖尿病疗效均良好 ,格列美脲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9.
阿卡波糖对2型糖尿病病人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阿卡波糖对 2型糖尿病病人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 :16 0例 2型糖尿病病人随机分为 2组 ,治疗组 80例口服阿卡波糖治疗 ,前 2wk ,5 0mg ,po ,tid ,2wk后 ,10 0mg ,po ,tid ;安慰剂组 80例口服安慰剂 ,方法同治疗组 ,疗程为 2 4wk。同时观察空腹及餐后 2h血糖、血清胰岛素水平、体重指数、糖化血红蛋白、空腹时的红细胞胰岛素受体和红细胞膜流动性治疗前后变化。结果 :(1)wk 4时 ,阿卡波糖明显降低病人的空腹血糖、餐后 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 ,下降值分别为 :(2 .9±s 0 .8)mmol·L- 1,(4.0± 1.8)mmol·L- 1,(1.2± 2 .1) % ,P<0 .0 1;(2 ) 2 4wk后 ,阿卡波糖降低病人的体重、空腹血清胰岛素、餐后 2h血清胰岛素 ,下降值分别为 :(6± 4 )kg·m- 2 ,(10± 6 )MIU·L- 1,(14± 10 )MIU·L- 1,增加红细胞胰岛素受体 ,升高值为 :(80± 71)sites·RBC- 1,降低膜流动性 ,下降值为 :(1.5± 1.3) ,P <0 .0 1。结论 :阿卡波糖能改善 2型糖尿病病人的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