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结肠癌前哨淋巴结(sentinellymph node,SLN)术中定位的可行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56例结肠癌患者(男35例,女21例,年龄34~86岁)应用术中染料定位的方法对其SLN进行了定位,绿染的第1个淋巴结为SLN,术后从根治性切除的标本中寻找SLN及区域淋巴结.常规HE染色检查找到的所有淋巴结;对常规检查为阴性的SLN进行抗CEA免疫组化染色(SP法),寻找阳性染色的淋巴结.结果共检出SLN 130枚,占全部区域淋巴结的13%(130/999).每例患者的SLN为1~4枚,平均2.5枚.HE染色共发现有SLN转移者15例,24枚,患者SLN转移率为27%(15/56);SLN阳性率为18%(24/130).除SLN外的869枚淋巴结的转移率为6%(52/869).肿瘤细胞在SLN的转移率明显高于在区域淋巴结内的转移率(P<0.01).免疫组化法检测SLN微转移的发生率为75.5%(80/106),明显高于常规HE染色检出的转移率(P<0.05).结论通过对结肠癌SLN进行术中定位,术后深入细致的病理学检测,可以在不增加病理科医生工作量的情况下明显提高对结肠癌淋巴结转移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结肠癌前哨淋巴结 ( sentinel lymph node, SLN)活检技术的可行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26例结肠癌患者应用术中染料定位的方法对其S LN进行了定位,术后从根治性切除的标本中检出SLN及区域淋巴结.对所有淋巴结行常规HE染色,HE染色为阴性的淋巴结进行免疫组化检测,寻找阳性染色的淋巴结.结果:共检出 SLN 65枚,占全部区域淋巴结的14%.HE染色共发现有SLN转移者9例,17枚,患者SLN转移率为35%;SLN阳性率为26% .除SLN外的403枚淋巴结的转移率为 6% .肿瘤细胞在SLN的转移率明显高于在区域淋巴结内的转移率(P<0.01).免疫组化法检测SLN转移的发生率为54%. 结论:SLN活检能够预测结肠癌区域淋巴结转移状况,对SLN行深入细致的病理学检测,可以指导术后病理分期和制定综合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技术在早期胃癌中的应用及前哨淋巴结(SLN)微转移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34例早期胃癌术中亚甲蓝定位活检前哨淋巴结,术后行常规HE病理和角蛋白单克隆抗体AE1/AE3免疫组化(ELIVISION二步法)检查。结果:34例中33例检出SLN,检出率为97.1%。由SLN状态预测胃周淋巴结转移情况的准确率为93.9%(31/33),敏感性为88.9%(16/18),特异性为100.0%(16/16),假阴性率为11.1%(2/18)。免疫组化法与常规HE法对SLN转移的检出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免疫组化法共检出12枚/8例SLN存在微转移现象。结论:SLN能较准确反映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状况,免疫组化法较常规HE病理检查更为敏感,AE1/AE3免疫组化法能提高SLN微转移的检测,对确定临床分期、诊疗及判断预后有积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连续切片联合免疫组化染色在临床Ⅰ、Ⅱ期乳腺癌前哨淋巴结(SLN)隐性转移检测中的应用.方法 对43例临床Ⅰ、Ⅱ期乳腺癌患者行SLN亚甲蓝示踪法活检,行SLN活检和腋窝淋巴结清扫,对常规HE染色病理诊断阴性的SLN以100μm间距行连续切片后HE(SS HE)及CK19、SBEM、EpCAM免疫标记染色(SS HE+IHC),确定检测隐性转移的最佳间距及最佳免疫标记.结果 检出SLN者39例(72枚),每例患者1~4枚,平均1.8枚;检出非SLN 694枚,每例患者10~19枚,平均17.8枚.最大剖面HE染色阳性12例(27.9%),其中2例为微转移,CK19、SBEM、EpCAM阳性17例(39.5%);最大剖面HE阴性者通过SS HE检出隐性转移5例,其中微转移3例.SLN阴性的55枚淋巴结SS HE检出隐性转移5枚(9.0%),间距为100、200、300、400、500μm时SS HE+IHC隐性淋巴结转移的检出率分别为9.0%、7.3%、7.3%、3.6%、3.6%,间距200、300μm与400、500μm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连续切片结合免疫组化染色可以提高0.2~2mm的微转移检测率,从而提高临床分期准确率,对后期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索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技术在早期大肠癌中的应用及前哨淋巴结(SLN)微转移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染料法对34例大肠癌患者,在根治术中于肿瘤周围或基底部浆膜下注射亚甲蓝溶液2mL左右,识别和定位蓝染的淋巴结(即前哨淋巴结),术后行常规HE病理和鼠抗人细胞角蛋白单克隆抗体AE1/AE3免疫组化染色法(ELIVISION二步法)检查. 结果 34例大肠癌患者中33例检出SLN,检出率为97.1%.由SLN状态预测其周淋巴结转移情况的准确率为93.9%(31/33),敏感性为88.9%(16/18),特异性为100.0%(16/16),假阴性率为11.1%(2/18).免疫组化与常规HE对SLN转移的检出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免疫组化法共检出12枚18例SLN存在微转移现象.结论 SLN能够较准确反映早期大肠癌的淋巴转移状况,免疫组化法较常规HE病理检查更为敏感,AE1/AE3免疫组化发能提高SLN微转移的检测,对确定临床分期诊疗及判断预后有积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乳腺癌前哨淋巴结的定位活检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应用HE染色和不同角蛋白免疫组化染色检测乳腺癌前哨淋巴结 (sentinellymphnode ,SLN)转移进行评价。方法  71例女性乳腺癌患者 ,腋窝均未扪及肿大腋淋巴结 ,分别采用染料、核素及联合应用染料与核素的方法进行淋巴示踪 ,其中 6 0例找到SLN ,切除SLN后行腋淋巴结切除术。对SLN和其它腋淋巴结的病理组织学特点进行分析比较 ,并对SLN分别以抗CKAE1/AE3 、抗CK7、抗CK2 0 用Envision法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在腋淋巴结阳性病人中SLN的转移率为 72 % ( 2 6 / 36 ) ,非SLN的转移率为 16 % ( 39/ 2 4 8) (P <0 .0 0 1)。对SLN进行角蛋白免疫组化染色 ,可使 5 .0 %的病人的病理分期提高。应用抗CK7、抗CK2 0 、抗CKAE1/AE3 染色的灵敏度分别为 10 0 %、3.9%、10 0 % ,特异度分别为 10 0 %、10 0 %、10 0 % ,阳性预测值分别为10 0 %、10 0 %、10 0 % ,阴性预测值分别为 10 0 %、74 .5 %、10 0 %。结论 抗CK7和抗CKAE1/AE3 用于检测乳腺癌前哨淋巴结肿瘤转移是敏感的指标 ,而抗CK2 0 对乳腺癌上皮细胞的敏感度差 ,不宜用于乳腺癌微转移的检测。对SLN应用免疫组化染色 ,可提高病理分期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前哨淋巴结活检技术在早期胃癌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68例早期胃癌术中亚甲蓝定位活检前哨淋巴结,术后行常规HE病理检查及AE1或AE3免疫组化检查.结果 68例中66例检出SLN,检出率为97.1%.由SLN状态预测胃周淋巴结转移情况的准确率为93.9%(62/66),敏感性为88.9%(32/36),特异性为100.0%(32/32),假阴性率为11.1%(4/36).免疫组化法与常规HE法对SLN转移的检出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免疫组化法共检出24枚或16例SLN存在微转移现象.结论 SLN能较准确反映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状况,AE1或AE3免疫组化法较常规HE病理检查更为敏感,对确定临床分期、诊疗及判断预后有积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非小细胞肺癌(NSCLC)根治术中前哨淋巴结(SLN)检测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4例可切除的NSCLC患者,手术切除SLN,并行系统的肺门、纵隔淋巴结清扫术。所有切除的淋巴结送常规HE染色检查,联合免疫组化角蛋白染色方法检测是否有微转移。结果24例NSCLC患者的SLN检出率为100%,共找到SLN50个,非前哨淋巴结(NSLN)143个,HE检测发现50个SLN中有31个癌转移,143个NSLN中有27个癌转移。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和根治性纵隔淋巴清扫术切除阳性淋巴结的可能性分别为62%和30.1%。CK19作为单抗进行免疫组化检测,发现常规HE染色SLN阴性病人的4枚前哨淋巴结2枚有转移,从而使SLNB预测区域淋巴结状态的敏感性从95.45%提高到100%;准确率从95.83%提高到100%;假阴性率从4.55%降为0%。结论SLN可以用于预测NSCLC肺门纵隔淋巴结是否转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检测乳腺癌前哨淋巴结(SLN)微转移的有效手段。方法以^99mTc标记的硫胶体作为前哨淋巴结示踪剂,使用7探测仪进行前哨淋巴结定位,对41例临床腋淋巴结阴性的乳腺癌患者实施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收集常规病理检查无转移的SLN行多层次连续切片,分别行HE染色和细胞角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39例乳腺癌检出SLN,SLN检出成功率为95.1%(39/41例)。在常规病理学检查SLN无转移的20例中,连续切片H—E染色发现4例SLN微转移,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发现7例SLN微小转移癌。连续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SLN微转移的检出率高于常规病理学检查(P〈0.05)。结论连续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是检测乳腺癌前哨淋巴结微转移的有效方法,可提高SLNB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体外法前哨淋巴结活检在结直肠癌分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大鹏  张勇  任宏  陈武科 《医学争鸣》2007,28(7):670-672
目的:探讨体外法结直肠癌前哨淋巴结(SLN)定位活检的可行性及其对肿瘤分期的影响.方法:结直肠癌患者26 (男14,女12)例,年龄37~83岁,应用10 g/L异硫蓝(IB)染料于肿瘤离体5 min内用体外定位的方法对其SLN进行定位,蓝染的第1~4个淋巴结为SLN.常规HE染色蓝染的SLN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对常规检查为阴性的SLN进行抗细胞角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阳性染色的淋巴结.结果:体外SLN定位法共检测出SLN者23例(88.5%,23/26); 其中11例患者SLN微转移灶常规HE染色及抗细胞角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均为阴性,其根治性切除的标本中非SLN的区域淋巴结亦均为阴性(假阴性率为0);常规HE染色在8例患者SLN中检测出微转移灶(30.7%),另4例患者为HE染色阴性而抗细胞角蛋白免疫组化染色证实存在微转移灶(15.3%).结论:体外结直肠癌SLN定位活检术准确性高,同时联合应用抗细胞角蛋白免疫组化染色可以提高肿瘤分期,为应用辅助化疗改善患者预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术中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活检技术在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中的可行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术中染料定位技术检测行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患者(n=68)的SLN,术后检出所有淋巴结行常规HE染色;HE染色为阴性者行免疫组化检测?结果:68例患者中检出SLN 65例(96%);肿瘤细胞在SLN的转移率(26%)高于在区域淋巴结内(6%)的转移率(P < 0.05),SLN预测区域淋巴结的敏感度为100%?准确率为96%,无假阴性及假阳性;SLN微转移率为38%,微转移检测后有19%的病例从Dukes A?B期提高为Dukes C期?结论:术中SLN活检在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中安全可行,能够预测结肠癌区域淋巴结转移状况,并可指导术后病理分期和制定综合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2.
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及其微转移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美蓝法示踪和定位行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的可行性及其临床意义,并探索常规病理检查(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IHC染色)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对判断前哨淋巴结(SLN)微转移灶的价值。【方法】66例乳腺癌患者,用美蓝示踪行SLNB,对SLN及腋窝淋巴结(ALN)进行HE染色;随机选取40例SLN进一步行细胞角蛋白19(CK19)的IHC染色及RT-PCR检测;比较3种方法对SLN微转移灶检出的敏感性、准确率及假阴性率的差异。【结果】66例中,美蓝示踪成功检出63例,检出率达95.5%。IHC与RT-PCR比较无差异,而与HE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美蓝法SLNB也有很高的检出率,由于常规病理检查对微转移的诊断率低,结合IHC及RT-PCR检测能则有效判断乳腺癌腋淋巴结转移状态,提高SLN中微转移的检出率,降低假阴性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宫颈癌患者复发和预后的重要因素,找到一种可检测出盆腔淋巴结微小转移病灶的方法。方法:将我院2007年5月-2008年9月经体检及影像学检查均未发现有淋巴结转移的宫颈癌患者8例,术中行美兰染色定位前哨淋巴结,将蓝染的淋巴结进行HE染色和SP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在8例中共检出SLN34枚,单一HE染色无淋巴结转移,而免疫组化抗角蛋白阳性1例(2.94%),l枚淋巴结出现微转移。结论:抗角蛋白免疫组化染色法较单一HE染色法更能准确检测出宫颈癌盆腔淋巴结微转移病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患者淋巴结标本中细胞角蛋白19(CK19)的表达情况,寻找发现OSCC淋巴结转移及微转移的有效分子生物学手段。方法应用荧光定量RT- PCR检测8例OSCC患者的119枚淋巴结标本中CK19 mRNA表达水平,并与HE染色及免疫组化进行比较。结果 HE染色及免疫组化同时检测到CK19阳性淋巴结24枚,荧光定量RT- PCR检测到CK19阳性者48枚,HE染色及免疫组化结果CK19阴性而定量RT- PCR阳性的微转移淋巴结主要分布于颈Ⅱ区。淋巴结总体微转移率为20.17%。荧光定量 RT- PCR检测的CK19阳性淋巴结与 HE染色及免疫组化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χ2=22.04,P<0.01)。结论对于OSCC淋巴结转移与微转移的检测,荧光定量RT- PCR对CK19 mRNA的检测较HE染色和免疫组化敏感,分子病理检测方法的应用可以有助于肿瘤的分期判断、预后评估及治疗方案的抉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前哨淋巴结(SLN)识别对早期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预测及对淋巴结微转移诊断的指导意义。方法:选择行手术治疗的早期宫颈癌病例(IA-IIA,部分IIB)85例,其中51例采用蓝色染料示踪法进行SLN的识别,另外34例采用放射性核素和蓝色染料联合法识别和定位SLN,将SLN行抗角蛋白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联合法SLN检出率100%,灵敏性100%(6/6),假阴性率为零(0/6);检出SLN104枚,单一HE染色无转移,而免疫组化抗角蛋白阳性,检出微转移1例(2.94%)。染料法SLN检出率为90.2%(46/51),灵敏性64.3%(9/14),假阴性率为35.7%(5/14)。结论:SLN对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具有预测性。联合法有较高的灵敏性。通过抗角蛋白免疫组化染色提高了转移淋巴结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美蓝法示踪和定位行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的可行性及其临床意义,并探索常规病理检查(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IHC染色)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对判断前哨淋巴结(SLN)微转移灶的价值。【方法】66例乳腺癌患者,用美蓝示踪行SLNB,对SLN及腋窝淋巴结(ALN)进行HE染色;随机选取40例SLN进一步行细胞角蛋白19(CK19)的IHC染色及RT-PCR检测;比较3种方法对SLN微转移灶检出的敏感性、准确率及假阴性率的差异。【结果】66例中,美蓝示踪成功检出63例,检出率达95.5%。IHC与RT-PCR比较无差异,而与HE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美蓝法SLNB也有很高的检出率,由于常规病理检查对微转移的诊断率低,结合IHC及RT-PCR检测能则有效判断乳腺癌腋淋巴结转移状态,提高SLN中微转移的检出率,降低假阴性率。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探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K(AE1/AE3)在乳腺癌患者前哨淋巴结中的表达情况对乳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分析的应用价值。 方法收集乳腺癌患者前哨淋巴结组织1 585枚,前哨淋巴结冰冻剩余组织经过规范化脱水、透明、石蜡包埋组织块、连续切片,做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 HE) 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CK(AE1/AE3)标记。 结果1 585枚前哨淋巴结冰冻剩余组织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K(AE1/AE3)标记显示,有95枚发生淋巴结宏转移,36枚发生淋巴结微转移,有54枚发生孤立性肿瘤细胞(isolated tumour cell,ITC)转移;根据HE染色结果显示,冰冻报告为淋巴结可疑转移5例,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K(AE1/AE3)标记显示3例未发生转移。 结论在乳腺癌患者前哨淋巴结中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K(AE1/AE3)标记,降低HE染色的假阳性率,有助于孤立性肿瘤细胞的检出,提高诊断淋巴结转移的准确率,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SLN)微转移与非前哨淋巴结(nSLN)转移的关系,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86例乳腺癌患者采用美蓝染料法定位活检前哨淋巴结,并用HE和CK19免疫组化法检测微转移灶.结果 本组SLN阳性检出率约80%,假阴性率7.4%(2/27);灵敏度89%(24/27);准确率96%(66/69).CK19免疫组化法检测出微转移前哨淋巴结9例,共12枚.检出率为20%(9/45).SLN微转移与nSLN的转移无明显相关(P=0.127,P>0.05),而发生微转移的前哨淋巴结的数量和微转移灶的大小与nSLN的转移有关.结论 染料法定位SLN、CK19免疫组化法检测微转移灶简便可行,微转移的SLN数目≥2和微转移灶直径>1mm可能对nSLN的转移具有明显的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证实常规病理检查(HE染色)结果全部阴性的胃癌淋巴结(pN0)存在微转移(MM),探讨pN0胃癌淋巴结微转移与胃癌临床病理学的关系。方法:选取行胃癌根治术,常规病理检查(HE染色)证实淋巴结转移全部阴性的胃癌(腺癌)病例40例,收集其淋巴结蜡块146个,淋巴结共298枚。分别用鼠单抗CK7和鼠单抗CK19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确定其有无微转移。结果:两组有10例(25%)共计26枚淋巴结(8.72%)发现微转移。其中CK7组6例,阳性率15%,CK19组4例,阳性率10%。胃癌微转移淋巴结的检出数量分别为:CK7组16枚(5.37%),CK19组10枚(3.35%)。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的存在与肿瘤的侵及深度有关(P〈0.05),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大小等无关(P〉0.05)。结论:常规病理学检查全部阴性的胃癌淋巴结存在微转移,CK7和CK19均是免疫组化检测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的理想指标,对指导胃癌的手术治疗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SLN)活检的可行性、准确性以及比较几种方法对SLN转移灶检出率的差异。方法对86例乳腺癌患者用亚甲蓝示踪行SLN活检,获取的SLN分别进行常规HE染色、连续病理切片、免疫组化测定CK19和MUCI粘蛋白、RT-PCR法测定CK19和MUCI粘蛋白,比较4种方法对SLN转移灶的检出率。结果86例乳腺癌患者中,80例检出SLN,检出率93.0%,共切除151枚SLN。SLN常规HE染色法预测腋窝淋巴结转移状态敏感性94.74%(36/38),准确率97.50%(78/80),假阴性率5.26%(2/38)。常规HE染色诊断检出率46.36%;连续切片诊断检出率54.30%;免疫组化检测检出率56.29%;RT-PCR法CK19、MUCI粘蛋白联合检测检出率73.50%。结论SLN活检可有效判断乳腺癌腋淋巴结转移状态,RT-PCR法检测乳腺癌SLN转移最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