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全麻患者麻醉恢复期躁动(EA)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我院全麻手术患者1 024例,按照躁动情况将其分为躁动组及未发生躁动组.观察记录患者ASA分级情况、术前用药情况、吸入麻醉药品应用情况、吸入麻醉药时间、麻醉时间、补液程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苏醒时间及术后贫血情况.结果 本组患者中有40例患者发生EA,占3.91%.躁动组ASA分级构成比、地西泮应用率、未应用咪达唑仑率、补液程度、术后贫血情况与未发生躁动组相比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术前应用地西泮、麻醉诱导未采取咪达唑仑、ASA分级高及术中补液高是全麻患者诱发EA的高危因素,临床治疗中应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2.
全身麻醉是临床常用的麻醉方式之一,此种麻醉方式能让患者在一定时间内意识和感觉完全消失,在接受手术治疗时毫无痛苦,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也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但在术后苏醒期易出现躁动的现象。在一些特定的刺激下对患者产生一系列的影响,使中枢神经系统出现过度兴奋的表现,影响患者的处理能力以及对感觉的反应从而诱发躁动。术后躁动对患者恢复以及生活质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诱发术后躁动的因素目前还不确定。为预防、缓解术后躁动的发生,对以及预防措施进行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3.
吸入全麻术后苏醒期患者常出现躁动 ,由于危害大 [1 ] 、处理较棘手 ,一直是有待临床麻醉医师解决的问题。为了有效地避免躁动 ,使吸入全麻平稳而迅速地苏醒 ,根据普鲁泊福 (异丙酚 )起效快、镇静作用强、半衰期短和苏醒完全的特点 [2 ] ,我们应用普鲁泊福抑制吸入全麻术后苏醒躁动 ,同时观察普鲁泊福对全麻苏醒恢复时间的影响。1 资料和方法1.1 研究对象 选择吸入全麻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12 0例 ,男性 6 6例 ,女性 5 4例 ,年龄 2 3~ 5 7岁 ,体质量 49~78kg。ASA ~ 级 ,术前检查未发现心、脑、肝、肾疾患。1.2 麻醉方法 以…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全麻患者术后躁动的原因和应对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0月3月笔者所在医院采用全麻后手术的77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术后躁动的发生率和发生躁动的原因,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结果 术后躁动的发生率为27.51%,其中麻醉深度不当、术后镇痛不良、不良因素刺激、术后制动不全以及患者心理应激等是导致麻醉术后躁动的主要原因.结论 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加强术中和术后监护,为患者提供良好的术后镇痛和心理护理可有效降低术后躁动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全麻术后躁动原因分析与处理方法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瑞云  宣庆  陈海明 《广西医学》2010,32(7):825-827
目的分析全麻患者术后躁动的原因,探讨科学的防治方法。方法 450例全麻苏醒期患者进入PACU后,观察拔管前后各种不良刺激、不同性别、麻醉方法、手术类型、使用催醒药、术后镇痛剂应用等因素对术后躁动的关系。结果手术后苏醒期发生躁动120例,发生率为26.6%。腹部手术、静脉-吸入复合麻醉、成年患者、男性患者、术后未采用镇痛措施、保留尿管的男性患者等易发生躁动(P〈0.01)。引起躁动的诱因为气管导管刺激、疼痛、导尿管刺激、短时性缺氧等。结论导致术后躁动的因素较多,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维持适宜的麻醉深度,术后适当镇痛,把握合适的拔管时机及避免各种不良刺激等,可明显减少术后躁动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患者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全身麻醉患者240例,使用镇静躁动分级法对患者术后30 min的苏醒状况进行评分,保留4分及以上的患者(200例),对其相关病史资料作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苏醒期躁动的危险因素。结果经单因素分析:不同术前用药、是否给予咪达唑仑、气道管理方式、麻醉维持药物、有创操作与麻醉诱导次序、术时长短及术毕是否使用麻醉气体吸附器与躁动的发生显著相关(P值分别为:0.022、0.034、0.004、0.000、0.008、0.015、0.028)。经多因素分析:诱导使用咪达唑仑、术毕给予新斯的明、麻醉前留置胃管、麻醉前留置导尿管、全凭吸入麻醉等与躁动发生显著相关(P值分别为:0.026、0.007、0.004、0.042、0.0001,OR值分别为:2.603、0.317、2.264、0.334、9.173)。结论全身麻醉患者麻醉诱导前留置胃管、麻醉诱导期经静脉给予咪达唑仑、吸入七氟醚维持麻醉,术后躁动发生率显著增高,而术毕使用肌松药拮抗剂新斯的明、术前留置导尿管可以减少术后躁动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探讨肝胆疾病患者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肝胆疾病患者110余例,术后30 min内按镇静躁动分级法对其苏醒状况进行评分,排除4分以下的患者,对余下90例患者的相关病史资料分别作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麻醉苏醒期躁动的相关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气道管理方式、麻醉维持方式、手术时间及吸附器的使用与躁动的发生显著相关(P值分别为:0.014、0.011、0.042、0.019)。多因素分析发现:麻醉诱导使用咪达唑仑、麻醉后导尿、全凭吸入麻醉等与躁动发生显著相关(P值分别为:0.026、0.049、0.004,OR值分别为:5.481、10.867、11.604)。结论肝胆疾病患者麻醉诱导给予咪达唑仑、麻醉后导尿、全凭吸入麻醉维持,术后躁动发生率显著增高。  相似文献   

8.
韩晓莲  王静  王佳  崔永康 《大家健康》2013,(13):129-130
目的观察麻醉恢复室(PACU)中患者发生躁动的状况,分析诱发躁动问题的原因,总结应对此种躁动问题的护理对策。方法以全身麻醉手术治疗的2730例患者为对象,密切观察患者在术后呈现出的躁动问题状况,记录躁动次数与发生率,分析诱发患者躁动的原因,根据躁动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护理策略为患者实施护理干预,观察护理干预的效果。结果本次研究所选择的2730例患者中,共266例在术后发生躁动现象,总体发生率为9.74%,其中,婴幼儿(221例)、儿童(291例)、成年人(1923例)、老年人(295例)出现躁动现象的例次分别为10例、32例、212例、12例,各自躁动率为4.52%、11.00%、11.02%、4.07%。在躁动发生率方面,儿童、成年人比婴幼儿、老年人的发生率更高,更容易在术后出现躁动问题。患者发生躁动现象主要表现为烦躁不安、胡言乱语、痛苦呻吟、极力摆脱各类医疗管道的监护,诱发躁动原因包括疼痛、尿管不适、气管插管不适等,患者在接受镇静、耐心沟通、限制约束几项护理干预之后,躁动现象明显缓解。结论全身麻醉患者在术后容易因为疼痛、管道应用不适等问题造成躁动,阻碍到治疗工作的进展,护理人员应当尽快地找到躁动诱因,并采取相应护理措施为患者加以干预,以避免躁动问题对患者造成意外损害。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心理指导对全身麻醉后苏醒期躁动的预防作用。方法 选择50例行腹部手术的成人患者,随机分为2组:心理指导组30例,术前给予充分地解释,使患者完全清楚气管插管所引起的不适感;对照组20例,术前不给予任何解释。术中用安氟醚吸入复合麻醉,术毕充分排出吸入麻醉剂,使患者自然苏醒,清醒后拔出气管导管。记录拔管前后患者的血压、心率以及有无明显躁动。结果 心理指导组患者在拔管前后3min心率、血压无明显变化,躁动发生率为23%(7/30);对照组患者在拔管前后3min心率、血压有明显升高(P〈0.01),躁动发生率为65%(13/20)。结论 术前心理指导对预防全身麻醉术后的躁动有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异丙酚全静脉麻醉和异氟醚吸入麻醉用于神经导航经蝶窦垂体瘤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ASAⅠ~Ⅱ级且无心血管疾病的垂体瘤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成两组,静脉诱导全麻插管后,Ⅰ组采用全凭静脉全麻,泵入异丙酚维持麻醉,Ⅱ组为吸入全麻,采用异氟醚吸入维持麻醉,手术过程中监测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心电图和脉搏血氧饱和度,术毕患者呼吸恢复时间及清醒拔管时间,术后恶心、呕吐、躁动、过度镇静等不良反应。结果两组在麻醉时间、手术时间、停药至拔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在苏醒室观察2h,恶心、呕吐、躁动,吸入麻醉组明显多于静脉麻醉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异丙酚全静脉麻醉和异氟醚吸入麻醉相比效果满意,苏醒同样快,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神经外科患儿麻醉苏醒期谵妄和躁动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调查512例神经外科手术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苏醒期谵妄躁动组120例,经匹配对照组392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神经外科患儿麻醉苏醒期发生谵妄和躁动的影响因素。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口服咪达唑仑(OR=2.695,95%CI:1.183~6.139,P=0.018)、术中应用右美托咪定(OR=0.210,95%CI:0.049~0.902,P=0.036)和复合吸入麻醉(OR=2.862,95%CI:1.300~6.301,P=0.009)是神经外科患儿麻醉恢复期发生谵妄和躁动的影响因素。结论 入手术室前口服咪达唑仑、复合吸入麻醉方法是发生谵妄和躁动的独立危险因素,麻醉维持应用右美托咪定可降低谵妄和躁动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不同全麻维持方式对胃肠外科手术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1-01~2013-05间120例胃肠外科择期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的麻醉方法分为四组,A组30例患者给予全凭静脉麻醉;B组给予静吸复合麻醉,手术结束前停止吸入麻醉药物时间在25 min以内;C组给予静吸复合麻醉,手术结束前停止吸入麻醉药物时间在25 min以上;D组全凭吸入麻醉,观察四组患者苏醒期躁动情况。结果 通过四组的对比分析,四组的手术时间和麻醉维持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A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为6.7%,B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为36.7%,C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为6.7%,D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为10.0%,B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明显的高于A组和C组以及D组,且数据的比较具有明显的差异(χ2=7.23,χ2=7.23,χ2=6.26,P<0.05),统计学有意义。结论 临床中对于胃肠外科手术患者实施全凭静脉麻醉和全凭吸入麻醉以及予静吸复合麻醉,手术结束前停止吸入麻醉药物时间在25 min以上的麻醉方法均可行,能够有效的降低躁动,临床医师可以有效的依据患者的基本情况进行选取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全麻维持方式对胃肠外科手术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择期胃肠外科手术患者160例,相同麻醉方案诱导后,分为4组(每组40例),A组全凭静脉麻醉;B1和B2组静吸复合麻醉,B1组手术结束前停止吸入麻药时间≤25min,B2组手术结束前停止吸入麻药时间>25min;C组全凭吸入麻醉(术毕间断吸除机械无效腔气体)。记录手术时间、麻醉维持时间和苏醒期躁动发生率。结果:4组手术时间和麻醉维持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498和0.870,P>0.05)。4组躁动发生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824,P<0.001),其中B1组躁动发生率高于其他3组(P<0.008)。结论:全凭静脉麻醉,全凭吸入麻醉及静吸复合麻醉、停止吸入麻药到手术结束时间>25min者躁动发生率低,麻醉医师可根据患者情况选择适合的麻醉维持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七氟醚与异氟醚吸入麻醉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麻醉后苏醒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10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采用七氟醚和异氟醚吸入麻醉。结果观察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和定向力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或P〈0.01),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5.01,P〈0.05)。两组患者麻醉后MMSE评分均较麻醉前下降(P〈0.05或P〈0.01)。两组T1时MMSE评分均较麻醉前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且对照组降低幅度较观察组更明显(P〈0.05);对照组T2时MMSE评分较T0时及观察组T2时均明显降低(P〈0.05),两组T3时MMSE评分与麻醉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期间无明显药物不良反应。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采用七氟醚吸入麻醉具有苏醒更快,睁眼、拔管时间更短,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低,安全性较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两种全麻方式用于小儿腭裂整复术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念  徐莉 《四川医学》2011,32(5):669-671
目的比较七氟烷瑞芬太尼静吸复合麻醉和异丙酚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两种麻醉方式用于小儿腭裂整复术对术中麻醉维持、苏醒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60例2~6岁拟行腭裂整复术患儿随机分为两组(n=30):异丙酚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组(P-R组)和七氟烷瑞芬太尼静吸复合麻醉组(S-R组),分别以异丙酚瑞芬太尼全凭静脉或七氟烷瑞芬太尼静吸复合维持麻醉。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儿诱导前(T1)、插管时(T2)、手术即刻(T3)、手术15min(T4)、手术30min(T5)及清醒拔管(T6)血流动力学变化;记录手术时间、清醒及拔管时间,并观察术后呕吐、呛咳及躁动等不良反应。结果术中S-R组患儿血流动力学相对平稳,P-R组患儿血流动力学变化较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R组停药后患儿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和清醒时间均较P-R组时间缩短,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躁动S-R组12例(40%)P-R组3例(1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七氟烷瑞芬太尼静吸复合麻醉能安全、有效地用于小儿腭裂整复术,和异丙酚瑞芬太尼全凭静脉比较,血流动力学更平稳,但是术后躁动发生比例更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七氟烷与异氟烷用于小儿麻醉时麻醉苏醒期躁动情况.方法 50例行下腹部手术的小儿随机分为七氟烷组(n=25)与异氟烷组(n=25),用PAED评分表评估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结果七氟烷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与异氟烷没有差别.结论七氟烷用于小儿麻醉时,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与异氟烷没有差别.  相似文献   

17.
刘小平  钟廷惠 《四川医学》2011,32(6):842-844
目的比较七氟烷吸入麻醉和丙泊酚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在小儿先天性唇腭裂修复术对术中维持、术后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 40例6个月~6岁择期行唇腭裂修复术患儿随机分为两组(n=20):七氟烷吸入麻醉组(S组)和丙泊酚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组(P-R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儿诱导前(T0)、插管时(T1)、手术即刻(T2)、手术15min(T3)、手术30min(T4)及清醒拔管(T5)时血流动力学变化;记录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清醒及拔管时间,并观察术后恶心、呕吐(PONV)、苏醒期躁动(EA)、呼吸抑制及嗜睡等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儿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七氟烷吸入麻醉和丙泊酚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均适用于小儿先天性唇腭裂修复术。  相似文献   

18.
于飞  陈序 《当代医学》2014,(9):9-11
目的:比较七氟烷吸入麻醉、丙泊酚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及其静吸复合麻醉三种全麻方式用于小儿人工电子耳蜗植入术的诱导、维持和苏醒的效果,皆在寻找合理的用于人工电子耳蜗植入术的麻醉方法。方法拟行择期人工电子耳蜗植入术的ASA I级住院患儿120例,随机分为S组、F组和PR组(n=40)。S组患儿使用七氟烷吸入诱导及维持;F组采用丙泊酚、瑞芬太尼联合七氟烷静吸复合麻醉;PR组使用丙泊酚、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记录3组患儿的诱导时间、气管插管时间、拔除气管导管的时间、睁眼及意识恢复时间,苏醒后不良反应。结果(1)F组及PR组心率在T2下降明显,与S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组MAP在T3下降明显,与S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各组内,F组HR及MAP在T 2,T 4与基础值T0两两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3组在气管插管时间、拔管时间、睁眼和意识恢复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组苏醒期躁动5例(12.5%),呕吐3例(7.5%)。3组均无呼吸抑制,喉痉挛发生。结论3种全麻方式用于小儿人工电子耳蜗植入术均安全可行,复苏、拔管较快。七氟烷吸入麻醉组患儿术后躁动等相关并发症较易出现。全凭静脉及静吸复合麻醉无明显不良反应,在术后苏醒质量方面存在优势。相比之下,静吸复合麻醉能提供更稳定的术中血流动力学状态,有效控制麻醉深度,镇痛效果佳,减少用药量,能较好的满足显微手术术中和术后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全凭静脉麻醉和静吸复合麻醉老年手术患者苏醒期躁动情况,探讨降低术后躁动的麻醉方法.方法 择期手术老年患者40例,ASA Ⅰ~Ⅱ级,完全随机法分为2组,每组20例,分别给予全凭静脉麻醉(A组)和静吸复合麻醉(B组).2组患者全麻诱导成功后插入气管导管.A组麻醉维持采用静脉泵注丙泊酚4~6mg·kg-1·h-1、瑞芬太尼10 ~20 μg·kg-1·h-1和顺式阿曲库铵0.1~0.2 mg· kg-1·h-1.B组麻醉维持采用吸入1% ~3%七氟醚并复合静脉泵注丙泊酚2~4 mg·kg-1·h-1、瑞芬太尼6~10μg· kg-1·h-1和顺式阿曲库铵0.1~0.2 mg· kg-1·h-1.保持2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平稳,并用肌松监测仪监测使2组患者达到相同的肌松程度,2组患者手术结束前5 min给予芬太尼2μg/kg,同时静脉接镇痛泵进行术后镇痛,所有患者未使用催醒药.记录2组患者拔管时间和躁动评分.结果 A组拔管时间、躁动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凭静脉麻醉可以降低老年手术患者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程鹏   《中国医学工程》2012,(8):24-25,29
目的探讨不同的麻醉方式用于小儿疝气手术效果。方法选择ASAⅠ-Ⅱ级、年龄10月-8岁、择期行疝气手术40例,随机分为2组,七氟烷吸入麻醉组(S组)和骶管阻滞组(C组)。入室后静脉给予0.1mg/kg咪唑安定、1mg/kg盐酸氯胺酮,S组给予面罩吸入七氟烷,根据血压、心率调节吸入麻醉药浓度;C组在左侧卧位下行单次骶管阻滞,穿刺成功后一次性骶管注入0.2%罗哌卡因1mL/kg。围麻醉期间连续观察SBP、DBP、HR、SpO2,记录手术结束后、清醒的时间及苏醒质量,记录患儿苏醒期并发症的发生数。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体重、性别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麻醉时间和清醒时间有明显差别(P〈0.05),两组在麻醉前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差别,在手术开始时S组心率明显高于C组(P〈0.05),在苏醒时及清醒时S组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均明显高于C组(P〈0.05),两组患者术中SpO2无明显变化,S组在苏醒期有30%患者出现屏气,SpO2〈90%,经面罩吸氧后能维持SpO2≥98%,50%患者出现恶心、呕吐,80%发生苏醒期躁动;而C组仅有5%患者出现屏气(P〈0.05),10%患者出现恶心(P〈0.01)、呕吐,25%发生苏醒期躁动(P〈0.01)。其余不良反应如喉痉挛、低氧血症、呼吸抑制等两组均未发生。结论小儿骶管阻滞用于疝气手术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平稳,术后躁动发生率低于七氟烷吸入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