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细胞色素P450酶2C19基因(CYP2C19)681G/A多态性对氯吡格雷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HD)的影响。方法选取佛山市南海区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CADH患者274例,其中130例口服氯吡格雷,选取佛山市111例调查的自然人群为对照组,口服氯吡格雷患者中52例进行了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比较氯吡格雷治疗后患者各基因型与实验室氯吡格雷抵抗之间的关系,并分别比较不同基因型组间血小板聚集率、实验室氯吡格雷抵抗和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再发生情况。结果氯吡格雷治疗后CYP2C19681AA型平均血小板聚集率降低幅度最小,GA型次之,GG型最高;PCI患者CYP2C19681A等位基因携带者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再发率高、平均血小板聚集率降低幅度小、实验室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高。结论 CYP2C19681G/A突变是CAHD患者口服氯吡格雷治疗疗效及预后欠佳的主要影响因素,它减弱了氯吡格雷对血小板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药物代谢酶系统中CYP2C19基因多态性及患者主要临床资料与服用氯吡格雷前后血小板聚集率变化(氯吡格雷药物抵抗)的相关性。方法入选拟行冠脉造影检查或支架植入治疗患者35例,根据围手术期应用氯吡格雷前后血小板聚集率变化,将患者分为氯吡格雷抵抗组和非抵抗组。检测CYP2C19基因型,并记录患者年龄、性别、烟酒史、高血压、糖尿病等主要临床资料,分析基因水平及临床水平各因素对血小板聚集及氯吡格雷药物抵抗的影响。结果检测出氯吡格雷抵抗的患者15例,CYP2C19慢代谢基因型患者4例,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YP2C19基因型是氯吡格雷抵抗的危险因素(OR=1.236,95%CI:0.273~5.599,P=0.049)。结论 CYP2C19基因型在基因水平与氯吡格雷抵抗相关,临床水平资料未见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余芬  何静 《安徽医药》2017,21(11):2066-2068
目的 探讨氯吡格雷在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及细胞色素P4502C19(CYP2C19)基因多态性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收治的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44例,依据氯吡格雷抵抗情况将这些患者分为抵抗组(n=45)和非抵抗组(n=99)两组,测定两组患者的血小板聚集功能并检测其基因型,然后对2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的等位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两组患者的2个SNPs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CYP2C19(636G>A,rs4986893)(681G>A,rs4244285)等位基因及基因频率均和Hardy-Weinberg相符(P>0.05);抵抗组患者的CYP2C19?2(rs4244285)GG型分布率显著低于非抵抗组(P<0.05),GA+AA型分布率显著高于非抵抗组(P<0.05),且GA+AA型分布率显著高于GG型(P<0.05),但两组患者的CYP2C19?3(rs4986893)GG型、AG+AA型分布率之间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氯吡格雷抵抗和CYP2C19?2(rs4244285)GA+AA型关系密切,检测该基因型能够为氯吡格雷的临床科学应用提供有效指导,值得临床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4.
《中国药房》2017,(11):1448-1452
目的:探讨对氯吡格雷不同反应的冠状动脉疾病(CAD)患者基因型的差异。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5年11月于我院心内科就诊的CAD患者159例,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至少1年。采用光比浊法测定各患者治疗前后经腺苷二磷酸(ADP)、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百分率,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检测其细胞色素P450(CYP)2C19、CYP3A5、野生型亮氨酸33等位基因(PLA1)/脯氨酸33等位基因(PLA2)的多态性。结果:共检出CYP2C19基因型3种(*2/*2、*2/*1、*1/*1)、CYP3A5基因型3种(*3/*3、*3/*1、*1/*1)、PLA1/PLA2基因型3种(A1/A2、A2/A2、A1/A1),各基因型频率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0.05)。159例患者中,有81例为氯吡格雷"半反应",占50.9%;有78例为氯吡格雷"反应",占49.1%。氯吡格雷"半反应"患者CYP2C19基因缺失(*2/*2或*2/*1基因型)和*2等位基因的频率均显著高于氯吡格雷"反应"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氯吡格雷"半反应"患者PLA1/PLA2基因缺失(A2/A2或A1/A2基因型)和A2等位基因的频率均显著高于氯吡格雷"反应"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氯吡格雷"半反应"患者CYP3A5基因缺失(*3/*3或*3/*1基因型)和*3等位基因的频率虽略高于氯吡格雷"反应"患者,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基因型患者经ADP、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百分率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但CYP2C19基因缺失型、CYP3A5基因缺失型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百分率均显著高于其基因表达型(*1/*1基因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LA1/PLA2基因缺失型与其基因表达型(A1/A1基因型)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百分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半反应"在CAD患者中的发生率较高。CYP2C19、PLA1/PLA2基因多态性可能与氯吡格雷"半反应"有关,而CYP3A5基因多态性可能与之无关。CYP2C19、CYP3A5基因缺失可能会降低氯吡格雷对CAD患者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细胞色素P450(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ADP抑制率的关系。方法:选取176例诊断为急性冠脉综合症并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的患者,采取血标本并提取外周血基因组DNA,将提取后的总DNA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经纯化后进行双向测序和基因芯片杂交法确定基因型,根据不同的基因型对患者进行分组;测定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抑制率;所有数据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各基因型所占比例:CYP2C19*1/*1为42.05%,CYP2C19*1/*2为32.95%,CYP2C19*1/*3为9.09%,CYP2C19*2/*2为9.66%,CYP2C19*2/*3为6.25%,CYP2C19*3/*3为0%。A组为野生型纯合子组、B组携带有野生型基因与突变基因杂合子和C组突变基因纯合子或杂合子;三组之间ADP抑制率无显著差异。结论:CYP2C19在中国人群中的突变频率较大,然而仅通过基因分型无法预测氯吡格雷的用药剂量,还需要多学科综合研究、多因素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患者的氯吡格雷相关基因多态性[细胞色素P4502C19(CYP2C19)、ATP结合盒亚家族B成员1(ABCB1)和对氧磷酶1(PON1)]的临床特点。方法 318例行PCI术后的患者,常规应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抗栓治疗,采用荧光染色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其CYP2C19*2、CYP2C19*3、CYP2C19*17、ABCB1和PON1共5个基因位点。术后1个月用血栓弹力图筛选出氯吡格雷抵抗组和氯吡格雷正常组,比较CYP2C19相关基因发生的情况。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记录患者的出血情况,并比较CYP2C19相关基因发生的情况。结果 318例PCI术后患者的氯吡格雷相关基因分型:CYP2C19*2基因的AA突变型10.06%, AG杂合型30.81%;CYP2C19*3基因无突变型, AG杂合型30.81%;CYP2C19*17基因无突变型, CT杂合型6.29%;ABCB1基因突变型约占9.74%, CT杂合型52.52%;PON1基因AA突变型10.06%, AG杂合型占65.41%。氯吡格雷抵抗组携带2个功能缺失(LOF)等位基因的发生率大于氯...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皖南地区CYP2C19基因型分布及其多态性对PCI术后患者氯吡格雷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7月至2017年10月行冠脉造影检查和PCI术治疗的患者100例,采用荧光染色原位杂交技术检测CYP2C19基因型,采用TEG血栓弹力图仪检测血小板聚集抑制率,比较CYP2C19不同基因型及相关指标对血小板聚集抑制率、氯吡格雷抵抗的影响。结果及结论:结果表明,CYP2C19弱代谢型是氯吡格雷抵抗的独立危险因素。氯吡格雷抵抗与CYP2C19弱代谢型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系统评价CYP2C19*1、*2基因型心血管疾病患者对服用氯吡格雷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电子检索PubMed、EBSCO、EMbase、Cochrane library、CNKI、万方中文期刊数据库及维普期刊数据库(VIP),再辅以手工检索,查找有关携带CYP2C19*1、*2基因的心血管疾病患者与氯吡格雷疗效关系的临床对照试验和观察性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6年12月。由2名研究者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质量评价及数据提取,采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5篇研究,共4544例心血管疾病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心血管疾病患者服用氯吡格雷后,CYP2C19*1和CYP2C19*2基因携带患者植入支架后血栓再形成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00 2,RR=2.46,95%CI(1.54,3.92)],其CYP2C19*2基因型携带者较CYP2C19*1型可明显增加血栓形成,但2组在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上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在服用氯吡格雷的心血管患者中,CYP2C19*2基因型较CYP2C19*1基因型更易发生支架后血栓,但心血管时间发生率未见明显差异,鉴于CYP2C19*2基因型携带患者发生植入支架后血栓再形成风险增加,建议在拟行PCI手术并使用氯吡格雷的患者应先测定CYP2C19*2基因型,再考虑是否应用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中细胞色素P450 3A5(CYP3A5)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的相关性。方法将200例脑梗死患者按服药后的血小板聚集率分为氯吡格雷抵抗(CR)组72例和非氯吡格雷抵抗(NCR)组128例。2组患者均予以氯吡格雷75 mg,qd,口服+阿司匹林100 mg,qd,口服。用基因芯片法检测CYP3A5 6989基因型与等位基因分布,比较2组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和血栓发生率,并对CYP3A5 6989与氯吡格雷抵抗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后,CR组和NCR组的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为(58.31±14.73)%和(88.45±20.45)%,血栓发生率分别为16.67%(12例/72例)和0.78%(1例/128例),CYP3A5 6989中AA型分布频率分别为48.62%和7.03%,CYP3A56989中GG型分布频率分别为19.44%和58.5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R组和NCR组的A等位基因分别为64.58%和24.22%,G等位基因分别为35.42%和75.7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脑梗死患者中,CYP3A5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氯吡格雷抵抗(CR)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2年10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20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1:1的原则分成2组,其中未接受基因检测的100例患者设为A组,接受CYP2C19基因检测的100例患者设为B组,并根据CYP2C19基因型分为B1组(快代谢型,n=33)、B2组(中间代谢型,n=46)、B3组(慢代谢型,n=21),所有患者均口服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比较各组患者一般资料、不同基因型组患者血小板抑制率、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并统计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A组和B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1组血小板抑制率高于B2组和B3组;B1组CR率为30.30%低于B2组54.35%和B3组66.67%(P<0.05)。B3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8.57%,高于B2组8.70%和B1组6.06%。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CR具有相关性,其中携带CYP2C19*2/*2、*3/*3、*2/*3突变基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考察CYP2C19、P2Y12受体的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的相关性研究.方法:96例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持续服用氯吡格雷75 mg,收集全血提取DNA,采用Sequenom MassARRAY iPLEX(R)基因型分析技术进行CYP2C19* 2(681G>A,rs4244285)、CYP2C19*3(636 G>A,rs4986893)及P2Y12受体(52G>T,rs6809699) (744T>C,rs2046934)4个SNPs的基因型分析.采用二磷酸腺苷(ADP)诱导光比浊法测定血小板聚集功能.采用Chi-square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相关性.结果:患者分为氯吡格雷抵抗(CR)组与非抵抗组,CYP2C19* 2(rs4244285)及P2Y12受体(rs2046934)基因型分布在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P=0.034).其中,CYP2C19*2 GA+ AA基因型为CR发生的风险因素(OR=2.607,95%CI:1.062~6.399).CYP2C19*3(rs4986893)及P2Y12受体(rs6809699)基因型分布在两组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CYP2C19*2(rs4244285) GA+ AA型与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密切相关,该基因型检测将有助于指导氯吡格雷的临床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细胞色素P450(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抗凝作用的关系,为氯吡格雷个体化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取诊断为急性冠脉综合征并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的患者,采取血标本并提取外周血基因组DNA,将提取后的总DNA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经基因芯片杂交法确定基因型,根据不同的基因型对患者进行分组。176例入选病例共分为3组,A组:快代谢基因组(CYP2C19*1/*1);B组:中等代谢基因组(CYP2C19*1/*2、CYP2C19*1/*3);C组:慢代谢基因组(CYP2C19*2/*2、CYP2C19*2/*3或CYP2C19*3/*3),测定各组ADP抑制率。应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76例入选病例三组之间ADP抑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7例首次行PCI患者中C组与B组和A组相比,ADP抑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结论:首次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CYP2C19慢代谢基因型患者常规使用氯吡格雷疗效较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初步筛选喀什地区某三甲医院心脑血管疾病患者CYP2C19基因,为临床药师在氯吡格雷抵抗患者中开展药学监护提供参考。方法:根据CYP2C19基因代谢表型具有的基因多态性将其分为3组,通过基因芯片技术,对1020例不同民族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CYP2C19等位基因频率的筛查,指导个体化治疗,分析发生氯吡格雷抵抗的因素。结果:维吾尔族受试人群强代谢性纯合子占62.13%(497/800),汉族受试人群占42.72%(94/220),二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弱代谢性频率分布方面,维吾尔族受试人群占4.76%(38/800),远低于汉族受试人群的13.64%(30/220),二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汉族患者比维吾尔族患者更易受到CYP2C19基因多态性的影响,提示今后临床更应对汉族患者使用经CYP2C19代谢的药物氯吡格雷进行个体化给药,同时,可通过完善病例资料、调整给药剂量、慎重联合用药和采用新型抗血小板药等,开展药学监护。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中国汉族、维吾尔族健康人群CYP3A4、CYP2C9、CYP2C19、CYP2D6进行基因多态性分析,并对汉族和维吾尔族人群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进行比较。方法聚合酶链反应一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法对CYP3A4、CYP2C9、CYP2C19、CYP2D6进行分型。结果汉族、维吾尔族健康人群CYP3A4*5等位基因频率为0,CYP3A4*18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183 8、0.140 2;CYP2C9*2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011 0、0.095 8,CYP2C9*13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0.002 3;CYP2C19*2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386 0、0.324 8,CYP2C19*3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051 5、0.021 0;CYP2D6*10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573 5、0.224 3。结论本研究在汉族、维吾尔族健康人群中未发现CYP3A4*5等位基因。汉族、维吾尔族健康人群CYP3A4*18、CYP2C9*13、CYP2C19*2、CYP2C19*3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维吾尔族健康人群CYP2C9*2等位基因频率远高于汉族(P<0.01);CYP2D6*10等位基因频率远低于汉族(P<0.01),存在民族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PCI)后1年和15年内再次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相关因素。方法1998年1月至2013年3月在北京医院心内科行 PCI 术或同时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病历资料完整并接受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1年的冠心病患者纳入本研究。取患者静脉血进行与氯吡格雷代谢有关的细胞色素 P450(CYP)2C19基因型检测,并据此将患者分为正常代谢型组(*1/*1)、中间代谢型组(*1/*2和*1/*3)和慢代谢型组(*2/*2、*2/*3和*3/*3),回顾性分析患者 PCI 术后1年内和首次 PCI 术后15年内再发不良心血管事件的情况与相关因素。结果共纳入210例患者,男性148例,女性62例;年龄49-84岁,平均(67±10)岁;行首次 PCI 术者163例,行2次 PCI 术者47例;单独行 PCI 术者185例,同时行冠状动脉搭桥术者25例。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和糖尿病者分别为158、156和91例。正常代谢型组、中间代谢型组和慢代谢型组 PCI 术后1年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3.3%(13/98)、24.7%(23/93)和31.6%(6/19),慢代谢型组和中间代谢型组的发生率分别是正常代谢型组的2.37倍和1.86倍。携带 CYP2C19*2或*3等位基因是 PCI 术后1年内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OR)=1.781,95%置信区间(CI):1.042-3.046,P =0.035),适量饮白酒是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防护因素(OR =0.054,95% CI:0.175-1.016,P =0.045)。正常代谢型组、中间代谢型组和慢代谢型组首次 PCI 术后15年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分别为32.7%(32/98)、33.3%(31/93)和36.8%(7/19),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合并糖尿病(OR =3.243、95% CI:1.245-5.165,P 〈0.05)和有冠心病家族史(OR =2.683,95% CI:1.232-5.359,P =0.006)是 PCI 术后15年内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中国贵州地区汉族心衰患者中MDR1C3435T、CYP3A4*18B和CYP3A5*3等位基因多态性对地高辛血药浓度的影响。方法:收集111名中国贵州地区汉族心衰患者的血样与地高辛治疗药物浓度监测(TDM)数据,通过PCR-RFLP法分析患者的MDR1C3435T、CYP3A4*18B及CYP3A5*3基因型,分析每个基因的多态性对地高辛血药浓度的影响。结果:70岁以上患者MDR1各基因型组中,野生纯合子(CC)组、突变杂合子(CT)组、突变纯合子(TT)组的地高辛血药浓度依次增高。CC组和CT组较TT组的地高辛血药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YP3A4和CYP3A5各基因型组之间的地高辛血药浓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DR1C3435T等位基因突变可使地高辛血药浓度提高;而CYP3A4*18B和CYP3A5*3等位基因突变对地高辛的血药浓度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7.
徐林  金立军 《安徽医药》2017,21(4):687-691
目的 探讨高危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人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 (PCI)术后对P2Y12受体拮抗剂抑制血小板聚集的反应性及影响因素,同时在此基础上探讨对病人预后的影响.方法 86例ACS行PCI术病人,分为氯吡格雷抵抗(CR)组24例,无氯吡格雷抵抗(NCR)组62例.运用焦磷酸测序技术,检测其CYP2C19*2,*3单核苷酸多态性及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分析病人CR与基因型的关系.经Logistic回归分析CR的影响因素,并对病人进行1年的心脏不良事件(MACE)、卒中、呼吸困难、出血事件的随访.结果 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野生基因型(OR=0.15,P=0.011,95%CI=0.04~0.67)是CR的保护因素;而高血压病史(P=0.021,OR=8.136,95%CI=1.48~44.80)、空腹血糖值(P=0.012,OR=1.51,95%CI=1.10~2.06)、基础血小板聚集率(P=0.023,OR=1.06,95%CI=0.01~1.11)等3个因素是CR的危险影响因素;此外,术后1年随访,总MACE发生率CR组为29.2%,明显高于NCR的9.7%.结论 CYP2C19基因型与CR引发的心血管事件有重要关联.CYP2C19野生型基因是高危ACS病人发生CR的保护因素;高血压病史、高空腹血糖值、血小板高反应性为CR的危险因素,CR组病人PCI术后MACE事件显著增高.CYP2C19*2,*3是CR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CR作为独立危险因素,预示着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增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氯吡格雷和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皆经肝酶CYP3A4代谢,冠心病患者两药联用可能存在药物互相作用。方法:选择20例健康志愿者不予任何药物干预为A组;选择100例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后的冠心病患者平均分为B、C两组,其中B组服用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 C组未用钙拮抗剂。术后均服用氯吡格雷75 mg·d-1,至少连续服用2周,在入选时和冠心病患者抗血小板治疗后第15天分别行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血管扩张剂刺激磷蛋白(VASP)磷酸化程度并据此计算出血小板反应指数(PRI)、血小板检测仪检测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结果:氯吡格雷合用钙拮抗剂组(B组)较未合用钙拮抗剂组(C组):PRI(60.05%±5.20% vs 53.16%±6.58%)和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42.35%±14.15% vs 31.92%±12.18%),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氯吡格雷联用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可能降低氯吡格雷所介导的血小板受抑程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服用磺酰脲类药物的2型糖尿病患者出现低血糖与CYP2C9基因型的关系。方法:2006年11月至2007年5月使用磺酰脲类药物的2型糖尿病门诊患者纳入研究。检测患者的血糖水平和CYP2C9基因型,分析低血糖与CYP2C9基因型的关系。结果:146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男43例,女103例,年龄23~79岁,平均年龄(62.5±12.4)岁。全部患者均服用磺酰脲类药物,服用的药物和剂量为:格列吡嗪5~10mg/d,格列齐特80—160mg/d,格列齐特缓释片30~60mg/d,格列美脲0.5~2mg/d及格列本脲5—10mg/d。146例患者中有74例出现低血糖。其中磺酰脲类诱发低血糖19例,其他因素诱发低血糖(进餐延迟、饮食少及过度运动等所致)55例。146例患者中13例(8.9%)为CYP2C9*1/*3基因型,其中低血糖组7例。无低血糖组6例。19例磺酰脲类诱发低血糖中6例(8.3%)为CYP2C9*1/*3基因型,55例其他因素诱发低血糖中1例(1.8%)为CYP2C9*1/*3基因型。磺酰脲类诱发低血糖组与其他因素诱发低血糖组或无低血糖组比较,CYP2C9基因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O.05)。结论:磺酰脲类药物致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可能和CYP2C9基因突变(CYP2C9*1/*3)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