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了解岱山县蚊种构成、季节消长规律及主要蚊媒病原体携带情况,为当地蚊类控制及蚊媒传染病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在岱山县每个乡镇各选2个具有代表性自然村为监测点,于2017年4—11月每月的上旬和下旬共2次在民房、户外及牲畜棚等不同生境采用诱蚊灯法诱捕成蚊进行种属鉴定;采用荧光定量RT-PCR法对蚊类样品进行登革热病毒、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病毒、寨卡病毒及基孔肯雅热病毒检测。结果共捕获成蚊33 371只,隶属4属6种,平均蚊密度为24.83只/(灯·夜)。不同生境成蚊总密度中,牲畜棚密度最高,户外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致倦库蚊在民房内和牲畜棚密度较高,三带喙库蚊在牲畜棚的密度最高。致倦库蚊和三带喙库蚊为监测优势蚊种,牲畜棚以三带喙库蚊为主(占55.37%),民房内和户外以致倦库蚊为主(分别占77.95%、66.14%)。6—9月为成蚊活动高峰期,病毒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应根据分布特点及季节消长规律选择合适方式控制成蚊密度,降低蚊媒传染病的传播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开江县乙型脑炎蚊媒种群动态变化和分布特征,为乙脑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0-06/09在开江县乙脑流行区选择稻田、畜圈、人房各3个点,每半月1次,每次各捕蚊15 min,将捕获的蚊进行鉴定分类。结果共捕获3 052只,平均密度为508.1只/人工.h,其中稻田为433.0只/人工.h,畜圈为750.0只/人工.h,人房为343.0只/人工.h。稻田捕获866只,三带喙库蚊761只(87.88%),次是致倦库蚊87只(10.05%);畜圈捕获1500只,致倦库蚊917只(61.13%),次是三带喙库蚊526只(35.07%);人房捕获686只,致倦库蚊558只(81.34%),次是三带喙库蚊122只(17.78%)。稻田三带喙库蚊密度出现高峰在7月下旬(1 016.0只/人工.h),畜圈出现高峰在9月上旬(1 220.0只/人工.h),人房出现高峰在9月下旬(284.0只/人工.h)。结论 开江县稻田以三带喙库蚊为主,畜圈和人房以致倦库蚊为主,乙脑发病高峰季节与稻田三带喙库蚊密度高峰分布一致。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海南省海口地区蚊虫种类分布及其病毒携带情况,为相关蚊媒疾病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0年6-11月选择海口市区及4个区不同生境作为蚊虫监测点,利用电动吸蚊器法对不同生境进行蚊虫采集,将捕捉蚊虫带回实验室进行分类和病毒分离鉴定.结果 共捕获蚊虫8425只,其中三带喙库蚊占捕获蚊虫总数的68.87%,致倦库蚊占20.21%,中华按蚊占6.64%,骚扰阿蚊占4.28%;分离鉴定出盖塔病毒和版纳病毒各1株.结论 依据海口地区蚊虫的生态学特点做好防蚊、灭蚊工作,为防制相关虫媒传染病的发生做好有效预防.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深圳市龙岗区蚊虫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自然感染状况,为预测该地区乙脑发病趋势及流行强度,制定有效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灯诱法捕捉蚊虫标本并进行分类鉴定,以JEV的NS3基因区段设计特异引物,通过实时荧光RT-PCR (real-time RT-PCR)对蚊虫中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进行检测,阳性标本经测序后再在GenBank中进行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比对.结果 捕获的蚊虫隶属3属5种,致倦库蚊是优势蚊种;1 533只蚊虫分成25批,从3批致倦库蚊标本中检出JEV核酸阳性,阳性率为12%.阳性标本与GenBank中报道的JEV参考株间相应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达99%以上,均属于JEV Ⅰ型病毒.结论 龙岗区存在着蚊虫自然感染JEV,致倦库蚊是区内乙脑传播的主要蚊媒,有流行人间和畜间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潜在危险,提示应进一步完善疫苗接种和免疫监测,积极开展消除蚊虫孳生地,灭蚊、防蚊工作,以控制和切断乙脑传播途径.  相似文献   

5.
媒介动物(蚊、猪)体内黄病毒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珠海注册养猪场及珠海口岸地区的蚊虫体内黄病毒的带毒率、宿主动物(猪群)及其人群进行血清黄病毒类(日本脑炎、登革热等)抗体水平的调查研究,为控制黄病毒在人群中的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养猪场猪血清、养猪场和口岸蚊标本、养猪场从业人员、入境的东南亚船员和城区部分发热病人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分别检测猪群和人群血清中的日本脑炎、登革热抗体;使用紫外灯诱蚊法在养猪场和口岸捕捉蚊类,经鉴定种类后,按20只蚊一组制成蚊悬液后,采用细胞培养、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以及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蚊体内日本脑炎病毒、登革和西尼罗病毒等黄病毒的携带情况。〔结果〕1.猪血清日本脑炎病毒IgG抗体:结果已发表于《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2007年第3期《珠海市部分注册猪场日本脑炎调查研究》。2.蚊媒带毒情况检测:2005年1月~2006年12月共捕获的2763只成蚊,经鉴定隶属4属8种,其中白纹伊蚊所占比例最高(32.75%),其次为致倦库蚊(26.06%)、三带喙库蚊(25.30%)、海滨库蚊(7.75%)、中华按蚊(3.84%)、骚扰阿蚊(3.18%),其他(常型曼蚊和巨型阿蚊等)(1.12%);在132组蚊研磨液的病毒细胞培养中,有7份标本出现CPE病变,使用黄病毒通用引物,RT-PCR反应能扩增出相应的阳性条带,其中白纹伊蚊组阳性3份,致倦库蚊组阳性3份,三带喙库蚊组阳性1份,但用日本脑炎病毒、登革病毒Ⅰ~Ⅳ型和西尼罗病毒等特异性引物,未能扩增出相应的阳性条带,说明可能存在着其它黄病毒类的病毒感染;采用荧光定量PCR法,对蚊悬液和细胞培养液日本脑炎、登革和西尼罗病毒进行检测,从1组海滨库蚊标本中检出日本脑炎病毒核酸阳性,但强度较弱,这与珠海地区是乙脑低发地区相一致。3.人群登革热和日本脑炎血清抗体检测:从东南亚的入境船员、本地发热病人和养猪场从业人员等血清标本511份中,登革病毒抗体IgG总阳性率为7.24%,其中以东南亚的入境船员的阳性率最高,为12.76%,没有检出登革病毒抗体IgM和日本脑炎IgM抗体。〔结论〕珠海地区存在日本脑炎的主要传播媒介,并且在蚊媒中携带有日本脑炎病毒;蚊标本细胞培养出现细胞病变和RT-PCR扩增出黄病毒基因的特异性片段,提示在捕获蚊标本中可能存在着其他病毒感染的可能;虽然养猪场猪群日本脑炎感染率不高,但存在着日本脑炎病毒的隐性感染或曾经感染过,提示不能够放松对乙型脑炎的预防控制工作,应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防止人群和猪场日本脑炎的发生与流行。此外,研究结果表明东南亚船员有较高的登革热感染率,因此,在登革热流行期间,我国口岸应加强对来自东南亚国家交通工具员工和旅客的登革热的监测,以及有可能藏带、孳生蚊虫的废旧物品、集装箱等的检验检疫工作,以防止登革热的传入与流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浙江口岸蚊类的种群结构、密度和季节消长情况,以及主要蚊媒病原体携带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为制定有效的防制措施和控制口岸蚊媒传染病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诱蚊器收集法捕捉浙江口岸的蚊虫,对其进行形态学分类鉴定;采用荧光定量RT-PCR法对蚊类样品进行登革热病毒、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病毒、西尼罗病毒及疟原虫等病原体检测。结果浙江口岸蚊类隶属5属12种,其中淡色/致倦库蚊为优势种,占捕获总数的57.87%,其次是中华按蚊,占23.75%;平均密度0.38只/(台·h),活动高峰期为6-8月;蚊类可能携带的登革热病毒、乙脑病毒、西尼罗病毒及疟原虫等病原体检测结果全部为阴性。结论浙江口岸主要优势种与地方数据基本一致,但各口岸又有不同特点;输入性疟疾在浙江口岸地区有暴发流行的可能;浙江口岸蚊类受登革热病毒等病原体感染的可能性较低;台州、嵊泗口岸蚊密度偏低,可能与台州口岸特殊的港区环境、嵊泗口岸当地特有的海岛型气候相关;空港蚊密度明显高于海港,可能与其特有的蚊类生活环境和人员较多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开江县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蚊媒种群动态变化和分布特征,为乙脑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1年5-9月在开江县乙脑流行区选择稻田、畜圈、人房各3个点,每半月监测1次,每次每个点各捕蚊15min,将捕获蚊虫进行种类鉴定。结果 5-9月共捕获蚊虫4734只,平均密度为210.4只/人工小时,其中稻田、畜圈、人房分别为247.3、267.7和114.3只/人工小时。稻田捕蚊1855只,其中三带喙库蚊占93.21%,致倦库蚊占5.55%;畜圈捕蚊2023只,其中三带喙库蚊占44.04%,致倦库蚊和中华按蚊分别占33.81%和22.15%;人房捕蚊856只,其中致倦库蚊占72.20%,三带喙库蚊占22.08%。稻田三带喙库蚊密度高峰出现在6月上旬和下旬(570.7和583.3只/人工小时),畜圈高峰出现在7月下旬(265.3只/人工小时)和9月下旬(533.3只/人工小时),人房高峰出现在8月上旬(70.7只/人工小时)。结论开江县稻田和畜圈以三带喙库蚊为主,人房以致倦库蚊为主,乙脑发病高峰季节与稻田和畜圈三带喙库蚊密度分布一致。  相似文献   

8.
浙江省蚊媒携带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分布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浙江部分地区蚊媒及猪携带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病毒情况以及浙江省存在的乙脑病毒基因型别.方法 于2007年5月至10月在浙江省仙居、龙泉和慈溪3个县人房及猪舍采集蚊虫标本和猪血清,共采集10 662只蚊虫和204份猪血清,蚊虫标本中以淡色库蚊和中华按蚊为主.利用病毒分离和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蚊虫携带乙脑病毒,应用酶联接免疫吸附剂测定(ELISA)方法对猪血清进行抗体检测.应用荧光定量RT-PCR方法对细胞分离株进行病毒鉴定;利用RT-PCR方法扩增新分离乙脑病毒PrM基因,并对细胞分离到的病毒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在蚊虫标本中检出7批乙脑病毒核酸阳性样本,并分离出3株病毒,经鉴定3株病毒均为乙脑病毒,基因分析表明3株病毒均属于基因Ⅰ型乙脑病毒.猪血清有121份阳性,总阳性率为59.3%.6月份有50%以上的猪血清中乙脑病毒抗体呈阳性.结论 浙江省部分地区存在着乙脑的传播媒介,在蚊媒和猪中携带有乙脑病毒;采集的蚊虫标本中分离到3株病毒,经鉴定为基因Ⅰ型乙脑病毒,是近年来在浙江省首次分离到的基因Ⅰ型乙脑病毒.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河西走廊地区蚊媒传染病传播媒介分布情况,进一步确认河西走廊地区为无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及其他蚊媒传染病地区.方法 采用灯诱法和人工小时法.灯诱法:用功夫小帅牌吸入式诱蚊灯悬挂于每个调查点离地面0.8~1.5 m处,每次开灯诱捕12h;人工小时法:采集者手持电动吸蚊器或口吸吸蚊管在人房、居民区楼道、猪圈、牛棚捕获蚊虫,捕蚊时间一般为30~40 min.结果 共采集蚊虫23 584只,通过初步鉴定,发现该地区蚊虫4属18种.在所捕获蚊虫中,数量最多的生境为畜舍,占捕获总数的76.39%,农户次之,占14.23%,居民区最少,占4.49%.淡色库蚊、刺扰伊蚊为优势蚊种,分别占捕获总数的55.87%和23.04%,几乎分布整个河西5市.未捕获到乙脑主要传播媒介三带喙库蚊,病毒检测未检出乙脑病毒,但在该地区首次发现蚊传黄病毒和辽宁病毒,且病毒阳性检出率较高.结论 河西走廊地区蚊虫种群分布较为广泛,部分水系分布较为丰富的区域种群密度较高;今后应加强该地区蚊虫孳生地清理工作;河西地区蚊虫携带病毒的研究不可懈怠.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淳安县千岛湖镇蚊密度及季节消长、淡色库蚊携带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及抗药性情况,为防制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诱蚊灯法监测千岛湖镇城区蚊密度,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自然种群携带乙脑病毒情况,用幼虫浸渍法检测淡色库蚊抗药性。结果千岛湖镇城区2014年成蚊平均密度为1.98只/(灯·h),以淡色库蚊为主,占捕获总数的77.94%,各种环境中牲畜棚的蚊密度最高为2.92只/(灯·h),成蚊密度消长基本呈单峰型,7月达到峰值,密度为3.70只/(灯·h);捕获的淡色库蚊和三带喙库蚊体内均未检出乙脑病毒;淡色库蚊对敌敌畏和溴氰菊酯有抗药性,抗性倍数分别为14.55和6.19,高效氯氰菊酯抗性倍数0.37、残杀威抗性倍数1.30、三氯杀虫酯抗性倍数1.15、丙烯菊酯抗性倍数1.06。结论淳安县千岛湖镇存在乙脑主要传播媒介淡色库蚊、三带喙库蚊,其中优势蚊种淡色库蚊对敌敌畏、溴氰菊酯等药物产生了抗药性。该特征可能会加大本区域乙脑的控制难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湖北省黄石市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传播媒介的种类、密度及动物宿主的乙脑病毒感染状况,为制定乙脑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08年4-10月动态监测蚊虫种类、密度和猪血清乙脑抗体水平;蚊媒监测采用人工小时法,猪血清抗体实验室检测采用PCR。结果黄石市的优势蚊种为三带喙库蚊,其次是致倦库蚊和中华按蚊;其中三带喙库蚊占捕蚊总数的51.99%,密度为3.97只/人工小时;蚊密度最高峰出现在6月下半月,7月上半月至10月底基本恒定。猪血清乙脑抗体平均阳性率6.2%,最高村阳性率7.2%,随着时间变化呈上升趋势。结论湖北省黄石市乙脑传播媒介库蚊密度高,宿主动物猪感染率随蚊虫密度增高而变化,存在乙脑传播的自然环境。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蚊媒密度及消长与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发病率的相关性,为乙脑的预测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桂平市的东、西、南、北、中各随机选择1个乡(镇)的1个村作为蚊媒密度消长调查点,每年在相同时间、使用相同诱蚊灯,对人房、猪圈、牛棚3种环境诱捕蚊虫,统计分析蚊虫种类、密度、消长与同期乙脑发病率的相关性。结果 2003-2008年桂平市捕获蚊虫有4属7种,即三带喙库蚊、二带喙库蚊、致倦库蚊、中华按蚊、微小按蚊、白纹伊蚊和骚扰阿蚊,优势蚊种为三带喙库蚊。每年蚊虫密度4月开始升高,均达40只(/灯·h)以上;5-9月维持在较高密度〔60~500只/(灯·h)〕;10月后回落,与乙脑发病时间分布相一致。结论桂平市蚊媒密度较高,乙脑传播媒介三带喙库蚊是优势蚊种,蚊媒密度消长与乙脑发病率密切相关,应加强对三带喙库蚊的防制工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临猗县4个乡镇蚊虫种类、密度及其自然感染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病毒状况。方法 采用诱蚊灯捕蚊,提取蚊虫核酸进行RT-PCR,扩增乙脑病毒NS1区核酸片段,对核酸阳性样本进行序列测定。结果 捕获蚊虫4属6种4424只,三带喙库蚊构成比为52.0%,淡色库蚊为41.2%,中华按蚊及其他蚊种数量较少。6-8月蚊虫密度逐月增加,三带喙库蚊构成比逐月增高。对2109只三带喙库蚊分77批进行乙脑病毒核酸检测,阳性10批。对5个阳性标本进行测序,经与GenBank中序列比对和分析,均为基因Ⅰ型乙脑病毒。结论 临猗县7、8月蚊虫密度高,三带喙库蚊构成比及其乙脑病毒携带率均较高。三带喙库蚊密度及乙脑病毒携带率可作为乙脑防控的重要预警指标。  相似文献   

14.
A prospective study of mosquito vectors, porcine infection and human disease was carried out during a Japanese encephalitis (JE) epidemic in the North Central province of Sri Lanka (November-December 1987) and a subsequent non-epidemic year (1988). The epidemic involved 361 cases of human encephalitis, virologically confirmed by immunoglobulin M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and was preceded 2-3 weeks earlier by sentinel porcine seroconversion. Virus isolation and viral antigen detection (ELISA) in field-caught mosquitoes incriminated Culex tritaeniorhynchus (Giles) and Cx gelidus Theobald as the major vectors of virus transmission during the porcine amplification and human 'spill-over' phases of the epidemic. Virus was also demonstrated in Cx fuscocephala Theobald, Cx whitmorei (Giles) and Mansonia uniformis (Theobald) during the epidemic. The major difference between the epidemic (1987) and non-epidemic (1988) years was a lower vector biomass and lower rates of virus carriage in the mosquito population.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四川省虫媒病毒调查,了解乙脑主要流行区蚊虫及其虫媒病毒的分布状况,为防制提供依据。方法 2006-2008年在调查点蚊虫孳生高峰期采集蚊虫标本,进行分类鉴定,并用BHK细胞分离病毒,连续3代观察细胞病变情况;收获细胞病变阳性分离物进行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采用MEGA3.1生物学软件完成氨基酸序列和病毒进化树分析。结果三带喙库蚊和骚扰阿蚊为乙脑流行区优势种群,分离11株虫媒病毒,其中8株经IFA和RT-PCR鉴定为乙脑病毒(JEV),均属于基因Ⅰ型JEV。E基因区段核苷酸和氨基酸比较发现,8株病毒之间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8.1%~100.0%和99.7%~100.0%;与2004年四川分离株的核苷酸同源性在97.8%~99.6%,氨基酸同源性在99.3%~100.0%。另外3株病毒在BHK细胞上出现病变时间较JEV快,用20种不同种属的虫媒病毒免疫腹水IFA鉴定和相关的引物进行PCR扩增,结果均为阴性。结论在四川省乙脑流行区有5种蚊虫,其中三带喙库蚊和骚扰阿蚊为优势种群,乙脑病毒由三带喙库蚊携带,其E区核苷酸和氨基酸相对保守,有利于采取针对性防控措施。同时,分离出3株不能鉴定的虫媒病毒,提示为我国不常见种型或尚未发现的新毒种,其生物学特性和对人类的致病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山东省东明县流行性乙型脑炎传播媒介蚊虫的监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东明县蚊虫的种类及其生态习性,调查当地连续突发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病例可能的传播媒介蚊虫种类,为进一步防制乙脑提供依据;比较4种常用的蚊虫监测方法。方法用人帐法、网捕法、灯诱法、人工小时法在城区、稻田、畜禽舍、住户4种不同生境捕获蚊虫,分类计数,放入液氮罐中带回实验室以备病毒分离。记录当地温度、湿度、风速等环境气候因素。结果用4种方法在稻田、城区、畜禽舍、住户4种生境中共捕获成蚊5属7种5116只,三带喙库蚊、淡色库蚊为优势蚊种,分别占捕获蚊虫总数的79.1%和17.8%,其他蚊种占3.1%。从不同生境捕获的蚊虫数量来看,以畜禽舍数量最多,占捕蚊总数的57.7%,稻田和城区次之,分别占18.9%和13.4%,住户最少,仅占9.9%。从蚊虫种类上看,在城区捕获的淡色库蚊居多,占捕获该蚊总数的53.3%,其他生境合计占46.7%。而农村的稻田和畜禽舍外环境以三带喙库蚊数量较多,占捕获该蚊总数的91.2%。以人工小时法捕获蚊虫数量最多,为2943只,占蚊虫总数的57.5%;人帐法次之,占29.0%,灯诱法占8.2%,网捕法捕到的蚊虫数最少,占5.3%。三带喙库蚊和淡色库蚊的叮刺高峰一般是在日落后1-1.5h,持续约30min,淡色库蚊的叮刺高峰略迟20min。结论三带喙库蚊可能是当地乙脑的主要传播媒介。在进行蚊虫种类和数量监测时,应当以人工小时法和人帐法为主要捕获方法,网捕法和灯诱法为辅助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天津市部分地区蚊虫携带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病毒状况,为乙脑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2010年7-9月,使用灯诱法,每月在天津市5个区(县)采集蚊虫2次,用RTPCR检测乙脑病毒核酸;扩增的目标片段进行序列测定;用Mega 4.0软件以邻位相连法构建进化树。结果共捕获成蚊10285只,2属3种(淡色库蚊、三带喙库蚊、中华按蚊),一组淡色库蚊样品,经分子生物学鉴定呈乙脑病毒感染阳性,命名为TJ01(HQ718463),基因分型为Ⅰ型乙脑病毒。结论天津市蚊虫中存在基因Ⅰ型乙脑病毒感染,与上海市乙脑病毒分离株进化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18.
贵阳市农村地区流行性乙型脑炎媒介成蚊监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贵阳市农村地区蚊虫分布特点及季节消长规律,为蚊虫控制和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防制提供参考。方法在人房、猪圈和牛圈用吸蚊管捕蚊,野外用蚊帐诱捕法。设普查点和连续监测点,普查点为8-9月捕蚊;监测点为4-11月捕蚊,每次定人、定时、定点捕蚊15min,每旬1次。结果在贵阳市郊区普查点捕获蚊虫3属7种,三带喙库蚊和骚扰阿蚊构成比分别为54.84%和33.13%。监测点于4-11月共捕雌蚊10863只,其中骚扰阿蚊构成比为74.46%,中华按蚊、三带喙库蚊和致倦库蚊构成比分别为20.90%、3.00%和1.27%,不同生境蚊虫密度不同,牛圈蚊虫密度高达221.33只/人工小时。蚊虫从4月下旬开始活动,5月密度逐渐上升,6月下旬至7月上旬达到高峰,8-9月蚊密度持续在较高水平,10月开始迅速下降,不同蚊种的季节消长差异明显。结论三带喙库蚊是贵阳市郊区的优势蚊种,其密度高峰为7-8月,与乙脑流行季节相符,是该地区乙脑的主要传播媒介,其它蚊种在乙脑病毒传播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2011-2013年首都国际机场周边三带喙库蚊密度分布情况,为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机场周边2000 m范围内选取7个监测点,采用国家标准GB/T 23797-2009中的二氧化碳诱蚊灯法,通过描述性研究方法对首都机场周边2011-2013年三带喙库蚊监测数据进行流行病学分析;蚊密度数据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使用Pearson秩相关对2013年5-10月三带喙库蚊密度与乙脑发病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3年来共捕获成蚊88 789只,淡色库蚊为优势蚊种,占捕获总数的80.54%,三带喙库蚊占18.89%;2011-2013年三带喙库蚊年平均密度指数分别为4.31、1.62和13.01只/ (灯·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579,P>0.05);3年来,仅8-10月能够捕获三带喙库蚊,月平均密度分别为1.04、32.00和1.15只/ (灯·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831,P<0.01);9月三带喙库蚊密度明显高于8月和10月,其中9月中旬密度最高;7个监测点均有三带喙库蚊捕获,密度在0.44~41.09只/ (灯·h)之间,其中居民区密度最低,温榆河水系密度最高,7个监测点三带喙库蚊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368,P>0.05)。3年来,仅2013年9-10月首都机场所在地顺义区报告3例乙脑病例,三带喙库蚊密度与乙脑发病呈正相关关系(rs=0.898,P=0.015)。结论 首都机场周边三带喙库蚊构成及密度水平均较高,河边等野外环境是其栖息的主要场所,蚊虫活动高峰时间(8-9月)与乙脑疫情的发生时间相一致,蚊密度与乙脑发病呈正相关,应加强对三带喙库蚊的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