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多因禀赋不足寒温失宜,暑湿热毒之邪,下注大肠致腑气失调所致。病位在肠,以脾、胃、肝三脏病理改变为主,属本虚标实调和脾、胃、肝三脏治其本,祛除湿热病邪治其标。内服溃疡消炎汤,外用点滴保留灌肠方,脾胃健、肝气疏、湿热除,而获疗效。  相似文献   

2.
中医药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一斌 《国医论坛》2005,20(3):55-56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胆汁样十二指肠液反流人胃所致的胃粘膜炎症。本病病因多为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倦过度,中气不足,病机为脏腑失和,气机升降失调,病位在胆胃,涉及肝脾,病性为本虚标实,以脾胃虚弱,运化无力为本,以胆胃郁滞,胆邪逆胃,湿热壅阻为标,以胃脘疼痛,痞胀,烧心,口苦,呕吐酸苦,嗳气,纳呆为特点。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本症有一定进展,兹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介绍周永明教授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经验。周师认为急性白血病的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即正虚为本,邪实为标,正虚主要是气阴亏虚,邪实主要是痰湿瘀毒,本虚标实出现在急性白血病的各个阶段,或以本虚为主,或以标实为主,治疗时应注重标本缓急,祛邪不伤正、扶正不恋邪,并倡导分期论治,化疗前期以祛邪为主,佐以扶正,为化疗创造条件;化疗期当健脾和胃、助运化湿,意在增效减毒;化疗间歇期主张健脾益肾、益气养血,兼以清解邪毒。  相似文献   

4.
老年脾胃病大多由於脏腑功能虚衰,饮食、情志、寒湿等更伤及脾胃,或由于年老脾胃气虚,运化无力,以致饮食、湿浊诸邪困脾.形成本虚标宾之证。其虚在脾为本,其实在胃为标。  相似文献   

5.
介绍周绍华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经验。认为"痰"邪在中风后假性球麻痹的发病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其病性多为本虚标实之证。根据本虚之不同,临床上分别采用养阴化痰、和胃化痰、益肾化痰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从病因病机、治则、遣方用药、疗效评价等角度对近20年中医药治疗胃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 of gastric cancer,PLGC)的文献进行综述。中医学认为PLGC的病位在胃,与脾关系密切,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为脾胃虚,标实有血瘀、气滞、毒邪、痰凝、湿阻等。针对PLGC不同病机,多个学术团队研发出了多个经验方,在PLGC治疗方面有了长足发展,但也面临着疗效评价规范性等问题,有待整合国内外优势研究力量,集中开展大样本、高质量临床研究,做出中西医广泛认可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7.
1 治标治本 以致病来说,病因为本,病变为标。以邪正来说,病邪为标,正气为本。从治疗上考虑,按邪正之间的关系,可分为正盛邪微、邪盛正虚、邪正俱盛、邪正俱微。而治法按邪之多寡,正之盛衰,或祛邪以安正,或扶正以达邪,或扶正与祛邪同用。如因脾虚而产生湿热,是脾胃虚为本,湿热为标,乃至湿热下注,引起膀胱的气化不利而小便癃闭。这样湿热虽为标,而膀胱气化不利却成标中之标。因此,分清标本,就是便于从复杂的病情中推求其病本,治本则各种标会自然  相似文献   

8.
吴茱萸汤的研究与开发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吴茱萸汤方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经历代医家应用治疗头痛效果良好,其温经散寒止痛之法适用于肝胃虚寒头痛的病人。从中医学理论分析,头痛的基本病性为本虚标实,实邪多表现为肝风、肝火、痰浊、瘀血等,而正虚的表现多为气血虚损、肝肾精亏和肝胃虚寒等。对于肝胃虚寒、浊邪上逆之证,疼痛发作是由于虚寒而致浊邪上逆,当扶正以祛邪。故而即使在发作期,治疗多先用扶正为主,或扶正以祛邪。吴茱萸汤的治法、组方,符合虚寒头痛的转  相似文献   

9.
慢性肾衰竭病位在脾肾,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以脾肾两虚为本,湿浊瘀血为标。本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水湿、湿热、湿浊、血瘀等既是因虚致实的病理产物,又是慢性肾衰竭进展加重的病理因素。孔薇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认为慢性肾衰竭多为正虚邪实,虚实错杂,临证应分清邪毒的轻重浅深、标本缓急,重视标本同治,治则虽离不开扶正祛邪,但亦需根据正虚邪实的轻重不同各有侧重。以健脾益肾、化湿泄浊为治疗大法,多用"平补"之品以防滋腻碍胃,疾病中后期强调清热利湿。脏腑病变日久,各种病理因素均可导致瘀血阻络,临证中适当配伍活血和络药物以提高疗效,活血通络之法当贯穿治疗始终。  相似文献   

10.
肾性血尿病机复杂,病势缠绵,在治疗上应辨别标本虚实。急性期多为邪实,治疗重在祛邪,治以疏风散邪、清热解毒、清利湿热、凉血止血;慢性期多为本虚标实,予以补泻兼施,治以益气养阴、补益脾肾、凉血止血,同时注重利湿与活血。  相似文献   

11.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sia,FD)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属于中医学痞满、胃痛、郁证等范畴,FD的病位在胃,涉及肝、脾,脾胃虚弱为本,气滞血瘀、食积、痰、湿等实邪为标.其病机为本虚标实,即脾胃虚弱、肝郁气滞贯穿于始终.治疗以健脾和胃、疏肝理气为基本治法.兹将FD中医病因病机及辨证施治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认为多以情志、饮食等因素致病。病机为本虚标实气滞、痰、瘀互结为基本病机。正虚邪侵,正不胜邪,邪气踞之不行,日久凝聚成块而为病。应从瘀、从痰、从肝、从痈、辨病等方面辨证论治。指出,目前病名尚未统一,应制订严格规范诊断,以期有效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3.
目的李遇春教授认为反流性食管炎病因病机虚实夹杂,多为本虚标实之证,其中以肝胃不和为本,寒凝、热灼、气滞、食积等病邪阻于食管为标。李老临证坚持"病症结合,宏观辨证和微观辨证相参"的学术思想,临证运用清胃制酸汤加减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在中医辨证分型的基础上,结合胃镜观察胃黏膜、食道黏膜和病理活检结果,善用药对,随症加减,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
孙洁纯  潘以丰 《新中医》2024,56(1):200-203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 是炎-癌转化的重要环节,中医药在中医理论的基础上对本病进行辨证论 治。笔者通过浅析“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肾为胃之关”的中医理论来探讨CAG 的病因病机,总结得出其病 机为本虚标实,可从脾肾亏虚角度进行论治,兼顾瘀、毒、湿等标实之邪。  相似文献   

15.
胃食管反流病多因饮食不节、七情失和、素体禀赋虚弱等原因,导致脾胃受损,土壅木郁,肝胃不和,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出现反酸、烧心、嗳气、胃胀等症状。其发生与肝、脾、胃密切相关,气机逆乱,胃失和降是其基本病机。由于本病病程较长,病情易反复发作,易成为顽固性胃食管反流病。而顽固性胃食管反流病多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是指因疾病反复发作所导致的脾胃虚弱,标实是指由于脾胃虚弱、脾失健运、土壅木郁、气机不畅所导致的痰湿、气滞、热郁、血瘀等实邪。最后结局是痰气郁(瘀)交阻,脾胃升降失司,胃气上逆,从而引起反酸烧心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纵观核心病机,乃"气郁"、"痰阻"导致的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治疗顽固性胃食管反流病时宜"从气而治""从痰而治"。  相似文献   

16.
王自立主任医师认为胃痞属本虚标实,以脾虚为本,以肝郁、痰湿、胃火、寒凝等致胃气失降为标,辨证多属虚实夹杂证候,治疗时主张标本同治,对于脾虚者王老提出"以运为补,以运为健",从动态的观念出发以调理脾胃,对于肝郁、痰湿犯中者应祛其邪,扶其正。  相似文献   

17.
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病程迁延,易反复发作,目前尚无有效治疗药物,中医药治疗凸显出一定的优势和特色。刘万里教授对难治性胃食管交流病治疗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认为本病以脾胃虚弱为本,气滞、郁热、痰浊、血瘀等有形之邪所致胃气上逆为标,虚实夹杂,不断变化。治疗应以培本固护脾胃为主,降逆调气、疏肝清热、理气化痰、化瘀通络等多法并用,重视预防与调护,从而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对儿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医疾病归属,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进行了探讨,并列举典型病例进行分析。认为COVID-19属于"瘟疫(湿毒疫)"范畴,小儿因感受"湿毒"之邪,湿毒侵袭,肺失宣降,脾失运化,中上二焦气化不利,以肺、脾胃病变为主,大多患儿出现以发热、咳嗽、乏力、纳差、舌苔厚腻为主的证候。根据疾病证候特点,将其分为:邪犯肺卫、邪犯肺脾、气阴两虚证三个常见证型进行辨证分析,提出协定方防控1、2、3号方,重视透邪解毒、疏理气机,"透邪解毒"为第一要务。该病多属本虚标实,标实者病在肺则宣肺为主,病在脾胃则宜运脾和胃,本虚者应注意扶正;中期以清热化湿驱邪为主,早期和恢复期重在扶正,把握好早、中期的辨证和早干预是减少危重症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中风病标实以风、火(热)、痰、瘀为主。其病责在肝胃气机失常;本虚以气阴亏虚为主,病变主要责之脾肾,因此,邪实治在肝胃,正虚调补脾肾便是中风病证治的基本规律。由于标实本虚难以绝对分开,故治肝胃与补脾肾又常相兼并用。  相似文献   

20.
运动神经元病是中枢神经系统慢性进行性变性疾病,归属于中医学痿证范畴。笔者认为本病本虚而标实,以肺、脾、肝、肾诸脏亏虚为本,饮邪停滞为标。治疗时应辨证与分期相结合、针灸与药物相辅助、辨证施方与一方通治相协同,多法并举方能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