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6 毫秒
1.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糖化血红蛋白(Hb A1c)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功能及远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2年8月至2015年3月南充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8例,按照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分为轻度组(NIHSS≤3分)27例、中度组(NIHSS4~15分)39例和重度组(NIHSS>15分)32例,患者进行1年随访,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患者远期预后;检测各组患者Hcy、Hb A1c水平。结果中度组、重度组Hcy、Hb A1c水平均显著高于轻度组[(19.2±2.1)μmol/L、(35.4±4.8)μmol/L比(15.3±1.6)μmol/L,(6.4±0.7)%、(8.1±0.9)%比(5.8±0.5)%],其中重度组Hcy、Hb A1c水平显著高于中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照mRS量表分级将预后分为预后良好组(mRS 0~2分)53例和预后不佳组(mRS 3~5分)45例;其中预后不佳组Hcy、Hb A1c水平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26.9±4.7)μmol/L比(20.5±3.5)μmol/L,(7.4±1.1)%比(6.3±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Hcy、Hb A1c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r=0.475,0.573,P<0.05);Hcy、Hb A1c亦与mRS评分呈正相关(r=0.836,0.496,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Hcy、Hb A1c与神经功能和远期预后呈正相关,Hcy、Hb A1c均亦可作为预测患者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20):58-61
目的探讨常规治疗与叶酸联合维生素B_6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疗效及对相关血清指标的影响。方法采集2020年1—10月我院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50例,通过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与研究组(叶酸联合维生素B6),每组各225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及mRS评分、治疗效果、生化指标、治疗后D-二聚体、TG、LDL-C、TC、Hcy、HDL-C等指标。结果两组治疗前NIHSS评分及m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NIHSS评分[(4.77±2.19)分]与mRS评分[(3.01±0.54)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总有效率(94.7%)高于对照组(8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各项生化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D-二聚体(2.11±0.39)μg/L、TG(3.46±0.33)mmol/L、LDL-C(1.39±0.20)mmol/L、TC(1.51±0.31)mmol/L、Hcy(1.31±0.20)μmol/L水平均低于对照组,HDL-C[(1.31±0.20)mmol/L]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更推荐采用叶酸联合维生素B6治疗,可减轻神经功能受损程度,改善D-二聚体与Hcy水平,使血脂水平得到有效调整,整体治疗效果明确。  相似文献   

3.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2004年1月至2005年6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3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后3d内采用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测量空腹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对入院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追踪随访6个月,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生活质量,量化评分,并了解再发血管事件和死亡情况。结果血浆Hcy浓度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成正相关,且血浆Hcy浓度与缺血性脑卒中预后存在显著差异(P<0.05)。缺血性脑卒中发病6个月后,随访的128例患者中,发生血管事件共计35例,高Hcy组和正常Hcy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25)。患者入院时的血浆Hcy浓度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治疗后6个月恢复期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根据血浆Hcy浓度,可能对预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脑卒中发生的相关性,以及脑卒中患者血清叶酸维生素B_(12)(VB_(12))水平的变化。方法分别测定120例脑卒中患者(94例脑梗死,26例脑出血)及120例健康对照者的Hcy水平并同时检测叶酸,VB_(12)、血脂、血糖等。结果脑卒中组血Hcy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而两组之间血糖及血脂水平无差异;脑梗死和脑出血患者血Hcy水平无差异;血清叶酸及VB_(12)水平与Hcy呈负相关(r=-0.33,P0.05;r=-0.27,P0.05)。结论高血Hcy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低水平的血清叶酸,VB_(12)可能是导致高Hcy血症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中医证型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缺血修饰白蛋白(IMA)水平,并分析其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9年12月确诊的ACI患者168例作为观察组,再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80例作为对照组。将观察组根据不同中医证型分为阴虚风动型(46例),风火上扰型(58例),风痰瘀阻型(64例)3个亚组。分别检测各组血清Hcy、IMA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观察组血清Hcy、IMA水平与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短期预后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Hcy、IM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风痰瘀阻型患者Hcy、IMA水平均高于阴虚风动型和风火上扰型(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ACI患者血清Hcy、IMA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分数)之间均呈正相关(r=0.735,r=0.786,P<0.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ACI患者血清Hcy、IMA水平与短期预后情况(mRS评分)之间均呈正相关(r=0.907,r=0.889,P<0.001)。结论ACI患者血清Hcy、IMA水平升高。各证型中,风痰瘀阻型患者血清Hcy、IMA水平明显高于其他证型。ACI患者血清Hcy、IMA水平与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短期预后情况密切相关。血清Hcy、IMA水平可以作为诊断ACI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短期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竞争性蛋白结合法(CPBA)测定1209例受检者血清25羟基维生素D_3[25(OH)D_3],其中包括0~87岁健康人592例,孕妇与新生儿256例,患者361例(20个病种);并采用放射受体法测定131例受检查者血清1,25二羟基维生素D_3[1,25(OH)_2D_3],其中健康人35例,孕妇与新生儿28例,患者68例。结果表明,血清25(OH)D_3和 1,25(OH)_2D_3水平的变化对钙磷代谢失调及代谢性骨病的诊断、评价治疗和预后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维生素B12(VB12)及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及复发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20例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院时采用中文版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估其认知功能.根据评估结果将其分为认知功能障碍组(<26分,n=39)以及非认知功能障碍组(≥26分,n=81).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实验室常规生化指标及血清25-OH-D、VB12、Hcy水平.以存在差异的指标为因变量,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通过随访将120例患者分为复发组(n=15)与非复发组(n=105),比较两组患者血清25-OH-D、VB12及Hcy水平.结果:认知功能障碍组患者年龄、MoCA评分、收缩压、舒张压高于非障碍组(P<0.05),男性、初中及以下、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所占比例高于非障碍组(P<0.05),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低于非障碍组(P<0.0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高于非障碍组(P<0.05),血清25-OH-D缺乏、VB12缺乏及Hcy升高患者占比高于非障碍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性别、受教育水平、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及血清HDL-C、LDL-C、25-OH-D、VB12、Hcy水平是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复发组患者中血清25-OH-D缺乏、VB12缺乏及Hcy升高患者占比略高于未复发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性别、受教育水平、合并基础疾病、脂代谢异常、血清25-OH-D及VB12缺乏、Hcy升高与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发生风险增加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叶酸、维生素B_6、B_(12)治疗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清Hcy水平变化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冠心病心绞痛患者232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冠心病心绞痛基础治疗,治疗组加用叶酸片(5 mg/d)、维生素B_6片(10 mg/d)、维生素B_(12)片(500μg/d),疗程6个月。对比两组患者血清Hcy水平,心绞痛症状、心电图变化情况以及恶性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连续用药6个月后治疗组血清Hcy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组患者心绞痛症状、心电图改变的总有效率及显著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恶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治疗组在用药期间未发生相关不良反应。结论: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补充叶酸,维生素B_6、B_(12)可以降低血清Hcy水平,减少恶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9.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对青年急性脑梗死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对青年急性脑梗死(ACI)预后的影响。方法108例青年ACl患者按发病<24 h时的Hcy水平分为正常Hcy组、高Hcy组,后者又分为干预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3组均给予常规脑梗死治疗,干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叶酸5 mg、维生素B_(12) 500μg每日3次,连用3个月。在发病<24 h(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3个月时采用免疫荧光法测定3组患者血浆Hcy水平,并进行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和Barthel指数(BI)评分。结果治疗3个月时,干预治疗组血浆Hcy水平比治疗前以及常规治疗组明显降低(均P<0.01);正常Hcy组和干预治疗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均P<0.05),BI评分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均P<0.05)。结论血浆Hcy水平增高的青年ACI患者预后差,对高Hcy血症干预治疗可以改善青年ACI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变化,探讨叶酸、维生素B12的治疗作用.方法 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0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60例,按是否合并高血压分为脑梗死合并高血压组80例和脑梗死未合并高血压组80例,再采用随机数字表将脑梗死未合并高血压组80例患者分为干预Ⅰ组和非干预Ⅰ组,每组40例;将脑梗死合并高血压组80例患者分为干预Ⅱ组和非干预Ⅱ组,每组40例;选择同期在我院健康体检中心体检健康者80例为对照组.采用彩色超声诊断仪测定肱动脉内径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计算反应性充血后血管内径变化率(FMD);循环酶法测定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血清一氧化氮(NO)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内皮型NO合成酶(eNOS)水平.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干预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Barthel指数(BI)评价干预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结果 脑梗死合并高血压组和脑梗死未合并高血压组FMD及血清NO、eNOS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且脑梗死合并高血压组低于脑梗死未合并高血压组(P<0.01);脑梗死合并高血压组和脑梗死未合并高血压组IMT及血清Hcy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且脑梗死合并高血压组高于脑梗死未合并高血压组(P<0.01).干预Ⅰ组治疗2周后BI评分及血清NO、eNOS水平高于非干预Ⅰ组,NIHSS评分低于非干预Ⅰ组(P<0.01);干预Ⅰ组治疗12周后BI评分及血清NO、eNOS水平高于非干预Ⅰ组,NIHSS评分及血清Hcy水平低于非干预Ⅰ组(P<0.01).干预Ⅱ组治疗2周后、治疗12周后BI评分及血清NO、eNOS水平高于非干预Ⅱ组,NIHSS评分及血清Hcy水平低于非干预Ⅱ组(P<0.01).Spearman等级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脑梗死合并高血压组和脑梗死未合并高血压组患者血清NO水平与血清Hcy水平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90和-0.79,P<0.01).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存在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及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两者具有协同作用;叶酸、维生素B12可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功能,降低血清Hcy水平,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维生素D缺乏对新疆地区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影响。方法 收集自2016年12月~2017年7月收治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15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病例组,同期77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测定其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并进行NIHSS评分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较急性脑梗死患者及健康体检者血清25-羟维生素D差异,分析血清25-羟维生素D与NIHSS评分及脑梗死面积关系,同时建立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较健康体检组显著偏低(P<0.01);NIHSS评分与25(OH) D3水平呈负相关(P<0.01);与梗死面积不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25(OH) D3水平是影响神经功能缺损的独立危险因素(OR=0.94,95%CI:0.91~0.97,P=0.001)。结论 血清25(OH) D3参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25(OH) D3水平越低,神经功能缺失程度越重,可以作为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预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探讨其对病人血清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和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影响.方法:急性脑梗死病人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2组病人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每次100 mL,每天2次,持续10~14 d....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卒中后疲劳(PSF)患者的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变化及维生素D3(VD3)干预对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月—12月赤峰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初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0例。其中,50例伴PSF为研究组,50例无PSF为病例对照组,另选取同期50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比较3组的一般资料,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明确PSF发生的危险因素。研究组进一步随机分为PSF-A组与PSF-B组,A组采取VD3干预6个月,随访比较两组的血清25(OH)D水平,疲劳严重程度量表(FS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及Fugl-Meyer量表(FMA)评分变化。结果 研究组 的NIHSS评分、FSS评分高于病例对照组(P?<0.05),FMA评分和血清25(OH)D水平低于病例对照组(P?<0.05),研究组和病例对照组的血清25(OH)D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OlR=1.369(95% CI:1.024,2.561)]、NIHSS评分[OlR=3.319(95% CI:1.031,3.456)]、FSS评分[OlR=2.661(95% CI:1.053,2.915)]是影响PSF的独立危险因素,而FMA评分[OlR=2.982(95% CI:1.147,3.668)]、血清25(OH)D水平[OlR=2.114(95% CI:1.121,3.865)]是保护因素(P?<0.05)。随着PSF严重程度的增加,FSS评分和NIHSS评分逐步升高(P?<0.05),而FMA评分和血清25(OH)D水平降低(P?<0.05)。血清25(OH)D与FSS评分、NIHSS评分呈负相关(r?=-0.525和-3.179,均P?<0.05),与FMA评分呈正相关(r?=0.619,P?<0.05)。随访3和6个月,PSF-A组的FSS评分、NIHSS评分低于PSF-B组(P?<0.05),FMA评分和血清25(OH)D水平高于PSF-B组(P?<0.05)。结论 血清25(OH)D降低可能与缺血性脑卒中后PSF的发生及程度有关,VD3干预可能有利于促进神经功能及肢体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14.
背景 中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同时患有多种慢性病,并且这种共病状态对患者的预后功能恢复产生较大影响。目的 探讨中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共病状态与卒中后出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出院3个月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6年1月-2018年6月在温江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45岁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93例,记录其临床信息、疾病累积评分量表(CIRS)评分、共病指数、严重指数、入院及出院的NIHSS评分(以出院NIHSS评分为0~2分或较入院时减少≥4分为出院时好转)、出院3个月后mRS评分(以出院3个月后mRS评分≤2分为预后良好)等资料。分析患者共病状态与出院好转与否及出院3个月随访卒中后功能恢复的关系。结果 最终纳入的264例患者的CIRS平均得分为(9.58±5.04)分、严重指数为(0.67±0.36)、共病指数为(3.30±1.83)、入院NIHSS得分为6(4,11)分、出院NIHSS得分为3(1,8)分。不同CIRS评分分层患者的年龄、严重指数、共病指数、入院NIHSS评分、出院NIHSS评分、住院天数、出院3个月后mR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是否好转患者的CIRS评分分层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预后情况患者的CIRS评分分层、年龄、严重指数、共病指数、出院NIHSS评分、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NIHSS评分、入院NIHSS评分、严重指数、CIRS评分、心房颤动、共病指数、年龄、住院天数与患者出院3个月后mRS评分呈正相关;高血压与患者出院3个月后mRS评分呈负相关(P<0.05)。结论 中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共病状态与卒中后出院NIHSS评分、3个月后mRS评分有密切的关系。CIRS评分较低、年龄较小、共病指数和严重指数低的患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白细胞水平与其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37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于入院24 h内测定血清白细胞计数,分为白细胞正常组(I组)及白细胞异常组(Ⅱ组),并于入院后24~48 h内行头颅CT或MRI检查明确为急性脑梗死。入院时、治疗后14 d以NI HSS量表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BI量表评定日常生活能力,治疗后90 d随访所有患者的改良Rankin评分(mRS)。结果:入院及治疗14 d时,Ⅱ组NI HSS评分明显高于I组(P<0.05~0.01),BI评分明显低于Ⅰ组(P<0.05~0.01);治疗后14 dⅠ组NI HSS评分降低趋势明显优于Ⅱ组,治疗后90 dⅠ组mRS良好预后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Ⅱ组(P<0.01)。结论: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白细胞水平与其病情及预后有明显相关性,可用于病情及预后的评估。  相似文献   

16.
孟桃  刘骅  蒋萍  郑丽华  夏坤伟 《四川医学》2017,38(8):906-909
目的观察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分析阿替普酶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于我院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7例临床资料,用NIHSS评分评价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用mRS评分评价患者预后,并分析影响溶栓治疗预后的因素。结果阿替普酶治疗前和治疗后24h NI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替普酶治疗后3个月,预后良好组21例,预后不良组16例,分析得出入院时收缩压、溶栓前NIHSS评分、发病至溶栓开始时间是影响阿替普酶治疗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能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患者预后。入院时收缩压、溶栓前NIHSS评分、发病至溶栓开始时间是影响阿替普酶治疗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之间的关系,以及维生素B12和叶酸联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意义。方法:分别检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2例(卒中组)和无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老年消化系统疾病住院患者30例(对照组)血浆Hcy水平;将卒中组6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常规组,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维生素B12和叶酸联合治疗;治疗后再次检测卒中组患者血浆Hcy水平。结果:卒中组患者血浆Hcy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维生素B12和叶酸联合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血浆Hcy水平明显下降(P〈0.01),而且降低Hcy效果优于常规组(P〈0.01)。结论:血浆Hcy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存在相关性;维生素B12和叶酸联合治疗可以降低血浆Hcy水平,对防治缺血性脑卒中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超敏肌钙蛋白I (hs-TnI)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及预测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3月在诸暨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10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患者在90 d随访时Rankin量表(mRS)评分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mRS 0~2分)和预后不良组(mRS 3~6分)。比较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治疗前实验室检查指标,分析hs-TnI水平与90 d预后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hs-TnI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结果 预后不良组患者年龄、女性比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曾患有卒中比例、收缩压、住院时间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均P<0.05);预后不良组病史及吸烟史比例、舒张压、心率与预后良好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预后不良组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血肌酐水平与预后良好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预后不良组白细胞计数水平、hs-TnI水平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均P<0.05),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水平明显低于预后良好组(均P<0.05);女性、年龄、既往卒中病史、入院时NIHSS评分、hs-TnI为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血红蛋白为预后良好的保护性因素(均P<0.05);hs-TnI的AUC值为0.818。 结论 hs-TnI升高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甲钴铵对H型高血压脑梗死患者预后影响及血中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在江苏省泰兴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56例H型高血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常规组,均给予常规脑梗死治疗,干预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之上给予甲钴胺1 mg,每天静脉注射,连用8周。分别在住院第2天、治疗4、8周后检测两组患者血浆Hcy水平,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和日常生活Barthel指数(BI)评价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8周后,干预组血浆Hcy水平[(16.6±6.6)μmol/L]较常规组[(25.8±9.5)μmol/L]明显降低(P〈0.01)。干预组NIHSS评分[(18±5)分]明显低于常规组[(21±6)分],BI评分[(83±19)分]高于常规组[(69±22)分](P〈0.05)。结论甲钴胺治疗可降低血浆Hcy水平,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