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冰片对川芎嗪经鼻腔吸收入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冰片对川芎嗪经鼻腔吸收入脑的影响。方法:大鼠随机分为芎冰喷雾剂组、川芎喷雾剂组、芎冰灌胃剂组。给药后分别于不同的时间点断头取全脑,匀浆后以气相色谱法测定脑组织中川芎嗪浓度。结果:与川芎喷雾剂组比较,芎冰喷雾剂组川芎嗪更迅速进入脑组织并达到峰浓度,其峰值也高于前者;与芎冰灌胃剂组相比,芎冰喷雾剂吸收迅速、分布迅速,消除迅速。结论:鼻腔给药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机能不全急性期的一种速效途径;冰片提高了川芎嗪经鼻腔吸收入脑的速度,增加了脑组织中川芎嗪的吸收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测定芎冰喷雾剂经鼻腔给药后主要成分磷酸川芎嗪(TMPP)在大鼠脑内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方法:大鼠鼻腔或静脉注射给予芎冰喷雾剂后,利用微透析技术进行脑内药动学研究,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透析液样品中TMPP的浓度,用Das2.0药动学软件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结果:鼻腔给药和静注给药后TMPP在脑内的吸收均符合一室模型,芎冰喷雾剂鼻腔给药与静注给药TMPP都迅速进入脑内达到峰浓度,鼻腔给药TMPP在脑内的停留时间更长。结论:微透析法能较好的反映芎冰喷雾剂鼻腔给药后TMPP的药动学特征,鼻腔给药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机能不全急性期的一种速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采用血液微透析技术研究芎冰喷雾剂药动学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方法大鼠鼻腔或静脉注射给予芎冰喷雾剂后,利用血液微透析技术进行药动学研究,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透析液样品中磷酸川芎嗪(TMPP)的浓度,用Das2.0药动学软件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结果鼻腔给药和静注给药后TMPP的吸收均符合二室模型,芎冰喷雾剂鼻腔给药有一定优势。结论采用血液微透析技术进行芎冰喷雾剂的药动学研究方法可行,与传统方法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微透析技术对芎冰微乳在清醒大鼠脑局部的药动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芎冰微乳灌胃、静脉注射和鼻腔给药三种不同给药途径川芎嗪(TMP)在脑部的药动学特性.方法 采用脑微透析取样技术,以清醒大鼠为实验模型,连续收集三种给药途径大鼠脑纹状体透析液,HPLC法测定TMP浓度,经回收率校正后,用DAS2.1药动学软件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结果 灌胃、静注和鼻腔给药TMP在脑内药动学过程均符合一室模型,MRT0-∞分别为73.7,38.8,70.6 min;Tmax分别为15,5,15 min;Cmax分别为249.2,2579.3,1175.1μg·L-1,AUC0-∞分别为19806.9,106410.7,62973.3 μg·min·L-1,TMP在脑组织中的局部生物利用度显示,鼻腔给药为59.2%,灌胃给药为18.6%.结论 芎冰微乳灌胃给药生物利用度较低;静脉注射TMP入脑迅速,生物利用度最高,但代谢迅速,作用时间短;鼻腔给药生物利用度较高,且脑内作用时间较长,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5.
通过比较柴胡皂苷经不同途径给药后血药及脑药动力学,评价柴胡皂苷治疗癫痫的最佳给药途径。柴胡皂苷经不同途径给予小鼠后于不同时间点取血和全脑,以乙腈-甲醇(9∶1)沉淀血浆蛋白质,采用UPLC-MS/MS测定SSa在小鼠血浆和脑组织中的浓度,用Kinetica程序软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和生物利用度,并计算脑靶向系数(Re)和药物脑靶向指数(DTI)。鼻腔给药后脑药Re为142.17%,DTI为3.06,要显著高于注射组。灌胃组DTI为1.25。柴胡皂苷鼻腔给药后脑靶向性要高于注射组和灌胃给药组,显示出鼻腔给药"引药入脑"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不同配伍对川芎嗪体内药代动力学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川芎嗪单独给药、不同配伍给药在大鼠体内的代谢动力学规律。方法:32只SD大鼠,分为川芎嗪(30 mg.kg-1)组、川芎嗪+阿魏酸(30 mg.kg-1+50 mg.kg-1)组、川芎嗪+延胡索乙素(30 mg.kg-1+20 mg.kg-1)组、川芎嗪+阿魏酸+延胡索乙素(30 mg.kg-1+50 mg.kg-1+20 mg.kg-1)组,灌胃给药,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各组大鼠血浆中川芎嗪的浓度,DAS 2.0程序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川芎嗪与阿魏酸配伍时,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t、达峰浓度Cmax和达峰时间Tmax与川芎嗪单独给药相比没有显著差异,但半衰期t1/2和平均驻留时间MRT0-t显著比川芎嗪单独给药时延长(P<0.05);川芎嗪与延胡索乙素配伍,及与阿魏酸、延胡索乙素同时配伍时AUC0-t,Cmax,Tmax与川芎嗪单独给药相比显著增大(P<0.05),而t1/2,MRT0-t与川芎嗪单独给药时相比无显著异。结论:阿魏酸可以延长川芎嗪在大鼠体内的作用时间,延胡索乙素能加快并增加川芎嗪在大鼠体内的吸收。  相似文献   

7.
目的:考察剂型因素和给药途径对人参皂苷Rg1(GRg1)在大鼠血清和脑组织中分布的影响。方法:大鼠鼻腔给GRg1鼻腔喷雾剂,以大鼠口服和鼻腔给GRg1生理盐水为对照,给药后测定各组大鼠脑和血清中的GRg1的含量。采用Wagner-Nelson法处理数据。结果:鼻腔给药途径使GRg1在血清和脑组织中的分布和转运效率分别提高了5.05,2.50倍;喷雾剂的剂型因素使GRg1在血清和脑组织中的吸收和转运效率分别提高了11.80,3.35倍。结论:GRg1鼻腔给药途径和喷雾剂都能显著提高其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8.
川芎伍用丹参煎剂对川芎嗪药物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54,自引:1,他引:5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三维高效液相色谱(3D-HPLC)测定川芎煎剂及其灌胃大鼠后血清中均含有多种组分,其中一种用HPLC提纯后经紫外、红外光谱,质谱和核磁共振谱鉴定为川芎嗪(TMP)。用HPLC法测定了大鼠灌胃川芎煎剂(I组,6只,30g/kg)和川芎丹参煎剂(Ⅱ组,6只40g/kg,川芎:丹参=3:1)后血清TMP浓度,并研究了两组药代动力学(药动学)。TMP药动学参数中的一级吸收速度常数(Ka)、与血药一时曲线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通窍散瘀方经不同给药途径给药后葛根素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方法:通窍散瘀方经注射给药(iv)、鼻腔给药(in)、灌胃给药(ig)后于不同时间点取血,以甲醇沉淀血浆蛋白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测定葛根素在大鼠血浆中的浓度,用Kinetica程序软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和生物利用度.结果:通窍散瘀方静脉注射后,葛根素血中AUC0~120min为(787.99±70.44)mg·min·L-1,鼻腔给药后AUC0 -120min为(376.56±93.93)mg·min·L-1,而灌胃给药后AUC0~120min为(491.18±110.64)mg·min·L-1.鼻腔给药葛根素绝对生物利用度F为47.78%,灌胃给药葛根素绝对生物利用度F为6.23%.结论:通窍散瘀方经鼻腔给药的生物利用度显著高于灌胃,该结果可以为通窍散瘀方的剂型研究和给药途径选择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0.
灯盏乙素麻醉大鼠鼻腔给药脑内靶向性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索灯盏乙素利用鼻腔嗅觉区的鼻-脑通道进行鼻脑靶向给药的可行性。方法:以注射给药为对照,于灯盏乙素鼻腔给药后一定时间用小脑延髓池穿刺术采集大鼠脑脊液,股动脉插管取血,125I标记法测定其在大鼠脑脊液、脑组织和血中药物含量,梯形法计算药物动力学参数;以AUCbrain/AUCplasma为指标评价脑靶向性。结果:大鼠鼻腔给药后灯盏乙素的脑内分布具有组织差异,经鼻腔吸收后5~15 min,嗅球即达峰值,在30~60 min时其在各脑组织中的药浓均达到峰值,其中,嗅球(574.8±205.9)ng.g-1、嗅区(323.4±128.3)ng.g-1、脑脊液(123.2±29.3)ng.g-1。灯盏乙素鼻腔给药后的脑部药浓分布如下:嗅球嗅区脑脊液小脑延髓大脑;相等剂量给药时,灯盏乙素鼻腔给药后嗅球、嗅区、CSF的AUC0~240分别为静注的5.54,5.07,5.51倍,其他脑组织的AUC0~240均大于静注。灯盏乙素鼻腔给药后各脑组织的AUCbrain/AUCplasma均显著高于静注给药,5 min时嗅球、CSF、大脑的AUCCR/AUCplasma值分别是静注的56.93,30.45,6.14倍。结论:灯盏乙素鼻腔给药后可能经以下吸收通路直接转运入脑:经鼻腔嗅黏膜吸收进入蛛膜下腔的嗅球,然后相继进入嗅区、CSF、大脑、小脑等部位,嗅球是药物分子经鼻腔入脑的必经之路。与静注给药相比,灯盏乙素鼻腔给药具有明显的脑靶向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以川芎嗪(TMP)为指标成分,评价芎冰微乳经大鼠鼻腔给药的脑靶向性,探讨鼻腔给药的可行性。方法 以灌胃、静脉注射给药为对照,结合血液和脑部微透析采样技术,连续收集3种给药途径大鼠血液、脑纹状体中的透析液,HPLC测定TMP浓度,经回收率校正后,用DAS2.1药动学软件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以脑靶向指数(DTI)为指标进行脑靶向性评价。结果 灌胃给药TMP在血液、脑内的药动学过程均符合一室模型,鼻腔、静注给药均符合二室模型。灌胃给药绝对生物利用度(F)为(41.89±5.16)%,TMP在脑内的t1/2、MRT0-∞与鼻腔给药接近,但cmax、AUC0-∞显著小于鼻腔给药,DTI=1.00;鼻腔给药的F为(86.60±2.02)%,脑内的AUC0-∞与静注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显著延长了t1/2、MRT0-∞,分别增加了1.16、1.24倍,DTI=1.13。结论 鼻腔给药后TMP在脑内的AUC0-∞与静注给药相似,部分药物可直接转运入脑,具有一定的脑靶向性,且药物在脑部的驻留时间更长,有望成为一种新的给药途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石杉碱甲二元醇质体温敏凝胶大鼠鼻腔给药药动学及脑靶向性.方法 UPLC-MS/MS法测定大鼠血浆及脑组织中石杉碱甲含量,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及脑靶向评价参数.结果 与温敏凝胶鼻腔给药及石杉碱甲注射剂静脉给药比较,二元醇质体温敏凝胶鼻腔给药大鼠脑组织AUC0~t升高(P<0.01),MRT0~t延长(P<0.05...  相似文献   

13.
左旋盐酸苯环壬酯鼻腔喷雾剂的体内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对制备的左旋盐酸苯环壬酯鼻腔喷雾剂进行药动学评价,比较鼻喷剂和片剂的生物利用度。方法LC-MS/MS测定给药后2种制剂在比格犬体内的血药浓度,计算药动学参数和相对生物利用度。结果左旋盐酸苯环壬酯鼻腔喷雾剂的tmax实测为(16.6±8.6)min,比片剂约快5倍,ρmax实测为(10.026±4.903)μg·L-1,约是片剂的4倍,对片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231±79)%。结论左旋盐酸苯环壬酯鼻喷剂起效迅速,相对生物利用度高,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王丹丹  皇甫辉 《世界中医药》2012,7(3):201-203,207
目的:观察鼻炎宁颗粒用于治疗中重度持续性变应性鼻炎的疗效、对生活质量影响及其安全性。方法:入选的中重度持续性变应性鼻炎患者177例,按就诊的先后次序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A组治疗采用布地奈德鼻喷雾剂喷鼻。B组为布地奈德鼻喷雾剂喷鼻,同时冲服鼻炎宁颗粒。C组为布地奈德鼻喷雾剂喷鼻,同时口服盐酸西替利嗪片。治疗结束后对3组疗效、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治疗1周后A、B、C组有效率分别为47%、67%、74%,A组有效率分别与B、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有效率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A组、B组、C组有效率分别为60%、79%、82%,A组有效率分别与B、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有效率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治疗前后总体生活质量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总体生活质量评分比较,A组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严重不良事件。A、B、C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3.3%、15.3%、22.4%,未见鼻炎宁颗粒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鼻炎宁颗粒治疗中重度持续性变应性鼻炎有一定的疗效,与布地奈德鼻喷剂联合应用时其作用与盐酸西替利嗪片相当,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5.
川芎嗪在大鼠肝微粒体系统中的代谢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通过离体和整体实验来研究川芎嗪(TMPz)代谢转化过程,探讨参与TMPz代谢的CYP450亚酶,为临床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建立TMPz的UV-HPLC检测方法,测定大鼠血浆和肝微粒体温孵液中TMPz及代谢产物,分析TMPz代谢消除率与各诱导和抑制剂之间的相关性;Nash法测定肝微粒体温孵液中ERY N-脱甲基酶活性,探索其与代谢物生成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测定DEX,Ket在体诱导或抑制后,大鼠血中的TMPz药物浓度,计算和比较药动学参数。结果:特异性CYP3A诱导剂DEX组中TMPz代谢物生成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主要诱导CYP2B的PB,β-NF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区别;强效的CYP3A抑制剂Ket则显著抑制TMPz的代谢;TMPz的代谢速率与CYP3A的特征性ERY N-脱甲基反应呈现高度的相关性;在体诱导或抑制后TMPz的药动学参数中DEX组的CL(s)大于对照组,t1/2小于对照组;而Ket抑制的CL(s)小于对照组,t1/2大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YP3A是介导TMPz生物转化的CYP450亚酶,川芎嗪与CYP3A酶抑制或诱导药合用可能存在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