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芎冰喷雾剂脑内药物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测定芎冰喷雾剂(A)和川芎喷雾剂(B,经鼻腔给药)、芎冰灌胃剂(C,与A的组成相同,灌胃)的主要成分川芎嗪在大鼠脑中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方法 以气相色谱法测定鼻腔给药及灌服给药后一系列时间点采集血样作药动学分析。结果 给药后川芎嗪在脑内的药时过程可以开放二室模型来描述;A药后脑组织药时曲线与静脉给药的药时曲线十分相似,吸收、分布、消除迅速,在给药后1min即在脑组织达到最大浓度,仅需要1.5h(约一个半衰期)即从脑内清除掉95.7%川芎嗪。结论 芎冰喷雾剂经鼻给药适用于缺血性脑血管机能不全急性期的应急处理,并可在短时间多次重复给药;冰片使川芎嗪迅速进入脑组织,并使其在脑内的时间稍延长,提高了川芎嗪在脑内的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测定芎冰喷雾剂经鼻腔给药后主要成分磷酸川芎嗪(TMPP)在大鼠脑内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方法:大鼠鼻腔或静脉注射给予芎冰喷雾剂后,利用微透析技术进行脑内药动学研究,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透析液样品中TMPP的浓度,用Das2.0药动学软件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结果:鼻腔给药和静注给药后TMPP在脑内的吸收均符合一室模型,芎冰喷雾剂鼻腔给药与静注给药TMPP都迅速进入脑内达到峰浓度,鼻腔给药TMPP在脑内的停留时间更长。结论:微透析法能较好的反映芎冰喷雾剂鼻腔给药后TMPP的药动学特征,鼻腔给药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机能不全急性期的一种速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采用血液微透析技术研究芎冰喷雾剂药动学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方法大鼠鼻腔或静脉注射给予芎冰喷雾剂后,利用血液微透析技术进行药动学研究,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透析液样品中磷酸川芎嗪(TMPP)的浓度,用Das2.0药动学软件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结果鼻腔给药和静注给药后TMPP的吸收均符合二室模型,芎冰喷雾剂鼻腔给药有一定优势。结论采用血液微透析技术进行芎冰喷雾剂的药动学研究方法可行,与传统方法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微透析技术对芎冰微乳在清醒大鼠脑局部的药动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芎冰微乳灌胃、静脉注射和鼻腔给药三种不同给药途径川芎嗪(TMP)在脑部的药动学特性.方法 采用脑微透析取样技术,以清醒大鼠为实验模型,连续收集三种给药途径大鼠脑纹状体透析液,HPLC法测定TMP浓度,经回收率校正后,用DAS2.1药动学软件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结果 灌胃、静注和鼻腔给药TMP在脑内药动学过程均符合一室模型,MRT0-∞分别为73.7,38.8,70.6 min;Tmax分别为15,5,15 min;Cmax分别为249.2,2579.3,1175.1μg·L-1,AUC0-∞分别为19806.9,106410.7,62973.3 μg·min·L-1,TMP在脑组织中的局部生物利用度显示,鼻腔给药为59.2%,灌胃给药为18.6%.结论 芎冰微乳灌胃给药生物利用度较低;静脉注射TMP入脑迅速,生物利用度最高,但代谢迅速,作用时间短;鼻腔给药生物利用度较高,且脑内作用时间较长,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5.
冯健  赵燕敏  李范珠 《中国药学杂志》2010,45(13):1011-1015
 目的 考察3种吸收促进剂对于多肽类大分子物质神经毒素(NT-Ⅰ)鼻腔给药后脑内递药的作用。方法 运用125I-NT-Ⅰ同位素标记法,以清醒大鼠为实验模型,采用同步多处脑微透析技术,连续测定单用NT-Ⅰ(105 μg·kg-1)以及NT-Ⅰ合用冰片、薄荷和冰片/薄荷低共熔物大鼠鼻腔给药后分别在嗅球和小脑组织间液中NT-Ⅰ的浓度。结果 单用NT-Ⅰ鼻腔给药进入脑内非常有限。冰片/薄荷低共熔物组小脑和嗅球中AUC分别是(2 283.51±34.54)和(1 358.58±32.56) ng·min·mL-1,均低于单用冰片或薄荷组中在同一脑区的AUC。而两个脑区中低共熔组的达峰时间均较单独使用冰片和薄荷脑组的达峰时间短(P<0.05)。结论 冰片、薄荷和冰片/薄荷低共熔物均有促进NT-Ⅰ通过鼻黏膜吸收入脑的作用。冰片/薄荷脑低共熔物吸收促进作用较单独冰片和薄荷脑弱。但是,冰片/薄荷脑低共熔物可促进NT-Ⅰ鼻腔给药后快速入脑。  相似文献   

6.
通过比较柴胡皂苷经不同途径给药后血药及脑药动力学,评价柴胡皂苷治疗癫痫的最佳给药途径。柴胡皂苷经不同途径给予小鼠后于不同时间点取血和全脑,以乙腈-甲醇(9∶1)沉淀血浆蛋白质,采用UPLC-MS/MS测定SSa在小鼠血浆和脑组织中的浓度,用Kinetica程序软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和生物利用度,并计算脑靶向系数(Re)和药物脑靶向指数(DTI)。鼻腔给药后脑药Re为142.17%,DTI为3.06,要显著高于注射组。灌胃组DTI为1.25。柴胡皂苷鼻腔给药后脑靶向性要高于注射组和灌胃给药组,显示出鼻腔给药"引药入脑"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考察剂型因素和给药途径对人参皂苷Rg1(GRg1)在大鼠血清和脑组织中分布的影响。方法:大鼠鼻腔给GRg1鼻腔喷雾剂,以大鼠口服和鼻腔给GRg1生理盐水为对照,给药后测定各组大鼠脑和血清中的GRg1的含量。采用Wagner-Nelson法处理数据。结果:鼻腔给药途径使GRg1在血清和脑组织中的分布和转运效率分别提高了5.05,2.50倍;喷雾剂的剂型因素使GRg1在血清和脑组织中的吸收和转运效率分别提高了11.80,3.35倍。结论:GRg1鼻腔给药途径和喷雾剂都能显著提高其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8.
《中成药》2016,(12)
目的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UPLC-Q-TOF-MS)分析舒脑欣滴丸的入血及入脑成分。方法大鼠灌胃舒脑欣滴丸后,采用UPLC-Q-TOF-MS法对给药、空白血样和脑组织进行分析,通过基峰离子(BPI)图寻找差异峰,并根据相对分子质量对其进行鉴定。结果舒脑欣滴丸给药后,有4种成分能吸收入血,经鉴定为阿魏酸、洋川芎内酯I/H、洋川芎内酯A和Z-藁本内酯;2种成分能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经鉴定为Z-藁本内酯和洋川芎内酯I/H。结论本研究将有助于阐明舒脑欣滴丸的药效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9.
磷酸川芎嗪的鼻腔吸收及药动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磷酸川芎嗪的鼻黏膜吸收特性及体内药动学。方法采用大鼠在体鼻腔重循环法研究磷酸川芎嗪的体外吸收规律,计算吸收速率常数;采用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鼠血浆中药物浓度,计算药动学参数和生物利用度。结果一定范围内不同浓度药物的鼻黏膜吸收速率常数k无显著性差异;磷酸川芎嗪在大鼠体内的过程属于二室模型,溶液鼻腔给药的生物利用度为86.33%,凝胶剂鼻腔给药的生物利用度为77.25%。结论药物吸收呈一级动力学特征;磷酸川芎嗪鼻腔给药吸收迅速,生物利用度高。  相似文献   

10.
灯盏乙素麻醉大鼠鼻腔给药脑内靶向性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索灯盏乙素利用鼻腔嗅觉区的鼻-脑通道进行鼻脑靶向给药的可行性。方法:以注射给药为对照,于灯盏乙素鼻腔给药后一定时间用小脑延髓池穿刺术采集大鼠脑脊液,股动脉插管取血,125I标记法测定其在大鼠脑脊液、脑组织和血中药物含量,梯形法计算药物动力学参数;以AUCbrain/AUCplasma为指标评价脑靶向性。结果:大鼠鼻腔给药后灯盏乙素的脑内分布具有组织差异,经鼻腔吸收后5~15 min,嗅球即达峰值,在30~60 min时其在各脑组织中的药浓均达到峰值,其中,嗅球(574.8±205.9)ng.g-1、嗅区(323.4±128.3)ng.g-1、脑脊液(123.2±29.3)ng.g-1。灯盏乙素鼻腔给药后的脑部药浓分布如下:嗅球嗅区脑脊液小脑延髓大脑;相等剂量给药时,灯盏乙素鼻腔给药后嗅球、嗅区、CSF的AUC0~240分别为静注的5.54,5.07,5.51倍,其他脑组织的AUC0~240均大于静注。灯盏乙素鼻腔给药后各脑组织的AUCbrain/AUCplasma均显著高于静注给药,5 min时嗅球、CSF、大脑的AUCCR/AUCplasma值分别是静注的56.93,30.45,6.14倍。结论:灯盏乙素鼻腔给药后可能经以下吸收通路直接转运入脑:经鼻腔嗅黏膜吸收进入蛛膜下腔的嗅球,然后相继进入嗅区、CSF、大脑、小脑等部位,嗅球是药物分子经鼻腔入脑的必经之路。与静注给药相比,灯盏乙素鼻腔给药具有明显的脑靶向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析头穴丛刺法联合川芎嗪对大鼠脑梗死后神经元突触重建的影响。方法:行简单随机法将72只SD大鼠分组,备制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脑梗死模型,A组18只(MCAO模型对照),B组18只(头穴丛刺法),C组18只(川芎嗪),D组18只(头穴丛刺法+川芎嗪)。B组、D组取百会及穴位邻近左侧与右侧2 mm处针刺; C组、D组以盐酸川芎嗪注射液20 mg/(kg·d); A组以同剂量0.9%氯化钠溶液注射。于MCAO建模7、14、28 d比较各组星形胶质细胞、突触个数,检测突触素、GFAP的含量。结果:随时间延长,各组神经元突触、星形胶质细胞个数均有增长,突触素、GFAP表达均有提高,其中B、C、D组增长明显(P<0.05)。14 d、28 d D组神经元突触、星形胶质细胞个数及突触素、GFAP表达均显著高于A、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次B、C组14 d、28 d显著高于A组(P<0.05),B、C两组7、14、28 d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川芎嗪联合头穴丛刺可促进MCAO脑梗死大鼠神经元突触增殖,增强突触素、GFAP表达,提高突触效能传递,为神经功能重塑提供基础,保护神经元超微结构,修复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制备的盐酸噻吩诺啡舌下喷雾剂进行药效学、药动学评价,并计算舌下喷雾剂的绝对生物利用度。方法 热板法考察盐酸噻吩诺啡于小鼠舌下、灌胃、皮下3种给药方式下的量效关系,计算ED50,ED80,ED95;并考察ED80剂量给药后的时效关系。采用LC-MS/MS测定舌下和静脉注射2种给药方式下大鼠体内的血药浓度,计算药动学参数和绝对生物利用度。结果 药效学实验结果证明,本剂型起效快,药效明显优于灌胃给药,接近于皮下给药;药动学研究结果显示,舌下给药的tmax约为9 min,ρmax约为静注的1/2,t1/2 2种给药方式无显著性差异。大鼠体内绝对生物利用度达到58.48%。结论 盐酸噻吩诺啡舌下喷雾剂起效迅速,绝对生物利用度高,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王丹丹  皇甫辉 《世界中医药》2012,7(3):201-203,207
目的:观察鼻炎宁颗粒用于治疗中重度持续性变应性鼻炎的疗效、对生活质量影响及其安全性。方法:入选的中重度持续性变应性鼻炎患者177例,按就诊的先后次序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A组治疗采用布地奈德鼻喷雾剂喷鼻。B组为布地奈德鼻喷雾剂喷鼻,同时冲服鼻炎宁颗粒。C组为布地奈德鼻喷雾剂喷鼻,同时口服盐酸西替利嗪片。治疗结束后对3组疗效、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治疗1周后A、B、C组有效率分别为47%、67%、74%,A组有效率分别与B、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有效率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A组、B组、C组有效率分别为60%、79%、82%,A组有效率分别与B、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有效率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治疗前后总体生活质量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总体生活质量评分比较,A组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严重不良事件。A、B、C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3.3%、15.3%、22.4%,未见鼻炎宁颗粒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鼻炎宁颗粒治疗中重度持续性变应性鼻炎有一定的疗效,与布地奈德鼻喷剂联合应用时其作用与盐酸西替利嗪片相当,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痫宁喷雾剂对氯化锂-匹罗卡品致痫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及c-fos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治疗癫痫的机制。方法:将46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对照组和鼻腔组。采用氯化锂-匹罗卡品制成慢性癫痫大鼠模型,分别给予生理盐水喷鼻,丙戊酸钠灌胃,痫宁喷雾剂鼻腔给药。病理切片观察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海马c-fos的表达。结果:对照组与鼻腔组大鼠海马神经元水肿、固缩等损伤较模型组明显减轻(P0.01),对照组与鼻腔组大鼠海马c-fos表达较模型组明显下降(P0.05),鼻腔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痫宁喷雾剂能明显减轻癫痫大鼠海马神经元水肿、固缩等损伤,降低c-fos表达水平,对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神经元c-fos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川芎嗪联合胞二磷胆碱注射液治疗方案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两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将300例患者随机分成3组:即川芎嗪联合胞二磷胆碱组、川芎嗪组及胞二磷胆碱组。治疗4周后评估3组患者临床疗效、症状积分、肌电图检查、血糖和血脂情况,随访3个月后评估3组患者临床疗效及症状积分情况。结果治疗4周后,3组血糖及血脂均有改善,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临床疗效、症状积分变化、肌电图检查结果显示川芎嗪联合胞二磷胆碱组较川芎嗪组、胞二磷胆碱组明显改善(P〈0.05),而川芎嗪组、胞二磷胆碱组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均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发生。随访3个月,川芎嗪联合胞二磷胆碱组临床疗效及症状体征积分(6.39±2.04)改变仍优于川芎嗪组(8.36±1.17)及胞二磷胆碱组(8.05±1.3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川芎嗪与胞二磷胆碱联合用药治疗方案对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效、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