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04篇
  免费   409篇
  国内免费   304篇
耳鼻咽喉   17篇
儿科学   21篇
妇产科学   24篇
基础医学   273篇
口腔科学   43篇
临床医学   587篇
内科学   752篇
皮肤病学   20篇
神经病学   210篇
特种医学   138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662篇
综合类   1225篇
预防医学   518篇
眼科学   6篇
药学   661篇
  4篇
中国医学   518篇
肿瘤学   137篇
  2023年   46篇
  2022年   53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64篇
  2019年   60篇
  2018年   75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64篇
  2015年   87篇
  2014年   186篇
  2013年   180篇
  2012年   250篇
  2011年   251篇
  2010年   272篇
  2009年   286篇
  2008年   228篇
  2007年   251篇
  2006年   235篇
  2005年   265篇
  2004年   252篇
  2003年   249篇
  2002年   194篇
  2001年   266篇
  2000年   191篇
  1999年   154篇
  1998年   151篇
  1997年   112篇
  1996年   132篇
  1995年   145篇
  1994年   131篇
  1993年   106篇
  1992年   118篇
  1991年   90篇
  1990年   66篇
  1989年   90篇
  1988年   56篇
  1987年   48篇
  1986年   35篇
  1985年   42篇
  1984年   39篇
  1983年   40篇
  1982年   52篇
  1981年   33篇
  1980年   20篇
  1979年   11篇
  1978年   5篇
  1965年   6篇
  1964年   7篇
  1959年   3篇
  195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摘要] 目的:研究褐藻胶对肝豆状核变性(HLD)小鼠肝脏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健康雄性昆明小鼠,应用铜负荷饮食法建立HLD模型。治疗组每天给予褐藻胶灌胃,对照组动物同步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灌胃,每日1次,连续4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检测尿铜含量;生化法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含量;HE染色观察肝细胞病理变化;Masson染色观察肝纤维化程度;TUNEL检测肝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检测肝细胞铜蓝蛋白(CER)表达水平。结果:经褐藻胶治疗后,高剂量组小鼠的尿铜含量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血清ALT、AST活性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肝细胞变性指数、肝纤维化程度和凋亡细胞指数较模型组均显著减少(P<0.05),肝细胞CER表达水平较模型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褐藻胶可能通过增强肝细胞CER的表达和促进Cu2+的排泄,减轻肝细胞变性凋亡和肝纤维化损害,改善HLD小鼠的肝功能。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探讨γ干扰素诱导蛋白30(IFI 30)、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PD-L1)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与病人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5年5月~2019年5月手术切除的103例人脑胶质瘤组织和瘤旁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IFI 30、PD-L1表达情况。随访24个月,记录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结果 胶质瘤组织IFI 30、PD-L1高表达率[分别为70.87%(73/103)、68.93%(71/103)]明显高于瘤旁组织[分别为19.42%(20/103)、21.36%(22/103);P<0.001]。胶质瘤组织IFI 30表达水平与PD-L1表达水平呈明显正相关(r=0.583,P<0.05)。随访24个月,生存75例,死亡28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FI 30高表达、PD-L1高表达是增加病人死亡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生存曲线分析显示,IFI 30高表达组2年累积生存率(64.52%)和2年累积无进展生存率(65.56%)均明显低于低表达组(分别为82.25%、89.45%;P<0.05)。PD-L1高表达组2年累积生存率(61.78%)和2年累积无进展生存率(60.14%)均明显低于低表达组(分别为88.52%、79.86%;P<0.05)。结论 人脑胶质瘤组织IFI 30、PD-L1呈高表达,与病人不良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正>患者,女,26岁,身高158 cm,体重45 kg,因"反复发生皮疹13个月,后纵隔占位7个月、胸闷气喘呼吸困难10余天"入我院胸外科寻求治疗。13个月前,患者因反复发生的皮疹多次就诊于不同医院,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口服泼尼松等药物治疗效果不佳,7个月前外院CT提示右后纵膈占位,大小为5.9 cm×4.1 cm×14 cm,因为反复出现皮损未能行手术治疗。因发生呼吸困难10余天到我院寻求手术治疗。入院HR 140~160 次/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黄芪-白术药对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潜在关键机制。方法利用化合物-基因相互作用关系、类药性与口服生物利用度,对来源于TCMID数据库的黄芪-白术药对成分进行筛选,获得治疗COPD的潜在成分,并通过追溯植物来源确定特征成分。潜在成分的靶标来源于COPD转录组中的差异表达基因与候选靶标(已知靶标和预测靶标)的交集。网络拓扑分析确定靶标的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中的核心靶标。对核心靶点进行功能富集分析以确定靶标的关键机制。通过分子对接验证核心机制。结果筛选出8个改善COPD的潜在中药成分,靶向4个核心靶标(CCL2、IL-1β、NQO1、CYP1B1)。功能富集分析显示核心靶标功能表现在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反应、血管新生3个方面。分子对接结果显示特征成分(黄芪甲苷、白术内酯Ⅰ)与IL-1β抑制剂穿心莲内酯结合IL-1β的模式相似。结论黄芪-白术药对围绕IL-1β发挥改善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反应、血管新生的作用,是治疗COPD的潜在关键机制。  相似文献   
7.
臧东运  续英男 《抗感染药学》2019,16(4):564-565,576
外科危重症中重症颅脑创伤,其主要发病机制是由于间接外力或直接作用造成的,临床表现出呼吸困难或昏迷等症状,病情严重者可能发生肺部感染的并发症,其极易造成机体发生多脏器功能衰竭,具有较高的病死率,早期若不能采取对症处理手段,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调查发现重症颅脑创伤并肺部感染患者的发病机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能改善预后效果,降低病死率。综述重症颅脑外伤并发肺部感染临床治疗的文献资料,并对其治疗进展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比颈前路联合应用单节段零切迹椎间融合器与常规锁定钛板治疗三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采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CDF)+双节段锁定钛板固定系统+单节段零切迹椎间融合固定系统(联合组)和20例采用常规颈前路ACDF+三节段锁定钛板固定系统(常规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各指标及术后随访。结果 联合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率方面均明显优于常规组(均P 0. 001)。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各随访时间点的VAS、JOA评分及颈椎Cobb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末次随访时根据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常规组优12例、良5例、可3例,优良率为85%;联合组优11例、良4例、可3例,优良率为83. 3%。末次随访时两组间Ⅰ级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颈前路联合零切迹椎间融合器治疗三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可以取得与常规锁定钛板一样的疗效,但在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邻近节段退变率以及降低手术难度方面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微小RNA(microRNA,miR)-489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发生发展过程的影响,并探讨其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诊断的价值。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及miR-489的表达变化;TargetScan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预测并验证miR-489可靶调控BDNF;CCK-8、Transwell迁移侵袭实验等探究miR-489和BDNF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TPC-1的影响;构建裸鼠植瘤模型探究miR-489在体内实验中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影响。结果 miR-489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及转移的肿瘤组织中的表达降低(P<0.01);BDNF是miR-489的靶基因;过表达BDNF能逆转miR-489对TPC-1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的抑制作用(P<0.05);miR-489可抑制裸鼠肿瘤的生长(P<0.01)。结论 miR-489通过抑制靶基因BDNF的表达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扮演抑癌基因的角色。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