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采用血液微透析技术研究芎冰喷雾剂药动学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方法大鼠鼻腔或静脉注射给予芎冰喷雾剂后,利用血液微透析技术进行药动学研究,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透析液样品中磷酸川芎嗪(TMPP)的浓度,用Das2.0药动学软件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结果鼻腔给药和静注给药后TMPP的吸收均符合二室模型,芎冰喷雾剂鼻腔给药有一定优势。结论采用血液微透析技术进行芎冰喷雾剂的药动学研究方法可行,与传统方法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磷酸川芎嗪大鼠鼻腔给药靶向脑部的药动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磷酸川芎嗪(TMPP)经大鼠鼻腔给药后的脑部药动学特性.方法 大鼠鼻腔给予或静脉注射TMPP 10 mg·kg~(-1)后,利用微透析技术进行脑部药动学研究,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透析液样品中TMPP的浓度,用Das2.0药动学软件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结果 鼻腔给药和静注给药后TMPP在脑部的吸收均符合一室模型,TMPP鼻腔给药吸收快,迅速入脑,且在脑部的停留时间更长;AUC_(0-∞分别为(698.26±122.59),(446.25±107.44)μg·min·mL~(-1),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C_(max)分别为(8.99±2.51).(9.03±2.08)μg·mL~(-1);T_(max)分别为(10.17±3.49),(9.86±2.94)min,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TMPP鼻腔给药后迅速入脑,AUC_(0-∞).值高于静脉注射,有望成为一种新的给药途径.  相似文献   

3.
芎冰喷雾剂脑内药物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测定芎冰喷雾剂(A)和川芎喷雾剂(B,经鼻腔给药)、芎冰灌胃剂(C,与A的组成相同,灌胃)的主要成分川芎嗪在大鼠脑中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方法 以气相色谱法测定鼻腔给药及灌服给药后一系列时间点采集血样作药动学分析。结果 给药后川芎嗪在脑内的药时过程可以开放二室模型来描述;A药后脑组织药时曲线与静脉给药的药时曲线十分相似,吸收、分布、消除迅速,在给药后1min即在脑组织达到最大浓度,仅需要1.5h(约一个半衰期)即从脑内清除掉95.7%川芎嗪。结论 芎冰喷雾剂经鼻给药适用于缺血性脑血管机能不全急性期的应急处理,并可在短时间多次重复给药;冰片使川芎嗪迅速进入脑组织,并使其在脑内的时间稍延长,提高了川芎嗪在脑内的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4.
冰片对川芎嗪经鼻腔吸收入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冰片对川芎嗪经鼻腔吸收入脑的影响。方法:大鼠随机分为芎冰喷雾剂组、川芎喷雾剂组、芎冰灌胃剂组。给药后分别于不同的时间点断头取全脑,匀浆后以气相色谱法测定脑组织中川芎嗪浓度。结果:与川芎喷雾剂组比较,芎冰喷雾剂组川芎嗪更迅速进入脑组织并达到峰浓度,其峰值也高于前者;与芎冰灌胃剂组相比,芎冰喷雾剂吸收迅速、分布迅速,消除迅速。结论:鼻腔给药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机能不全急性期的一种速效途径;冰片提高了川芎嗪经鼻腔吸收入脑的速度,增加了脑组织中川芎嗪的吸收量。  相似文献   

5.
微透析技术对芎冰微乳在清醒大鼠脑局部的药动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芎冰微乳灌胃、静脉注射和鼻腔给药三种不同给药途径川芎嗪(TMP)在脑部的药动学特性.方法 采用脑微透析取样技术,以清醒大鼠为实验模型,连续收集三种给药途径大鼠脑纹状体透析液,HPLC法测定TMP浓度,经回收率校正后,用DAS2.1药动学软件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结果 灌胃、静注和鼻腔给药TMP在脑内药动学过程均符合一室模型,MRT0-∞分别为73.7,38.8,70.6 min;Tmax分别为15,5,15 min;Cmax分别为249.2,2579.3,1175.1μg·L-1,AUC0-∞分别为19806.9,106410.7,62973.3 μg·min·L-1,TMP在脑组织中的局部生物利用度显示,鼻腔给药为59.2%,灌胃给药为18.6%.结论 芎冰微乳灌胃给药生物利用度较低;静脉注射TMP入脑迅速,生物利用度最高,但代谢迅速,作用时间短;鼻腔给药生物利用度较高,且脑内作用时间较长,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盐酸川芎嗪(TMPH)经大鼠鼻腔给药后的脑内药动学特性。方法采用脑微透析取样技术,以清醒自由活动大鼠为实验模型,连续收集盐酸川芎嗪鼻腔和静脉注射给药后大鼠脑内纹状体透析液,HPLC测定其浓度,并经回收率校正后,以WinNonlin4.0.1药动学软件处理,计算药动学参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TMPH鼻腔给药5 min后脑纹状体中的药物浓度为(1.43±0.29)mg·L-1,而静脉注射后在相同时间点入脑不显著。鼻腔给药的ρmax低于静脉注射,分别为(3.43±0.46)和(4.67±0.76)mg·L-1,但二者的tmax,AUC0-t,AUC0-∞MRT,CLs、近似,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TMPH鼻腔给药后可迅速吸收入脑,且吸收量与静脉注射近似,因此有望成为一种新的给药途径。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磷酸川芎嗪(TMPP)鼻用pH敏感型原位凝胶(TMPP凝胶)大鼠血液和脑部药动学。方法 大鼠鼻腔给予TMPP凝胶和TMPP溶液后,利用血液微透析与脑部微透析技术同步进行血液药动学与脑部药动学研究,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并计算透析液中TMPP的浓度,用Kinetica 4.4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 两种鼻腔给药制剂在大鼠血液和脑部的药-时曲线均符合二室开放模型,TMPP溶液组和凝胶组血液中的主要药动学参数:tmax分别为(15.0±1.0),(35.0±1.0)min;ρmax分别为(5.857±1.3),(5.848±1.0)μg·mL-1;AUC0~∞分别为(529.9±68.6),(642.7±54.3)μg·min·mL-1。脑部的主要药动学参数:tmax分别为(15.0±1.0),(35.0±1.0)min; ρmax分别为(7.134±0.8),(6.738±1.1)μg·mL-1;AUC0~∞分别为(615.4±71.2),(801.4±67.5)μg·min·mL-1。结论 TMPP凝胶易于通过鼻腔吸收进入脑部,并能起到缓释效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考察中药冰片-薄荷脑低共熔物对神经毒素纳米粒鼻腔给药吸收入脑的影响.方法:采用125Ⅰ同位素标记法,以清醒自由活动大鼠为实验模型,运用脑微透析取样技术,测定脑内神经毒素浓度的变化,并应用药动学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添加冰片-薄荷脑低共熔物的神经毒素纳米粒脑药动学符合二室模型,t_(max),C_(max),AUC,t1/2(β)分别为0.68 h、27.32μg·L~(-1),132.68μg·h·L~(-1),3.107 6 h,其入脑的速度与程度均优于单用薄荷脑或者冰片.结论:神经毒素纳米粒在冰片-薄荷脑低共熔物作用下,可显著增加其鼻腔吸收人脑的药量,且能较快达到峰浓度,消除缓慢.  相似文献   

9.
 目的 以川芎嗪(TMP)为指标成分,评价芎冰微乳经大鼠鼻腔给药的脑靶向性,探讨鼻腔给药的可行性。方法 以灌胃、静脉注射给药为对照,结合血液和脑部微透析采样技术,连续收集3种给药途径大鼠血液、脑纹状体中的透析液,HPLC测定TMP浓度,经回收率校正后,用DAS2.1药动学软件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以脑靶向指数(DTI)为指标进行脑靶向性评价。结果 灌胃给药TMP在血液、脑内的药动学过程均符合一室模型,鼻腔、静注给药均符合二室模型。灌胃给药绝对生物利用度(F)为(41.89±5.16)%,TMP在脑内的t1/2、MRT0-∞与鼻腔给药接近,但cmax、AUC0-∞显著小于鼻腔给药,DTI=1.00;鼻腔给药的F为(86.60±2.02)%,脑内的AUC0-∞与静注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显著延长了t1/2、MRT0-∞,分别增加了1.16、1.24倍,DTI=1.13。结论 鼻腔给药后TMP在脑内的AUC0-∞与静注给药相似,部分药物可直接转运入脑,具有一定的脑靶向性,且药物在脑部的驻留时间更长,有望成为一种新的给药途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石杉碱甲二元醇质体温敏凝胶大鼠鼻腔给药药动学及脑靶向性.方法 UPLC-MS/MS法测定大鼠血浆及脑组织中石杉碱甲含量,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及脑靶向评价参数.结果 与温敏凝胶鼻腔给药及石杉碱甲注射剂静脉给药比较,二元醇质体温敏凝胶鼻腔给药大鼠脑组织AUC0~t升高(P<0.01),MRT0~t延长(P<0.05...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细辛脑羟丙基-β-环糊精溶液剂鼻腔给药脑内释药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家兔静脉注射细辛脑羟丙基-β-环糊精溶液剂与家兔鼻腔灌流细辛脑羟丙基-β-环糊精溶液剂相比较,探求细辛脑鼻腔给药后药物在脑内释放的可行性通路。结果: 鼻腔灌流方式血液中细辛脑质量浓度与嗅脑、大脑、筛鼻甲内的细辛脑的量,均高于静脉给药方式。结论: 细辛脑羟丙基-β-环糊精溶液剂经过筛鼻甲进入脑部这一通路过程中,药物的吸收量方面,静脉给药要小于鼻腔灌流,故细辛脑鼻腔给药脑内释药具有实践之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刘福和  赵燕敏  冯健  魏颖慧  李范珠 《中草药》2009,40(11):1760-1763
目的 制备聚山梨酯-80包裹的神经毒素-Ⅰ(NT-Ⅰ)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PBCA)纳米粒(T-80-NT-Ⅰ-PBCA-NP),并考察其脑内药动学特征.方法 以PBCA为纳米材料,采用乳化聚合法制备T-80-NT-Ⅰ-PBCA-NP,以大鼠为实验对象,经鼻腔给药后,运用脑微透析取样技术,以未包裹的NT-Ⅰ PBCA纳米粒(NT-Ⅰ-PBCA-NP)为对照组,研究神经毒素-Ⅰ在脑内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的动力学过程.结果 大鼠鼻腔给药后,聚山梨酯-80包裹与未包裹的NT-Ⅰ PBCA纳米粒药物浓度-时间曲线符合开放性二室模型,其主要药动学参数t_(max)分别为(71.018±7.641)、(55.830±6.072)min;C_(max)分别为(117.189±10.036)、(52.277±6.217)ng/mL;AUC0_(0→∞)分别为(22 836.633±51.052)、(12 786.934±30.723)ng·min·mL~(-1).结论 T-80-NT-Ⅰ-PBCA-NP鼻腔给药后延长NT-Ⅰ达峰时间,且显著提高NT-Ⅰ的脑内浓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考察亲水性多肽类药物神经毒素自组装核壳型纳米粒(self-assembled neurotoxin-loaded nanoparticles of core-shell type, NT-SAN大鼠鼻黏膜给药后脑内药动学特征。方法 以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NT(FITC-NT,采用聚乙二醇-g-聚氰基丙烯酸乙酯嵌段共聚物(PEG-g-PECA为载体,乳化聚合法制备FITC-NT-SAN。采用大鼠脑微透析技术及荧光分光光度法,以FITC-NT-SAN和FITC-NT溶液肌内注射给药为对照,连续测定FITC-NT-SAN经鼻黏膜给药后FITC-NT在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eriaqueductal gray, PAG部位浓度的经时变化。结果 FITC-NT-SAN呈圆形或类圆形,大小均匀,平均粒径为(89.6±8.9nm,包封率为(58.43±0.62%。FITC-NT-SAN经鼻黏膜给药后在PAG的FITC-NT浓度均明显高于FITC-NT-SAN和FITC-NT溶液的肌内注射给药(P<0.01,ρmaxtmax 和AUC0-∞分别为(89.26±7.58ng·mL-1、120.00 min和(26 320.88±1 007.74ng·min·mL-1,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37.28%。结论 以PEG-g-PECA为载体的FITC-NT-SAN经鼻黏膜给药有助于提高NT的脑内浓度及生物利用度,该结果为研究适宜蛋白质多肽类等大分子药物经鼻黏膜给药的脑靶向新剂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