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研究气相液氮罐内因位置不同而导致的温度差异对脐带血造血干细胞保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位于液氮中的脐血干细胞20份作为对照组A组,保存在气相液氮罐内最低温度保存处的20份样本为实验B组,最高温度保存处的20组样品为实验C组.各组细胞解冻复苏后进行有核细胞计数、有核细胞活性、CD34+%、CFU-GM等检测,进行单...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旨在探讨低温保存对华通胶间充质干细胞(wJ-MSC)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为低温保存后WJ-MSC的临床应用及建立WJ-MSC库提供实验依据。通过脐带组织块培养制备WJ-MSC,将第5代WJ-MSC加入低温保护剂,-80℃冰箱降温,液氮保存。细胞复温后行培养和传代,低温保存组第1代(PP1)传代获得PP2-PP15。非低温保存组第6代为对照组第1代(CP1),传代获得CP2-CP15。比较对照组与低温保存组WJ-MSC的有核细胞回收率、台盼蓝拒染率、CCK-8活性、凋亡率、贴壁率、增殖指数、细胞表面抗原、细胞周期和向脂肪细胞、成骨细胞及神经元细胞诱导分化能力。结果表明,WJ-MSC经低温保存,有核细胞回收率为98.2%,台盼蓝拒染率为94.3%,CCK-8活性为91.4%,凋亡率为3.9%,贴壁率为92.6%;PP1较CP1增殖指数明显降低(P〈0.05),PP2-PP15与相应对照组增殖指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显著性;WJ-MSC高表达CD29、CD90、CD44、CD71、CD73、CDl05、CDl66和HLA-ABC,低表达CD34、CD45和HLA-DR,两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显著性;增殖潜伏期和对数增殖期两组之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向脂肪细胞、成骨细胞和神经元细胞诱导分化后分别进行油红0、碱性磷酸酶(ALP)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染色,两组间阳性强度肉眼观察无明显差异;细胞内甘油三酯、ALP和NSE含量两组间也无显著差异。结论:WJ-MSC低温保存后少量细胞(〈10%)受到损伤,传代培养表明其生物学特性基本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3.
周俊  冯谦  张秀  王华 《中国输血杂志》2011,24(9):770-771
目的以Cobe Spectra细胞分离系统为基础,为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采集选择效率高,经济、运行时间短,更切合临床实际工作的方法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分别用Cobe Spectra细胞分离系统的Auto PBSC(外周血干细胞自动采集)方法和MNC(单个核细胞采集)方法采集外周血干细胞,对采集产品的进行细胞计数,记录采集过程参数,计算有核细胞、单个核细胞采集数和采集时间,分析采集效率以及经济成本。应用统计学分析方法,对这2种不同方法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2组间处理血量差异没有统计学习意义,Auto PBSC采集组的采集产品中有核细胞数浓度和单个核细胞百分比高于MNC采集组,但产品体积小于MNC采集组(T=-1.704,0.494,1.941,1.742,P>0.05);2)MNC采集组获得的产品中有核细胞总数、单个核细胞数及CD34+细胞浓度均显著高于AutoPBSC采集组,采集所用的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3.596,-0.349,13.188,-2.554,-2.818,P<0.05);3)MNC采集组的有核细胞采集率(22%)和单个核细胞的采集率(97.7%)也高于Auto PBSC采集组的15%和85%(T=5.5754,.572,4.3842,.926,-0.044,3.229,P<0.05)。结论 MNC采集外周血干细胞的采集效率优于AutoPBSC采集,并且经济。  相似文献   

4.
马莉  顾翔  吴蔚  倪军  王红  吉薇  沈连军  孙梅  顾健 《医学临床研究》2012,(10):1989-1991
【目的】通过对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pCsF)动员后的干细胞采集物中CD34+细胞及相关参数进行分析,并将其应用于缺血性心脏病及下肢静脉血栓患者,以评估干细胞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38例患者经rhG—CSF动员后用血细胞分离机分离采集干细胞,将采集物按照白细胞计数标准操作程序计数单个核细胞,取采集物一滴制成血涂片,以瑞氏染色后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进行血细胞形态分析。同时以流式细胞术检测干细胞表面抗原标志CD34+以评估干细胞成分。将制备成一定的浓度的干细胞悬液进行相关疾病治疗,观察评估其临床疗效。【结果】采集当天供者外周血白细胞总数为(47.36±17.21)×10^9/L。外周血CD34+细胞百分比为(0.12±0.12)%,采集物中CD34+细胞百分比为(0.33±0.30)%。单个核细胞数为(5.09±3.14)×10^8/L,单个核细胞比例为(81.62±17.94)%。其中淋巴细胞比例为(60.43±12.20)%,单核细胞比例为(15.30±9.24)%。幼稚阶段粒细胞(包括原始细胞,早幼粒细胞、中、晚幼粒细胞)比例为(8.32±4.16)%。以干细胞悬液进行心肌修复时,结果发现自体外周血CD34+干细胞移植后能改善心脏功能,使胸闷、胸痛、气短等临床症状好转。在以动员后的干细胞悬液治疗下肢动脉栓塞的患者,结果显示经多点注射数天后病变部位可见散在新生小动脉,新生血管中有移植的细胞表达内皮细胞特异标志。【结论】通过对rhG-CSF动员后的干细胞采集物进行CD34+计数、单个核细胞MNC分类及形态学分析,可以客观评估采集物质量,并可根据需要配制成不同浓度和细胞数的细胞悬液以应用于临床治疗,干细胞治疗的长期疗效,还需要进行长期的进一步的观察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冻存时间的脐血干细胞复苏后的回收率,并分析冷冻复苏的细胞对患者植入速度的影响。20份经-196℃液氮低温保存1-10年的脐血干细胞标本,比较冻存前(脐血库提供资料)和复苏后的细胞活率、总有核细胞数(TNC)、CD34+细胞和粒-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M)的数量,并分析复苏后的细胞回收对移植受者植入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冻存时间对复苏后干细胞的回收率没有影响。经冻存复苏后,细胞活存率为(92.75±2.55)%,TNC、CD34+细胞数和CFU-GM的回收率分别为89.9%、84.8%和84.3%,与冻存前相比明显减少(P=0.000),但细胞数量的下降对移植患者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的植入时间均无影响。冻存后TNC和CD34+细胞数量与冻存前数量有很大的相关性(r=0.954;r=0.931,P=0.000),而CFU-GM的相关性弱(r=0.285,P=0.223)。结论:冻存和复温过程会-定程度上损伤脐血干细胞,导致细胞丢失,但不会影响移植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中不良反应分析及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13SC)采集中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寻找最佳的预防处理措施。[方法]分析1998年7月-2007年1月在我院进行的169例236次PBSC采集中所发生的不良反应及处理结果。[结果]169例236次PBSC采集中均有不良反应发生,其中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使用相关的不良反应有骨痛(77.9%)、肌肉痛(54.2%)、头痛(35.2%)、疲乏(70.8%)、恶心(8.9%)。与采集过程直接相关的不良反应有血流不足(15.7%)、枸橼酸盐中毒(18.2%)、穿刺部位血肿(2.1%)、穿刺部位渗血(1.3%)、血管穿刺侧肢体麻木(89.8%),所有不良反应经处理后均好转。[结论]PBSC采集是一个比较安全的过程,其潜在及存在的不良反应可通过采取相应的预防处理措施得以好转,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OAEP化疗方案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治疗对血液病患者外周血干细胞(PBSC)动员的效果。方法:选择恶性血液病患者24例,其中非霍奇金淋巴瘤(NHL)15例,多发性骨髓瘤(MM)6例,霍奇金病(HD)3例?以COAEP方案动员[dl(第1天):环磷酰胺(CTX)400mg/m^2,长春地辛(VDS)2mg/m^2;dl-5应用阿糖胞苷(Ara—C)60mg/m^2.依托泊甙(VP-16)60mg/m^2,泼尼松(Pred)30mg/m^2]。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取患者化疗后白细胞抑制达最低点开始稳定回升(第二次回升)时为节点.予G-CSF(惠尔血)300μg/d;而对照组以动员方案结束后向细胞跌至低谷首次回升时即使用G—CSF300μg/d。2组患者开始使用G—CSF后每日查血常规,当白细胞计数〉10.0×10^9/L和单个核细胞(MNC)计数〉1.0×10^9/L时使用COBE血细胞分离机,以自动单个核细胞分离程序采集PBSC.结果:使用COAEP方案动员后,24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平均获得的CD34+细胞数达每例17.25×10^6/kg。试验组患者平均使用G—CSF的时间为4.17d,采集PBSC次数为1~2次,采集液CD34+细胞数为每例11.73×10^6/kg(何均值):对照组患者平均使用G—CSF的时间为5.92d,采集PBSC次数为1~2次,采集液CD34+细胞数为每例1.79×10^6/kg(几何均值),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8),结论:COAEP联合化疗可作为血液病患者自体PBSC动员的方案,并能获得良好的干细胞产率:患者白细胞开始稳定回升时使用G—CSF,可显著提高PBSC产率:根据患者外同血白细胞计数及单个核细胞数决定PBSC采集时机有效可行,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旨在分析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自动采集程序(Auto PBSC程序)与半自动采集程序(MNC程序)在外周血干细胞采集中的效果及影响因素。109例采集按对象不同分为自体患者组(患者)和异基因供者组(供者),通过对采集物中干细胞数量与质量及采集程序特点的比较,对两种采集程序在两组中的采集结果及影响因素分别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全血处理量基本相同的情况下,患者组和供者组两种程序采集物中MNC%与CD34^+%、CD34^+细胞数及血红蛋白含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MNC程序比较,Auto PBSC程序采集物中血小板混入少,采集物体积小,但抗凝剂用量多,采集时间长(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患者组两种程序采集物中MNC数(r=0.314,P=0.015)、CD34^+细胞数(r=0.922,P=0.000)与采集前对应参数呈正相关,采集物中CD34^+细胞数与WBC数(r=0.369,P=0.004)及MNC数(r=0.495,P=0.000)呈正相关;供者组Auto PBSC程序采集物中MNC数与采集前呈正相关(r=0.896,P=0.000),MNC程序采集物中CD34^+细胞数与采集前呈正相关(r=0.666,P=0.000)。患者组Auto PBSC程序采集物中MNC数与CD34^+细胞数在男性显著高于女性(P〈0.05),在年龄40岁以下的患者显著高于年龄在40岁以上的患者(P〈0.05),而MNC程序年龄在40岁以上患者采集的CD34^+细胞数显著高于年龄40岁以下患者(P〈0.05)。供者组仅MNC程序采集物中MNC数与CD34^+细胞数在男性显著高于女性(P〈0.05)。结论:在全血处理量相同时,自体患者和异基因供者PBSC采集中两种程序收获的MNC纯度与CD34^+细胞纯度及浓度高度一致,但自体患者PBSC采集结果受年龄与性别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9.
应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ABO血型不合供者的外周血干细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索应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ABO血型主要和(或)次要不合的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得率及不去除红细胞或血浆用于干细胞移植的可行性,采用CobeSpectra(Version6.1)血细胞分离机的自动干细胞采集程序对9例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供者进行采集,其中ABO血型主要不合4例,次要不合2例,主要次要均不合3例。对ABO血型主要不合及主要、次要均不合的供者每循环收集的细胞成分和血浆的量分别作相应调整。输注前从产品袋中留取标本检查有核细胞计数、单个核细胞比例、CD34 细胞计数和细胞的成活率(台盼蓝拒染率)。输入时对受者采取一系列保护肾功能的措施。液体总量控制在4000毫升/日。结果显示:除1例因供者体重远大于受者经1次采集即可满足移植所需细胞量外,其余供者均经2次采集收集到足够的有核细胞直接回输给受者或冰冻保存备用。共采集PBSC17次,平均每次获得有核细胞3.77×1010个,单个核细胞占97%-99%。CD34 细胞数平均为8.62×106/kg,细胞拒染率均为100%。ABO血型主要不合及主要、次要均不合的供者每次采集的PBSC产品中含压积红细胞8-10ml,ABO血型次要不合供者每次采集的PBSC产品中含血浆80-120ml,不去除红细胞及血浆,直接回输给受者。无1例出现溶血性输血反应,造血功能均获得重建。结论:采用CobeSpectra血细  相似文献   

10.
造血干细胞亲缘供者的健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造血干细胞亲缘供者对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PBSCT)相关知识的了解情况,以便为亲缘供者提供有效的健康教育内容依据及方法。方法 自行设计PBSCT4方面的相关知识对50例亲缘供者进行调查,根据他们对实施PBSCT4方面知识了解情况,按文化程度分为大学及以上组(18例),大专、高中及中专组(21例)和初中及以下组(11例),对他们实施个性化、分阶段的全程健康教育,并调查他们对健康教育的满意度及外周血干细胞(PBSC)采集的产量情况。结果 教育前后各组供者对PBSCT相关4方面知识的掌握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供者对健康教育的满意度为98.8%;PBSC的采集产量均达到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的要求。结论 实施个性化、分阶段全程健康教育,可建立供者积极的捐献信念和态度,解除心理顾虑,增加了供者接受治疗护理的顺应性与自我防护意识,从而提高了采集的效率,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供者对护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糖尿病足患者外周血干细胞的采集方法。方法11例患者均给予G—CSF300μg/d动员,在3~5d后用MCS+ED血细胞分离机采集患者自体单个核细胞,处理全血量(4905.88±306.78)ml,用介法将干细胞悬液注入患肢胴动脉。结果采集物中单个核细胞含量(14.83±2.28)×10^9/袋;CD34^+细胞含量(5.32±3.62)×10^7/袋,产品容积(125.38±10.82)ml:10例患者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疼痛、间歇性跛行、患肢发凉、溃疡等临床症状明显改善,1例临床症状未改善。结论MCS+ED采集外周血干细胞安全可靠,效果良好;用介入法进行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对患者损伤小、操作方便,可有效改善糖尿病足的症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无关供者外周血千细胞(PBSC)动员和采集情况.方法 24例无关供者给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5 μμg·kg-1·d-1,每天皮下注射,第4、5天或5、6天用CS-3000PLUS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外周血干细胞,计数采集物中单个核细胞(MNC)和CD34+细胞.结果 所有供者均安全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13.
万书英 《中国综合临床》2014,(10):1069-1071
目的 探讨不同方案化疗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骨髓抑制及免疫力的影响.方法 选择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46例,随机分为NP组(长春瑞滨+顺铂)23例和DP组(多西紫杉醇+顺铂)23例,分别于患者化疗前和2个周期化疗结束后监测骨髓抑制及免疫力,并进行分析.结果 NP组和DP组的中位生存期(MST)分别为10.3个月和6.2个月,1年生存率分别为52.17%和30.4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3.987、4.603,P均<0.05).化疗后,DP组血小板计数为(108.87±15.63)×109/L,较NP组[(128.17±15.3)×109/L]降低幅度明显(=3.819,P<0.05).NP组患者化疗前CD3+、CD4+、CD8+、CD4 +/CD8+及NK分别为(61.17±9.13)%、(36.99±7.83)%、(26.94±6.14)%、(1.93±0.21)%、(30.12±8.62)%;化疗后分别为(52.82±8.19)%、(33.22±6.92)%、(23.21±5.64)%、(1.53±0.11)%、(28.07±8.17)%;各指标较化疗前均明显降低(t值分别为2.097、3.217、2.251、3.027、2.717,P均<0.05).DP组化疗前CD3+、CD4+、CD8+、CD4 +/CD8+及NK分别为(62.82±9.13)%、(38.82±9.19)%、(27.81±7.97)%、(1.82±0.13)%、(31.82±7.48)%,化疗后分别为(50.76±8.19)%、(28.92±8.13)%、(20.82±8.93)%、(1.36±0.16)%、(29.12±7.31)%,各指标较化疗前均明显降低(t值分别为2.347、2.591、3.785、2.438、2.157,P均<0.05);化疗后,两组患者CD4+、CD8+、CD4 +/CD8+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591、3.785、2.438,P均<0.05),CD3+、NK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027、0.323,P均>0.05).结论 NP方案化疗能够减轻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因化疗造成的免疫功能降低程度,对化疗造成的免疫功能降低程度优于DP化疗方案;疗效优于DP化疗方案.  相似文献   

14.
亲缘与非亲缘供者造血干细胞动员和采集的安全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对捐献骨髓及外周造血干细胞的健康亲缘供者及只捐献外周造血干细胞的非亲缘供者,在造血干细胞动员和采集的安全性方面进行比较。对2005年9月至2006年8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提供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的亲缘供者100例及2003年11月至2007年12月在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北京管理中心登记的非血缘供者71例,在造血干细胞动员、采集及采集后1、3、6个月及每年进行了评估。对血常规指标、不良反应等进行观察记录,并对随访期间的长期不良反应及生活质量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亲缘供者提供的骨髓+外周血干细胞总MNC剂量为6.70(4.11—12.23)×10^8/kg,总CD34^+细胞剂量为3.40(1.61—13.57)×10^6/kg:非亲缘供者提供的外周血干细胞总MNC剂量为6.69(3.35-11.48)×10^8/kg,总CD34^+细胞剂量为3.50(1.15—11.60)×10^6/kg。动员时的常见副作用为骨痛,在亲缘供者的发生率为47%,在非亲缘供者的发生率为43.7%,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采集时的常见副作用为感觉异常(口唇和四肢),在亲缘供者的发生率为25%,在非亲缘供者的发生率为29.6%,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所有供者对副作用皆可耐受,没有供者因为不能耐受而中断采集。亲缘供者由于骨髓和外周血的采集,其血红蛋白水平低于非亲缘供者[(125.8±20.2)g/L vs(143.2±20.1)g/L](P〈0.05)。非亲缘供者由于外周干细胞采集多为2次,其血小板计数低于亲缘供者[(126.2±57.2)×10^9/L vs(162.4±72.9)×10^9/L](P〈0.05)。在长期随访中,亲缘供者与非亲缘供者的血常规检查结果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无长期的不良反应,健康状况良好。结论:亲缘与非亲缘供者进行造血干细胞采集都是安全可行的。术前进行完备的检查,术中仔细操作、严密观察,及术后长期随访对于供者的安全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丹参素对小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动员作用及其对小鼠外周血细胞和骨髓基质细胞黏附分子的影响。方法:3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三组:丹参素组、G-CSF组、生理盐水组,腹腔注射d1~d7,每日1次,第2~8天,采用外周血WBC和MNC计数、流式细胞术、造血祖细胞体外培养、免疫细胞化学等检测各组给药后对外周血WBC、MNC、CD34+细胞、CD49d阳性细胞、CFU-GM、CFU-MK、CFU-E的产率及小鼠骨髓基质细胞VCAM-1阳性细胞百分率的影响。结果:丹参素组给药第7天外周血WBC、MNC数量达到高峰,分别为给药前的3倍和3.5倍;丹参素组外周血CD34+、CD49d阳性细胞及骨髓基质细胞VCAM-1阳性细胞百分率分别为(1.03±0.24)%、(12.59±2.64)%和(50.86±8.77)%,均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P<0.05);其CFU-GM、CFU-MK和CFU-E产率分别为(14.90±2.88)%、(12.50±4.06)%和(16.10±6.36)%,均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P<0.01)。结论:丹参素对小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有一定的动员作用,且这一作用可能与其上调小鼠外周血细胞和骨髓基质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丹参素、川芎嗪对小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动员作用及其对小鼠外周血细胞和骨髓基质细胞粘附分子的影响。方法4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丹参素组[300mg/(kg·d)]、川芎嗪组E50mg/(kg·d)]、rhG-CSF组[250μg/(kg·d)]、生理盐水组,腹腔注射d1~7,1次/d,第8天,采用外周血WBC、MNC计数、流式细胞术、造血祖细胞体外培养、免疫细胞化学等检测各组给药后对外周血WBC、MNC、CD34^+细胞、CD49d阳性胞、CFU-GM、CFU-MK、CFU-E的产率及小鼠骨髓基质细胞VCAM-1阳性细胞百分率的影响。结果丹参素组给药第7天外周血WBC、MNC数量达到高峰,分别为给药前的3倍和3.4倍;丹参素组外周血CD34^+、CD49d阳性细胞及骨髓基质细胞VCAM-1阳性细胞百分率分别为(1.03±0.24)%、(12.59±2.64)%和(50.86±8.77)%,均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P〈0.05);其CFU-GM、CFU-MK和CFU-E产率分别为(14.90±2.88)%、(12.50±4.06)%和(16.10±6.36)%,均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P〈0.01);川芎嗪组给药第7天外周血WBC、MNC数量达到高峰,分别为给药前的3.2倍和3.9倍;川芎嗪组外周血CD34^+、CD49d阳性细胞及骨髓基质细胞VCAM-1阳性细胞百分率分别为(O.86±0.42)%、(12.91±2.84)%和(48.47±7.87)%,均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P〈0.05);川芎嗪组CFU-GM、CFU-MK和CFU-E产率分别为(53.10±9.63)%、(20.40±5.36)%和624.50±5.35)%,均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P〈0.01)。结论丹参素、川芎嗪对小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有一定的动员作用,且这一作用可能与其上调小鼠外周血细胞和骨髓基质细胞粘附分子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7.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对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肝脏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旨在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对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肝功能的影响。对我院2000年1月一2010年5月间行HSCT的患者中48例HBV感染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袁明:在移植后6个月内,HBsAg(+)组、HBsAb(+)组和对照组患者谷丙转氨酶(ALT)的峰值分别为(281.6±414.6)、(95.4±79.9)和(65.1±44.2)U/L,肝功能明显异常发生率分别为61.54%,40.00%和30.23%,任2组之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显著差异(P〉0.05)。HBsAg(+)组2例患者在移植后早期出现致死性的急性肝功能衰竭,发生率为15.4%(2/13),其中1例可能与HBV激活有关。1例移植前应用更昔洛韦抗病毒治疗的患者,移植后没有出现肝功能损害的表现。结论:HBsAg(+)患者接受HSCT时,肝功能损害较对照组更为严重,应加强保肝治疗。移植前预防性的更昔洛韦抗病毒治疗可能对预防HBV的激活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带颞肌蒂颅骨成形联合自体干细胞动员及综合康复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后神经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9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7例和观察组48例,对照组行带肌蒂颅骨成形+综合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自体干细胞动员(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辛伐他汀)治疗;治疗后3个月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Barthel指数评分(78.42±13.09)和Glasgow预后评分(4.89±0.83)均明显高于对照组(65.61±18.36)、(3.04±0.76)(P〈0.05);治疗3周后,观察组外周血CD34+CD133+占外周单核细胞比率((6.12±1.31)%)高于对照组((2.24±0.26)%)(P〈0.01),治疗中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带肌蒂颅骨成形联合干细胞动员及综合康复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安全、有效,对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和预后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背景:研究已经证实海藻糖对低温保存中的胸骨具有保护作用,但作用途径尚不清楚。目的:观察海藻糖对低温保存胸骨bcl-2和bax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新鲜配置4组保存液:低钾右旋糖酐组、低钾右旋糖酐+二甲基亚砜组、低钾右旋糖酐+海藻糖组、低钾右旋糖酐+二甲基亚砜组+海藻糖组。切取SD大鼠胸骨后立即分别放入含上述4种溶液的冻存管中低温保存。抽取新鲜大鼠胸骨组织和低温保存120d的4组标本,采用RT-PCR方法检测不同保存液保存的胸骨及新鲜胸骨bcl-2和bax基因mRNA表达量。结果与结论:低钾右旋糖酐+海藻糖组bcl-2表达量高于低钾右旋糖酐组、低钾右旋糖酐+二甲基亚砜组(P〈0.01),但bax表达量低于低钾右旋糖酐组、低钾右旋糖酐+二甲基亚砜组(P〈0.01);低钾右旋糖酐+二甲基亚砜组+海藻糖组bcl-2表达量最高,bax表达量最低,基本接近新鲜骨组织(P〉0.05)。结果提示海藻糖可能通过增强bcl-2基因、抑制bax基因的表达保护低温保存中的胸骨细胞活性,其与二甲基亚砜合用保护作用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