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52篇
内科学   18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32篇
预防医学   14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11篇
中国医学   11篇
肿瘤学   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3.
<正>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是一种造血干细胞克隆性骨髓增殖性肿瘤,其发病机制主要为9号染色体和22号染色体易位形成Ph,从而产生BCR-ABL融合基因。该融合基因编码产生的BCR-ABL融合蛋白具有高酪氨酸激酶活性~([1])。针对CML分子发病机制的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将CML的治疗带入了分子靶向治疗阶段,显著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时间。目前临床常用的TKI类药物有伊马替尼、尼洛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滴丸对应急作训战士血液流变学及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调理的作用。方法:选新入伍战士80人,随机分为正常组、应急对照组、复方丹参滴丸组、谷维素组,每组20人,口服药物5d后应急作训,观察应急作训后血浆NE、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结果:复方丹参滴丸组应急作训后战士血浆NE含量较其他组低.可调整全血黏度。结论:复方丹参滴丸可不同程度地对抗应急作训所致的血浆去甲肾上腺素升高,改善血液流变性。  相似文献   
5.
肿瘤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改变了肿瘤治疗格局,因其独特的作用机制,产生的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irAEs)可涉及全身各个器官系统,需严密监测及特殊处理。因此,美国临床肿瘤协会、欧洲肿瘤学会、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及中国临床肿瘤协会均发布免疫治疗相关不良事件的共识或指南。本文从irAEs病理生理机制、受累系统、治疗选择及ICIs挑战再挑战4个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面颊部缺损的修复方法很多 ,作者近年来使用颈阔面皮瓣修复面颊部缺损取得良好的疗效 ,皮瓣易成活 ,延展性好 ,如果修复较困难 ,可以把切口延至胸部 ,形成颈胸肌皮瓣[1] 。方法较为简单[2 ] ,可以在颈淋巴结清扫的同时进行[3 ] ,作者总结 7例面颊缺损的患者病历 ,报告如下。1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RhoH基因在白血病患者骨髓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本院初诊白血病患者31例、非肿瘤患者15例。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RQ-PCR)法检测骨髓细胞中RhoH表达,以RhoH的中位表达水平作为界值,将初诊患者分为RhoH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并分析不同RhoH表达水平与患者初诊时临床特征和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31例AL患者骨髓细胞标本RhoH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ALL组显著低于AML组(P0.05);与RhoH高表达组相比,RhoH低表达组骨髓原始细胞比例、LDH水平显著升高(P0.05);而年龄、白细胞数、血红蛋白含量、血小板数、PCT、CRP值等临床特征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AML中,RhoH低表达组标准化疗后的复发率高于高表达组,而RhoH的表达与AML其他预后基因无相关性;在ALL中,RhoH低表达组标准化疗后的复发率与高表达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在急性白血病中RhoH可能参与疾病的发生。在AML中RhoH的表达与复发率呈负相关,可独立作为预后指标;在ALL中,RhoH可能通过其他作用机制参与疾病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林宏  倪军  刘伟春 《西部医学》2014,(2):194-195,198
目的 观察持续负压联合小导管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合并自发性气胸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2010年6月~2011年6月于我院接受诊治的62例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经临床确诊合并自发性气胸,根据随机分组原则,对照组30例患者采取传统引流方式治疗,观察组32例患者采取持续负压联合小导管引流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患者接受治疗后治愈率为90.63%,对照组为96.6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伤口愈合时间为(2.5±0.3)d,对照组为(6.8±2.2)d,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伤口疼痛和皮下气肿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持续负压联合小导管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自发性气胸的临床效果显著,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病例 患者女性,34岁,因反复右膝关节疼痛在外院服用中药治疗,3d前不慎将140g雷公藤一次性先煎30min后即服用,随即出现恶心、呕吐、乏力明显及全身肌疼及少尿、黑便,门诊拟“急性肾衰竭”于2008年12月28日入院。  相似文献   
10.
目的本文对我院血管外科住院的14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发病诱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至2011年我院血管外科住院治疗的140例DVT患者发病因素,寻找影响DVT的危险因素。所有病例均经下肢血管彩色B超确诊。结果本组患者年龄分布在13~90(59.7±14.9)岁,DVT发生年龄多在40~80岁之间。女性患者以40~70岁居多,男性患者多在60~70岁。DVT患者的发病诱因依次为手术、外伤、高血压、肿瘤、既往血栓病史、糖尿病、感染性疾病、久坐等原因。有少数患者DVT发病原因不明。结论本组病例分析DVT发生年龄以中老年为多,其中女性DVT多在40~50岁,而50岁以后男性较女性多。发病部位以左下肢多见。手术是DVT主要诱发因素,多发生在术后2年内,且术后2个月内发生较2个月之后多见(P<0.05)。肿瘤本身存在易栓症基础,手术治疗加重了肿瘤血栓形成危险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