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98篇
  免费   107篇
  国内免费   53篇
耳鼻咽喉   14篇
儿科学   14篇
妇产科学   6篇
基础医学   215篇
口腔科学   67篇
临床医学   488篇
内科学   211篇
皮肤病学   46篇
神经病学   83篇
特种医学   90篇
外科学   418篇
综合类   907篇
预防医学   130篇
眼科学   10篇
药学   286篇
  2篇
中国医学   155篇
肿瘤学   16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53篇
  2021年   72篇
  2020年   80篇
  2019年   78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64篇
  2016年   77篇
  2015年   106篇
  2014年   140篇
  2013年   180篇
  2012年   195篇
  2011年   174篇
  2010年   193篇
  2009年   149篇
  2008年   185篇
  2007年   175篇
  2006年   164篇
  2005年   192篇
  2004年   104篇
  2003年   89篇
  2002年   90篇
  2001年   85篇
  2000年   64篇
  1999年   44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44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建树  邓远琼 《重庆医学》2022,51(3):475-478
目的 探讨早孕期绒毛膜隆起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该院进行早孕期超声检查的孕妇43136例,其中绒毛膜隆起病例87例,纳入绒毛膜隆起组,其余早孕期孕妇,剔除多胎妊娠和辅助生殖妊娠,抽取650例纳入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孕妇超声图像,对比两组孕妇早孕停育率与后续妊娠结局;将绒毛膜隆起组以病灶直径小于10 mm和大于或等于10 mm为标准分组,比较两组病例的妊娠结局.结果 绒毛膜隆起发生率为0.20%.87例绒毛膜隆起病例,早孕期停育17例(19.50%),46例绒毛膜隆起继续妊娠后续自然流产5例,占10.87%,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绒毛膜隆起组的胎儿畸形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绒毛膜隆起病灶的大小与早孕期停育和后续妊娠结局无相关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绒毛膜隆起的发生率极低,可能是妊娠流产的危险因素,超声检查为绒毛膜隆起的诊断提供了重要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报道1例氨苯砜单一疗法治疗持久性隆起性红斑并对既往报道文献进行复习。患者,女,80岁。双手掌、臀部、双下肢及足底红褐色斑片半年。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角化过度、角化不全,棘层轻度增厚,真皮浅中层血管壁纤维蛋白样变性,血管周围轻度嗜中性粒细胞,少许淋巴细胞浸润,局部胶原纤维嗜碱性变。诊断:持久性隆起性红斑。口服氨苯砜100 mg,日1次,3个月后随访,皮损明显好转。  相似文献   
3.
4.
王东 《保健与生活》2020,(10):13-13
随着健康体检的广泛普及以及腹部超声的广泛应用,胆囊息肉检出率日益增高。对于突然而来的胆囊息肉,很多人为此非常担心,甚至焦虑。下面为大家答疑解惑。胆囊息肉有什么症状?胆囊息肉应该称为胆囊息肉样病变,是胆囊黏膜向胆囊腔内局限性隆起的病变。由于胆囊息肉常常与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相关,因此大部分患者的临床表现常与胆囊炎、胆囊结石症状类似,如恶心、呕吐、上腹饱胀、右上腹隐痛、右肩部放射痛等。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比采用右胸前外侧微创切口和胸骨正中切口行右心房黏液瘤切除手术的手术效果。方法 选取2005年5月至2019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手术治疗的右心房黏液瘤患者共61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36例,年龄19~82岁,平均(53.6±13.4)岁,根据手术切口分组,45例采用胸骨正中切口(胸骨组),16例采用右胸前外侧微创切口(微创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秩和检验、Fisher精确检验比较两组手术结果。结果 两组术前资料匹配,无院内死亡患者。两组平均心肺转流时间相似,但与胸骨组相比,微创组平均手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均较短,平均机械通气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较短,引流量较少,输血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3~153个月,随访率95.6%,1例患者随访期间非心源性死亡,余患者恢复良好,随访超声心动图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两种手术入路行右心房黏液瘤切除均安全有效,术后中远期复发率低,采用右胸前外侧微创切口进行手术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创伤。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长正中颌型总义齿在低平牙槽嵴无牙颌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从口腔门诊2016年7月~2019年5月收治的低平牙槽嵴无牙颌患者中,抽取30例实施长正中型总义齿修复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治疗修复后3个月统计患者的满意度和相关指标数据,并评价临床相关指标的评分以及治疗满意度。结果采用长正中型总义齿治疗修复后3个月,患者对总义齿恢复效果满意率最低为下颌固定功能的76.67%,其余指标均高于85.00%。对比修复前后咀嚼效果和生活质量等指标评分,与修复前相比,修复后评分明显提升,且P<0.05,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低平牙槽嵴无牙颌患者采取长正中型总义齿进行修复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牙齿状况,促使患者牙齿功能恢复,能够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临床应用效果良好,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牛世海 《医学综述》2016,(4):813-815
目的比较左胸后外侧单切口与右胸后外侧及腹正中双切口治疗食管癌的效果。方法收集2009年5月至2010年5月在辽阳市中心医院治疗的食管癌患者93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93例患者按照手术方式分为左胸后外侧单切口组(单切口组)和右胸后外侧及腹正中双切口组(双切口组)。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引流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统计患者术后1年、2年、3年、4年和5年的生存率。结果双切口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单切口组[(267.5±13.1)min比(223.4±12.2)min,P<0.01];双切口组手术清扫淋巴结数目显著多于单切口组[(11.6±1.1)个比(7.4±1.0)个,P<0.01];双切口组引流管留置时间与单切口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1±0.6)d比(6.2±0.6)d,P>0.05];双切口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长于单切口组[(15.7±1.3)d比(13.07±1.34)d,P<0.01]。术后两组患者肺部、乳糜胸、吻合口瘘、喉返神经损伤、吻合口狭窄以及胃排空障碍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5年的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胸后外侧单切口与右胸后外侧及腹正中双切口治疗食管癌各具优势,其治疗效果相似,但最终结论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8.
隆起糜烂性胃炎又叫疣状胃炎,常伴有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型性增生,甚则是具有癌变倾向的特殊类型胃炎,随着现代生活压力的增加及饮食结构的改变,发病率越来越高。但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亦无明确有效的治疗方法。故利用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从中医方面阐明其病因病机,确定有效的治则治法尤为重要。韩捷教授认为,此病多为饮食不节加之情志不调,使脾胃升降失调,水谷运化失常,气血津液运行不畅,以致化瘀成痰,久而固结胃腑。在"坚者消之"的中医治则理论的指导下,韩捷教授从痰瘀论治隆起糜烂性胃炎在临床中取得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应用圆形皮肤扩张器扩张皮瓣修复面部旁正中瘢痕的效果。方法:2014年1月至2019年5月收治面旁正中部瘢痕患者30例,于瘢痕外侧颧颊部埋置圆形皮肤扩张器,经注水扩张后,设计推进或异位扩张皮瓣修复面旁正中瘢痕。结果:30例患者完成扩张,注水扩张中3例发生感染经腔内灌洗引流控制,4例并发血肿行血肿清除术。30例面旁正中瘢痕成功修复,其中11例伴下睑外翻者完全矫正7例、改善4例;伴上唇外翻、口角歪斜、鼻翼畸形者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随访6~12个月,患者对瘢痕修复效果较满意。结论:选择圆形皮肤扩张器修复面旁正中瘢痕,皮肤利用率高、皮瓣设计方便、修复效果好。  相似文献   
10.
毛文艳  姜虎飞  鲁媛媛 《北京医学》2021,43(10):1026-1028
目的 探讨腰硬联合麻醉(combined spinal epidural anesthesia,CSEA)中分别采用正中入路穿刺与旁正中入路穿刺在高龄患者髋部手术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5月至2019年4月北京中医药大学房山医院采用CSEA接受髋部手术的60例高龄患者,根据入路穿刺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30例,正中入路穿刺法)与观察组(30例,旁正中入路穿刺法),观察患者手术情况、相关手术指标及术后腰背疼痛状况等.结果 观察组硬膜外重复穿刺、脊麻成功置管失败、感觉异常以及置管出血比例依次为6.7%、93.3%、3.3%、6.7%、0.0%,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手术时间(135.58±10.41) min、术中出血量(486.12±11.05)ml、术后引流量(92.03±10.84)ml,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7d腰背疼痛发生率为13.3%、疼痛持续时间为(2.10±0.25)d,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正中入路穿刺法相比,旁正中入路穿刺法应用于高龄患者髋部手术CSEA中,可有效提升穿刺成功率,降低术后腰背穿刺部位的疼痛发生率,获得了更显著的麻醉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