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2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25篇
耳鼻咽喉   4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6篇
口腔科学   8篇
临床医学   24篇
内科学   16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4篇
外科学   41篇
综合类   90篇
预防医学   7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68篇
  3篇
中国医学   106篇
肿瘤学   6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辅助化疗对结直肠癌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短程5-FU/CF方案新辅助化疗对结直肠癌细胞凋亡、增殖和p53表达以及术后并发症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和免疫组化SP法检测68例患者结直肠癌组织的细胞凋亡指数(AI)和ki-67增殖指数(PI)及凋亡相关基因p53的表达,并比较新辅助化疗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和预后情况。结果新辅助化疗组肿瘤细胞的AI均数为3.56%,明高于对照组的2.29%(P〈0.01),PI均数为22.6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3.60%(P〈0.01),p53阳性表达率为28.9%(11/3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6.7%(17/30)(P〈0.05)。两组中大肠癌细胞的AI与PI均呈负相关(r=-0.790,r=-0.663)(P〈0.01)。两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的复发转移率和复发转移平均时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短程5-FU/CF方案新辅助化疗可以显著诱导结直肠癌细胞凋亡,并抑制其增殖;降低结直肠癌组织p53的阳性表达率,而不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能延缓和减少结直肠癌术后的复发转移。  相似文献   
2.
3.
为探讨肺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和分布特点,以期为手术时淋巴结系统清扫提供参考,对接受根治性肺或肺叶切除术的740例肺癌进行回顾性总结。740例中一侧肺切除128例,肺叶或双肺叶切除612例。术中按照Naruke肺淋巴结分布图进行了系统淋巴结清扫。结果表明,淋巴结转移率48.9%,其中N2转移率37.3%。第7和第4组淋巴结转移最活跃,淋巴结转移受肿瘤部位、细胞类型和分化程度等因素影响。结论:为达到肺癌根治目的,术中应系统清除淋巴结。  相似文献   
4.
中药提取是中莼生产过程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中药提取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提取药材中的药效成分,避免药效成分的分解流失和无效成分的溶出。提取技术的优劣直接影响到药品质量和药材资源的利用率和生产效率及经济效益。浙江杭州春江有动化研究所肖杰明所长以该所承担的浙江省科技厅重点项目——液体湍流式动态循环分级逆流提取工艺(简称液动分级逆流工艺)及其设备开发中的关键工艺为内容,汇报了液动分级逆流提取技术在中药提取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动物妊娠早期接触2 ,3 ,7,8 四氯苯二(TCDD)后造成胚胎丢失的原因以及对小鼠成活率的影响。方法 90只妊娠NHI小鼠分9组,在妊娠的第1天,第2天和第3天分别观察胚胎转移率、检测血清雌二醇和孕酮含量;2 40只妊娠NIH小鼠分2 4组,于妊娠第9天和第18天测定子宫重量,观察胚胎成活情况。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胚胎数比较,TCDD未影响胚胎转移率,但造成着床前胚胎丢失(14±4 2 0 ,4 63±6 0 9,P <0 0 1) ;不同时期染毒均可降低胚胎和胎儿成活率(P <0 0 0 1) ;血清雌二醇含量升高(P <0 0 0 1)、孕酮水平下降(P <0 0 1)。结论 TCDD对胚胎和母体均具有毒性,血清类固醇激素的改变可影响子宫功能,造成第9天胚胎成活率下降;同时TCDD具有持续毒性的特点,使出生前第18天胚胎成活数低于第9天胚胎成活数。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对早期发现的甲状腺癌患者进行选择性颈淋巴结清扫后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0年5月—2013年1月收治的95例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49例行原发灶根治术及同侧Ⅱ~Ⅵ区颈淋巴结清扫术,对照组46例仅行原发灶根治术,术后随访至少1年,观察两组淋巴结转移率和术后并发症。结果观察组Ⅱ~Ⅵ区淋巴结转移率34.7%(17/49)显著低于对照组60.9%(28/4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4.3%(7/49),对照组为13.0%(6/46),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选择性清扫颈部淋巴结有助于降低甲状腺癌术后淋巴结转移,且对颈部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淋巴结转移率(MLR)对淋巴结清扫不超15枚的Ⅲ期胃癌患者(不含食管胃结合部癌)接受术后辅助放疗疗效的评估作用。方法 严格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从美国SEER癌症数据库中纳入2010—2016年确诊的淋巴结清扫不超15枚的Ⅲ期非食管胃结合部胃癌患者590例,其中,接受胃癌手术联合辅助化疗的患者291例(手术+化疗组),接受胃癌手术联合辅助放化疗的患者299例(手术+放化疗组),对两组患者采用1 ∶1倾向得分匹配(PSM),回顾性分析MLR对淋巴结清扫不超15枚的Ⅲ期胃癌患者预后影响,并评估不同MLR患者选择术后辅助放疗的意义。结果 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的分析结果,将0.5定为MLR的截点值。在纳入研究的两组Ⅲ期胃癌患者中,手术+放化疗组中位生存期为23个月,1、3、5年的总生存(OS)率分别为77.1%、33.2%和22.8%。手术+化疗组中位生存期为21个月,1、3、5年的OS率分别为72.2%、33.6%和23.1%,但两组患者的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亚组分析发现,MLR≤0.5患者中手术+放化疗组与手术+化疗组的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而MLR>0.5患者中手术+放化疗组的OS明显优于手术+化疗组(χ2=8.542,P < 0.05)。PSM前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种族、T、N分期、MLR和辅助放疗是影响淋巴结清扫不超15枚的Ⅲ期胃癌患者OS的重要因素(Wald=8.544、7.547、10.925、18.047、10.715,P < 0.05)。两组Ⅲ期胃癌患者经PSM后分析发现,手术+放化疗组和手术+化疗组的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中MLR≤0.5患者中手术+放化疗组与手术+化疗组的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MLR>0.5患者中手术+放化疗组的OS明显优于手术+化疗组(χ2=6.944,P < 0.05)。PSM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种族、T、N分期、MLR和辅助放疗是影响淋巴结清扫不超15枚的Ⅲ期胃癌患者OS的重要因素(Wald=7.154、8.023、7.744、17.016、4.149,P < 0.05)。两组Ⅲ期胃癌患者PSM前后的预后分析结果相符。结论 MLR是淋巴结清扫不超15枚的Ⅲ期胃癌术后患者预后的重要影响因素。MLR≤0.5患者的OS未见从术后辅助放疗中获益,而MLR > 0.5患者则建议接受术后辅助放疗以期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多学科联合治疗已经成为晚期头颈癌的标准治疗,不但可以延长生存时间,还能够改善术后生活质量。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已经成为晚期头颈癌多学科联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妥昔单抗能够降低晚期头颈鳞癌患者的局部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近年来,西妥昔单抗的临床试验在欧美已经开始。研究发现,西妥昔单抗联合放疗(RT)在降低患者的局部复发率及提高总生存率(OS)方面显著优于单独RT。目前,临床  相似文献   
9.
作为标准化的非手术治疗,诱导化疗(ICT)在治疗局部晚期头颈鳞癌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但是关于其作用尚存争议。同期放化疗(CRT)是目前标准化的非手术治疗,然而由于ICT能够使肿瘤体积缩小,提高放疗的可行性,改善患者对放疗的耐受力,增加放疗后器官功能保留的可能性及降低远处转移率。所以,对ICT的研究从未停止。该文对近期随机试验进行回顾分析,与手术或单独CRT比较,评估ICT中紫杉醇的价值。Meta分析比较ICT中紫杉醇和顺铂及5氟尿嘧啶的作用。之前的随机试验中,并没有ICT提高生存率的报道。但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以传统汤剂为基准,比较山茱萸中药饮片与市售配方颗粒中指标性成分的含量差异。方法:收集8批合格的山茱萸饮片和A、B、C 3个厂家的配方颗粒各5批,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山茱萸传统汤剂和配方颗粒中莫诺苷、马钱苷的含量,并计算总含量转移率、出膏率。结果:8批山茱萸传统汤剂的指标性成分总含量均值、转移率均值、出膏率均值分别为2.09%,80.3%,68.7%;3个厂家的配方颗粒指标性成分总含量在0.24%~0.57%之间,理论转移率在20.2%~47.3%之间,出膏率在16.7%~30.0%之间。结论:山茱萸配方颗粒的含量、转移率、出膏率测定结果远低于传统汤剂,二者不具有质量一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