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6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15篇
耳鼻咽喉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4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51篇
预防医学   16篇
药学   22篇
中国医学   484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50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2.
<正> 为了有助子阐明脾胃虚寒证的实质,我们就慢性胃病中的脾胃虚寒证与血清锌、铜、硅、钼含量变化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材料和方法病例选择脾胃虚寒证病人54例,男34例。女20例;年龄为18~66岁。其中包括慢性胃炎病人13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病人33例,胃溃疡病人8例,均经胃镜和钡餐透视检查证  相似文献   
3.
匀气散出自《医宗金鉴》,由炮姜1.5g,陈皮3g,桔梗3g,木香1g,砂仁1.5g,炙草1.5g,红枣1枚。共7味药组成。原治胎寒不乳。笔者在临床对新生儿因脾寒所致诸疾,常用以随症化裁,疗效较好,现介绍如下。胎寒不乳,元阳不足例1:女,7天。1996年9月就诊。患儿系8月分娩,出生后不知吮乳,经常  相似文献   
4.
5.
根据第一作者在马来西亚从事中医临床工作50余年的经验,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探讨了在炎热的马来西亚,寒邪致病的可能性、客观性以及寒邪致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特征及其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王付 《家庭医学》2007,(9):57-57
慢性胃炎(包括萎缩性胃炎、浅表性胃炎、胆汁返流性胃炎以及红斑性胃炎等)是常见多发病。笔结合临床辨治慢性胃炎。认为治疗慢性胃炎的主要方法有清泻胃热、温中散寒、活血化瘀、理气解郁以及化痰和中等。慢性胃炎病变证机属于脾胃虚寒证最多.桂枝人参汤是治疗脾胃虚寒证比较理想方药。如曾某,男,惠慢性胃炎20年余,近因饮食不当而诱发慢性胃炎急性发作。根据胃脘疼痛,恶食冷食,舌淡苔白略腻,以此而辨为脾胃虚寒证。给予桂枝人参汤加味6剂,用药后症状明显减轻。又以前方治疗30余剂,并嘱咐病人平时应当重视饮食调护,不食寒凉。至今已年余,未再复发。  相似文献   
7.
温肺平喘化瘀法治疗小儿寒型哮喘46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朱海 《新中医》2005,37(7):43-44
目的:观察温肺平喘化瘀法治疗小儿寒型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1例寒型哮喘患儿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6例给予温肺平喘化瘀法(处方:麻黄、炒紫苏子、地龙、枳壳、桔梗、苦杏仁、桃仁、五味子、法半夏、炙百部、赤芍、橘红、细辛)治疗;对照组45例给予头孢唑啉、氨茶碱治疗。疗程为7天。结果:治疗组治愈22例,好转21例,未愈3例,治愈率为47.83%,总有效率为93.48%。对照组治愈10例,好转25例,未愈10例,治愈率为22.22%,总有效率为77.7%。2组治愈率、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温肺平喘化瘀法治疗小儿支气管寒型哮喘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月经病寒凝血瘀证的病理机制初探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杜惠兰  柴丽娜 《中医杂志》1993,34(7):428-430
普查石家庄地区1122名经龄女性,属月经病寒凝血瘀者411例,发病率36.6%。天津市种水稻区226名经龄妇女,下水田者发病率62.1%,不下水田者发病率45.5%;经期下水田者发病率68.8%,非经期下水田者发病率39.0%。并检测了月经病寒凝血瘀证患者经后期、经前期、行经期的盆腔深部温度及穴位皮肤温度变化,盆腔血流图变化及血液流变学变化。普查结果证实寒邪是月经病血瘀证的主要原因,冲任阻滞是主要病机。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高良姜、大高良姜、红豆蔻黄酮类成分对胃溃疡寒证大鼠环核苷酸水平及交感神经-肾上腺轴的影响,探讨3味山姜属中药温热药性的物质基础。方法:采用灌服冰知母水煎液与15%冰乙酸制备大鼠胃溃疡寒证模型,以干姜姜辣素为阳性对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腺苷酸环化酶(AC)、磷酸二酯酶2(PDE2)、环磷酸腺苷(cAMP)、环磷酸鸟苷(cGMP)、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多巴胺β羟化酶(D-β-H)含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胃溃疡寒证模型组大鼠胃组织AC、cAMP含量及cAMP/cGMP比值显著降低,PDE2含量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高良姜、大高良姜、红豆蔻高低剂量组大鼠胃组织AC含量升高;高良姜、大高良姜、红豆蔻高低剂量组大鼠胃组织PDE2含量显著降低,cAMP含量、cAMP/cGMP比值显著升高(P<0.01或P<0.05)。结论:3味山姜属中药黄酮类成分通过调节胃溃疡寒证大鼠环核苷酸水平从而促进交感神经-肾上腺轴功能活动的作用,也体现出黄酮类成分药性温热。  相似文献   
10.
寒热证候与鼻鼽相关性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为研究寒热证候与鼻鼽(变应性鼻炎AR)发病的相关性,进而研究鼻鼽患者的体质证候特征。方法:以鼻窒(慢性单纯性鼻炎CSR)及健康志愿者为对照,调查鼻鼽患者发病的体质证候特征,包括中医证型、血清皮质醇(F)、血清甲状腺素(T3、T4)、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鼻分泌物分泌性IgA(sIgA)及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BC)脱颗粒情况。结果:鼻鼽患者中医辨证多属阳气虚弱型,其血清F及鼻分泌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