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4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益气温阳、活血利水法对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辅助治疗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中药对常规西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的协同作用及其对神经内分泌因子的影响。【方法】将心功能为Ⅱ~Ⅳ级,中医辨证属气(阳)虚血瘀兼水饮证的心衰患者70例随机分为西医常规治疗组(简称西药组,28例)和常规治疗加中药组(简称中西药组,42例)。两组均给予地高辛、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等常规抗心衰治疗,中西药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中药(药物组成:生黄芪、太子参、仙灵脾、仙茅、葶苈子、益母草、桃仁、茯苓、泽泻、桂枝、炒酸枣仁、甘草)口服治疗,4周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心功能、神经内分泌因子的变化情况。【结果】中西药组显效24例,有效1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24%;西药组显效19例,有效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2.14%;两组比较,中西药组疗效优于西药组(P<0.01)。在心功能变化方面,两组治疗后左室射血分数(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心脏指数(CI)等参数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中西药组EF、CI的改善较西药组明显(P<0.01)。在神经内分泌因子的变化方面,两组治疗后血中的心房肽(ANP)、血管紧张素Ⅱ(AT-Ⅱ)、内皮素(EF)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中西药组较西药组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中药对心衰有辅助治疗作用,其机理可能与其协同西药有效降低血中ANP、AT-Ⅱ、ET等神经内分泌因子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根据肝为血脏,湿热蕴于血分和肝气热则胆泻,胆泻则发黄的中医理论,观察在清热利湿基础上加用凉血利胆法治疗重度黄疸型肝炎肝胆湿热证的降黄效果。【方法】71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8例,对照组33例,2组均采用基础治疗和对症处理。治疗组加用清热利湿和凉血利胆中药治疗,对照组加用小剂量654-2注射液静滴。观察2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丙氨酸转氨酶、凝血酶原活动度的变化及黄疸持续时间以判定降黄疗效,比较治疗前后胆囊声像图的变化。【结果】治疗后2组均能降低血中总胆红素及丙氨酸转氨酶水平(P<0.05或P<0.01),且在降低总胆红素水平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的黄疸持续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降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胆囊声像图的改善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治疗组显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清热利湿、凉血利胆法治疗重度黄疸型肝炎肝胆湿热证降黄效果显著,黄疸持续时间缩短。  相似文献   
3.
血液粘滞性与中医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按全国统编教材《中医诊断学》的辨证标准,采用上海第一医科大学生产的毛细管式粘度计,对气血两虚、脾肾阳虚、阴虚阳亢、痰湿内阻及气滞血瘀证患者进行了血液粘滞性测定。结果发现随证的不同,血液粘滞性的改变有明显差异。气血两虚与脾肾阳虚证处于低血粘状态,而其他各证则处于高血粘状态。从血液流变学角度揭示了虚、实证的实质不同,它们的形成与血液粘滞性的降低或升高直接相关。从血液粘度微观指标分析,各证又呈现特异性改变,气血两虚与脾肾阳虚证是因红细胞压积的减少引起低粘状态,它们有共同的病理基础,与脾肾功能低下气血化生不足,致使血液中有形成份减少直接相关。而阴虚阳亢证则红细胞压积显著增加,使血液表现出高浓状态,是引起肝风内动的病理基础。痰湿证血浆粘度明显增高,使血液中表现出高粘状态及临床上表现出“重浊而粘腻”的特性,与脾为湿困,健运失调,机体对(?)微物质的代谢紊乱有关。气滞血瘀证之红细胞聚集能力最强,使血细胞易于聚集成堆、淤滞不通而成瘀,与肝之疏泄、藏血、调血功能失调有关。这一规律性改变,反映出机体内血液中有形或无形成份的异常是中医证病理变化的物质基础,在某种意义揭示了有关证的实质,认为血液粘滞性的测定似可作为辨别有关证的客观指标,无论在临床或在理论上对中医证的认识或研究都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在辩证用药基础上,重用涤痰祛瘀剂治疗混翕生中风20例,结果基本痊愈13例,显效3例,有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5%认为痰瘀阻滞脑脉是混合性中风的重要病理基础,痰瘀交结是混合性中风急性期的主要矛盾之一,痰阏同治乃是混合性中风生期的重要法则。  相似文献   
5.
实质层单疱角膜炎由单疱病毒感染所致,本病病程漫长,病情缠绵,反复发作。临床上多表现为慢性炎症过程,病变多在角膜中央部基质层,易并发虹睫炎和角膜穿孔,严重影响视力,是重要致盲眼病之一。其发病与机体免疫力低下有密切关系。目前虽有中西医多种治疗方法,但都未能较有效地防止其复发。笔者总结多年的实践经验,提出本病的主要病因病机为肝经郁热挟湿邪上犯清窍,立清肝化湿,退翳明目为主要治则。特别强调在治疗过程中必须保护脾之阳气,用药宜淡渗利化,忌用苦寒攻下,否则非但湿邪不去,反致损伤脾之阳气,使病情更复杂难愈.晚期则强调健脾益气,固肾明目,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既可促进溃疡的愈合和组织水肿的吸收,又能巩固疗效,防止复发。同时对连续追踪观察一年以上的13例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中药益脑安治疗癫痫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探讨本院中药制剂益胺安胶囊(由天麻、当归、全蝎等组成)抗癫痫的作用机制,随机将实验大鼠分为益胺安组、苯妥英钠组,空白组,进行大脑皮层痫样放电实验和美解眠惊厥发作阈实验,观察致痫放电的潜伏时,振幅及惊厥发作的潜伏时,持续时间,结果显示益胺安与苯妥英钠相似,均能延长致痫的潜伏时,降低致痫电位幅度、缩短惊厥发作的持续时间,并且未发现明显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张琪“保元降浊八法”等中医整体排毒疗法对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简称肾衰)的治疗作用及对其预后影响。[方法]对肾小球滤过率小于10 mL/min、未进行维持性透析的终末期肾衰患者32例采用中医整体排毒疗法,包括口服中药汤剂、口服中药制剂、中药结肠透析以及对症处理和必要时给予临时透析治疗。观察患者存活情况、中医征候和证型变化情况,检测患者的血生化等指标,并对其中尚存活者与已死亡病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终末期肾衰患者未能进行透析等替代治疗者,中医证侯属本虚标实、寒热错杂,病变过程中其证候不断发生改变。经中医整体排毒疗法治疗后,患者3个月存活率为90.6%,半年存活率81.3%,1年存活率71.9%。将其中尚存活病例(存活组)和已病死病例(死亡组)比较,两组年龄、病程、血清肌酐、尿素氮、血红蛋白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存活组尿量多于死亡组(P<0.01),血清白蛋白也较高(P<0.05)。[结论]中医整体排毒疗法对于因经济等原因不能接受维持性透析的终末期肾衰患者仍有改善临床症状,稳定血肌酐、尿素氮、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等作用,是维持终末期患者继续生存的有效疗法;终末期患者的尿量、血清白蛋白水平与能否长期存活有一定的关系。如能有意识地改善这类患者的尿量和营养状况,对延长他们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以活血化瘀、化痰开窍为主组成的自制中成药脑醒冲剂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acuteischemicstroke,AIS)的疗效情况,采用随机对照单盲观察法对89例AIS患者进行治疗观察,其中中药脑醒冲剂治疗组57例,西药尼莫通对照组32例。结果:治疗组显效率(64.91%)和总有效率(96.49%)优于对照组显效率(40.63%)和总有效率(75%),经χ2检验,分别为χ2=4.91,P<0.05,和χ2=7.46,P<0.01。同时观察到脑醒冲剂有较好的改善AIS患者的血液流变学的作用,从而推测其有改善脑部血液循环,缓解脑缺血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风病中医证候与相关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连续收治的221例中风病急性期的病人,进行了中风病中医证候相关因素研究结果:男性病人疾证的均值和比例均显著高于女性病人(P<0.001,P=0.003);60~69岁年龄组血瘀证的比例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P<0.05);体力劳动者风证的均值、比例显著高于其他劳动形式(P=0.003,P<0.001),同时在火热证、痰证、血瘀证的比例也显著高于其他劳动形式(P<0.001),而脑力劳动者阴虚阳亢的均值显著高于其他劳动形式(P=0.045)。为辨证预防。诊治中风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脑脂平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探讨中医药对高脂血症患者的治疗效果, 用活血逐瘀、行气化浊的中药( 大黄、水蛭、牛蒡子)制成脑脂平口服液, 治疗高脂血症血瘀痰浊证患者88 例, 并以丹田降脂丸作对照(51 例) 。两组治疗前血脂和中医证候均有可比性( 均P> 0 .05)。治疗1 个月后, 两组的血浆胆固醇(TC) 、甘油三酯(TG) 均有改善( 治疗前后比较P< 0.01) , 治疗组的血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C) 比治疗前也有所提高( P< 0 .05) ; 两组对比, 治疗组的血浆TC、TG、HDL- C改善情况均比对照组好( P< 0.05) 。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也均有改善( 治疗前后比较P<0 .01) , 两组证候积分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5) 。说明中医活血逐瘀、行气化浊可改善高脂血症血瘀痰浊证候患者的血脂水平和临床症状; 本观察结果还显示脑脂平口服液比丹田降脂丸略优, 并且两药在观察期间未发现明显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