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134篇
  免费   7439篇
  国内免费   4088篇
耳鼻咽喉   2050篇
儿科学   109篇
妇产科学   3615篇
基础医学   4279篇
口腔科学   2999篇
临床医学   15477篇
内科学   8384篇
皮肤病学   1343篇
神经病学   323篇
特种医学   4808篇
外国民族医学   236篇
外科学   12084篇
综合类   36206篇
预防医学   7498篇
眼科学   358篇
药学   11779篇
  156篇
中国医学   7935篇
肿瘤学   17022篇
  2024年   912篇
  2023年   3326篇
  2022年   3159篇
  2021年   3939篇
  2020年   3521篇
  2019年   3687篇
  2018年   1878篇
  2017年   2960篇
  2016年   3358篇
  2015年   3519篇
  2014年   5692篇
  2013年   5378篇
  2012年   7150篇
  2011年   7241篇
  2010年   6866篇
  2009年   6974篇
  2008年   8166篇
  2007年   7091篇
  2006年   6377篇
  2005年   6348篇
  2004年   5514篇
  2003年   4682篇
  2002年   4003篇
  2001年   3675篇
  2000年   2910篇
  1999年   2371篇
  1998年   2124篇
  1997年   2426篇
  1996年   2376篇
  1995年   1806篇
  1994年   2718篇
  1993年   1608篇
  1992年   890篇
  1991年   564篇
  1990年   473篇
  1989年   553篇
  1988年   123篇
  1987年   106篇
  1986年   78篇
  1985年   64篇
  1984年   29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 观察结肠癌HCT116细胞健脾消癌方的条件培养液对HUVEC细胞管腔形成的影响,从PI3K/Akt生物轴调控角度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培养HCT116细胞,细胞设3组:对照组,健脾消癌方组(加入15%健脾消癌方含药血清)及人参皂苷Rg3组;制备HCT116细胞健脾消癌方条件培养液(分组及制备方法见实验方法),用条件培养液干预HUVEC(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Matrigel基质胶法检测HCT116细胞健脾消癌方条件培养液对HUVEC小管形成的影响。随后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HCT116细胞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p-Akt、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蛋白表达。最后在结肠癌HCT116荷瘤小鼠中验证健脾消癌方对肿瘤生长速度的影响,并经瘤组织VEGF蛋白表达、CD31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肿瘤内血管生成情况。结果 模型组HUVEC细胞管腔形成较空白血清组显著增加(P<0.05);健脾消癌方组及人参皂苷Rg3组较模型组HUVEC细胞管腔形成显著减少(P<0.01)。p-Akt和VEGF蛋白表达水平模型组高于空白血清组(P<0.05),健脾消癌方组及人参皂苷Rg3组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PI3K、Akt蛋白表达量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荷瘤小鼠肿瘤体积显著性增大,瘤组织内VEGF表达、CD31阳性面积显著性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健脾消癌方组及人参皂苷Rg3组荷瘤小鼠肿瘤体积显著减小,瘤组织内VEGF表达、CD31阳性面积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健脾消癌方可抑制肿瘤的血管生成和生长,其作用机制可能与PI3K/Akt生物轴调控VEGF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3.
乳腺癌和宫颈癌是两大主要的女性恶性肿瘤。两癌防治工作的重点是早发现、早诊断,为早期治疗赢得宝贵的时间。但是目前大家所期待的,特别是宫颈癌发生率大幅下降的拐点并未出现。两癌筛查经过十余年工作,取得相当成效,但仍需与时俱进。通过增加免费筛查计划数、扩大筛查人群覆盖年龄范围、引进平价筛查等手段逐步扩大筛查人群基数,惠及更多女性;通过开设常态化筛查门诊、改良和整合筛查技术、完善信息化保障手段、适当提高筛查费用、加强过程和结果质量管控,快速建立筛查长效机制,减少两癌筛查漏诊率。  相似文献   
4.
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是一种内分泌代谢紊乱综合征,临床表现高度异质性。肥胖是PCOS异质性临床表现之一,超过50%的PCOS患者超重或肥胖。肥胖型PCOS主要表现为高雄激素血症、中心型肥胖和糖脂代谢紊乱,非肥胖型PCOS主要表现为黄体生成激素(luteinizing hormone,LH)水平异常升高。尽管肥胖型和非肥胖型PCOS均存在内分泌代谢异常,然而肥胖可加重PCOS糖脂代谢紊乱;肥胖型PCOS还表现脂肪代谢的异常。综述肥胖型PCOS患者的临床特征、性激素水平、糖脂代谢特征,旨在为肥胖型和非肥胖型PCOS患者新的分型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肺肉瘤样癌(pulmonary sarcomatoid carcinoma,PSC)是一种罕见、低分化、进展迅速、具有高度侵袭性的、治疗手段有限、放化疗不敏感、恶性程度极高、预后极差的肿瘤。高表达PD-L1、高肿瘤突变负荷的患者可以从免疫治疗中获益。本文报道的PSC为高表达PD-L1、帕博丽珠单抗治疗后超进展性疾病(hyperprogressive disease,HPD)。  相似文献   
6.
卵巢储备功能,又称为卵巢储备(Ovarian Reserve, OR),是指卵巢内卵泡生长、发育成为可受精卵母细胞的能力,包括卵巢内存活卵泡的数量和质量,这是评估卵巢反应性最重要的方面。卵巢储备功能下降(Diminished Ovarian Reverse, DOR)是指卵巢内产生卵子的能力减弱,从而导致卵泡数量减少、卵母细胞质量下降,导致女性出现过早绝经、生育能力下降等症状【1】。女性的卵巢功能减退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卵巢功能减退到一定程度时所发生的疾病状态,称为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remature Ovarian Insufficiency,POI),是由卵巢临床综合征引起的功能缺失,是指女性在40岁之前出现低雌激素、高促性腺激素POI特征以及月经稀少甚至闭经的疾病【2】。此病发病率为1%-5%,并且呈现上升趋势【3】,若不及时进行治疗,则会进一步发展为卵巢早衰(Premature Ovarian Failure, POF)【4-6】。一旦进展为POF,目前临床治疗难度较大,这将对女性的身心健康以及家庭和谐都将造成巨大影响,因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很重要,应当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根据临床病人不同的症状侧重,中医将本病归于“月经过少”、“血枯” 、“闭经”、“不孕”等病证范畴。目前已明确灸法改善DOR有其独特优势,现将灸法治疗DOR的机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卵巢低反应以肾虚为本,血瘀为标,兼肝郁气滞、脾虚胃弱。临证治疗注重既往病史,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辨证治以补肾益精、活血化瘀,循卵巢周期调治,卵泡期重在补肾滋阴,黄体期注重补肾助阳,兼健脾疏肝,调和气血。灵活运用基础体温、阴超实时监测卵泡、内膜情况,及时调治,积极试孕。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探讨肿瘤位置、最大直径及甲状腺外浸等临床病理特征与甲状腺癌前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方法 研究分析初次手术治疗的6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临床及病理资料,运用检验临床病理特征与前上纵隔淋巴结阳性率的相关性。 结果 肿块位置、最大直径、数量、腺体外侵、受累腺叶数及Ⅵ区淋巴结转移等特征,以及患者年龄等相关因素中,只有VI区淋巴结对前上纵隔淋巴结状态有影响;60例患者前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率为10/60(16.67%)。相关因素的前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率对比:≥55岁vs <55岁(20% vs 16.36%, P<0.05);肿块位于下极 vs 上极 vs 中极(P>0.05);最大直径≥1.5 cm vs 最大直径<1.5 cm(18.18% vs 15.79, P>0.05);单灶 vs 多灶(21.88% vs 10.71%, P>0.05);单叶 vs 多叶(17.5% vs 15%, P>0.05);男性vs女性(20% vs 15.55%, P>0.05); Ⅵ区淋巴结阳性vs 阴性(24.43% vs 3.57%, P<0.05); 结论 总体来说,甲状腺乳头状癌前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率较低。本研究发现VI区淋巴结状态可能与前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相关,未来仍需大样本前瞻性的研究验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继发性附件扭转的CT特征及其诊断效能,构建继发性附件扭转的评分系统。资料与方法收集经手术证实的伴有附件肿物的继发性附件扭转患者37例,以及伴有腹痛、附件肿物的对照组患者34例,分析继发性附件扭转的CT特征,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其诊断效能,构建继发性附件扭转的综合评分系统(AT-CI)。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继发性附件扭转以下CT特征发生率较高,包括肿物壁偏心性增厚(X^2=4.41,P<0.05)、附件出血(X^2=12.68,P<0.001)、肿物-子宫之间团块状结构(X^2=13.62,P<0.001)、旋涡征(X^2=10.71,P<0.05)、附件周围脂肪模糊/腹水(X^2=5.82,P<0.05)。其中肿物-子宫之间团块状结构敏感度及诊断价值最高,为81.1%(ROC曲线下面积0.71),旋涡征特异度最高,为91.2%。ATCI诊断效能优于任意单一CT特征(ROC曲线下面积0.83),评分0~2分继发性附件扭转可能性小,3~4分怀疑继发性附件扭转,评分>4分,则高度怀疑继发性附件扭转且特异度为100%。结论继发性附件扭转具有典型的CT特征,包括肿物壁偏心性增厚、附件出血、肿物-子宫之间团块状结构、旋涡征、肿物周围脂肪模糊/腹水。AT-CI是综合了继发性附件扭转全部CT特征的实用评分系统,提高了继发性附件扭转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