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3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4篇
临床医学   17篇
皮肤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24篇
预防医学   6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25篇
肿瘤学   6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获得热休克蛋白90β(HSP90β)基因干扰和过表达慢病毒表达系统,并检测其在人骨肉瘤细胞株Saos-2中的表达水平。方法:设计合成shRNA,以慢病毒表达质粒构建HSP90β干扰和过表达载体,酶切电泳、测序技术鉴定载体构建是否成功。重组病毒转染H1299细胞,以嘌呤霉素筛选稳定转染的Saos-2细胞,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计数获得转染效率。将感染好的细胞分为干扰NC组(NEG-shRNA)、干扰组(shRNA-HSP90β)、过表达NC对照组(NEG-pEZ)及过表达组(pEZ-HSP90β)。通过qRT-PCR 与Western blotting 分别从mRNA 和蛋白表达水平验证目的基因的干扰和过表达水平。结果:插入慢病毒表达载体的基因片段与目的基因的碱基序列完全一致。病毒包装成功后,嘌呤霉素最小致死浓度1 μg/ml,感染复数200,感染人Saos-2的感染效率达80%,其中shRNA-HSP90β组干扰效率为86.35%,pEZ-HSP90β组的mRNA相对表达量增加2.8倍。进一步研究发现,shRNA-HSP90β组较NEG-shRNA组中HSP90β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EZ-HSP90β组较NEG-pEZ组HSP90β蛋白表达增加。结论:HSP90β基因干扰和过表达慢病毒载体构建成功,并能够在Saos-2中稳定表达。  相似文献   
2.
目的 建立荜茇提取物中5个生物碱含量测定方法,并评估该提取物对垂体后叶素所致大鼠实验性心肌缺血的影响。方法 采用HPLC法同时测定5个生物碱的含量;采用经舌下静脉注射垂体后叶素造成急性心肌缺血模型,以造模前后T波变化绝对值、心率及其变化百分率为观测指标,评估荜茇提取物大、中、小三个剂量组对大鼠实验性心肌缺血的影响。结果 3批荜茇提取物中胡椒碱平均含量为56.1%、49.7%、51.6%;N-异丁基-2E,4E-十八烷二烯酰胺平均含量为4.48%、4.21%、4.28%;几内亚胡椒碱平均含量为0.461%、0.378%、0.396%;荜茇明碱平均含量为1.73%、1.67%、1.70%;胡椒酰胺平均含量为0.554%、0.461%、0.493%。荜茇提取物大、中、小剂量组均有降低T波变化绝对值的作用;除大剂量组在个别时间点有降低心率的作用之外,其它各实验组在各时间点对心率变化率无显著影响。结论 所建立的生物碱含量测定分析方法可准确测定荜茇提取物中5个生物碱的含量;药效试验证明荜茇提取物具有较好的抗心肌缺血活性。  相似文献   
3.
中药安全性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中成药上市后临床安全性评价亟需开展。然而,关于如何开展相关研究,具体操作步骤尚无标准可循,故此,急需建立一种临床安全性评价研究模式和方法以指导实践。笔者根据课题组前期开展的一系列研究,提出在中成药上市后临床安全性评价工作中的几点看法,包括明确临床安全性评价的目的与内容,确定评价工作的流程,制定安全性评估项目清单,并提出三级风险分类控制,最终探索性的形成临床安全性评价研究模式。该评价模式根据前期研究基础,通过项目清单评估的方式对中成药目标品种进行风险分级,并分别针对不同风险级别的品种采取相应措施,目的是使药品从高风险级别降到低风险级别,最后进入五步骤循环无端的常态化风险管理,即广泛收集风险信号,通过数据挖掘等技术对风险进行识别,以过程质量控制进行风险评估,采取风险最小化措施的风险管理,再次应用于临床进行后效评估。希望该文提出的评价模式和方法能够为将来开展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肾综合征出血热(H F R S),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病死率高,典型病人的病程呈五期经过,依次为: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及恢复期,重症病人可有二期或三期重叠现象,病情发展变化快.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衰竭.我院自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共收治H F R S患者32例,治疗护理措施得当,均治愈出院,无并发症发生,无一例死亡.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6.
背景:稳定、有效的先天性脊柱侧弯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是深入研究脊柱侧弯继发脊髓损伤的前提和研究分析脊髓损伤机制的有效路径。目的:评估伴有复杂脊髓损伤的先天性脊柱侧弯大白鼠动物模型的稳定性。方法:15只无明显脊髓神经症状的模型大白鼠被置入直径6cm的专用玻璃管中直立状态生活6~10d,建立脊髓损伤合并先天性脊柱侧弯大鼠模型。结果与结论:13只大鼠均表现为双侧后肢瘫,后肢及尾部无活动,对针刺亦无反应,排尿障碍,排便未见明显障碍;所有大鼠都出现双侧后肢及尾部的皮毛枯萎,无光泽,部分开始脱毛。BBB评分平均为7.3±2.2。改良Tarlov评分:0级5只;1级2只;2级4只;3级1只;4级1只;5级0只。影像学观察示:先天性的缺陷遍布脊柱的所有节段;在部分实验动物身上,还发现在侧弯顶点的楔形半椎体和间盘一起向椎管方向移位。组织化学观察示:骨与脊髓滋养血管破坏的先天性缺陷,与脊柱的骨性结构破坏部分对脊髓相应节段造成的压迫是一一对应的;畸形顶点水平,可见血管分布缺失区域,在侧弯顶点水平脊柱静脉丛血管组织的凋亡现象。提示动物模型伴随的复杂脊髓损伤症状与先天性脊柱侧弯患儿临床症状的发展过程相近似,动物模型的可重复率在87%(13/15)。  相似文献   
7.
背景:严重脊柱角状后凸畸形可导致患者脊髓的损伤和早期退变等病理过程的加重,严重者会出现双下肢不完全瘫痪,甚至完全瘫痪。手术治疗是惟一的解决途径和方法,但难度大,风险高,并且极易出现术后并发症。目的:应用生物力学原理分析经后路全脊椎切除截骨联合阶梯矫形治疗僵硬性角状后凸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严重脊柱角状后凸畸形经后路全脊椎切除截骨联合双侧钉棒梯次紧凑闭合脊髓逐步短缩、矫形内固定治疗的患者共90例,男37例,女52例,平均年龄47岁。对患者术前术后的后凸角、脊柱矢状位失平衡、躯干侧方偏移率、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结论:患者术前后凸角为31°-138°,平均90.1°;术后10°-90°,平均41.6°,改善率为65%。C 7铅垂线距S 1后上缘距离术后平均5.2 mm,矫正率为73%。术中失血量为1200-6000 mL,平均失血量为2089 mL。手术时间为212-470 min,平均326 min。术后随访20-35个月,所有患者的截骨节段均获得骨性融合,无脊髓损伤并发症出现,无矫形角度丢失。提示根据细胞生物力学特点和脊柱生物力学原理设计的双侧钉棒联合阶梯紧凑闭合脊髓逐步短缩脊柱矫形治疗在胸腰椎角状后凸畸形的矫正过程中能够最大限度保护脊髓细胞不受损伤,具有充分的细胞生理学基础,符合人体生物力学和生理学特点。术中应注意对神经根的保护和松解,避免术后出现相对应的神经根刺激症状。充分的植骨融合是保证对后凸畸形矫正和避免脊柱侧方偏移,同时又是恢复脊柱功能和术后矫形效果的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8.
背景:脊柱矫形内固定疗效的好坏与植骨融合技术以及内固定材料的疲劳特性疲劳寿命直接相关。目的:分析成人脊柱侧弯矫形后发生断棒的相关因素及临床意义。方法:对9例成人脊柱侧弯矫形后断棒并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出现断棒时间、活动度、植入物位置、植骨融合率、术中矫形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结论:9例患者中6例存在椎板间植骨融合不充分现象,有明显的植骨融合空白区和假性骨岛生成。经相关分析表明,金属疲劳寿命与植骨融合率、矫形率间呈正相关(P<0.01)。提示成年脊柱侧弯患者矫形手术中良好的植骨融合条件可以保证在治疗过程中所应用的金属内固定器材处于相对稳定的抗疲劳强度状态,满足内固定治疗过程所需的条件;保证内固定棒获得低于金属固有疲劳阈值点的疲劳状态,达到有效的弹性固定和持续的矫形的目的,并避免断棒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背景:通过分析细胞因子及炎症递质对腰椎间盘退变的影响,有助于深入认识腰椎间盘退变的发病机制,指导临床对腰椎间盘退变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目的:结合临床对腰椎间盘退变中细胞因子及炎症递质进行研究,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多层次探讨分析。方法:以电子检索方式对CNKI数据库学术期刊2002-01/2011-12收录有关腰椎间盘退变中细胞因子及炎症递质研究的文献进行分析,采用检索词主要为"腰椎间盘退变;细胞因子;炎症介质",运用数据库的分析功能和Excel软件图表的功能分析数据特征。结合2009-01/12在解放军第306医院骨科进行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的患者67例,治疗方法为单节段椎管减压,椎间融合器植入植骨融合内固定,对术中切除的间盘进行镜下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与结论:在CNKI数据库学术期刊2002/2011收录的文献中,共检索到76篇与腰椎间盘退变细胞因子及炎症递质研究相关的文献,文献数量处于上升趋势。腰椎间盘退变中细胞因子及炎症递质研究检测方法以免疫组织化学为主,对炎症递质的表达定量定性准确性研究较多。可见,细胞因子及炎症递质在椎间盘退变的复杂病理过程中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0.
C-反应蛋白在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测定C-反应蛋白(CRP)含量,探讨CRP在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观察对象血清中CRP含量水平。结果:对60例观察对象中CRP值增高者20例进行动态观察,CRP恢复正常时间为10-29天,平均12.3天。结论:血清CRP检测具有快速灵敏的特点,可作为新生儿感染性疾病早期诊断的客观指标,定期复查对判断组织炎症或损伤的程度及预后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