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4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6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浅议刚柔要素理论在推拿临床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笔者经多年研究发现.推拿手法“柔”和“刚”的概念在手法力学上是多重因素的综合,合理运用柔性和刚性手法是安全获得满意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转录组学分析探讨咖啡因对帕金森病认知功能(工作记忆)保护作用的可能分子机制。方法:采取脑立体定位注射的方式,在小鼠双侧海马脑区注射α-突触核蛋白(α-Syn)纤维体并给予咖啡因喂养。3个月后取小鼠海马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RNA-seq)分析。结果:α-Syn在海马脑区明显聚集且小鼠表现出工作记忆能力受损(P<0.05);咖啡因可有效改善α-Syn诱导的小鼠认知障碍(P<0.05);α-Syn造模后的转录组变化主要富集在小胶质细胞激活及趋化招募等信号通路;而长期饮用咖啡因可显著增强细胞的增殖能力(P<0.05)。结论:咖啡因可能是通过促进细胞增殖来修复α-Syn引起的神经炎症损伤。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患者不同临床特点与骨代谢生化标志物及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住院的SCI患者76例,根据不同临床特征分别进行分组。根据损伤病程分为损伤<3个月组(n=55)、损伤3~6个月组(n=9)、损伤7~24个月组(n=12);根据瘫痪类型分为四肢瘫组(n=13)和截瘫组(n=63);根据损伤程度分为完全性损伤组(n=22)和不完全性损伤组(n=54);根据损伤原因分为创伤组(n=67)和非创伤组(n=9)。收集所有患者临床资料、β-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 C-terminal peptide of typeⅠcollagen,β-CTX)、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前肽(total procollagen type 1 intact N-terminal propeptide,T-PINP)、人N端中段骨钙素(human N-terminal middle osteocalcin,N-MID)、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one alkaline phosphatase,BALP)、25-羟维生素D[25-hydroxyvitamin D,25-(OH)D)]及不同部位BMD,分析其特点及与BMD和骨代谢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与损伤<3个月组比较,其他两组的β-CTX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T-PINP、N-MID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BALP和25-(OH)D水平均随着损伤时间的增加而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5-(OH)D正常者(≥30ng/ml)仅2例(2.6%),不足者(<30ng/ml)15例(19.7%),缺乏者(<20ng/ml)59例(76.6%)。截瘫组腰椎(L1~4)的BMD显著高于四肢瘫组(P<0.05),两组的股骨颈、股骨干和全身骨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创伤组的β-CTX水平显著高于非创伤组(P<0.05),两组T-PINP、N-MID、BAL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腰椎(L1~4)BMD、股骨干BMD、全身BMD与年龄呈负相关(P<0.05);腰椎(L1~4)与股骨颈BMD、β-CTX、BALP与病程呈负相关(P<0.05);T-PINP β-CTX升高明显,应重视抗骨吸收治疗。结论 SCI患者25-(OH)D不足和缺乏的比例极高,建议临床上常规予以补充。早期及创伤性SCI患者β-CTX升高明显,应重视抗骨吸收治疗。随着病程延长,骨量仍有持续丢失,应结合骨代谢标志物动态评估患者的骨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4.
临床针刺规律的提出,使古典经络理论和大量临床经验以非模糊性概念得到归纳,简化了针灸学科复杂的理论体系,并利于中西医间的术语沟通.本文拟论述常见病的临床针刺规律配穴的首选常规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胸腰椎撑开支具在胸腰段脊髓损伤患者早期康复中的影像学表现。方法:自行研制胸腰椎撑开支具,25例患者均为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术后第3-4周,分别在卧位无支具、卧位戴撑开支具和立位戴撑开支具等三种状态下拍摄胸腰椎正侧位CR片,分别测量损伤椎体的上一正常椎体前(后)下缘至上一正常椎体前(后)下缘的高度。结果:三种不同状态下损伤椎体的前缘高度分别是118.257±13.524mm、121.414±12.879mm、119.237±12.527mm,三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卧位戴撑开支具与卧位无支具、立位戴撑开支具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卧位无支具与立位戴撑开支具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三种状态损伤椎体的后缘高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自行研制的胸腰椎撑开支具,能有效地与后路内固定器协同发挥减少自身体重对受损椎体的压力,增强受损脊柱的稳定性,保证早期康复训练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观察PNF(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疗法结合中药熏蒸及常规康复治疗对术后膝关节功能障碍的影响,指导术后康复治疗。方法:单纯膝部骨折术后患者69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7例(PNF疗法结合中药熏蒸及常规康复治疗)和对照组32例(中药熏蒸结合常规康复治疗),通过主动关节活动度(AROM)测定,视觉模拟评分(VA S)及Ho lden步行功能分类对治疗前后的膝关节功能进行评定。结果:①主动关节活动度评定:两组患者均较治疗前提高,但治疗组较对照组显著(P〈0.01);②VA S评分: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③Ho lden步行功能分类:两组患者步行功能均明显改善;治疗组改善情况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PNF疗法结合中药熏蒸治疗对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障碍的改善优于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养肝活血法治疗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对26例多发性硬化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养肝活血中药治疗,并在治疗前、治疗后1年分别进行周围神经损害临床症状体征观察、神经功能状态评分(EDSS评分)、肌电图(EMG)检查,比较周围神经损害临床症状体征、EDSS评分、运动神经及感觉神经传导、F波潜伏期及出现率的差异性.[结果]治疗后1年周围神经损害临床症状明显改善,EDSS评分下降,运动神经及感觉神经潜伏期缩短,传导速度增快,F波出现率增多、潜伏期缩短(P<0.05或P<0.01).[结论]养肝活血中药治疗可改善多发性硬化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症状及体征,是治疗多发性硬化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8.
无创痛穴疗法是著名针灸学家魏稼教授创立的一门学科 ,在国内影响颇大。它从现代人注重舒适、多数病人惧怕针灸的“创痛”的现状出发 ,在发挥穴位疗法优点的同时 ,解决针灸“创痛”的缺点。具体方法为利用热、光、电、磁、声、机械及药物有效成分等作用于穴位 ,产生多种刺激而达到治疗目的[1] 。我们在完成一项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以下简称腰突症 )临床科研的过程中 ,深刻体会到患者对无创痛疗法的渴求 ,同时有创痛的针刺在当今临床仍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在此基础上就无创痛穴疗法未来发展的走向进行了探讨。1 无创痛穴疗法宜作首选腰…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体表胃起搏治疗脊髓损伤(SCI)患者胃肠功能紊乱的疗效。 方法选取SCI并发胃动力紊乱/胃功能障碍患者75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电针治疗组、胃起搏治疗组、联合治疗组,每组25例。电针治疗组每日给予1次电针治疗,每次30min,胃起搏治疗组每日给予2次胃起搏治疗,每次30min,联合治疗组在电针治疗基础上辅以胃起搏治疗。治疗前、治疗10d后(治疗后),采用临床症状评分和胃电图检查对患者的疗效进行评估,同时观察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上腹痛、上腹不适、腹胀、早饱、恶心、呕吐、嗳气、食欲下降等症状均有所好转(P<0.05)。电针治疗组、胃起搏治疗组、联合治疗组治疗前临床症状总评分分别为[(8.87±1.53)分]、[(8.46±2.13)分]、[(8.23±1.78)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电针治疗组、胃起搏治疗组、联合治疗组治疗后临床症状总评分分别为[(3.23±1.04)分]、[(3.57±1.36)分]、[(2.84±1.31)分],组间比较发现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总积分显著低于电针治疗组及胃起搏治疗组(P<0.05)。与电针治疗组治疗后比较,胃起搏治疗组临床症状总积分较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电针治疗组、胃起搏治疗组除餐前B%外,剩余指标均较组内治疗前改善(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联合治疗组治疗后所有胃电图检查指标均较前有显著改善(P<0.05)。联合治疗组治疗后N%、B%、T%较电针治疗组、胃起搏治疗组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电针或体表胃起搏治疗均能有效改善SCI患者的胃肠功能紊乱症状及胃电图电生理指标,两者联合应用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单一治疗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观察神经肌电促通仪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对肌力恢复的影响,指导术后康复治疗的方式。方法:单纯上/下肢骨折术后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神经肌电促通仪加常规康复治疗)和对照组37例(仅常规康复治疗)。通过徒手肌力评定法(manual muscletest,MMT)对治疗前后的肌力变化进行观察和记录。结果:根据徒手肌力评定(MMT)标准,按6级法记录,治疗组骨折区的伸、屈肌肌力均能达到5级者15例,部分伸、屈肌能达到5级或肌力在原基础提高3级以上者19例,骨折区的伸、屈肌肌力增加1~2级者9例;对照组骨折区的伸、屈肌肌力均能达到5级者7例,部分伸、屈肌能达到5级或肌力在原基础提高3级以上者14例,骨折区的伸、屈肌肌力增加1~2级者16例。两组比较临床显效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肌电促通仪结合康复治疗对肢体骨折术后患者肌力的恢复优于常规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