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历代针灸医家认为,针刺手法是决定针刺疗效的关键。“烧山火”和“透天凉”是针刺复合补泻手法。“烧山火”能使针下产生热感,“透天凉”则产生凉感。临床上我们应用针刺治疗扁桃腺炎时,常用“透天凉”手法施治于曲池、合谷,以疏泄蕴热;而治疗脾胃虚弱患者时,则多用“烧山火”手法施于足三里、胃俞、中脘,以补中气,这样常能获得较好的疗效。为了  相似文献   

2.
目前学术界比较普遍的看法是:针刺补泻手法的实施是在得气的基础上进行的。换言之,即补泻法的应用是在得气后开始,而使针刺得气的各种操作都不是补泻手法。此观点值得商榷。“补泻手法”的内涵“补泻手法”的概念是由“补泻”和“手法”两个子概念复合组成的。凡是与操针有关、且能引  相似文献   

3.
“捻转补泻”手法是针刺补泻手法中常用手法,但其具体的实施存在很多争议。笔者根据《内经》《难经》的论述结合“迎随补泻”来探讨“捻转补泻”手法。  相似文献   

4.
管氏补泻手法"内核"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重点介绍了管氏针刺手法体系中起到核心主导作用的“捻转”手法。在管氏针灸流派中,无论是初级补泻手法,高级补泻手法,抑或是特殊针刺手法,都始终贯穿着“捻转”手法。  相似文献   

5.
行针手法是针灸学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分为基本手法和辅助手法。但60年代前并无行针手法的定义及这样的分类方式。且两类手法风格存在较大差异,提示可能存在不同来源。本文通过梳理历代文献,旨在探寻主辅分类的原因及二者的来源。发现基本手法的直接来源是“雀啄术”和“旋撚术”,辅助手法来源是中国传统手法。且60年代后开始出现行针手法的分类。现代教材中行针手法的分类正是国际交流的结果,体现了不同流派互相交流和融合。  相似文献   

6.
目的:介绍“三三”进针手法的内容。方法:将“三三”进针手法按照进针过程分成三个步骤,详尽阐述每个步骤的操作要点,对该手法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结果:“三三”进针手法临床操作规范可行。结论:“三三”进针手法体现了针灸手法注重针感和变化的良好结合,对于提高临床疗效、丰富针灸手法内涵、弘扬针灸文化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行气”,是指应用毫针针刺得气之后,在完成“辨气”和“调气”手法的基础上,继续运用一定的手法,来控制经气的运行,使之直达病所的一类方法。李毓麟老师,根据《金针赋》有关“飞经走气”等“行气”手法的记载,结合个人几十年的临床实践,总结出一些“行气”的施术经验,曾参加过多次针刺手法表演,受到好评。  相似文献   

8.
针刺手法是决定针刺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 ,历来研究者甚多。针刺补泻方法繁多 ,后世学者意见纷纷 ,很难肯定多种补泻方法疗效的优劣。鉴于此 ,我们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和对多种热补手法的运用体会 ,深感复式手法的“烧山火”较“捻转”及“提插”温补手法作用效果好。我们以“阳虚”大鼠为研究对象 ,着重比较“烧山火”手法 ,“捻转”及“提插”温补手法 ,三种不同补法对阳虚大鼠肾上腺超微结构的影响 ,以期从实验的角度比较出三种热感手法的优劣。1 实验材料1 .1 实验动物 :健康 Wistar大鼠 ,雄性 ,体重 (2 77± 1 8) g,由河南省实验…  相似文献   

9.
以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推拿学》第一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和第二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对“摩法”阐述的差异为题,收集关于“摩法”和“抹法”的以往文献记栽,分析“摩法”的确切内涵以及与“抹法”的区别与联系。笔者认为“摩法”的操作应该包含“直线往返”特征,表述为“用指或掌在体表做环形或直线往返摩动”更符合其内涵。“抹法”是指或掌在施术部位呈现上下左右或弧形曲线往返运动的稍加轻盈快捷的摩动。两种手法都属于摩擦类手法,“摩法”是古老的手法,“抹法”在近代才成为独特手法。“摩法”与“抹法”的区别在于操作时施力过程和两种手法在动作表现形态上的区别是其关键,“抹法”用力宜轻、不带动皮下组织,动作轻盈灵快,“摩法”用力稍重,可带动皮下组织或不带动皮下组织,动作稍缓慢。  相似文献   

10.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herniation,LIDH)是引起腰腿痛最常见的一种疾病,中医骨伤手法是该病非手术疗法酋选的重要手段。“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从心转,法从手出”是《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针对手法诊治所凝练的核心内容,其作用力的轻重、缓急、节律等手法力学要素的变化规律是诠释“法从手出”的关键内容,也体现了中医骨伤专家手法临证诊治经验的精髓。直观、定量的动态再现骨伤专家“法从手出”的手法操作,作为临床手法操作力学培训的要点,对保障手法施用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提高手法临床疗效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