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3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1篇
  1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宋清华  何国民  徐娟  蔡亚云  陈婷  贲海祥 《河北中医》2021,43(11):1845-1848,1853
目的 观察滋阴补肾方联合西医常规治疗肾阴虚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3例肾阴虚型CAA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36例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37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滋阴补肾方治疗.2组均治疗6个月后统计临床疗效和中医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包括头晕、乏力、心悸、唇甲苍白、出血、盗汗、低热、手足心热、口渴思饮、大便干结)评分、T淋巴细胞亚群(包括CD3+、CD4+、CD8+、CD4+/CD8+)水平、外周血象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网织红细胞数(Ret)]水平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83.78%(31/37),中医疗效总有效率86.49%(32/37),对照组分别为61.11%(22/36)、63.89%(23/36),治疗组临床疗效和中医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中医症状头晕、乏力、心悸、唇甲苍白、出血、盗汗、低热、手足心热、口渴思饮、大便干结评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中医症状乏力、唇甲苍白、出血、盗汗、低热、手足心热、口渴思饮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水平均升高(P<0.05),CD8+水平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各指标改善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血象指标Hb、WBC、PLT、Ret水平较本组治疗前均升高(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各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滋阴补肾方联合西医常规治疗肾阴虚型CAA疗效确切,可明显改善患者中医症状,调节免疫功能,改善贫血症状,增强骨髓造血功能,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探讨艾曲波帕联合激素治疗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1年7月南京市溧水区人民医院收治的84例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应用激素治疗,前4d使用地塞米松静滴,后改为泼尼松口服.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艾曲波帕治...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体外肿瘤细胞抑制实验及体内抗肿瘤实验,探讨苍耳亭体内外抗人肝癌细胞Hep G2的作用。方法体内通过构建裸鼠肝癌自发转移模型,并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苍耳亭低、高剂量组,连续腹腔注射2周,完整剥离肿瘤组织,称取瘤质量,计算抑瘤率,并且剥取主要脏器,计算脾指数与胸腺指数;体外通过MTT、Transwell实验初步观察苍耳亭对癌细胞侵袭迁移的作用。结果体内实验结果显示苍耳亭低剂量组与高剂量组的抑瘤率分别为17.61%和39.57%,具有较好的抑制肿瘤活性(P0.05,P0.01),并且高低剂量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外苍耳亭抑制Hep G2细胞增殖效果明显,与空白对照组DMSO比较,16μM时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IC50值为29.04μM。同时,Transwell实验显示也能抑制体外癌细胞侵袭。结论苍耳亭体内外对肝癌Hep G2细胞均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具有浓度依赖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髓外病变(extramedullary disease,EMD)的临床分子学特征及预后因素。方法:共纳入67例多发性骨髓瘤髓外病变患者和97例多发性骨髓瘤非髓外病变患者。EMD再分为两组:第一组是由溶骨性病变直接延伸的肿瘤(EM-B),而第二组则是骨髓瘤细胞浸润软组织(EM-S)。两组间的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使用秩和检验来检测治疗结果的差异。绘制Kaplan-Meier曲线分析整个队列的总生存(OS),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生存曲线。结果:EMD组血清铁蛋白(serum ferritin,SF)(P=0.035)、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P=0.043)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非EMD组。EM-S组诊断时发生t(4;14)细胞遗传学的比例高于EM-B组(P=0.034)。与EM-B组相比, EM-S组多部位发病概率较高。流式细胞学发现EMD组异常循环浆细胞(abnormal circulating plasma cells,aCPCs)的比例明显高于非EMD组(P=0.031),病理标本显示髓外病变组活检组织中Ki-67增殖指数明显高于骨髓(P=0.019)。Kaplan-Meier曲线显示,非EMD组患者的OS明显高于EMD组(P=0.012)。而EM-S提示更短的OS。结论:部分临床指标(SF、LDH)及分子学特征(aCPCs)可作为EMD发生可能的预警因素。t(4;14)细胞遗传学异常和高的SF水平可能和EM-S发病有关。EMD患者总体OS比非EMD者差,进一步分析得出EM-S预后差于EM-B患者。常规化疗不能用于改善EMD患者预后和克服疾病本身的恶性程度,新的临床实验必须开展以探索EMD治疗标准、有效的化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是一种常见的、致残致死率较高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在全球死亡原因中居第5位。COPD是一种由多因素共同作用而导致的疾病,目前该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伊洛前列环素为前列环素类似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葛根总黄酮联合三氧化二砷(As2O3)对维甲酸耐药细胞株NB4-R1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葛根总黄酮(0、10、30、50μg/mL)联合As2O3(1μmol/L)处理NB4-R1细胞24、48、72 h,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光学显微镜及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改变;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变化;FITC-AnnexinV/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率,蛋白印迹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结果:(1)一定浓度葛根总黄酮对NB4-R1细胞生长有抑制效应,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相同条件下,葛根总黄酮联合1μmol/L As2O3对NB-R1细胞抗增殖作用强于单用葛根总黄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FITC-Annexin V/PI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结果发现葛根总黄酮(0、10、30、50μg/mL)及葛根总黄酮联合1μmol/L As2O3处理NB4-R1细胞48 h后,早期凋亡率呈浓度依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瑞氏染色,在光镜下观察到葛根总黄酮和葛根总黄酮+As2O3联用组呈现不同程度的细胞凋亡形态学特征,且联用组较单药组明显。(4)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变化发现葛根总黄酮和葛根总黄酮+As2O3联用可影响细胞进程,表现为S期细胞增多,葛根总黄酮+As2O3联用组比各单用葛根总黄酮组Sub-G1增加更为明显。(5)Western blottimg结果显示葛根总黄酮可上调NB4-R1细胞中JNK表达,下调ERK1/2表达。结论:低浓度葛根总黄酮体外对维甲酸耐药细胞株NB4-R1细胞具有增殖抑制作用,呈时间-浓度依赖性,与1μmol/L As2O3具有协同作用;其诱导凋亡作用机制可能为阻滞NB4-R1细胞周期进程,激活JNK途径,下调ERK通路。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70岁,因头昏乏力6年余,加重半月人院,既往有2型糖尿病病史,目前服用格列吡嗪5mg,2次/d治疗,血糖波动于7.5~8.5mmol/L,患者2006年确诊后曾服用雄激素、促红细胞生成素、复方皂矾丸治疗,效果不佳,贫血加重,血红蛋白输血前维持在55—60g/L,间断输血支持治疗,每次输血1.5U,6-8次/年。2011年患者乏力加重,反复查铁蛋白高于1500ng/ml,肝功能异常,脾大,予去铁及保肝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观察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过程中出现罕见毒副反应,探讨甲磺酸伊马替尼在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中的安全性.方法 对1例伊马替尼治疗晚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加速期的过程中出现罕见毒副反应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 1例确诊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患者接受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后,出现尿崩症、窦性心动过速伴肌肉损坏,停药70多天再次减量服用后又出现类似症状.结论 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加速期可能出现罕见的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复发的影响因素,并分析不同CD73+表达率患者复发影响因素的分布特征。方法 选择2017年2月—2021年2月我院收治的108例M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后1年的复发情况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筛选影响患者复发的因素;采用聚类分析和潜在类别分析方法分析不同CD73患者复发影响因素的分布特征。结果 108例患者的复发率为23.15%(25/108);男性、体质指数(BMI)<20 kg/m2、国际分期系统(ISS)分期Ⅲ期、高危遗传学风险、β2-微球蛋白(β2-MG)≥3.5 mg/L、p53基因缺失、CD73+均是导致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维持治疗是保护因素(P<0.05)。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复发风险呈明显聚集性,可将患者分为复发高风险组(CD73+表达率>40%)和低风险组(CD73+表达率<40%),复发率分别为37.50%(15/40)和14.71%(10/6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潜在类别分析结果显示,复发高风险组“危险因素较少型分布”比例明显低于复发低风险组,“ISS分期Ⅲ期未维持治疗分布”比例明显高于复发低风险组(P<0.05),两组“ISS分期Ⅲ期维持治疗分布”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性别、BMI、ISS分期等因素均与MM患者复发相关;CD73+表达率>40%的患者复发风险较高,影响因素主要为“ISS分期Ⅲ期未维持治疗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