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2篇
综合类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
宋清华  何国民  徐娟  蔡亚云  陈婷  贲海祥 《河北中医》2021,43(11):1845-1848,1853
目的 观察滋阴补肾方联合西医常规治疗肾阴虚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3例肾阴虚型CAA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36例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37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滋阴补肾方治疗.2组均治疗6个月后统计临床疗效和中医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包括头晕、乏力、心悸、唇甲苍白、出血、盗汗、低热、手足心热、口渴思饮、大便干结)评分、T淋巴细胞亚群(包括CD3+、CD4+、CD8+、CD4+/CD8+)水平、外周血象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网织红细胞数(Ret)]水平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83.78%(31/37),中医疗效总有效率86.49%(32/37),对照组分别为61.11%(22/36)、63.89%(23/36),治疗组临床疗效和中医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中医症状头晕、乏力、心悸、唇甲苍白、出血、盗汗、低热、手足心热、口渴思饮、大便干结评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中医症状乏力、唇甲苍白、出血、盗汗、低热、手足心热、口渴思饮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水平均升高(P<0.05),CD8+水平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各指标改善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血象指标Hb、WBC、PLT、Ret水平较本组治疗前均升高(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各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滋阴补肾方联合西医常规治疗肾阴虚型CAA疗效确切,可明显改善患者中医症状,调节免疫功能,改善贫血症状,增强骨髓造血功能,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髓外病变(extramedullary disease,EMD)的临床分子学特征及预后因素。方法:共纳入67例多发性骨髓瘤髓外病变患者和97例多发性骨髓瘤非髓外病变患者。EMD再分为两组:第一组是由溶骨性病变直接延伸的肿瘤(EM-B),而第二组则是骨髓瘤细胞浸润软组织(EM-S)。两组间的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使用秩和检验来检测治疗结果的差异。绘制Kaplan-Meier曲线分析整个队列的总生存(OS),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生存曲线。结果:EMD组血清铁蛋白(serum ferritin,SF)(P=0.035)、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P=0.043)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非EMD组。EM-S组诊断时发生t(4;14)细胞遗传学的比例高于EM-B组(P=0.034)。与EM-B组相比, EM-S组多部位发病概率较高。流式细胞学发现EMD组异常循环浆细胞(abnormal circulating plasma cells,aCPCs)的比例明显高于非EMD组(P=0.031),病理标本显示髓外病变组活检组织中Ki-67增殖指数明显高于骨髓(P=0.019)。Kaplan-Meier曲线显示,非EMD组患者的OS明显高于EMD组(P=0.012)。而EM-S提示更短的OS。结论:部分临床指标(SF、LDH)及分子学特征(aCPCs)可作为EMD发生可能的预警因素。t(4;14)细胞遗传学异常和高的SF水平可能和EM-S发病有关。EMD患者总体OS比非EMD者差,进一步分析得出EM-S预后差于EM-B患者。常规化疗不能用于改善EMD患者预后和克服疾病本身的恶性程度,新的临床实验必须开展以探索EMD治疗标准、有效的化疗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复发的影响因素,并分析不同CD73+表达率患者复发影响因素的分布特征。方法 选择2017年2月—2021年2月我院收治的108例M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后1年的复发情况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筛选影响患者复发的因素;采用聚类分析和潜在类别分析方法分析不同CD73患者复发影响因素的分布特征。结果 108例患者的复发率为23.15%(25/108);男性、体质指数(BMI)<20 kg/m2、国际分期系统(ISS)分期Ⅲ期、高危遗传学风险、β2-微球蛋白(β2-MG)≥3.5 mg/L、p53基因缺失、CD73+均是导致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维持治疗是保护因素(P<0.05)。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复发风险呈明显聚集性,可将患者分为复发高风险组(CD73+表达率>40%)和低风险组(CD73+表达率<40%),复发率分别为37.50%(15/40)和14.71%(10/6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潜在类别分析结果显示,复发高风险组“危险因素较少型分布”比例明显低于复发低风险组,“ISS分期Ⅲ期未维持治疗分布”比例明显高于复发低风险组(P<0.05),两组“ISS分期Ⅲ期维持治疗分布”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性别、BMI、ISS分期等因素均与MM患者复发相关;CD73+表达率>40%的患者复发风险较高,影响因素主要为“ISS分期Ⅲ期未维持治疗分布”。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70岁,因头昏乏力6年余,加重半月人院,既往有2型糖尿病病史,目前服用格列吡嗪5mg,2次/d治疗,血糖波动于7.5~8.5mmol/L,患者2006年确诊后曾服用雄激素、促红细胞生成素、复方皂矾丸治疗,效果不佳,贫血加重,血红蛋白输血前维持在55—60g/L,间断输血支持治疗,每次输血1.5U,6-8次/年。2011年患者乏力加重,反复查铁蛋白高于1500ng/ml,肝功能异常,脾大,予去铁及保肝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析沙利度胺治疗难治性复发性骨髓瘤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难治性复发性骨髓瘤患者86例分为两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MP方案(马法兰+泼尼松)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沙利度胺治疗,观察并对比两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36例(83.7%)显著高于对照组25例(58.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观察组20例(46.5%),对照组19例(4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沙利度胺治疗难治性复发性骨髓瘤效果确切,有效率高,且未增加不良反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