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3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38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15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30篇
内科学   28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14篇
外科学   25篇
综合类   46篇
预防医学   20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24篇
  2篇
中国医学   23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究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感染对小鼠骨髓中造血干/祖细胞(HSPC)组成、细胞周期以及集落形成能力的影响。方法:将C57BL/6J小鼠分为感染组和对照组,感染组小鼠经腹腔注射感染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6. 7×106CFU,对照组小鼠注射同等体积的PBS。在不同时间点检测小鼠血清中IFNγ水平,24 h后检测小鼠骨髓中HSPC组成、细胞周期以及集落形成能力,统计学处理和分析对照组与感染组之间的差异。结果:感染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24 h后,血清IFNγ水平达到高峰;与对照组相比,小鼠骨髓细胞中LSK、处于S期的LSK以及短期造血干细胞(ST-HSC)的比例显著升高(P 0. 001),长期造血干细胞(LT-HSC)以及处于S期的LT-HSC的比例明显升高(P 0. 01),骨髓细胞集落形成能力明显降低(P 0. 01)。结论:感染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后,小鼠骨髓造血干细胞由静止进入增殖状态,细胞集落形成能力下降。这提示,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感染可引起造血干细胞耗竭。  相似文献   
2.
急诊开放性损伤临床常见。我院从1985年以来急诊清创手术3102例,占全院同期急诊病人的5%。如何早期正确清创,将感染率降低到最低限度,是外科急诊中一个重要课题。临床资料一、伤类本组3102例,其中挤压伤1083例,切割伤1100例,辗扎伤523例,炸伤210例,撕脱伤87例,热压伤65例,动物咬伤34例。部分病例合并肌股、血管、神经损伤,伤情复杂,清创难度大。二、职业本组工人1559例,农民773例,战士510例,其他人员260例。多为劳动、训练致伤,其次为打架斗殴。三、年龄年龄1~65岁;15~45岁2850例,占92%。男性2328例,女性774例。讨论…  相似文献   
3.
益气活血解毒汤加激素治疗肾病综合征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87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简称肾综)血浆及尿血栓素B_2(TXB_2)及6-酮-前列环素(6-酮-PGE_(1α))含量及益气活血解毒汤治疗前后的改变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肾综Ⅰ型及Ⅱ型血浆及尿TXB_2及TXB_2/6-酮-PGF_(1α)比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0.05),治疗后TXB_2及TXB_2/6-酮-PGF_(1α)比值明显降低(P<0.01~0.05),完全缓解62例。提示益气解毒活血汤有抑制TXB_2合成及调整TXB_2 6-酮-PGF_(1α)平衡作用,从而提高疗效。以阴虚型及气阴两虚型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性,26岁.孕1产0,孕41周,腰酸下坠1小时,于1998年3月26日入院.患者平素月经规则7/30天.LMP:1997年6月11日.EDC:1998年3月18日.早孕反应轻,孕4~ 月自觉胎动至今,孕7~ 月出现双下肢浮肿,休息后减轻,未曾用药治疗.1小时前感腰酸下坠而入院.查体:T36.3℃,P 80次/分,R 17次/分,BP 26.67/17.33kPa,心肺无异常.产科检查:宫高35cm,腹围104cm,LOA,胎心140次/分,头定,浮肿(十十),尿蛋白(十).住院后予以解痉、镇静、利尿等治疗.次日出现不规律宫缩,胎心102~114次/分.内诊:宫口开大3cm,头,S~(-3),未及羊水囊,羊水Ⅲ度粪染.考虑胎儿宫内窘迫而行剖宫产术.手术顺利,剖一女婴,重2600g,右手六指畸形,Apgar评10分,胎盘16cm×16cm,钙化.脐带异常:①大体观:脐带距胎体30cm处分成二束枝,血管走行于胎膜与绒毛膜之间,每枝均由2条血管组成,充盈明显,二束枝相向而行,分别走行18cm、15cm后均呈扇形到达胎盘对侧.②局解后观:二束枝的内侧两血管融合为一,外侧两血管并行至胎体,且距交会处1cm有一长2cm、直径1mm的交通枝.脐带由一动脉、一静脉组成.  相似文献   
5.
我们从肺感染病人(病例A)痰液和疑似肺癌病人(病例B)痰液及气管灌洗液中,分别培养检出3株发光致病杆菌(Xenorhabdus luminescens)。该菌在Bergey氏细菌分类系统虽然隶属于肠杆菌科,但硝酸盐还原试验阴性,迟缓发酵分解葡萄糖。生化反应独特,培养物在暗处生长时可出现微弱的生物发光现象。现将细菌学鉴定方法及相关问题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围术期细节护理联合认知干预对子宫瘢痕妊娠患者介入治疗负性情绪及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22例子宫瘢痕妊娠患者,采取单纯随机抽样方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从入院开始至出院前1d,给予围术期细节护理联合认知干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理状态、各项临床指标、术后并发症及患者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得分较干预前均明显改善,且观察组得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恢复排卵时间及血清β-HCG恢复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瘢痕妊娠患者围术期应用细节护理联合认知干预,可显著减轻和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改善各项临床指标,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影响急性贤损伤(AKI)预后的因素,评判不同病因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507例AKI病例,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收集临床资料,根据治疗前后SCr变化,分析AKI预后的危险因素和病因对预后的影响。结果预后良好组253例(49.9%),预后不良组254例(50.1%)。预后不良组年龄较大(P0.001),SCr基线值较高(P0.01),贫血和低白蛋白血症的发生率较高(P0.01和P0.001),炎性指标更高(P0.001)。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预后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即使代谢性酸中毒处于HCO3-降低而p H值正常的阶段,仍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MODS(P0.001)、炎性因子(P0.01)和少尿(P0.01)也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血白蛋白(P0.01)和血红蛋白(P0.05)是预后的保护性因素。本研究中,AKIN 1、2期中最常见病因为重症感染导致的AKI,AKIN 3期中最常见小管间质损害,不同分期对预后的影响无显著差别。结论 1)代偿性酸中毒、MODS、炎性反应和少尿是AKI预后的危险因素;2)需重视病因对AKI临床结局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Barrett食管(BE)是食管腺癌发病的最危险因素.超声内镜(EUS)能清晰地显示食管壁各层的结构.大量研究表明,EUS可显示BE食管壁黏膜层和黏膜下层增厚,但目前不推荐用EUS诊断BE,和鉴别BE是否存在异型增生.EUS在评估有重度异型增生或有食管黏膜下层癌的BE患者及其食管壁肿瘤侵犯程度和局部淋巴结转移方面有重要意义,虽然其准确性现在还存在争议,但其可为BE患者选择进一步治疗的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采用肠道益生菌重构肠道生态平衡,治疗各种代谢相关慢性疾病,是当前保健和医疗行业的热门研究领域。由于人群个体差异,益生菌的治疗效果并不稳定。采用合成生物学手段,将具有特殊治疗作用的功能片段导入益生菌中,创造具有靶向治疗效果的细菌活体药物,对医药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文阐述以各种细菌为治疗载体的活体药物研究进展,包括用于疾病治疗的细菌种类优势、封存技术以及所携带效应物的表达调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估成人脊柱侧凸患者长时间步行前后整体和局部的矢状面影像学参数。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于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就诊的98例成人脊柱侧凸患者,根据行走前矢状面参数将患者分为两组:代偿组(行走前矢状面平衡,矢状面躯干偏移<40 mm且骨盆倾斜角>20°)和失代偿组(行走前矢状面失平衡,矢状面躯干偏移≥ 40 mm且骨盆倾斜角>20°)。步行15 min前后拍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测量脊柱矢状面参数,包括矢状面躯干偏移、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骨盆入射角、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比较两组步行15 min前后脊柱矢状面参数,并对每组步行15 min前后矢状面躯干偏移变化值与其余矢状面参数变化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代偿组19例,其中女16例、男3例,平均年龄为(64.1±5.9)岁,BMI为(24.2±4.6)kg/m2;失代偿组79例,其中女67例、男12例,平均年龄为(66.7±7.2)岁,BMI为(24.9±5.1)kg/m2,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年龄、BM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步行前,代偿组患者腰椎前凸角大于失代偿组(Z=2.784,P=0.003),骨盆入射角-腰椎前凸角和矢状面躯干偏移均小于失代偿组(Z=1.953,P=0.028;Z=3.815,P<0.01);两组间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胸椎后凸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步行15 min后,两组间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腰椎前凸角、胸椎后凸角、骨盆入射角-腰椎前凸角、矢状面躯干偏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步行前比较,代偿组和失代偿组患者步行15 min后骶骨倾斜角、骨盆入射角-腰椎前凸角、矢状面躯干偏移均增大(代偿组Z=1.718、P=0.043,Z=2.198、P=0.015,Z=3.875、P<0.01;失代偿组Z=1.842、P=0.031,Z=1.943、P=0.021,Z=2.917、P=0.002),骨盆倾斜角和腰椎前凸角均减小(代偿组Z=1.639、P=0.047,Z=3.624、P<0.01;失代偿组Z=1.812、P=0.039,Z=3.893、P<0.01);失代偿组患者步行15 min后胸椎后凸角也较步行前增大(Z=2.287,P=0.012)。代偿组、失代偿组患者步行15 min前后矢状面躯干偏移变化值均与骨盆倾斜角变化值呈负相关(rs=-0.519、-0.625,P=0.024、0.001),与骶骨倾斜角变化值、腰椎前凸角变化值、骨盆入射角-腰椎前凸角变化值均呈正相关(代偿组rs=0.519、0.645、0.645,P均<0.05;失代偿组rs=0.625、0.407、0.407,P均<0.01)。结论 成人脊柱侧凸患者长时间行走后矢状面平衡的代偿机制逐渐减弱或消失,骨盆及脊柱伸肌肌群的疲劳可能是代偿机制消失的原因。对于初次就诊时矢状面躯干偏移<40 mm、骨盆倾斜角>20°的患者,建议在行走15 min后再次拍摄X线片重新评估是否存在潜在的矢状面失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