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3篇
药学   15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宫瘤宁片中总多糖含量测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张士勇  韩一萱 《安徽医药》2006,10(3):188-189
目的建立一种测定多糖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苯酚-硫酸比色法。结果宫瘤宁片中多糖含量测定的线性范围9.312~74.496 mg.L-1(r=0.9997),该方法的精密度、重现性和回收率(平均回收率=98.51%)分别为0.82%、1.19%和0.89%。结论用该方法测定多糖含量具有精密度高和重现性好的优点,可以作为药物的质量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2.
3.
克唑替尼是一种作用于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细胞间质表皮转化因子及c-ros肉瘤致癌因子1(ROS1)的多靶点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ALK阳性和/或ROS1阳性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肝损伤是克唑替尼十分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 多数患者表现为无临床症状的转氨酶水平升高, 极少数患者可出现致命性肝衰竭;发生机制与线粒体介导的细胞凋亡和过度自噬、氧化应激、过敏反应等有关。克唑替尼相关肝损伤的危险因素包括既往肝病史,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联合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或H2受体拮抗剂/质子泵抑制剂, 以及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1和细胞色素P450基因多态性等。应用克唑替尼前, 须对患者肝功能进行综合评估, 治疗过程中加强监测, 必要时采取暂时(再次使用时减量)或永久停药等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唑来膦酸不良反应发生的规律及特点,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唑来膦酸在中国上市以来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收载的不良反应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唑来膦酸不良反应的个案报道共14例,男性3例,女性11例,年龄最小为43岁,最大为78岁,年龄50岁以上发生率较高(11例,78.6%);不良反应分别涉及全身性损害、肌肉骨骼系统损害、代谢和营养障碍、肝胆系统损害等。结论:临床医师和药师应了解唑来膦酸致不良反应的规律和特点,加强用药监测,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6.
韩一萱  张士勇 《安徽医药》2011,15(1):115-117
目的该院抗肿瘤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为深入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该院2007~2009年收集的250例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报告表进行分析。结果在250例不良反应中,静脉滴注给药引发的药品不良反应为228例,占91.2%;生物碱类抗肿瘤药物引发的药品不良反应最多见,共62例,占24.8%;严重药品不良反应12例,占4.8%;消化系统损害最常见。结论临床应重视抗肿瘤药物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及时发现,诊治和预防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李杰  王儒强  张士勇  韩一萱 《安徽医药》2013,17(6):1079-1080
目的了解该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该院2010年收集到的806份ADR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评价。结果 806份ADR中,老年患者较多,占总例数的39.1%(316例);以静脉滴注方式给药引发的ADR最多,占总例数的93%(749例);抗菌药引起的ADR最多,占总例数的40.69%(328例);临床表现以消化系统损伤最常见,占总例数的39.2%(316例)。结论继续做好并加强ADR监测工作,避免或减少ADR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综合干预对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的安全性及疗效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法,选取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2010年1月~2010年6月使用中药注射剂的住院患者,随机分为综合干预组(研究组)和非干预组(对照组),通过制订用药标准、培训教育、监督检查等措施进行干预,观察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及疗效.结果 研究...  相似文献   
9.
我院2008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士勇  程军  王儒强  韩一萱 《中国药房》2010,(26):2468-2470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方法:收集我院2008年上报合格的535例ADR报告,并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ADR发生率男性与女性之比为1.10∶1;≥60岁老年人ADR发生率最高,有197例(36.82%)。静脉给药途径引发的ADR占80.37%(430例)。引发ADR最常见的是抗微生物药,有254例(占47.48%);其次是中药制剂,有75例(占14.02%)。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有212例(占39.63%);其次是消化系统损害,有164例(占30.65%)。绝大多数ADR转归良好。结论:应不断加强我院医、药、护人员ADR监测工作的宣传、教育与指导,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经济。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新型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上报蚌埠市药品不良反应中心关于使用的新型抗肿瘤药物引起的54例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结果:54例新型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中,男性多于女性,以≥51岁的老年人群为主(45例,83.3%)。涉及新型抗肿瘤药物15种,发生不良反应的新型抗肿瘤药物以利妥昔单抗最多。新型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器官的主要是皮肤及附件损害(19.8%)、消化系统损害(17.3%)。结论: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广泛,应重视其不良反应,保障患者安全有效使用新型抗肿瘤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