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7篇
神经病学   8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心电图、心率变异性(HRV)及心肌酶谱和cTnⅠ的变化。方法对190例首次急性脑梗死患者(轻中型110例,重型80例)行心电图、动态心电图(DCG)、心肌酶谱及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检测,并有90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分析。结果重型脑梗死组心电图异常率(57.5%)与对照组(18.9%)及轻中型脑梗死组(27.3%)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轻中型脑梗死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重型脑梗死AST、LDH、CK等显著升高,与对照组及轻中型脑梗死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K-MB轻度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与轻中型脑梗死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TnⅠ水平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重型脑梗死HRV各指标明显下降,与轻中型脑梗死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脑梗死后心电图异常、心肌酶升高及心率变异性下降与脑梗死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2.
脑梗死患者颅内和颈部动脉狭窄的分布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梗死(CI)患者颅内和颈部动脉狭窄的分布及特点.方法:采用超高场强磁共振血管造影(3.0TMRA)测定186例CI患者颅内和颈部动脉,并与121例轻度头昏患者对照.结果:186例CI患者有动脉狭窄164例(88.17%).狭窄动脉分布: ①颅内动脉狭窄率为83.54 %,颈部动脉狭窄率为51.83%.②前循环单一动脉狭窄60/164例(36.59%),其中颅内50例,颈部10例;后循环动脉狭窄38/164例(23.17%),其中颅内21例,颈部17例. ③合并前、后循环颅内和颈部两条以上动脉狭窄66/164例(40.24%).46~60岁组患者以前循环动脉狭窄为主(54.05%),其中主要为颅内大脑中动脉;〉60岁组前循环动脉狭窄比例相对有所减少(30.08%),而后循环动脉狭窄(26.02%)和多发动脉狭窄(43.90%)明显增加(P〈0.05).结论:46~60岁CI患者动脉狭窄以前循环颅内动脉为主,〉60岁CI患者后循环动脉狭窄和累及前后循环颅内和颈部动脉的多发动脉狭窄相对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依达拉奉、奥扎格雷和甘露醇联合治疗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05年8月至2007年5月本院120例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应用依达拉奉、奥扎格雷和甘露醇联合治疗;对照组应用奥扎格雷和甘露醇治疗.评价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7,14,28,90 d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结果 治疗后14 d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改善均较对照组明显(P<0.05),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死亡率明显降低;治疗后90 d,治疗组和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有效率分别为55%和18.3%(P<0.01),日常生活能力有效率分别为51.7%和16.7%(P<0.01).不增加不良反应.结论 依达拉奉、奥扎格雷和甘露醇联合治疗能有效改善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华法林快速抗凝方案在脑梗死合并房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索华法林快速抗凝方案在中国急性脑梗死合并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3年1月-2016年2月间急性脑梗死合并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101例,采用前瞻性开放研究,将其分为快速抗凝组和常规抗凝组。快速抗凝组的华法林初始剂量为3~4.5 mg,随后按流程每日调整剂量至INR稳定达标;常规抗凝组的初始剂量为1~3 mg,随后根据对患者的风险与获益评估调整华法林剂量。主要终点是比较2组间的INR稳定达标率、达标时间和安全性。结果 至1周、2周和1月时,快速抗凝组INR稳定达标率均显著高于常规抗凝组(48.2% vs 4.4%,P=0.000;91.1% vs 40.0%,P=0.000;96.4% vs 48.9%,P=0.000)、INR稳定达标时间分别为(8.3±2.9) d和(13.2±4.5) d(P=0.000)。随访至1年,快速抗凝组的INR稳定达标率为54.5%(30/55),而常规抗凝组仅为31.8%(14/44),2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安全性方面,快速抗凝组与常规抗凝组2周内INR ≥ 4的患者比例分别为5.4%(3/56)和6.7%(3/45)。结论 华法林快速抗凝治疗比常规抗凝不仅更安全有效,而且显著增加了患者的依从性,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5.
PD患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和体液免疫功能的异常,免疫异常的启动机制目前尚不明。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急性期脑桥梗死加重的影响因素.方法 40例起病48小时内入院的脑桥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后1周内NIHSS评分分为加重组和稳定组,比较两组年龄、性别、血压、心脏病史、空腹血糖、吸烟史、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和LDL-C等危险因素的差异和起病3周后改良Rankin评分的差异.结果 稳定组26例患者中男16例,有吸烟史8例,高血压23例,平均年龄(69.53±11.02)岁,平均LDL-C(2.93±0.80)mmol/L,入院时的平均NIHSS评分(3.23±2.08)分.加重组14例患者中男2例,有吸烟史2例,高血压12例,平均年龄(72.43±9.14)岁,平均LDL-C(3.34±0.90)mmol/L,入院时平均NIHSS评分(4.64±2.37)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稳定组空腹血糖增高5例,而加重组空腹血糖增高8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起病后3周的改良Rankin评分稳定组0分5例,1分8例,2分7例,3分4例,4分2例;加重组1分1例,2分1例,3分2例,4分9例,5分1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空腹血糖增高与脑桥梗死急性期进展可能有关,急性期有进展的脑桥梗死患者起病3周后的残疾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7.
郭舜源  于民  陈桂花 《浙江医学》2007,29(3):231-232
出血性脑梗死(hemorrhagic infarction,HI)是指梗死的基础上继发出血,多数是脑梗死病程中的自然事件,也可由抗血栓治疗引起。本文回顾分析我院HI患者90例,以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相关因素及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常规磁共振成像(MRI)和扩散张量成像(DTI)在非痴呆型皮质下小血管性认知障碍(VCIND-SSVD)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蒙特利尔认知量表(MoCA)、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对26例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和24例正常对照者的认知功能进行评价,通过常规MRI分析两组脑叶萎缩、皮质下白质疏松和腔隙性脑梗死等影像学参数的差异;通过DTI技术测量双侧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内囊前肢、内囊膝部及内囊后肢的分量各向异性(FA)和平均扩散率(MD)的差异;对VCIND-SSVD组患者MoCA总分及其子项评分与FA和MD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常规MRI显示脑叶萎缩、皮质下白质疏松和腔隙性脑梗死等影像学参数在两组间无明显差异,与认知功能无明显相关(均P>0.05)。VCIND-SSVD组双侧额叶FA值与对照组比较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VCIND-SSVD组双侧额叶MD值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间顶叶、颞叶、枕叶、内囊前肢、内囊膝部及内囊后肢的FA、MD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VCIND-SSVD组患者双侧额叶FA值下降程度与MoCA评分及注意力、语言功能、抽象概括能力、视空间与执行能力等子项评分均呈正相关,(r=0.43~0.71,P<0.05,<0.01),MD值升高程度与MoCA评分及注意力、语言功能、抽象概括能力、视空间与执行能力等子项评分均呈负相关(r=-0.43~-0.67,P<0.05,<0.01)。结论 VCIND-SSVD患者认知功能损害可能与双侧额叶白质损伤有关,DTI在VCIND早期诊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脑梗死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的特点,早期、及时、有效的治疗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1]。脑梗死患者体内血小板多呈高活化状态,抗血小板治疗是脑梗死治疗的重要手段。银杏叶提取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CT灌注成像对急性大核心脑梗死早期血管内治疗效果的预测效能。方法 选择2018年10月至2022年11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接受早期血管内治疗的急性大核心脑梗死患者54例,根据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观察组)23例和预后不良组(对照组)31例。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CT灌注成像等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T灌注成像与急性大核心脑梗死早期血管内治疗临床预后的相关性。采用ROC曲线分析CT灌注成像对急性大核心脑梗死早期血管内治疗效果的预测效能。结果 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不匹配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IHSS评分和不匹配率均是急性大核心脑梗死早期血管内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均P<0.05)。ROC曲线显示,不匹配率预测急性大核心脑梗死早期血管内治疗预后良好的AUC为0.660(95%CI:0.509~0.811,P=0.046),最佳截断值为2.30,灵敏度为0.696,特异度为0.645。结论 CT灌注成像与急性大核心脑梗死早期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