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4 毫秒
1.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 RA)患者出现骨质疏松骨折( OPF)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2014年12月于我院确诊118例 RA 患者临床资料,根据骨质疏松( OP)和 OPF 发生情况将其分成单纯 RA组(A 组,n =58),RA 继发 OP 组(B 组,n =40)和 RA 继发 OPF 组(C 组,n =20)。比对3组患者骨密度水平、骨密度 T值、血清25-羟基维生素 D[25(OH)D]水平、维生素 D 缺乏率、跌倒率、糖皮质激素应用率、应用剂量及应用时间等指标差异,分析 RA 患者发生 OPF 与血清25(OH)D 水平、骨密度水平、糖皮质激素非小剂量、长时间应用及跌倒的相关性。结果 B、C 组骨密度水平、骨密度 T 值、血清25(OH)D 水平均显著低于 A 组(P ﹤0.05),维生素 D 缺乏率、糖皮质激素应用率、非小剂量应用率及长期应用率则均显著高于 A 组( P ﹤0.05)。C 组跌倒率明显高于 A、B 两组( P ﹤0.05)。RA 患者发生 OPF 与长期、非小剂量应用糖皮质激素及跌倒呈正相关性(P ﹤0.05),与血清25( OH)D 和骨密度水平呈负相关性(P ﹤0.05)。结论缺乏维生素 D、骨密度降低、长期或非小剂量应用糖皮质激素及跌倒均可增加RA 患者发生 OPF 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探讨托法替布联合柳氮磺吡啶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20年6月—2022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18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9例)和治疗组(59例)。对照组患者口服柳氮磺吡啶肠溶片,4片/次,3次/d。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治疗组口服枸橼酸托法替布片,5mg/次,2次/d。两组患者连续服用药物7周。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症状缓解时间,关节疼痛评分(VAS),实验室指标红细胞沉降率(ESR)、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清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CRP)水平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98.31%)明显高于对照组(83.05%,P<0.05)。治疗后,治疗组出现的关节疼痛、关节肿胀、关节晨僵、食欲减退等症状缓解时间均明显早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实验室指标ESR、RF、TNF-α、CRP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患者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治疗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47%,明显低于对照组(18.64%,P<0.05)。结论 托法替布联合柳氮磺吡啶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确切,可有效缓解关节炎症状,关节止痛效果较佳,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双醋瑞因联合玻璃酸钠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疗效及其对细胞因子和 Toll 样受体 4 (TLR4)/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6月—2019年5月在西安市红会医院和西京 医院就诊的膝骨关节炎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玻璃酸钠关节腔注射 液,1次/周;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双醋瑞因胶囊,50 mg/次,2次/d。两组疗程均为5周。比较两组疗 效和治疗前后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VAS)、血清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 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以及关节滑膜中TLR4和NF-κB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 两组患者总有效率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治疗前后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和VAS评分的差值高于对照组 (P <0.05)。观察组治疗前后血清IL-1β、IL-6、TNF-α的差值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治疗前后关节滑膜 中TLR4和NF-κB蛋白相对表达量的差值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双醋瑞因联合玻璃酸钠治疗膝骨关节炎 患者效果良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细胞因子IL-1β、IL-6、TNF-α水平及下调TLR4/NF-κB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检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患者外周血B淋巴细胞活化因子(BAFF)和外周血B细胞/唇腺组织中BAFF受体(BAFF-R)的表达,进一步观察和研究BAFF在SS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并探讨将唇腺组织BAFF-R水平检测作为SS病理诊断指标的可能性。方法:选取确诊pSS患者唇腺组织及外周血样本35例,并选择35例非SS颌面部手术患者的正常唇腺组织及外周血作为对照。同步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唇腺组织BAFF-R表达情况,以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19+细胞表面BAFF-R的表达水平,和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外周血清中可溶性BAFF的水平。结果与对照组35例唇腺组织BAFF-R弱阳性着色相比,32/35例(91.4%)pSS患者唇腺组织中BAFF-R特异性染色呈强阳性;SS患者外周血中CD19+B淋巴细胞膜表面BAFF-R表达(24.6±8.3%vs 3.8±2.2%,),以及其血清中可溶性BAFF的表达(8.2±1.1 ng/ml vs 1.9±0.7 ng/m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pSS患者唇腺组织与外周血中B细胞膜表面BAFF-R,以及血清可溶性BAFF的表达水平均上调,可能通过激活自身反应性B淋巴细胞参与pSS的发病过程;检测唇腺组织B细胞膜表面BAFF-R可能有助于pSS的诊断和疾病活动的判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分析SLE病情活动和/或伴感染患者的临床和血清学特点,寻找对疾病活动和感染有鉴别意义的实验室指标。方法:2000—2004年我科住院359例SLE患者的回顾性分析,比较无感染病情活动者233例(SLE无感染组)和伴感染者126例(SLE伴感染组)的临床表现及相关实验室检测的变化。结果:感染组患者发热、口腔溃疡、雷诺现象、浆膜炎及心、肾、肝损害等临床表现的发生率及中性白细胞分类、C-反应蛋白(CRP)、ESR、α1球蛋白及尿β2-MG、尿IgG、尿α2-MG等均明显高于无感染组(P〈0.01)。通过比较多种实验室相关指标发现,CRP受感染外因素影响较少,无感染组患者CRP均数正常,伴感染则明显升高。结论:①SLE伴感染时多数患者CRP可明显升高;②SLE患者病情活动时CRP大多正常或轻度增高,但少数(尤其有浆膜炎者)CRP可呈较高水平。因此,CRP对于鉴别SLE病情活动与是否伴感染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ogren's syndrome,PSS)患者唇腺组织中B细胞激活因子(BAFF)、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上皮型钙黏附蛋白(E-cad)的表达水平变化,并分析其在临床上的意义.方法 通过对2014年5月-2016年4月住院治疗的60例PSS患者病例做回顾性分析,并将其分为PSS组.同期选取58例体检正常的健康人群作为健康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比较两组唇腺组织中的BAFF、MMP-9和E-cad表达水平,并分析其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结果 PSS组MMP-9和BAFF在唇腺组织中的表达面积及累计光密度均高于健康组(P <0.001);E-cad在唇腺组织中的表达面积和累计光密度低于健康组(P<0.001).PSS患者Chisholm分级越高,MMP-9和BAFF表达越强(P <0.001,P<0.05);但E-cad表达越低(P<0.001,P<0.05).结论 BAFF、MMP-9和E-cad在PSS患者中存在异常表达,且三者的表达情况和病理级别相关,可能参与了PSS的发病机制,可为诊断、治疗PSS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与免疫抑制剂治疗强直性脊柱炎( AS)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2月确诊的AS患者123例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法分为A、B、C组,每组41例。 A组给予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皮下注射,B组给予依那西普皮下注射,C组给予柳氮磺吡啶口服。观察3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分析症状改善时间,记录治疗前后外周关节疼痛评分、肿胀程度评分情况及血红细胞沉降率( ESR)、炎性因子指标改善情况。结果 A、B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C组,治疗12周后3组疼痛评分及外周关节肿胀程度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ESR和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33、白介素-17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A、B组低于C组( P<0.05);A、B组下腰背疼痛、外周关节疼痛、外周关节肿胀、晨僵等症状改善时间短于C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C组(P<0.05)。结论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和依那西普则对AS治疗效果优于柳氮磺吡啶,且不良反应较轻,建议综合考虑患者情况,选择最佳用药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外周血β-连环蛋白和DKK1水平的变化及其与关节损伤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108例RA患者(观察组)和1 1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股骨(股骨颈、Ward区、大转子、总股骨区)和腰椎(L2.3.4)的骨密度,所有RA患者摄双手X线并进行Sharp评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两组外周血β-连环蛋白和DKK1水平.多元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观察组外周血DKK1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8.2±5.0)mg/L比(6.1±4.2)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52,P=0.025),β-连环蛋白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947,P=0.142).RA患者各测定部位的骨密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骨质疏松发生率为31.5%(34/10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5.5% (17/1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289,P=0.005).相关性分析显示:RA患者外周血DKK1水平与红细胞沉降率(ESR)、28个关节疾病活动性评分(DAS28)、碱性磷酸酶(AKP)和双手X线关节间隙狭窄评分呈正相关(P< 0.01或<0.05);外周血β-连环蛋白水平与ESR和AKP呈正相关(P< 0.01或<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病程、健康状况问卷(HAQ)、DKK1影响双手X线关节间隙狭窄评分;而年龄、病程、HAQ影响双手X线骨侵蚀评分.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双手X线Sharp评分为RA患者股骨发生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而年龄为RA患者腰椎发生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结论 RA患者外周血DKK1水平明显升高,β-连环蛋白水平无明显变化;外周血DKK1水平与RA患者疾病活动性和关节间隙狭窄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